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酒店餐飲服務禮儀【新版多篇】

酒店餐飲服務禮儀【新版多篇】

中餐禮儀 篇一

餐飲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中國餐飲文化很豐富,中國人熱情好客,很講究餐飲禮儀。中餐宴會是指具有中國傳統民族風格的宴會,遵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禮儀規範。宴請活動就其目的性質而言,大約分爲三種:一種是禮儀性質的,如爲迎接重要的來賓或政界要員的公務性來訪;爲慶祝重大的節日或舉行一項重要的儀式等舉行的宴會,都屬於禮儀上的需要,這種宴會要有一定的禮賓規格和程序。另一種是交誼性的,主要是爲了溝通感情、表示友好、發展友誼,如:接風、送行、告別、聚會等。再一種是工作性質的,主人或參加宴會的人爲解決某項工作而舉行的宴請,以便在餐桌上商談工作。這三種情況又常交相爲用兼而有之。宴會的目的形式性質不同,但賓主所遵循的基本禮儀是一致的。

飲食禮儀 篇二

中國飲食禮儀

教學內容:

1、食禮的含義及分類

2、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的發展

3、中式宴席活動的性質

4、現代中式宴席的各種禮儀

第一節、食禮

一、食禮概念

作爲“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食禮是飲膳宴筵方面的社會規範與典章制度、餐飲活動中的文明教養與交際準則,赴宴人和東道主的儀表、風度、神態、氣質的生動體現。

二、食禮內容

飲食禮儀:在飲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社會規範與道德規範

飲食禮節:是飲食禮儀的節度和飲食禮貌的綜合評價

飲食禮貌:是餐飲活動中表示敬重與友情的日常行爲規範

飲食禮俗:與禮義、禮制、禮義相關且在民間流傳已久的飲食風習

飲食禮義: 筵席時爲表示某種敬意而隆重舉行的各種儀式

飲食禮制: 被國家禮法所肯定的飲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經籍

三、食禮的分類

1、按時代劃

原始社會食禮

奴隸社會食禮

封建社會食禮

資本主義社會食禮

社會主義社會食禮

2、按民族劃分

漢族食禮

少數民族食禮

3、按用途劃分

敬賢養老食禮

祭神祀祖食禮

重教尊師食禮

生壽婚喪食禮

賀年饋節食禮

接風餞行食禮

詩文歡會食禮

社交遊樂食禮

百業幫會食禮

民間應酬食禮

第二節、古老的中國食禮

最早出現的食禮,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

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紮成長槌敲擊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據《禮記禮運》描述

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凶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爲發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的作用,周公通過“制禮作樂”對皇家和諸侯的禮宴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儒家學派的三大宗師--孔子、孟子、荀子,又繼續對食禮加以規範,補充進仁、義、禮、法等內涵,將其拓展成人與人的倫理關係;他們的學生還對先師的理論加以闡述、充實,最後形成《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著作,使之成爲數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與靈魂

由於強調“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食禮與其他的禮,成爲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度的社會規範及道德規範,維繫壓迫、剝削制度的思想工具。

古代食禮中有一部分積極健康的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爲準則和筵席、餐飲上的`禮尚往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被廣大勞動人民羣衆所接受,演變成各種合理的飲食禮儀與禮俗,成爲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

飲食禮儀的概念和功能 篇三

 飲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狀況

一、歷史上滯後的飲食文化研究

中國的民族文化,自秦始皇厲行專“學法令”文化專制政策始,便開始走上了封建專制的“政治文化”的道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則使這種“政治文化”確定了儒學的基本內容。

說它是封建專制的“政治文化”,是因爲它的核心是治封建之國,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即納入封建之道的政治色彩極濃的文化。

在這種封建的專制政治和封建的政治文化的氛圍之中,幾乎一切士與準士的知識羣都埋頭於傳統和正統的政治文化之學習研究中,“皓首窮經”,學以幹祿。

除這種直接或間接服務於封建治術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科學門類,大多都被視爲“虛應”(《紅樓夢》中賈政語)和“末技”。

至於烹調技藝的地位,在統治者的眼中,更是屬於微不足道的下下之品了。

廚作,那是賤民所從事的下作之業。

所以,事廚者一向被稱爲“廚役”、“廚子”等等。

不僅如此,即便是屬於上等社會的成員,如果他把個人飲食之事視爲第一等大事而置於封建道德之上,甚至是過於追求飲食,那他就成了所謂的“飲食之人”,“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

