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感動中國人物吳孟超簡介和先進事蹟(精選多篇)

第一篇:感動中國人物吳孟超簡介和先進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吳孟超簡介和先進事蹟(精選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吳孟超簡介和先進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吳孟超院士個人簡介:

中國科學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22年生於福建,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91年當選爲中國科學學院院士,1996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14年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吳孟超是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國際肝癌研究的重要開拓者、肝臟外科事業的重要推動者。1996年,吳孟超創建了我國第一所肝膽外科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先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獎勵近40項和各種榮譽30多項。創造了中國肝臟外科的無數個第一:翻譯出版第一部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專著;製作出中國第一具完整的肝臟血管鑄型標本;成功完成第一例肝臟外科手術;創造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切除迄今爲止世界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成功進行世界第一例腹腔鏡下的肝癌切除手術;率先提出巨大肝癌先經綜合治療再行手術切除的“二期手術”概念等,以這些創造性的貢獻和成就成爲國際肝膽外科界的傑出人物。

感動中國人物吳孟超院士先進事蹟材料

編者按:吳孟超院士的先進事蹟和高尚醫德在媒體上廣泛宣傳後,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宏甲在與吳老接觸半個月後撰寫的這篇人物傳記,把吳孟超院士放在中國歷史上蒼生大醫的背景中去考量,追溯他的性格、心志、學識在20世紀的祖國如何形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引爲驕傲的人物,吳孟超就是這樣的人物之一。他是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傑出院士,是擁有55年黨齡的優秀共產黨員。時值建黨90週年,我們特首發此文以饗讀者。

第一章

這是個近乎神奇的人,他彷彿就是爲了戰勝侵害人類生命的肝癌,而來到這個世界。

在他出生的時候,還沒有一箇中國醫生做過一例成功的肝臟外科手術。1960年,他打破了這個零記錄,成爲中國第一個主刀成功施行了肝臟手術的外科醫生。這年他38歲。

至今,他已經做了1.4萬餘例肝臟手術,這是個世無其匹的數據。令人驚歎的數據還有:其中肝癌切除手術9300多例,成功率達到98.5%,有近30%的患者已活過了10年。迄今,如果肝癌手術後復發,人們更覺得不好辦了。在他這裏,經他初次手術和復發後再手術的肝癌患者,生存時間最長者已有45年,今已82歲,仍然健在。這些成就對於人類與肝癌的搏鬥,無疑是巨大鼓舞。

他有一雙神奇的手,比一般人的手要小,顯得精緻而靈巧。他青年時期曾“下放”到黃土高原去搞醫療,也經歷過知識分子都要參加的勞動,那是個講究手裏有老繭才光榮的年代,他勞動時總戴着手套,防止長繭。這在那時,不免要給他帶來麻煩,但他覺得他這雙手不是他自己的,是上蒼給他要他給病人做手術的。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着他那雙比女人的手更加細皮嫩肉的手。沒有一點兒繭的手,才能更敏銳地感覺到病人肝臟內部的微妙信息……人們通常以爲打開腹腔做手術,是看着做的,其實不盡然。有些腫瘤長在肝葉重疊的深處,眼睛看不見。

配合他做手術的護士說,他的手指上長着眼睛。因爲他做手術有時並不看腹腔,而是舉頭或閉目,他的手在患者腹腔內探索……誰也看不見那手在裏面做什麼,卻見他忽然就把腫瘤摘出來了。他今年已90高齡,仍然在做手術,最多時一天要做3臺。這是真的,我目睹了他仍在主刀手術的全過程。他平日握筆的手有些兒微微顫抖,但只要一握住手術刀就不抖了。

我還注意到他握筆的姿勢就像握手術刀,筆桿是直立的,寫字像要刻字似的。每個人不管長大後做什麼,總是先學會寫字的,用硬筆寫字的現代人,握筆姿勢一生都不會改變。可是,這個外科醫生,從小就習慣了的握筆姿勢竟然被他日後握手術刀的姿勢改變了。這需要一種怎樣的歷程纔可能改變?

這個非常傑出的人,叫吳孟超。

第二章

吳孟超3歲還不會走路,長大後身高只有1.62米,學醫後申請當外科醫生就因個子矮曾被拒絕。沒有人會想到,這個3週歲後才終於站起來的孩子,將來會海內外走得那麼遠,會攀登到人類肝臟外科領域幾乎是獨步最高峯。

他生於福建省閩清縣白樟鄉後壟村,小村山清水秀,但田地少,種糧不夠吃,他的父親在他3歲那年就“下南洋”謀出路去了。日後吳孟超回顧,他3歲還不會走路,因嚴重營養不良所致。“我的媽媽是童養媳。”這也是家裏太窮的一個證據。

我由此想,吳孟超生在貧窮的農村,先天嚴重不足,對今天所有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窮鄉僻壤的孩子,都是很大的鼓舞!因而,比他的傑出成就更值得追溯的大約是:這個昔日先天不足的孩子,怎樣成爲中國當代醫學界的一位巨人!

