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杜甫望嶽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6篇《人教版七年級杜甫望嶽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七年級杜甫望嶽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七年級杜甫望嶽教學設計(精選16篇)

篇1:望嶽杜甫教學設計

望嶽杜甫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記敍了“我”在甲板上賞月時,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筆生動活潑,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躍然紙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並概括大意。

4、能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點、難點

1、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過朗讀訓練,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請大家背誦。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月亮的課文,中間也有不少月亮的詩句,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

3、出示課題21望月(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學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自由輕聲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詞語。

(3)再讀課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檢查詞語讀音,提示注意點。

3、學生質疑,理解部分詞義:

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的放到下節課。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不是單單寫月亮的?除了寫賞月外還寫了什麼?

2、指名回答。

3、指導學生給課文分段?提示:課文哪些段落寫賞月,哪些寫背詩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獨自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教師進行指導。重點指導:斑、絮、呵欠

2、用鋼筆描紅。

3、寫出近義詞。

光點()凝望()驚奇()封閉()

聚集()幻想()清幽()閃耀()

4、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過程:

一、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1、學生練習。

2、讀詞語。

二、學習第一段

1、自由朗讀課文第一段,注意朗讀時的感受。

2、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説出:作者描寫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動人的圖畫。板書:月下江景美麗如畫

3、同學們,想不想把這幅圖畫畫出來?學生思考:作者描繪的圖畫上有那些景物以及這些景物是什麼樣子的?

4、出示圖畫,請同學們看看,是不是你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播放課文第一段錄音,學生邊看圖,邊聽錄音,感受圖畫的整體意藴。

5、讓學生回憶課文,嘗試背誦。

三、學習課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讀課文,思考:你覺得小外甥是個怎樣的孩子?

學生交流後板書:聰明好學愛幻想

(二)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

學生自由讀後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調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頭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師質疑:月亮怎麼會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和他交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讀課文。

5、瞭解詩句的意思。

(1)學生解釋。

(2)教師點撥理解。

6、指導讀詩,背誦。(出示整首詩讀讀、背背)

7、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嗎?(學生自由背詩後指名回答,師出示蒐集的有關詩句進行補充,學生選擇其中的感興趣的1、2句讀讀、背背)

8、教師口述,引入情境:

詩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這兩種美妙的東西一起滋潤着我們的心田,使得我們無比暢快,沉醉在美麗而幽靜、空曠而遼遠的氣氛中。

9、出示句子:詩,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

10、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句意,體會意境。

11、小結談話,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

學習了第二段課文,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麼?

正是由於小外甥聰明好學,才積累了數不清的美妙詩句,也因為這美妙詩句的薰陶,小外甥變得更加聰明,愛幻想。我國古代優美的詩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於積累,必有豐厚的回報。

四、學習第三段

1、過渡:

他的聰明好學還體現在哪裏?愛幻想又體現在哪裏?讓我們來繼續學習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討論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

4、繼續讀課文,重點讀讀描寫小外甥説話時的動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個問題來……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兩個烏黑的瞳仁裏,個又一個亮晶晶的小月亮閃閃發光。

⑶……小外甥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繪聲繪色地説着,彷彿在講一個現成的童話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搖搖晃晃走回艙裏去了。

圈出你認為應該重讀的詞語,有感情地朗讀,細細品讀。

學生交流感受。引導學生説出:小外甥活潑可愛,天真好奇,愛幻想,而且善於幻想,頭腦裏裝滿了奇妙有趣的東西。

5、分角色朗讀這一段。

五、佈置作業

1、摘抄描寫月亮的詩句。

2、背誦課文。

3、收集有關山水的詩文,舉行賽詩會。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四段。

2、指導背誦課文。

3、舉行山水詩歌朗誦會。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你覺得小外甥是個怎樣的孩子?

他的愛幻想的特點深深地影響了我,此時我站在甲板上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讀第四段。

二、學習第四段

1、齊讀課文。

2、啟發談話: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你們想不想隨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請你閉上眼睛。

四、播放錄音,展開想象

1、播放課文完整的錄音,學生閉目靜聽,感受文章的整體意韻美。

2、啟發學生幻想。

現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個人。你久久地凝視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陽,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風雨……請你展開幻想的翅膀,在廣大的天空中盡情地飛呀,飛……

(學生閉目遐思、幻想。)

3、引導學生把幻想的東西説出來。(出示“討論區”)

