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杜牧的古詩【精品多篇】

杜牧的古詩【精品多篇】

杜牧的古詩 篇一

《泊秦淮》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其全文詩詞如下: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前言】

《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全詩寓情於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鍊,藝術構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註釋】

⑴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爲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爲繁華的遊賞之地。

⑵煙:煙霧。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賣唱爲生的歌女。

⑸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爲亡國之音的代表。

【翻譯】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着江水還高唱着《玉樹後庭花》。

【賞析】

杜牧前期頗爲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的場所,“秦淮”也逐漸成爲奢靡生活的代稱。詩人夜泊於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載於《全唐詩》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着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麼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係。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裏的邏輯關係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爲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爲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啓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啓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爲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爲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杜牧簡介與生平篇二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爲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宣歙、淮南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歲內遷爲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出爲黃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勢,內調爲司勳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爲。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鎮壓滄州抗命的`藩鎮,他寫了《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徵厚斂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爲國家作一點事。《郡齋獨酌》一詩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爲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絃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羶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又如《河湟》一詩: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丹心盡漢臣。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的事件,對朝政的昏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朝廷裏連元載這樣曾經想到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儘管河湟的人民還在戎服下面懷着繫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度來聽取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他的《華清宮詩》:“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也和這詩後兩句具有同樣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詩則用比興的手法,以雁象徵邊地人民: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驚飛四散的哀鴻,象徵在回紇侵略蹂躪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詩中既表現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仙掌”、“長門”,並非泛泛的修詞設色,“豈逐春風”也不僅僅是寫鴻雁秋來春返的自然現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和現實背景,和白居易《縛戎人》、《西涼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體,寫得更簡練渾括。

他的詠史詩也很著名。有的詩是借歷史題材諷刺統治者的驕奢荒淫。如《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兩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裏通過人們所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其創作意圖和他不滿“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而作《阿房宮賦》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詠史作品,則帶有較爲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獨創的議論。他這種論史絕句的形式,後來頗爲許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寫景的七言絕句,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

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前兩首在寫景中還流露出對時事的憂傷。但他的詩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詩帶有濃厚的個人潦倒失意的感傷情調,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懷》、《贈別》、《嘆花》等詩,更是專寫徵歌狎妓的頹放糜爛生活。飲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風氣,杜牧的這類詩更爲後代無行的文人們所稱道。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詩中的糟粕。

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容的。他認爲文章應“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采章句爲兵衛”(《答莊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作是“苦心爲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啓》)。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拓展資料 篇三

《唐才子傳》共十卷,作者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此書對中﹑晚唐詩人事蹟所記尤詳,也包括部分五代詩人。按詩人登第先後爲序。書中保存了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資料,對其科舉經歷的記敘更爲詳備。

傳後又有對詩人藝術得失的品評,多存唐人舊說,其中頗有精闢之見。但所述多有失實,謬誤之處,如謂駱賓王與宋之問唱和靈隱寺。《中興間氣集》爲高適(實爲高仲武)所編,李商隱曾爲廣州都督等。也有因誤解材料而造成錯誤,如劉長卿傳,記權德輿稱劉長卿爲“五言長城”,而據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實是劉長卿“自以爲五言長城”等。

《唐才子傳》被列爲國學入門必讀書目之中。後人傅璇琮所編《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爲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書》本以及《四庫全書》本、三間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內外世傅版本、校訂精審,堪稱定本。

箋證的重點在探索史料來源、糾正史實錯誤、補考原書未伯重要+事蹟,以全書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蹟,以全書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詩人的生平和創作爲基本架構,通過對他們生平事蹟、詩文創作、作品流會心等基本史料來龍去脈、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詩人事蹟資料庫的作用。

《唐才子傳》是中國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學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結晶,集中代表了世紀唐代詩人羣體研究的最高成就。

杜牧 - 生平事蹟 篇四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爲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親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杜佑的樊川別墅在長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園中嬉戲。祖、父相繼去世後,他家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已經博通經史,尤專注於治亂與軍事。23歲寫《阿房宮賦》。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後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爲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闢爲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遊。大和九年,爲監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爲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爲黃州刺史。後任池州、睦州刺史。爲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爲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大中四年,出爲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爲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三年,遷中書舍人。歲暮卒於長安,終年五十歲。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當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的時代,面對內憂外患,他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他在《郡齋獨酌》裏說自己:“豈爲妻子計,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絃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羶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商。”他主張削平藩鎮,收復邊疆。其“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的氣概很像後來岳飛的《滿江紅》。他在《燕將錄》裏褒揚譚忠,是因爲他能勸說河北諸鎮不反抗朝廷。爲了實現這些抱負,他主張讀書應留心“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他強調知兵與否關係着國家的興亡:“主兵者,聖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爲國家者兵最爲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注孫子序》)。爲此,他寫了《原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和《孫子注》。由於懷才不遇,他的願望不能實現,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曠不羈。這些都影響到他的創作。

據《唐才子傳》載,“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阪,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稱其詩“雄姿英發”。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衆。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爲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將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對於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高人以飲爲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半醉半醒遊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願“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甦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聖天子壽無疆”的夢話來。那麼,就將這副身子,這腔醉意,連同滿腹的'經綸,交付青樓佳人,交付紅顏知己,及時行樂,來個春滿人間。

杜牧風流得別具一格,風流得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宿醉不歸。乃至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護。有一日,杜牧調任回京,牛僧孺勸他切莫“風情不節”,並且拿出兵卒們發回的滿滿一篋平安帖,杜牧見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字詞之間,滿是豔情。杜牧的風流軼事,與他的才華一樣,傳之於世。

杜牧最爲膾炙人口的詩作,是詠史與七絕。杜牧的詠史,充滿着幽默與調侃,飽含借古鑑今之意。遊經赤壁,他說,假如周瑜借不到東風,則將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反常人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過華清宮,想起當年楊貴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中見大,雖未出現唐明皇半個字,卻點出當年安史之亂的箇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昇平,可是,杜牧聽出來了,那是什麼樣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國之音,若照這樣下去,大唐亡國也指日可待了。杜牧詠史是表,諷今才爲其裏。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蒐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許,在外人看來,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強作笑顏、把酒盡興的背後,卻是不欲示人的悲涼吧?

介紹 篇五

杜牧

(公元803-約853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號稱杜紫薇。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詩人。(來源:中書省別名紫微省,因此人稱其爲“杜紫薇” )晚唐時期。唐代文學家,後人稱杜甫爲“老杜”,稱杜牧爲“小杜”。《阿(ē)房宮賦》亦頗有名。

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杜甫與李白區別開來,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

文學成就 篇六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張凡爲文義爲主,以氣爲輔,以辭采章句爲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

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杜牧的古詩 篇七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作品賞析

[註釋](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

[譯文]:千里江南,到處鶯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菸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着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侷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着,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爲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着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爲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麼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餘恕誠)

本站部分賞析內容來自網絡或網友提供,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於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郵箱:service@

杜牧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杜牧人稱“小杜”,並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遊玩軼事 篇八

按照慣例,新科進士要到曲江遊玩。曲江是當時最熱鬧的場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晚唐詩人姚合曾大發感慨,賦詩說:“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

這時的杜牧顧盼生輝,一舉手一投足都“才”情萬種。他們一行三五人來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見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談起來。僧人問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報上大名,心想“天下誰人不識我”,以爲僧人會大吃一驚,露出“追星族”的狂熱。誰知僧人面色平靜,木然不知,這讓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悵,遂現場賦詩一首雲:“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