第三章

吳孟超的生日是農曆七月初九。中國在商周時期就把農曆七月定爲秋季的第一個月,稱之孟秋。吳孟超生於七月,小時候的名就叫孟秋。孟秋上國中後,給自己改名爲孟超。這是我所看到——從他內心發出的第一個渴望自強的信號。

此後的吳孟超,一生都在努力地超越自己,超越環境對他的束縛,包括父母的愛與期望交織在一起的“父母意志”對他的束縛。17歲,他就經歷了一次重要超越。

他5歲時隨母親去投奔在馬來西亞做工的父親。家裏窮,父母只供得起這個矮小的孩子讀書,起初是期望他學了知識將來能有飯吃。不料他書念得非常好,讀完國中,當地沒高中,父母決心送他去英國繼續讀書,這時是指望他將來長了學問改變一家人的命運。可是,吳孟超卻堅持要回國。

這是1940年,中國正在日寇的鐵蹄下遭受蹂躪。吳孟超17歲半,爲什麼要離別父母弟妹回國?這是個值得追思的問題。

他在馬來西亞上的學校是當地華僑辦的,叫“光華學校”,取的是光耀中華的意思。校名是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孫中山還寫了一副對聯:“求知求義最重實踐,做事做人全憑真誠。”此聯成了這所學校的校訓。知識不僅有助於一個人謀生,知識裏是有一個日益增長的大世界的。祖國正被侵略,學校裏的課程也變了,華僑教師給學生們講祖國、講正義、講國內的英勇抗戰,講得熱淚盈眶。青年是有熱血的,青年吳孟超是國中的班長,他的心中不再只有一個家,更有祖國,一個寬廣遼闊的很大的祖國!

他在實現着人生中極其重大的一個超越,從關心自己的家到關心祖國!他的熱血和情感在爲此激動,他已經無法服從父親的願望,無法僅僅爲改變一家人的生活處境而去英國讀書……他深知父母在五六個孩子中只培養他一人讀書,自己肩負着全家的厚望,可是他堅持要回國……回國能幹什麼,去打仗,還是去讀書?國內還有平靜的課堂嗎?(事蹟材料 )他自己也不清楚,只想要回國。1940年1月,他是與6位同學一起回國的,可見那個年代懷有一腔報國熱血的青年是不少的。吳孟超成爲吳孟超,必還有他個人的因素。

第四章

但是,現在我們還無法放下大環境來尋索吳孟超的個人因素。“九州遍灑黎元血”,國內大環境是這樣猛烈地改變着每個人的生活。華北確實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均南遷,衆師生徒步數千裏彙集雲南昆明,組成西南聯大。“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西南聯大的校歌就是這樣唱的。

日軍的飛機炮艦是科技所支撐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在強烈呼喚着中國讀書人學科技,南中國匯聚着中國教育最傑出的教授羣體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讀書人,吳孟超與同學們回國到達昆明,一入境就接觸到一個爲救國而拼命教學的環境。這是前所未有的爲拯救祖國而匯聚到一起拼命教書讀書的驚濤駭浪!

吳孟超成爲其中的一滴水,他在這裏讀高中,此後與許多懷抱工業救國理想的同學一樣,想考工學院。這期間他與吳佩煜發生了戀愛,吳佩煜來自杭州。他們是在頻繁躲避日機轟炸的日子裏萌生愛情的,到處可見被日機炸死炸傷的軀體,還有病痛疾苦的人民。吳佩煜的理想是學醫,並影響了吳孟超,兩人一同考入了同濟大學醫學院。

無論學工還是學醫,都有很多學生,吳孟超如何能脫穎而出?我們似乎應該來研究一下這位個體了。

第五章

但是,還有一個外因不能忽視。

吳孟超說他深受裘法祖教授的影響和指導。裘法祖1914年生於杭州,獲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在二戰中曾挽救無數德國人的生命。裘法祖的手術做得非常快捷流利,“一個多餘的動作都沒有”,乃至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都對他敬佩不已,譽之“當代中國外科之父”。1947年吳孟超首次聽到裘法祖講課,心受震撼,這成爲他選擇當外科醫生的重要因素。

可他醫學院畢業後申請做外科醫生被拒絕,以致畢業後即失業。這年正是1949年,他27歲。8月,解放軍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向社會招聘醫生,吳孟超去應聘,仍報外科,遇到這所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主任鄭寶琦。鄭寶琦1946年曾赴美國辛辛那提醫學院進修。鄭寶琦當場錄取了吳孟超。因鄭寶琦從吳孟超的眼神中,從他回答問題的簡明扼要中,看到了一種沉穩、堅定的氣質。鄭寶琦回顧說,他當時想,自己要的是這種氣質,而不是身材。所以,鄭寶琦的慧眼識人,也是不能忽略的。

然而外科的分支有很多,吳孟超如何瞄準了肝臟手術?

這仍然得益於裘法祖的指引。

今天回望吳孟超的道路,似乎可以這樣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心中是要有自己敬仰的高山流水的。裘法祖確實是外科界的高山流水。在二戰中的德國,他曾經“從頭到腳什麼手術都做”,因轟炸造成的創傷可傷及任何部位。這使裘法祖對各種外科手術都瞭解。1956年吳孟超正考慮自己究竟該向外科的哪個專業發展,他去向裘法祖請教。導師告訴他,現在世界上醫學發展很快,但肝臟外科還是薄弱學科,中國在這個領域幾乎是空白。裘法祖建議吳孟超去做這個難題。

這不是一個輕易的建議。因肝臟血管非常密集,無法解決止血問題,就無法避免患者流血不止而死,因此肝臟被視爲手術禁區。導師的建議,基於對吳孟超的瞭解和信任。今天看來,吳孟超聽從了導師的指路,無疑是他通往未來極重要的選擇。

