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心經的原文及譯文多篇新版多篇

心經的原文及譯文多篇新版多篇

注十六]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指四諦道理,也稱四諦法門。 篇一

“諦”為“真理”的意思。“苦諦”者,是人對於社會及自然環境所作的價值判斷。苦,指生死果報,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説法,簡而言之,大凡世間上一切逼惱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諦”是指造成世間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惱”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惱,都因為傾向於以“我相”為基礎和出發點,因有“我相”,故執著我有與我所有的妄想,一切爭奪欺詐、窮奢極欲無不因之而起,也無不因之而導致更大的痛苦。世間的快樂,説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謂“樂是苦因”。眾生因貪慾而造罪,招集眾多苦報,所以苦集二諦是世間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這種煩惱業因的來源,自然就會思量厭離苦惱,並因此而行動起來,修善止惡,斷滅集的苦因。

至於“滅”與“道”二諦,是出世間法,又叫無漏因果。“滅諦”指斷滅產生世間諸苦的一切原因。“滅”者,滅有為還於無為,也就是涅槃,亦即靠修行而達於最終的寂靜;“道諦”是指脱離“苦”、“集”的世間因果關係而超入無苦有常無我清淨地的理論説教和修行方法。“道”有“能通”的意思。簡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無漏學及所謂“三十七道品”。人有造罪的業因,所以一定會招來苦果,自作自受。罪業只能自己為自己消滅,這是滅諦;要消滅罪業,只有依據一定的方法,此為“道諦”。道諦為正道修習法門。這個法門又可以簡單地説成“知苦、斷集、修道、證滅”。

注五]照見五藴皆空。 篇二

“照”,光明所到,照耀;“五藴”,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譯,也稱為“五眾”、“五陰”,實指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五者。“藴”的意思是指“藴集”、“積聚”。“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對於人的感覺來説,形質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風等四大,一切有堅濕暖動性質的東西。人的身體稱為“色身”。“受”作為“領納”義解。即領納感受種種境界;“想”是思想,由六根感觸種種境界,心中思想種種相貌形狀,這叫“想藴”;“行”,即行為;“識”,指對所感覺的對象分別所起的認識作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因修習了般若法門,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於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則能夠洞見一切諸法均為不實在,均為虛假。懂得了眾生的五藴對於菩薩的真心是有掩蓋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賞析 篇三

觀音是大乘佛教中大眾最熟知的'菩薩之一,我國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觀音像。據《悲華經》的記載,觀世音無量劫前是轉輪聖王無淨唸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觀音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大都男相,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有很多是現男相的。

我國南宋以後,觀音菩薩像多以女相為主,現在我們看到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多是女相。佛經説觀音大士,周遊法界,常以種種善巧和方便度化眾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現之而為説法,即是三十二應。觀音是我們心目中的久已成就的古佛,菩薩法身不離寂光淨土,而分身百千萬,應化三千大千世界廣做夢中佛事,示現菩薩等相,尋聲救苦,助佛弘化,廣度眾生。菩薩無極之體,早已超三界之外,當然更無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執着了。所以這裏用抽象方式來雕造觀音形象從中會得到更多的感知。

注二]三藏法師玄奘,所謂“三藏”,即指經藏、律藏、論藏三者。 篇四

經與律記錄了釋迦牟尼所説的大法,經為佛教真理的顯示,律為佛教的禁則及規矩,而論藏是佛和弟子們講論其教義的記錄,三藏的內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學。“三藏法師”,意謂其通曉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實在受用,所以堪為人師。玄奘為唐代僧人,俗姓陳禕,河南洛陽偃師人,幼年家貧,十三歲出家,十五歲已因聰慧而聞名,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此前已經博通經論。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長安因發生饑荒,朝廷許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機潛往西域,傳説到罽賓國是道路更為險惡,虎豹橫行,他只得在一洞內打坐,天快亮時,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被膿血,盤腳靜坐。玄奘上前施禮求問,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經一卷,説一旦朗誦則山川平易,虎豹不能為害,鬼魅不能作祟,於是玄奘繼續往西前行,最終到達中印度的摩揭陀國王舍城,在當時東方最負勝名的那爛陀寺廣學佛教經論,成為了中外稱譽的“大乘天”。玄奘回國時,帶回了大小乘經律論共500多帙,600餘部。其中便有這部《心經》。他晚年主要住持長安宏福寺,主要從事譯經。65歲時寂化,葬於白鹿原。若無玄奘法師,作為末世眾生的我們,如何能夠沫浴佛祖的法恩呢?!

注六]苦厄,逼惱身心的苦惱災厄。 篇五

苦厄起於生死。生死因結聚五藴而有,因之不能返觀五藴的虛假不真。由於認識有如是的錯亂,難免受到痛苦煩惱。痛苦煩惱不得清醒的認識,不免要起惑造業,結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因而輪迴生死,現世執有五藴,未來招致生死苦厄。如果能夠了達,連五藴都是虛假幻化的妄想,掃除一切魔緣,自然心中清淨,生出智慧,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達到的境界。

注十二]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篇六

真空實相中的五藴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虛妄而生,不可以用生滅垢淨的心去追求。徹底了悟真空實相的聖人,連因緣本身也視為空,其中自然沒有掛礙之色法,沒有受想行識諸藴的心法。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才能無幽不洞,無暗不除。佛祖告誡説,修般若慧的人要時時觀照,不可迷於色心二者。從根本的究極的角度來看,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是相對,是依賴,它並非磐石不可動搖,所以才説“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色心二法都因為空性而喪失一切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