三、指導背誦課文。

1、根據課文的思路理清敍述順序。

2、逐段進行指導背誦,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四、舉行山水賽詩會。

1、四人小組內先背誦,推薦一位在班級裏比賽。

2、每組一位代表上台朗誦。

(推薦學生代表四位作為評委。)

3、總結賽詩情況,宣佈優秀選手。

五、作業(見“測試區”)

篇2:杜甫《望嶽》教學設計

杜甫《望嶽》教學設計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杜甫的《望嶽》詩有三首,分詠東嶽、南嶽和西嶽。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

二、整體感知

1、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説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

2、字詞譯釋:

⑴ 鍾:聚。

⑵ 會當:唐人口語,“一定要”

⑶ 凌:登,乘。(又如:壯志凌雲)

三、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1、“岱宗”兩句。

⑴ “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

⑵ 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 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2、“造化”兩句。

⑴ “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説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説説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

⑵ “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

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説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3、“蕩胸”兩句。

⑴ 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

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

⑵ 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4、“會當”兩句。

⑴ 絕頂,極頂,指玉皇頂。

⑵ 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説明了什麼?

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⑶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四、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五、作業

背誦、默寫本詩。

篇3:《望嶽》教學設計

《望嶽》教學設計範例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 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關於杜甫及《望嶽》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嶽》,能説説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為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敍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嶽》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範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為《望嶽》,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嶽而望,角度有什麼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後一句是神遊玉皇頂所見)

篇4:《望嶽》教學設計

基本信息

課題新課標人教版八年級第五單元25、杜甫詩 《 望嶽》

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選文言文,題材不盡相同,有敍事的,有夾敍夾議的,有夾敍夾議的,有説明事物特徵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有些文章還寄託了作者的情懷。又選杜甫詩三首,都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學情分析

學習杜甫詩《望嶽》 ,作為八年級學生 要了解杜甫詩歌的發展和“詩史”的特點 ,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詩歌大意,然後在誦讀中領會詩歌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歌內容,瞭解杜甫及相關文學常識。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2、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鑑賞古詩的能力。

3、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品味語言,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二、瞭解杜甫及相關知識。

三、朗讀中感知形象美。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五、賞析中品味語言美。

六、遷移練習。

教師深情導入 : 一、介紹中國古代詩歌源遠流長的歷史,進而介紹杜甫,引入本節教學。

二、教師補充介紹杜甫相關資料 ,播放《泰山》相關視頻 。

三、教師範讀課文 ,配樂朗誦,指導學生朗讀。

四、教師巡視,點撥指正。教師啟發、深入指導。 對學生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

五、教師指導學生鑑賞古代詩歌的方法。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鍾”和“割”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試分析其妙。

六、教師出示試題內容,適時啟發、指正。

處?

一、學生感受體驗。

二、學生介紹杜甫。

學生欣賞。

三、學生聽讀、自由朗讀、指名讀相結合。

四、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力求有獨到的見解。

五、學生思考討論 。

六、學生思考後,回答問題。一、吸引學生興趣。

二、初步瞭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培養學生誦讀古代詩歌的能力。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培養學生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六、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板書設計

望嶽

一、預習

查工具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岱宗(dài) 未了(liǎo) 層(céng) 決眥(zì)

二、詩句

實 1---6句 遠望(1、2句)

近望(3、4句) 鍾、割

遙望(5、6句)

虛7 ---8句 俯視(7、8句)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學了這首詩歌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歸納總結,

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補充。

1、小結全詩

這首詩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而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的意願。這其中藴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手法分析

提問: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又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叫做“對偶”。請在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

討論並歸納:

如“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3、作業設計必做題: 1、背誦並默寫《望嶽》。

選做題1、將《望嶽》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2、蒐集杜甫的相關詩句體會其情感。

教學反思

要學生多瞭解杜甫詩歌內容的發展和特點。他的詩抒寫個人情懷,又描寫國家時事,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入衰的過程,後世人把他的詩稱為“詩史”--杜甫。

附錄:《望嶽》詩歌評價

範温《潛溪詩眼》:《望嶽》詩云“齊魯青未了”,《洞庭》詩云“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語既高妙有力,而言東嶽與洞庭之大,無過於此。後來文士極力道之,終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嶽》第二句如此,故先雲“岱宗夫如何”……無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雖曰亂道可也。