爲其養小以失大也??養其小者爲小人,養其大者爲大人”。

這“大人”亦即“君子”,“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這種凝滯僵硬的文化形態,如同樊籠桎梏一般地約束着民族文化的發展。

晉朝是個很奢華的時代,望族名門之後何曾既是著名學者,又是個權重望高於一時的大人物,但只因他“廚膳滋味,過於王者”,而在生前死後多遭非議。

儒家視自己的“道”高於一切,主張畢生循道、衛道,爲道可“殺身”,爲道可“捨生”。

飲食,活命養生,固是民天大事,但在歷代封建統治者和道家看來,只有它統一和服從於封建之道時纔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在這種傳統思想之下,很難想象有多少人能把飲食生活當做一種學問去認真研究。

更何況,儒者的“仁愛”之心,是不能見到畜禽等有生命之物爲人所宰殺的。,“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賤也”,君子是根本不能身踐廚作之地的。

正因爲如此,就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反常現象,即一方面有不斷髮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卻是相對落後的研究和關於飲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記錄文字留世。

明中葉以前,關於飲食生活與烹調技藝的文字記載,一般說來不僅數量很少,而且大多流於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遊戲之筆,難以按實求驥。

誠如清人博明《西齋偶得》所云:“由今溯古,推飲食、音樂二者越數百年則全不可知。

《周禮》、《齊民要術》、唐人食譜,全不知何味,《東京夢華錄》所記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兩漢以下至唐之前,儘管有數部以“食經”名世的著述見錄於史籍,卻又多佚而不傳,後人難窺其詳。

賓主禮儀 篇四

主人的禮儀

應該說,宴會的成功有賴於主人的熱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細緻周到的組織安排。然後從禮節上講,主人的職責是使每一位來賓都感到主人對自己的歡迎之意。主人舉辦宴請,無論是中餐還是西餐,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和目的,主人都應提前對客人發出口頭或書面邀請,並依照客人的習慣、特點安排好請客時間、地點等事宜。禮儀性宴請禮節更隆重講究。在宴會開始前,主人應該站立門前笑迎賓客,晚輩在前,長輩居後。對每一位來賓,要依次招呼,待客人大部分到齊之後,再回到宴會場所中來,分頭跟客人招呼、應酬(家庭便宴比較隨便,主人不一定在門口迎客,可在客人到達時趨前握手招呼)。主人對賓客必須熱誠懇切,一視同仁,不可只注意應酬一兩個忽略了別的客人。入席前,煙、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務員代勞遞送,主人應儘可能地親自遞煙倒茶。上菜後,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說一些感謝光臨的客氣話。此後每一道菜上來,都要先舉杯邀飲,然後請客人“起筷”。要照顧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時調換菜點或轉動餐檯。遇到有特殊口味的客人要及時調換菜點。席散後,主人要到門口,恭送客人離去。對那些在宴請中照顧不多的客人,應說幾句抱歉和感謝之類的話。對走在後面的客人,可略爲寒暄幾句。

做客禮儀

作爲應邀參加宴會的客人,如時赴約,舉止得當,講究禮節是對主人的尊重。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服飾。客人赴宴前應根據宴會的目的、規格、對象、風俗習慣或主人的要求考慮自己的着裝,着裝不得體會影響賓主的情緒,影響宴會的氣氛。(2)點菜。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然後客人就不要再點菜了。如果你參加一個尚未安排好菜的宴會,就要注意點菜的禮節。點菜時,不要選擇太貴的菜,同時也不宜點太便宜的菜,太便宜了,主人反而不高興,認爲你看不起他,如果最便宜的菜恰是你真心喜歡的菜,那就要想點辦法,儘量說得委婉一些。(3)進餐。進餐時舉止要文明禮貌,“不馬食,不牛飲,不虎咽,不鯨吞,嚼食物,不出聲,嘴脣邊,不留痕,骨與穢,莫亂扔。”面對一桌子美味佳餚,不要急於動筷子,須等主人動筷說“請”之後你才能動筷。然後主人舉杯示意開始,客人才能用餐。如果酒量還能夠承受,對主人敬的第一杯酒應喝乾。同席的客人可以相互勸酒,但不可以任何方式強迫對方喝酒,否則是失禮。自己不願或不能喝酒時,可以謝絕。夾菜時,一是使用公筷;二是夾菜適量,不要取得過多,吃不了剩下不好。三是在自己跟前取菜,不要伸長胳膊去夠遠處的菜;四是不能用筷子隨意翻動盤中的菜;五是遇到自己不喜歡吃的菜,可很少地夾一點,放在盤中,不要吃掉,當這道菜再傳到你面前時,你就可以藉口盤中的菜還沒有吃完,而不再夾這道菜,最後你應將盤中的菜全部吃淨。進食時儘可能不咳嗽、打噴嚏、打呵欠、擤鼻涕,萬一不能抑制,要用手帕、餐巾紙遮擋口鼻,轉身,臉側向一方,低頭儘量壓低聲音。(5)參加宴會最好不中途離去。萬不得已時應向同桌的人說聲對不起,同時還要鄭重地向主人道歉,說明原委。吃完之後,應該等大家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可以散席,才能離座。宴會完畢,你可以依次走到主人面前,握手並說聲“謝謝”,向主人告辭,但不要拉着主人的手不停地說話,以免妨礙主人送其他客人。