中國是肝癌高發國家。據2014年的一個統計數字,中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多達1.2億,全球每年新發數十萬名肝癌患者,約一半在中國。這意味着肝臟手術治療有多麼巨大的需要。由此溯到1959年,整個中國還在等待着能做肝臟外科手術的醫生。一旦突破這個禁區,這就是必有大貢獻的領域。

第六章

人有高志,當從基礎做起。1956年的吳孟超去跑圖書館,據說幾乎找遍了他能翻到的所有藏書目錄,只找到一本英文版的《肝臟外科入門》。就這本“入門”,已萬分珍貴。

吳孟超拿着書去告訴導師,裘法祖則對他說:你儘快把它翻譯成中文吧,讓更多我國醫生能看到。

這是個重要情節。此前,吳孟超只想到閱讀它,還沒有想到翻譯它。導師這話,不是一般的鼓勵。裘法祖心裏想着的不只是一個吳孟超,導師在想着中國的肝臟外科,導師心裏裝着中國無數的肝臟疾病患者。當年吳孟超

第二篇: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簡介及頒獎詞

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簡介及頒獎詞

民族脊樑錢學森,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歷經5年於1955年纔回到祖國。1958年起,錢學森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爲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爲重要的實施方案。1965年,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報告和規劃,建議把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列入國家任務。在實施人造衛星研製計劃中錢學森在許多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上貢獻了智慧。錢學森對科學技術的重大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以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計算機、質量控制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爲組織領導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發展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錢學森的頒獎詞:在他心裏,國爲重,家爲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事業,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閻肅對錢學森老人這樣評價:大千宇宙浩瀚長空,全納入赤子心胸。驚世兩彈沖霄一星,盡凝鑄中華豪情,霜鬢不墜青雲志。壽至期頤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在推薦錢學森老人的時候這樣寫:輾轉回國,錢學森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硬勁;力學、噴氣推進、航天技術,錢學森展現了一位科學家在研究上的牛勁;東方紅衛星、神舟飛船、嫦娥奔月,錢學森給中國航天事業打了足夠的底勁;今天,這位中國航天之父所開拓的事業正闊步向前,衝勁十足!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章良在推薦錢學森老人的時候這樣寫: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爲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人生如炬閔恩澤,84歲,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奠基人。201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他成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獲獎人之一。1955年在美國學成後衝破重重阻礙回國。60年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爲中國自主開發了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爲我國煉油催化劑製造技術奠定了基礎。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條件下,他沒有忘記科研工作,領導的多種催化劑的研製和開發,也均投入生產和應用,使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展。1980年以後,他指導開展己內酰胺磁穩定牀加氫研究,使我國裂化催化劑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滿足了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和油品升級換代的需要。閔恩澤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專家,爲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近年來,他進入綠色化學的研究領域,把催化劑科學技術擴展到了應用於生物資源的加工利用。2014年(請幫助宣傳好範文 網:)起,他指導的生物柴油生產和應用的研究已經取得長足進展。從60年代,閔恩澤已經多種疾病纏身,並被發現有肺癌,切除兩片肺葉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沒有放棄中國的石油催化事業,一直堅持工作並不斷取得突破進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線。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閔恩澤的頒獎詞: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把創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爲中國製造了催化劑。點石成金,引領變化,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對閔恩澤這樣評價:歸國五十多年,奠基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以知識報效國家,一生成果難數,開發生物柴油推動綠色化工,憑貢獻樂享人生。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任衛新,在推薦閔恩澤的時候這樣寫:青春投學,愛國有志;耄耋赤子,報國有恆。成就卓著,貢獻卓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踐行信仰方永剛,44歲,中共黨員,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教授。方永剛入伍20多年來,以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立足本職崗位,深入學習、積極傳播、模範踐行黨的創新理論,在黨的理論武裝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方永剛熱愛本職,兢兢業業,在軍校教員崗位上忠實地履行着自己的職責。他把業餘時間全部用在了刻苦學習和研究黨的創新理論上,正是憑着這種水滴石穿

的精神,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黨的創新理論每前進一步,他的學習研究就會跟進一步、深入一層,不斷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後出版16部政治理論專著,完成10項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榮獲全軍院校育才銀獎、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方永剛作爲遼寧省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大連市委講師團成員、瀋陽軍區聯勤部客座教授,先後爲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社區、企事業、幹休所、學校等單位作輔導報告1000多場,從軍隊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北國的漠河邊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傳播創新理論的足跡,被官兵羣衆譽爲“平民教授”、“大衆學者”和“科普專家”。2014年11月,被確診爲晚期結腸癌的方永剛,仍然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他堅持從醫院回到學院,爲學生上完最後兩節課,還躺在病牀上完成了對3名研究生的學期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輔導任務。方永剛真學、真信、真情宣傳、真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用生命的激情詮釋了一名軍校教員的敬業奉獻精神和高尚師德師風。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方永剛的頒獎詞:一個真正的戰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個忠誠的戰士,在垂危的時候,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論家,更是敢於奉獻生命的實踐者。在信仰的戰場上,他把生命保持在衝鋒的姿態。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對方永剛這樣評價:有人說,理論是灰色的。他作爲一個理論工作者,以他的實踐和人生告訴人們,理論是彩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小川,在推薦方永剛時這樣寫到:他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思考中國的今天和未來,他是偉大理論的真誠播火者,他所傳播的理論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贏得了青年一代。