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

仇兆鰲《杜詩詳註》: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敍,下二虛摹。少陵以前題詠泰山者,有謝靈運、李白之詩。謝詩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卻平淺。李詩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複。此詩遁勁峭刻,可以俯視兩家矣。龍門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諧,蓋古詩之對偶者。而其氣骨崢嶸,體勢雄渾,能直駕齊樑以上。盧世㴶曰:公初登東嶽,似稍緊窄,然而曠甚。後望南嶽,似稍錯雜,然而肅甚。固不必登峯造極,而兩嶽真形已落其眼底。

浦起龍《讀杜心解》:公望嶽詩凡三首,此望東嶽也。越境連綿,蒼峯不斷,寫嶽勢只“青未了”三字,勝人千百矣。“鍾神秀”,在嶽勢前推出;“割昏曉”,就嶽勢上顯出。“蕩胸”、“決眥”,明逗“望”字。未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唐宋詩醇》:“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嶽爭雄。”

高棅《唐詩品彙》引範雲:起句之超然者也。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劉辰翁:“‘齊魯青未了’五字雄蓋一世。‘青未了’語好,‘夫如何’跌蕩,非湊句也。‘蕩胸’語,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見其趣;對下句苦。郭浚曰:‘他人遊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説盡。’”周珽評“隻言片語,説得泰嶽色氣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

王嗣爽《杜臆》:“‘齊魯青未了’、‘蕩胸生雲’、‘決眥入鳥’,皆望見岱嶽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歸鳥’,此詩中大開合也。……集中《望嶽》詩三見,獨此辭愈少,力愈大,直與泰岱爭衡。詩垂近千年,未有賞識者。餘初亦嫌‘蕩胸’一聯為累句,今始知其奇。鍾伯敬乃謂:‘此詩妙在起,後六句不稱。’猶然俗人之見也,又謂:‘定用望嶽語作結,便弱便淺。’”

沈德潛《唐詩別裁》:“‘齊魯青未了’五字,已盡太山。”

楊倫《杜詩鏡銓》引劉須溪:“‘蕩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見其趣。‘割’字奇險。”

篇5:《望嶽》教學設計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説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 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説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説説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説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説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篇6:《望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關於杜甫及《望嶽》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嶽》,能説説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為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敍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嶽》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範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為《望嶽》,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嶽而望,角度有什麼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後一句是神遊玉皇頂所見)

4、引導學生思考:

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一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作業)

通過畫一畫、説一説、寫一寫,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篇7:《望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教學準備

幻燈片,有關泰山的圖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授課時間:累計節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詩,背詩

作為一首古詩,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規律,在朗讀方面,要在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選用恰當的情感來進行朗讀,讀時注意詩的節奏的變化,要讀出詩的韻味。

參考節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説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説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説説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説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説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四、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

教學反思:

授課時間:累計節數:

第二課時

一、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註釋的內容,從整體上感悟詩句的意思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資料,來感悟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嘗試着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

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橫亙於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鋭,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藴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遣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篇8:《望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準確流暢的背誦詩歌。

2、蒐集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瞭解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想像與聯想,體味詩歌的深層意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年少立下遠大志向的胸懷。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知詩歌的意藴美。

2、通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歌的景與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最後一聯的深層意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介紹作者情況。(屏顯)杜甫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白的詩歌浪漫、飄逸、豪放,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歌沉鬱、凝重,是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的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今天我們學習《望嶽》,體會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資源共享

1、補充作者的資料及寫作背景。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屏顯)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衞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脱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死。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2、欣賞泰山的雄偉景象。(屏顯)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岱山、岱嶽、岱宗、泰嶽,為五嶽之首。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長達二百公里。主峯突兀,山勢險峻,峯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羣峯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葱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憑添了幾分神祕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鬆絕奇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大聲朗讀,注意節奏,讀準字音。多讀幾遍。

讀準字音:岱dài 夫fǘ 眥zì 曾céng

2、理解詩歌內容

反覆朗讀,對照註釋,理解內容。

思考題: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首句發問“那泰山的景色是怎麼樣的呢?”詩人望見了什麼?

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四、細緻研讀

1、詩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內容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和聯想,看圖説話。

(大屏幕依次展示圖片,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準備作答)

明確:首句設問,極寫詩人初見泰山時興奮不已,令人頓生懸念,次句作答,總寫泰山地域廣闊,以上遠望。

三句寫泰山的神秀之氣,四句寫山勢之高峻,以上兩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詩人的胸懷隨泰山之雲霧繚繞而激盪,眼界因極目仰望而為之開闊。以上細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於未來的雄心壯志。以上兩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詩歌語言。

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味詩歌語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確:“鍾”字擬人,寫泰山獨享“神秀”之天賦,也展現了作者的愛慕之情。“割”字,突現南陽北陰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躍然紙上。

3、七、八句中的“望”並不是實寫,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讀一讀,結合當時的背景,你從中領悟到什麼哲理呢?