飲食禮儀的概念和功能 篇五

一、“飲食”的定義

飲食,做名詞時指各種飲品和食物;做動詞時則指喝什麼、吃什麼,以及怎麼喝、怎麼吃。

飲食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飲食原料的加工生產;二是製成的產品;三是對飲食品的消費,即吃與喝。

二、“文化”的定義

關於文化的定義,100多年來各國學者從符號學、規範性等多種角度提出了260餘種不盡相同的看法,可謂衆說紛紜,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從字源上來看,英文與法文的“文化”一詞均爲culture,原從拉丁文的cultura而來。

拉丁文cultura有耕種、居住、練習、注意、敬神幾種含義,可見它的含義比較廣泛。

英文中的“農業”一詞agriculture,“蠶絲業”一詞silkculture,“體育”一詞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構成,顯然都有“文化”的含義在內。

對“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較一致的傾向是寬泛論觀點,即“大文化”觀點。

誠然,在衆多的定義中,寬窄程度是不盡相同的,但它具有廣泛和側重精神方面兩個主要特點。

將“文化”的各種解釋歸納起來,則可分爲狹義和廣義兩種。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意識形態(如思想、道德、風尚、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學術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和制度。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

三、“飲食文化”的定義

(一)飲食的潛意識

中國“吃”的觀念與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人對“吃”的理解非常簡單,肚子餓了就吃飯,有什麼吃什麼;而中國人對吃則非常講究。

1、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關係。

2、“吃”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有着深刻的影響,“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賦予各種感情色彩。

人們把很多原來跟吃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都跟吃聯繫在了一起。

例如:被冷落叫“吃閉門羹”,被人趨捧最棒叫“吃香”,一往無阻、非常走紅叫“吃得開”;幹工作不怕困難叫“吃苦”,受到損失叫“吃虧”,得到好處叫“吃到甜頭”,衣食有餘叫“吃着不盡”;承受祖宗餘蔭叫“食德”,把不講信用叫“食言而肥”等。

這說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層意識的

影響,也反映了中國飲食心態與文化心態在其深層結構上是和諧一致的。

在傳統文化中,一句很重要的話叫“民以食爲天”。

所以要認識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就必須介紹飲食文化。

(二)“飲食文化”的定義

“飲食文化”是一個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哲學的普泛的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者和知識界普遍認同的理解,“飲食文化”學術概念的涵義是指在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製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爲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

人類的食事活動包括這樣一些內容:

食生產:食物原料開發(發掘、研製、培育)、生產(種植、養殖),食品加工製作(家庭飲食、酒店飯館餐飲、工廠生產),食料與食品保鮮、安全貯藏,飲食器具製作,社會食生產管理與組織。

食生活:食料、食品獲取(如購買食料、食品),食料、食品流通,食品製作(如家庭飲食烹調),食物消費(進食),飲食社會活動與食事禮儀,社會食生活管理與組織。

食事象:人類食事或與之相關的各種行爲、現象。

食思想:人們的食認識、知識、觀念、理論。

食慣制:習慣、風俗、傳統等。

食生產、食生活和食事象是人類食事活動的三個基本的物質性基點,正是這三個基本的物質基點決定了某一具體人羣或民族飲食文化的堅實架構;而食思想、食慣制是人類食事活動精神領域的習俗、傳統、心理、思想等範疇,組成它的血肉。