天地英雄李劍英,河南鄭州人,空軍上校軍銜,歷任飛行員、飛行中隊長、領航主任等職。2014年11月14日,李劍英在完成訓練任務駕機返航途中,遭遇鴿羣撞擊,發動機空中停車。此時,飛機高度194米,跳傘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從鴿羣撞擊點到飛機墜毀點2300米跑道延長線的兩側680米範圍內,分佈7個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當時飛機上還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餘發航空炮彈,1發火箭彈,還有易燃的氧氣瓶等物品,如果跳傘後的飛機失去控制,墜入村莊,後果不堪設想。16秒的時間內,爲了保護人民羣衆生命和國家財產,他先後三次放棄了跳傘逃生的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迫降。迫降過程中,飛機受到高出地面水渠護坡阻擋,爆炸解體,李劍英同志壯烈犧牲。在16秒時間裏,他用生命寫出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優美讚歌。李劍英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4年12月6日,空軍黨委爲他追記一等功,並追授“空軍功勳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李劍英的頒獎詞:煙籠大地,聲震藍天。星隕大地,魂歸長天,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飛機無法轉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小川在推薦李劍英的時候這樣寫到:李劍英說過這樣的話:“老百姓對我們那麼好,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正是軍人的沛然正氣與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任衛新對李劍英這樣評價:生爲國生,榮爲國榮,碧空長劍,英雄不死。永恆的十六秒,他用軍人的生命譜寫了熱愛人民熾烈的壯歌。

樹仁立德鍾期榮胡鴻烈,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兩位均已89歲高齡,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1987年胡鴻烈獲委任爲第六屆的全國政協委員。1993年第八屆開始,他連續兩屆獲委任爲全國政協常委。胡鴻烈及鍾期榮夫婦青年時代已經是民國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1953年兩人學成回香港後,一直是執業律師。因感於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1971年他們自資創辦樹仁學院,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爲香港社會培養數以萬計的人才。35年來,胡氏夫婦爲學校拼盡心力,生活非常節儉。胡鴻烈更不惜以遲暮之年,回律師樓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爲學校大樓掙工程費。據估算,兩人創立樹仁學院,奉上畢生積蓄估計至少4至5億元。1979年,胡博士獲邀回大陸,出席中國國慶三十週年紀念,獲鄧小平接見,成爲第一位踏足內地的立法局議員,並在1987年獲委任爲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鍾期榮胡鴻烈的頒獎詞:獅子山下的愚公,香江邊上的夫子。賢者伉儷,本可錦

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爲了學生,甘爲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爲教育做出楷模。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對鍾期榮、胡鴻烈兩位老人這樣評價:作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作好事,始終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終生!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曉暉在推薦兩位老人的時候這樣寫:他們的信仰觀照了許多社會無力的角落,當我們每個人都去彌補社會缺位的時候,其實也彌補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們爲百年樹人,更樹仁義於百年。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振耀在推薦兩位老人的時候這樣寫:我想到了中國的武訓。胡鍾夫婦本爲青年才俊,意氣風發,但感於貧困學子,即拋家舍業,投身教育,一座樹仁學院就是一座豐碑,永遠感動中國。

義無反顧孟祥斌,爲救落水者犧牲的年輕軍人,28歲。第二炮兵某旅機要參謀。2014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帶着妻子葉慶華和女兒到市區購物。11時20分左右,在經過通濟橋時,一名輕生女青年從10餘米高的橋上跳下,孟祥斌一邊衝向橋邊,一邊脫掉身上的衣服,不顧江水寒冷,跳水救人。10分鐘後,前來救援的摩托艇漸漸靠近了他們,孟祥斌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將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員的手中,自己卻再次沉入水中。13時40分,被打撈起來的孟祥斌被送往醫院急救,但是卻沒能挽留住他年輕的生命。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禮上,浙江金華市近3萬名羣衆自發從四面八方趕到金華市殯儀館,爲捨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東人,愛學習、肯鑽研,曾當選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第七次黨代會代表。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孟祥斌的頒獎詞:風蕭蕭,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啓示。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彭長城對孟祥斌這樣評價:我們常常無時無刻不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許意義不在於追問,而在於行動。而孟祥斌用縱身一躍放大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紀寶成在推薦孟祥斌的時候這樣寫到:真的仁者視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願爲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心靈強者李麗,女,45歲,衡陽人,1歲患小兒麻痹症,童年從未站起來過;40歲時再遭厄運,車禍讓她下半身完全癱瘓,從此與輪椅爲伴。在多舛的命運裏,她不僅沒有怨天尤人,還選擇了一條向社會傳播愛心之路。她創辦了“李麗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網站“麗愛天空”,長期從事公益事業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後義務深入省內外100多個學校、企業、社區、監獄開辦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聽衆達10萬餘人次;幫助近百名厭學孩子重返校園、數十名中學生戒除網癮,爲近萬名學生樹立自信。4年多時間裏,她的善行使得20多萬人獲得心靈的洗禮。她還成了很多服刑人員的“偶像”,被人們譽爲“感恩天使”、“湖南的張海迪”、“中國的海倫?凱勒”。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李麗的頒獎詞:殘疾打不垮、貧困磨不壞、災難撞不倒,堅強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長。身體被命運拋棄,心靈卻唱出強者的歌。五年時間,溫暖八萬個冰冷的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爲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振耀對李麗這樣評價:我們從李麗的事蹟中感到了愛的力量。李麗也證明這樣一點,一個人無論多麼平凡,無論多麼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獻愛心,就一定能夠促成社會的良好道德風尚的擴大。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于丹在推薦李麗的時候這樣寫:孱弱的身體,強大的心靈,這個座標對太多健康的軀體是一個提示,讓我們更多自省,看到真誠與善良的心靈力量是無邊的。