反覆讀,悟。

明確:尾聯是作者的望中所感,體現出作者勇攀峯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因而成為千古名句。

小結:這首詩歌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一“望”字統攝全詩,結構嚴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精於煉字煉句。

學生讀、背詩歌。

五、體味意境

通過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詩歌內容,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詩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並流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六、課堂小結

《望嶽》寫的是詩人遊歷山川名勝,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同學們通過這首詩,把握詩人早期的思想感情,從而為理解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打好基礎。

七、作業

1、背誦默寫《望嶽》。

2、預習新課。

篇9:《望嶽》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圍繞“望”,表現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

柳宗元帶我們領略了小石潭的淒寒幽靜,吳功正帶我們欣賞了阿里山的靜謐神奇,馬信德帶我們遊覽了威尼斯的瑰麗奇特。今天我們再請古代的一位詩人帶我們去一個地方。

板書:望嶽 唐 杜甫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裏呀?你從何得知? 泰山。 從 “嶽”“岱宗”“齊魯”得知

補充資料:東嶽、西嶽、南嶽、北嶽、中嶽

《望嶽》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裏。

(1)描繪泰山景色。 也即首聯、頷聯、頸聯。

(2)想象登頂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們任選一聯説一説。

(1)首聯:望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葱鬱的景象。這是遠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這是近望。

“鍾”:聚集,寵愛、鍾愛,既寫出神奇秀麗,又寫出詩人的喜愛讚歎之情。

“割”:陰暗對照之明顯,陽光像一把刀一樣有力地把陰暗隔開,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雲湧雲翻的壯闊景象和鳥兒歸巢的傍晚景象。這是細望。

“層雲生而蕩胸,鳥兒歸而入眼”

(三)名句賞析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願望。杜甫的願望是什麼?

我還沒有登上山頂景色就如此神奇美麗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峯呢?一覽眾山小。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峯“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絕頂眼界變寬了,心胸開闊了,登上絕頂才能欣賞到絕美的風景,這是身在低處的人永遠無法體驗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東山就認為魯國很小,登上泰山胸懷竟然博大得認為天下都很小。林則徐更説過“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峯”。

4、這句話中藴含了怎樣的人生啟示?

它告訴我們:不怕困難,勇攀高峯,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四)瞭解青年杜甫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麼樣的杜甫?

豪情勃發,壯志凌雲,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意氣風發,信心滿懷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着建功立業。

3、過了二十年左右,47歲的杜甫在首都長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敗,荒涼,蕭條

4、我們望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慮 憂國憂民,流淚的,感傷的,飽經風霜的。

5、國家的苦難,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艱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氣風發,磨掉杜甫的'驕狂,使他的詩歌風格由雄豪而變沉鬱,卻始終磨不掉青年時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頓至極的他竟然能發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這就是被後人尊奉為詩中聖人的杜甫。

板書

望嶽

首聯:綿延不絕、樹木葱鬱 遠望

描繪泰山景色 頷聯:神奇秀麗、巍峨高大近望

頸聯:雲湧雲翻、鳥兒歸巢 細望

想象登頂感受 尾聯:一覽眾山小

豪情勃發、壯志滿懷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滿頭白髮、憂愁感傷、飽經風霜、憂國憂民的中年杜甫 沉鬱

附文

望嶽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峯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峯,俯瞰羣山,豪情滿懷。

註釋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裏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麼樣。

⑵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後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⑶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⑷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裏指泰山的南北。割:分。誇張的説法。此句是説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蕩胸:心胸搖盪。曾:同“層”,重疊。

⑹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峯。

⑻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篇10:《望嶽》教學設計

人教版《望嶽》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註釋解釋全詩大意,並能説出某些關鍵詞的意義或用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後的凌雲壯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瞭解,並培養出對唐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後的凌雲壯志。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瞭解,並培養出對唐詩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引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泰山美景的圖片,並請去過的同學敍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經過幾輪互動以後,教師總結:“看來每個人去泰山後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那我們來看看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去泰山時有怎樣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課《望嶽》。

2、用多媒體出示杜甫個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稱為“詩聖”。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