顯然,這是一種比較寬泛的理解。

它可以簡略成如下表述:什麼人,在什麼條件下吃,吃什麼,怎麼吃,吃了以後怎樣等事象、精神、規律的集合。

四、飲食文化的研究內容

飲食文化說起來似乎是無形的,實際是有形的,而且是有價的。

(一)飲食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有研究者籠統地認爲:人們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觀念,吃的情趣,吃的禮儀,都屬於飲食文化範疇。

它貫穿於餐飲企業經營和食事活動的全過程,體現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之中。

菜文化,這是飲食文化的基礎。

人們享受飲食文化,要通過食物這個載體去實現。

小吃文化,這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最有食文化韻味的一種民族文化。

人們通過小吃可以領略民間飲食的古樸淳厚的文化底蘊。

筵席宴會文化,這是一種社交文化,是飲食文化的綜合體現。

它的文化品位最高,文化

含量最大,最能反映企業的文化檔次。

餐廳文化,這是一種環境文化。

餐廳的裝飾、佈置、風格、情調,都會給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是第一印象。

服務文化,這是一種形象文化--人的形象文化。

服務員是代表企業爲客人服務的“大使”,她們的裝束打扮、服務動作、神態氣質,都反映企業的形象。

營銷文化,這是一種企業文化。

它體現企業的經營理念、宗旨、特點以及營銷策略、方式等,是企業包裝和推銷自己、贏得市場的重要手段。

(二)也有的認爲:飲食文化學孕育出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用具學等科學。

(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學泰認爲: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羣的關係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

(四)飲食文化是關於人類(或一個民族)在什麼條件下吃、吃什麼、怎麼吃、吃了以後怎樣等等的學問。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產、開發、選擇、分類等)、加工技術和製作工藝、保藏、保鮮、飲食商業和服務、加工工具和飲食器具,以及有關習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構成了特定的學科領域。

入座禮儀 篇六

正式宴會,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參加宴會者入席時井然有序,同時也是對客人的一種禮貌;非正式的宴會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

1、以主人的位置爲中心,如有女主人蔘加,則以主人和女主人爲中心,以靠近主人者爲上,依次排列;離門最遠的、面對着門的位置是上座,離門最近的、背對着門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邊是第二號位,左邊是第三號位,依次類推。

2、在遵從禮賓次序的前提下,儘可能使相鄰者便於交談;

3、主人的陪客儘可能插在客人之間,以便與客人交談;

4、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座;

5、客人應等主人邀請纔可坐下;

6、主人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7、需要中途離席時,跟同桌的人招呼一聲是絕對必要的;

8、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9、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它賓客方可離席。

喝酒禮儀 篇七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瀝盡致。

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昇華。

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面子。

進餐時賓客須知 篇八

1、服從主人的座位安排,入座後不可旁若無人,也不可眼睛直盯着盤中菜餚。

2、在主人致詞時,應停止任何交談,認真傾聽並視情況鼓掌感謝和致意。

3、點菜

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點菜了。

如尚未安排好點菜的宴會,點菜時不要選擇太貴的菜,同時也不宜點太便宜的菜。

4、取菜時,應取靠近自己一方盤中的菜,不能在盤中挑來揀去,也不可只夾取自己喜歡食用的菜餚,一次取菜不應太多。

5、斟茶

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負責斟茶,次序由最長者至最年輕者,最後爲自己斟;

當人家爲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以示感謝和敬意。

6、注意吃相要文雅、從容

不要發出聲響或因進食過快而打嗝,席間不得不打噴嚏、咳嗽時,應轉身用手捂住嘴鼻,並向鄰座表示歉意;

吃食物時要用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去就食物;

嘴內有食物切勿說話,若進餐中遇別人問話,可等食物嚥下後再回話;

進餐時同別人講話,最好放下勺子、筷子,如不放下,也不要用手中的餐具揮舞或指指劃劃。

7、不要批評菜餚的質量和味道,決不要將此次菜品與既往歷次相比,如系主人親自烹調食物,勿忘予主人讚賞。

8、筷子的用法

忌敲筷,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 忌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

筷子通常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放在碗上或兩邊各放一根。

酒店餐飲服務禮儀 篇九

“心繫顧客,服務至上”作爲酒店的服務宗旨,它充分地反映了酒店對每位員工的期望。作爲一名酒店的員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業的形象,對賓客能否進行優質服務直接影響到酒店的名譽。總之,講究禮儀是酒店對每一位員工的基本要求,同時也體現了酒店的服務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