大醫醫心陳曉蘭,堅守醫德無私無畏的醫生,女,55歲,原上海一家地段醫院的理療科醫生。近年來,陳曉蘭一直從事醫療器械行業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種醫療器械達20多種,其中8種假劣醫療器械被查處,因此被央視評爲2014年度“3?15質量先鋒”。在她與假劣醫療器械10年的鬥爭中,爲了取得一手證據,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險“以身試針”。在她的推動下,國家專門多次下發文件,取締和查處了七種一度使用很廣的僞劣醫療器械和治療方法,曾受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的肯定和獎勵。目前,上海市食品

藥品監管局已經正式聘請她爲“食品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陳曉蘭的頒獎詞:雖千萬人,吾往矣!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彭長城對陳曉蘭這樣評價:她只是一個弱女子,卻挑起了維護醫療環境純潔的大任,屢遭報復,陷入困窘,依然堅持,無怨無悔,最終推動主管部門出臺多個法規性文件。她所作的對得起作爲一位醫生的良知。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于丹在推薦陳曉蘭的時候這樣寫到:一個弱婦女子冒着生命危險揭露行業潛規則,她代表了這個社會核心價值的方向。

有信延信謝延信,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55歲,河南焦作煤業(集團)鑫珠春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機電科工人。1973年,劉延信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良緣,第二年7月,謝蘭娥去世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此後,劉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成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劉延信後改姓爲謝)。1979年岳父患重度腦中風,再也沒有站起來。一老,一癱,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謝延信的肩上。謝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沒有垮、孝心沒有變、責任沒有失、良心沒有丟。他隱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擔負起讓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謝延信的頒獎詞: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峯頂。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對謝延信這樣評價:這個人對愛情忠貞,對老人孝順。謝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在推薦謝延信的時候這樣寫到:家庭是什麼,是人世間最可信賴的社會細胞。謝延信作到的不僅僅是孝,這是對家庭親人的忠誠,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忠誠。

真愛無疆羅映珍,700個日夜喚醒沉睡愛人,女,27歲,中共黨員,從1998年9月起在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小勐統鎮計生服務所工作。羅映珍的丈夫羅金勇是雲南省永德縣公安局民警。作爲一名警察的妻子,羅映珍模範遵守社會公德,積極弘揚家庭美德,不但熱心本職工作,而且熱愛公安事業、關心支持緝毒工作。多年來,她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當代女性的奉獻之歌、正氣之歌、愛心之歌。2014年10月1日,羅金勇與妻子羅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羅金勇臨危不懼與3名毒販進行了殊死搏鬥,因寡不敵衆身受重傷,成了"植物人"。從那以後,羅映珍肩負起了照顧丈夫的責任,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羅金勇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羅映珍在醫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儉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說話,並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用日記呼喚着丈夫意識深處的覺醒。現在,羅金勇已從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狀態中甦醒過來,能眨眼,能開口講"你好"、"是"、"累了"等幾個簡單的字。見證了這個奇蹟的人們都說,是羅映珍的堅持和愛,喚醒了沉睡的丈夫。2014年,她被評選爲感動雲南十大人物。2014年,全國婦聯、雲南省婦聯分別授予羅映珍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臨滄市公安局還授予羅映珍二級警司警銜。羅金勇及其妻子羅映珍的先進事蹟經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社會各界紛紛伸出關愛和援助之手,積極支持好警嫂羅映珍。

授予羅映珍的頒獎詞:把愛人從沉睡中喚醒,是生命的奇蹟,還是心靈的力量?她用一個傳統中國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了對愛人不離不棄的忠貞。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艱難才能映照愛情的珍貴。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劉姝威對羅映珍這樣評價:誰說久病牀前無賢妻?羅映珍用行動告訴我們: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曉暉在推薦羅映珍的時候這樣寫:苦難磨勵愛情的堅強,愛情總因苦難而顯光芒。她不僅喚醒了丈夫,也喚醒了許多人在這紛雜時代中對內心情感最深處的拷問。

羣體嫦娥一號研發團隊,我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取得的標誌性成果,是中華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峯征程上實現的又一個重大的跨越。在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航天工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更難能可貴的是,在

這宏大的系統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國自己的技術、自己的產品、自己的設計、自己的條件完成的。“嫦娥一號”,是完全的“中國製造”!

