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勤奮學習的格言、警句、名言、諺語

勤奮學習的格言、警句、名言、諺語

第一部分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董仲舒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況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況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陳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我身上一切優秀的品質都要歸功於書籍。——高爾基

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愛因斯坦

我們決不能一見成績就自滿自足起來。我們應該抑制自滿,時時批評自己的缺點,好象我們爲了清潔,爲了去掉灰塵,天天要洗臉,天天要掃地一樣。——毛澤東

金錢寶貴,生命更寶貴,時間最寶貴。——蘇活諾夫

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是有的。——魯迅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

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郭沫若

第二部分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茅以升

★你想成爲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真心英雄》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雨果

第三部分

1、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

2、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3、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5、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6、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

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9、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0、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1、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3、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14、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陳壽《三國志》

15、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7、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8、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9、立身以立學爲先,立學以讀書爲本。——歐陽修

20、聖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

21、勿謂寸陰短,既過難再獲。勿謂一絲微,既紹難再白。——朱經

22、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23、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24、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25、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26、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7、莫倚兒童輕歲月,丈人曾共爾同年。——竇鞏

2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29、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三國志·魏書·王肅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30、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31、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32、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33、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34、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曹植

35、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爲,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爲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爲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文嘉《今日詩》

36、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7、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