結合註釋講述本詩大意,並通過互動引導學生説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峯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滌盪胸中溝壑,飛鳥翩翩歸巢。等到登上泰山頂峯,俯瞰羣山,豪情滿懷。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

通過互通引導學生總結出:

青山、明暗、雲、歸鳥—————描繪出雄偉壯麗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輕人的豪情壯志。

2、這首詩名為《望嶽》,請問作者是怎麼望的?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此兩句是遠看。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此兩句是近看。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此兩句是細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兩句是俯望。

作者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立體地勾勒出泰山的壯美。

3、這首詩的美景中有實有虛,請問哪句實寫,哪句虛寫?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前六句為實寫,寫景中抒情,後兩句是虛寫,襯托出作者滿腔的凌雲壯志。

(四)拓展延伸

對比閲讀《望嶽》《春望》,結合背景來比較兩首詩在情感上有何異同。

經過小組互動,閲讀分析和互動,得出以下結論:1。在內容上,《望嶽》寫於作者年輕時,當時國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着報效國家的豪邁情懷,這一點在詩歌中表露無疑。《春望》是安史之亂髮生以後,戰亂時期,民不聊生,詩歌中更多地展現了人民的疾苦與憂國憂民的沉重情懷;2。表現手法不同,寫作《望嶽》時,作者正年輕,寫作語言流暢輕快,風格偏於浪漫主義;《春望》寫作時,作者年紀已大,又逢亂世,寫作風格已發展成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對比閲讀中的收穫,圍繞一個點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篇11:《望嶽》教學設計

錄製工具和方法

微課使用PPT軟件製作,電子白板軟件錄屏,過程中運用電子白板功能並

插入輔助教學的短視頻、音頻,通過網址鏈接進行進一步的學習。

設計思路

本節微課通過教會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知人論世”去了解作者杜甫,品讀杜甫不同時期的兩首詩,去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

微課中還通過文字材料助讀和方法點撥,配以視頻朗讀,聲畫結合,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詩歌,學會通過寫作背景與詩作內容結合來理解詩人的寫作情感。

教學設計

環節內容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了解作者,品讀詩歌;學會正確朗讀詩歌。

2、在微課程的獨立學習中,完成進階測試題,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生活的情感態度。

3、在新媒體、新技術的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創新思維。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了解作者,品讀詩歌。

教學難點: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會將寫作背景與詩作內容的結合,理解詩人的寫作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目標

同學們,歡迎大家走進微課課堂,今天微課學習的內容是:《杜甫詩三首》的前兩首《望嶽》、《春望》,我們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微課學習,瞭解什麼是“知人論世”,並且通過“知人論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讀作者不同時期的兩首詩《望嶽》、《春望》,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PPT1-2)

二、聽讀,初感知

(一)學習詩歌離不開朗讀,下面請大家仔細聆聽,初步感受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PPT3-4)

(二)聽完了範讀,大家是不是發現兩首詩雖然是同一個作者,但它們的情感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它們分別又有着什麼樣的情感?今天老師就教給大家一種欣賞詩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法,它的意思是: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為人,全面瞭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關於杜甫,同學們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創作歷程,可分幾個時期嗎?對,共分四個時期(PPT6)下面就請大家點擊這個鏈接:xxxx,去具體瞭解一下杜甫詩歌創作的四個歷程。(如不能連接網絡,預設超鏈接PPT15-17)

(二)同學們,此時你對《望嶽》和《春望》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有了初步的瞭解了吧。(PPT7-8)

1、我們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嶽》上,你注意到課本下的註釋了嗎?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當時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yǎn)州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2、接着我們來關注《春望》的寫作背景,也請看到書下注釋,其寫作背景是: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叛賊攻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詩人聞訊後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機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春望》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四、再聽,悟情感

(一)帶着對詩歌背景的瞭解,我們再次觀看並聆聽這兩首詩的朗讀視頻。請大家細細品味兩首詩的不同情感,感受它們不同的感情基調。PPT9-10

《望嶽》寫詩人遊歷山川名勝,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

《春望》寫詩人歷經戰亂,目睹國家破敗之象,身感離鄉背井之苦,表達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調沉鬱憂憤。

你體會到了嗎?