對於嫦娥團隊的評價語: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30歲。副總指揮34歲,副總設計師37歲,總體主任設計師36歲。這是一羣航天才俊,爲達到“精確變軌,繞月飛行,首飛成功,一年壽命”的探測工程目標,他們針對月球探測衛星的新特點,集思廣益開拓進取,短短三年多來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數傳定向天線研製、衛星熱設計、導航與控制分系統設計、測控數傳分系統設計、紫外月球敏感器、數管分系統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這是一隻高度團結的隊伍,統一決心、統一意志、統一目標和統一行動。這是一支不負衆望的團隊,11月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嫦娥一號衛星以超出設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願望終於夢想成真。“我們期盼成功,因爲你們的衛星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峯的征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中華民族完全能夠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彭長城)最崇敬他們,創造驚天動地的偉業

最熱愛他們,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

大江後浪推前浪,豐田新穗趕舊穗。

好日月,好社會,崛起振興

靠的就是這新一輩

(閻肅)

少年壯志當拿雲。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十年磨一劍,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飛天之夢。從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環顧宇宙,驕傲在心中盪漾。輝輝中華,泱泱大國,開始展示一個文明古國應有的大氣與輝煌。(陳章良)

嫦娥是中國美麗的傳說,嫦娥一號是中國強大的現實。神話成真的設計者們飛揚着青春,飛揚着激情,飛揚着智慧,飛揚着報國志,飛揚着強國夢。70後、80後們證明他們已經接過承載着中華復興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劍指未來。嫦娥一號是中國航天科技創新的轉折點,更是中國航天人完成代際交接的里程碑。(王曉暉)

一個千古不變的奔月夢想,幾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時間推移到公元2014年,嫦娥飛起,一個民族的心也一起飛騰。壯哉嫦娥,圓我中華千年飛天夢想;壯哉中華,崛起神州,飛騰世界。(紀寶成)中國人對於奔月的夢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真正將這一夢想變爲現實的,是當代的航天功臣們。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爲中國人插上了飛天的翅膀!(劉姝威)

他們同舟共濟,衆志成城的團結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強大動力;他們知難而進,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讓嫦娥的舞姿如此精準完美;他們“一切爲了祖國,一切爲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恆地鐫刻在浩瀚無垠的太空。(杜玉波)

第三篇:感動中國人物阿里木簡介和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阿里木簡介和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阿里木個人簡介

阿里木,男,40歲,新疆維吾爾人。

阿里木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參軍入伍。退伍後,在當地供銷社工作,1997年供銷社破產後,阿里木離開新疆走南闖北,2014年來到貴州省畢節市,以烤羊肉串爲生。他在畢節看見很多窮孩子上不起學。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給人生帶來的晦暗。從2014年起,阿里木決定用烤羊肉串掙來的錢在畢節學院設立“阿里木獎學金”,專門資助貧困學生。8年來,阿里木賣出30多萬串羊肉串攢下的10多萬元,全部捐獻出來資助了上百名貧困學生。很多網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動,親切地稱他爲: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感動中國人物阿里木個人事蹟

他歷經8年,烤賣30萬串羊肉串,攢下10多萬元錢,全部用來捐款助學。他,就是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走出來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靠好心人幫助的百元本錢,歷經8年之久,烤賣30萬串羊肉串,攢10餘萬元資金,全部回報社會。我爲之動容,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好巴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如是讚譽阿里木(上圖。本報記者戴嵐攝)。

在新疆第二屆“道德模範”頒獎盛典上,身披綬帶、手執鮮花的阿里木,眼噙淚花,向人們揮手致意。標誌性的絡腮鬍子,維吾爾族小花帽,憨厚的笑容……他還是那樣善良和質樸。

善良的阿里木

“總是在最無助時,有好心人幫助”

40年前,阿里木出生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1998年初夏,他懷揣着500元錢,開始了創業生涯。

“其實,這也是我流浪生涯的開始!”憶起那一段段揪心的往事,阿里木有時哽咽得說不下去。然而,他更願意講述他遇到的好心人,他得到過的幫助。“總是在最無助時,有好心人幫助。”阿里木說。

他感恩,乃至最終選擇落腳在大西南的貴州畢節。人生地疏,身無分文,一位素不相識的劉姓大哥借給他100元。他在臨街巷道里支起了烤羊肉串的攤點,生意逐漸紅火起來。從此,阿里木在畢節落腳營生。這座城市帶給了他溫暖和信任,他決定用自己的勤勞回報這裏的人民。

勤勞的阿里木

“只有教育才能改變人的思想和命運”

在畢節站穩了腳跟,阿里木想把生意做大,掙更多的錢,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只有教育才能改變人的思想和命運。”(事蹟材料 )隻身闖蕩,歷經艱辛,阿里木對文化教育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我讀書不多,只會烤羊肉串,絕不能讓那些貧困的孩子們和我一樣。”

如今已是畢節大方縣羊場鎮理化中心音樂老師的趙敏清晰地記得:2014年深秋,正在上大學二年級的她,因母親去世學費沒了着落。“聽到老師喊我的名字,說有人要幫助我。我將信將疑地走出教室,見到一位素不相識的新疆大哥。他拿出500元交給我,說:‘希望能幫你渡過難關。’”趙敏接過錢,含淚向好心人深鞠一躬。阿里木愣住了:“我第一次感受到500元錢對於貧困學生的重要。”

從此,阿里木在艱辛忙碌的烤羊肉串中,找到了付出的價值。

2014年10月,阿里木拿着5000元錢,找到畢節學院,希望捐給學校的貧困學生。“那一大沓子錢,什麼面值的都有,還帶着一股烤羊肉串的味道。”畢節學院黨委副書記湯亞華說:“我的心情很沉重。社會上,日子比他過得寬裕的有的是,而阿里木是在傾其所有啊。”受阿里木精神的感染,畢節學院出資5000元,合計1萬元,設立“阿里木助學金”。

“因爲我也得到過別人的幫助,最能體會得不到幫助的痛苦,我要讓別人體會不到這種痛苦。”阿里木說。

智慧的阿里木

“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纔是物有所值”

這些年,總共幫助過多少人,阿里木自己也說不清楚。

2014年8月的一天,阿里木在烤賣羊肉串時無意中聽說,長春堡鎮有座國小,101個貧困學生連書包都買不起,上學時孩子們要抱着或用布兜子兜着書本。阿里木趕緊打聽,得知那座學校叫幹堰塘村國小。於是他買了101個嶄新的書包,帶上兩個幫手,冒雨出發。由於山區不通車,他們在六七十度陡峭的山路上跋涉6個多小時,最終將101個書包送到貧困兒童手中。

而他自己呢?一直租住在陳舊的磚木結構房子裏,房間裏僅有的幾件簡陋傢俱是房東留下的。客廳的臺式電腦,是他最值錢的物件,也是他的最愛。吃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兩個饅頭加一杯水,就能打發。這樣的生活,阿里木覺得很滿足:“生活嘛,吃飽就可以了。”

有人不解。阿里木反問:“有很多錢快樂嗎?我不覺得!我現在就是一個很快樂的人。”“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纔是物有所值。”這是阿里木常說的一句話。

如今,阿里木回到家鄉當上了“阿里木餐飲印象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他開始謀劃:幫助家鄉的年輕人創業、安家,也讓正宗的新疆羊肉串香飄內地;他琢磨着,用10年時間,在畢節建一所學校,讓那裏的留守兒童接受好的教育。

第四篇:感動中國人物朱光亞個人簡介及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朱光亞個人簡介及事蹟

號稱廣州第一府的許家又送走一位傑出人物--朱光亞。中國共產黨中央給予這位許家的女婿極高的評價。讓我們許家的後代永遠記住這位爲人民、爲我國核工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前輩。許家傑出的前輩們不求名利、憂國憂民、前赴後繼以他們大無畏的精神,爲中國的改革進步獻出他們的畢生精力,有的甚至獻出年輕的生命。他們是我們這些後人永遠的榜樣。讓我們細細讀讀他的一生。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科學家,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朱光亞同志,因病於2014年2月26日10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赴美深造研究核物理

1950年發公開信毅然回國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漢人,上中學時就對物理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學時,他先後受教於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蓀、吳有訓、吳大猷等著名教授。

1945年7月15日,美國原子彈研製成功。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想搞原子彈,派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考察,每位科學家帶兩名年輕助手去深造。吳大猷帶了朱光亞和李政道。

1946年9月,22歲的朱光亞隨考察組前往美國。但是,美國根本不開放原子能技術,考察組只好解散。朱光亞不改初衷,去了吳大猷的母校——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覈物理研究,幾年後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從此,他與核物理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旅美留學生們爲之歡欣鼓舞。從1949年年底開始,作爲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中西部地區分會主席的朱光亞牽頭組織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並送給美國各地區中國留學生傳閱、討論、聯合署名。這封公開信刊登在《留美學生通訊》雜誌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肩負核武器研製重任

殘紙片“拼出”中國原子彈

1950年春,朱光亞毅然回國,曾先後在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從事物理學基礎教學工作。1955年1月,毛主席號召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朱光亞被召回北京大學,擔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參與組建原子能專業,擔負起了爲新中國培養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的重任。

1958年秋,蘇聯援建的核工業反應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給中方使用。1959年6月,蘇聯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我國的原子彈科研項目被迫停頓。

1959年7月1日,35歲的朱光亞奉命調到二機部,(事蹟材料 )承擔起了中國核武器研製攻關的技術領導重擔,同時負責點火等主要技術課題的攻關指導工作。朱光亞提出,就從蘇聯專家留下的“殘缺碎片”研究起。經過夜以繼日的艱苦奮鬥,中國的原子彈理論設計終於有了重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隨着“起爆”那一聲鏗鏘的命令,大漠中驟然閃出一道強光,一朵黃褐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原子彈試爆成功。

根據毛主席“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的指示,朱光亞和同事們加快了研製速度。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強烈的衝擊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虛懷若谷高尚品德

捐出100萬港元不讓聲張

朱光亞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他從不張揚個人,凡是接觸過他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觸,他對自己的成就和貢獻從來隻字不提,這在中國工程科技界是有口皆碑的。這種緘默展示着這位老科學家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1996年初,解放軍出版社策劃出版了一套“國防科技科學家傳記叢書”,他自然是必寫對象之一。報請審批時,他二話不說,提筆就把自己的名字劃掉了。在有關國防科技歷史的文獻中,都有他撰寫的文章,但字裏行間他都只談別人和集體,從不談自己。

1996年10月,朱光亞榮獲“何樑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獎金爲100萬元港幣。頒獎的頭一天,他就對身邊的同志說要把獎金全部捐出去,作爲中國工程科技基金。在捐出了100萬元港幣之後,朱光亞又反覆叮囑周圍的人不要把這件事張揚出去。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即便是在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朱光亞捐款這件事,社會上就更是沒人知道了。

80歲高齡曾回漢解思鄉之苦

朱光亞祖籍武漢市漢南區,1924年12月出生於宜昌,後隨父母遷回武漢。昨日,記者從漢南區有關部門瞭解到,7年前,爲慰藉相思之苦,80歲高齡的朱老曾回過一次家鄉。

據介紹,朱光亞1931年後在漢口第一國小、聖保羅中學學習。1938年,抗戰爆發後的第二年,剛剛國中畢業的朱光亞和兩個哥哥被迫轉移到四川。2014年10月11日,被授予星彈元勳稱號的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朱光亞,回到了闊別七十餘年的家鄉漢南區。就在兩個月後,國際編號10388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爲“朱光亞星”。

據有關人士回憶,7年前朱老的返鄉之行,一方面是想趁能行走,看看家鄉,以解思鄉之苦,同時,也想在家鄉收集一些資料,爲自己撰寫自傳作準備。儘管老人當時已有80歲高齡,仍精神矍鑠。那一年,朱老在武漢還短暫地居住了一段時間。當時,漢南區向朱老贈送了該區標誌性物品商周時期的青銅樽,以及凝聚漢南人五十多年奮鬥歷程的《聚焦漢南》一書。

朱老對家鄉深情款款。2014年3月

,170萬字的《漢南區志》作爲全省第一部區志,由武漢出版社正式出版。朱光亞院士又欣然爲故鄉首部志書題詞作序。目前,當地宣傳部門正在編制反映朱光亞在家鄉生活的書——《朱光亞與漢南》

第五篇:2014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及頒獎詞

2014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及頒獎詞

1、誓言無聲: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先進事蹟】

【頒獎詞】

時代到處是驚歎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爲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2、崇仁厚德: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先進事蹟】

20日上午,在煙臺福盛敬老院,招遠義工聯王少平會長和劉盛蘭侄子劉建喜以及來自煙臺、招遠的20多個義工將代表劉盛蘭老人領的“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獎盃、獎狀、獎牌交給了劉老。

記者瞭解到,10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頒獎儀式上,山東煙臺拾荒助千名貧困孩子上學的91歲老人劉盛蘭獲得“消除貧困獎”中的“感動獎”。因爲健康狀況原因老人未能到場,由老人侄子劉建喜、以及招遠義工聯會長王少平代爲領獎。

領到獎盃後,王少平一行人馬不停蹄返回煙臺,並選擇在今天將這屬於劉盛蘭老人的榮耀帶給他,並對老人表示了祝賀。

招遠義工聯的王少平會長告訴記者,劉老這次獲得了由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親自頒發的中國消除貧困獎感動獎,他們也很高興,這是招遠人民的驕傲,在劉盛蘭老人身上可以看到金都人民金子般的品質。

王少平還介紹說,招遠義工聯已經啓動了“盛蘭助學”項目,會將劉老的愛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貧困的孩子獲得上學的機會,有尊嚴的成長。

【頒獎詞】

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3、心比金堅:爲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

【先進事蹟】

【頒獎詞】

只爲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爲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後陣地。灑一碗酒,那碗裏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鬆,巋然不動。

4、一秉至公: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

【先進事蹟】

【頒獎詞】

山樑擋住了陽光,你用肩膀剛起鄉親的盼望。村莊在漸漸豐滿,你的身體卻慢慢柔弱。莊稼,總要把一切還給泥土。你貼工,貼錢,貼命,你還貼近百姓的心。

5、夢想天開: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

【先進事蹟】

【頒獎詞】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着世代相傳的夢想。

6、格桑花開: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脫山區教師格桑德吉

【先進事蹟】

【頒獎詞】

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山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7、秋蘭爲佩:退休後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吳佩蘭

【先進事蹟】

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雖是垂暮之年,她仍是杏林馨香的蘭,人間不老的鬆。

大河網曾在去年用連續多篇報道力推胡佩蘭老人的事蹟,隨後人民、光明、新華、新浪、騰訊、網易、等多家主流網站爭相轉載,97歲仁醫胡佩蘭感動全國網友,她也被網友稱作醫者仁心的典型代表。

繼入選感動中原人物之後,喜訊再次傳來,“百歲仁醫”胡佩蘭入選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

“胡大媽候選感動中國人物了”,這個喜訊一下子在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胡大媽20年來每週堅持出診的地方傳開了。

1月18日,記者走進醫院,病人並不算多, “大媽這次入選感動中國侯選人,我們得知後都很高興,我覺得是胡大媽這種職業素養和精神感動了全國。”荊護士說。“我到這裏時間不長,但是胡大媽每週雷打不動坐診六天還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光在家裏不中啊,不做一點貢獻,那咋能中,人活着不能對別人沒一點用。現在能幹多少幹多少,大事幹不了就乾點小事。”在早前接受大河網專訪時胡佩蘭曾說自己願意坐診,病人喜歡來,“都高興”。

在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室,一位正在輸液的李女士說,“以前就從網上看到過胡老師的事兒,我覺得她老人家這麼大歲數了還能對社會做出這樣的貢獻,實在難能可貴。”

百歲仁醫胡佩蘭,是大河網向全國網友帶來的又一次感動。從最美鄉村女老師,到最美女記者,再到百歲仁醫胡佩蘭,河南人正在一次次感動中國。

【頒獎詞】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

8、寸草春暉:爲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枝

【先進事蹟】

【頒獎詞】

病,壓垮了身體,但不能摧毀母愛。草根母親嘔心瀝血,爲孩子縫補夢想,而深厚的愛,更鋪就孩子精神的未來。請上天給你多一些時間,讓你把美好的願望,織進這春天的圖景。

9、克明俊德: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爲好市民方俊明

【先進事蹟】

【頒獎詞】

縱身一躍,卻被命運撞得頭破血流。在輪椅上度過青春,但你卻固執地相信善良,絲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們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10、松筠之節: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爲羣衆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

【先進事蹟】

【頒獎詞】

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於戰場、田野、課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