五、自讀,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請大家帶着剛才的理解,隨着音樂,感情朗讀《望嶽》和《春望》這兩首詩,最好讀兩遍呢。PPT12

六、小結,明學法PPT13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杜甫的兩首古詩,瞭解到古代詩歌最重要的一種途徑,那就是“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選擇什麼樣的題材,表現什麼思想,抒發什麼感情,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歷決定的,又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鑑賞詩歌時,首先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瞭解當時的創作背景。請大家學會運用這種方法去品讀杜甫的第三首詩《石壕吏》。

詩歌彷彿是一條時間的隧道,通過它我們與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們產生了心靈的碰撞,今後請多一些詩歌閲讀,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詩意……(Ppt14配樂結束微課的學習。)

今天的微課就學習到這裏,請大家打開本課的“進階測試”,自測一下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祝學習愉快,再見!

篇12:《望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作者杜甫的文學常識;把握重點詞語,理解內容,品味詩歌語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藴。

2、朗讀、背誦並默寫全詩,學習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詩歌,把握重點詞語,理解內容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藴

教學對象:

八年級學生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國家的名勝古蹟可是數不勝數。單説山,就有很多,但在羣山之中,當屬“五嶽”最有名,正如“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明確:泰山

簡介泰山

二、讀詩:

1、解題:“望“是遠遠地看,“嶽”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簡介作者: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 史”。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3、簡介寫作背景:杜甫20—35歲時曾遍遊中國的大江南北。

進入青年時代後,詩人又開始漫遊四方。他經過淮陰、揚州、渡過長江,先後遊覽了金陵、姑蘇等地, 在這次長達四年的漫遊中,杜甫不但對祖國的錦繡河山加深了認識,而且對祖國的燦爛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間,詩人豪邁的胸襟得到釋放,鋭意進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詩歌。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s),詩人才回到洛陽赴京兆貢舉。應試落第,詩人也並不在意,又於開元二十四年(736)開始了齊趙之遊,《望嶽》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嶽泰山,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4、讀詩:全班齊讀、教師範讀、領讀、自由讀全詩。

5、解詩:結合注視,請同學説説對詩句的理解。

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遠望、近望、細望、極望

6、整體把握: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研討以下問題: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答:高大雄奇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2、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遠大抱負。

小組合作探討1:

三、品詩:

1、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請從“鍾”字入手,對“造化鍾神秀”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明確:“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卧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2、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

討論一下,這句話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3、“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鋭,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4、動動手、動動腦,換一換,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請同學們來做一回小詩人,自己給詩中的字詞換一換,我們一起來評一評,看看換得好不好,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

小組合作探討2:

四、悟詩: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裏卻有深刻的含義。請説説你的理解。

明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與延伸:

請你再説出幾句表達雄心壯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五、教師小結: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藴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詩人的志向作對比,以山之雄偉反襯詩人志向之遠大,表現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體現了詩人青年時代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六、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師之家--教師備課教學好幫手!

篇13:《望嶽》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髮飄飄,風姿萬千……

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永遠的唐詩,永遠也讀不盡……

他是誰?

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鬱頓挫。

後人尊稱他為“詩聖”。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杜甫

世人對於杜甫還有其它哪幾種稱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為何稱之為杜少陵?

因為杜甫曾經居於長安城南少陵這個地方。

為何稱之為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工部。

二、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詩聖”,其詩是“詩史”。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歌分類:

青年時期《望嶽》(25歲,現存最早的杜詩)

《春望》(被安史之亂叛軍所俘,帶回長安)

安亂時期《石壕吏》“三吏”“三別”(《新安吏》、

《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

《垂老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息)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

成都時期《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老年時期《登高》《登岳陽樓》《江南逢李龜年》

三、初讀課文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四、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裏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着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峯,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1、《望嶽》可分兩大層,都是切着“望”字寫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的解釋。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着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後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着力

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2、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鍾神秀

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品讀體會

首聯——遠望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挺拔雄偉橫跨齊魯

頷聯——近望神奇秀麗

巍峨高大

頸聯——細望雲氣層出不窮

心胸為之盪滌

尾聯—望中所感望嶽而生登頂之意願

五、主題分析

詩篇描繪泰山雄偉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詩人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顯示出詩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極富哲理性,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

篇14:《望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關的文學常識,學會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進而體會詩歌藝術特色,提高鑑賞能力。

2、能力目標(過程及方法目標):

通過詩歌賞析——明義——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驟的方法

理解詩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鑑賞古詩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體會杜甫詩歌中包含的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通過欣賞詩歌,讓學生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2、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詩歌賞析四步法,學會通過此方法鑑賞詩歌。

教學活動

一、【導入】瞭解詩人

公元七一二年正月,春天的腳步,緩緩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黃河南岸鞏縣城東的瑤灣村,一個新的生命伴隨哭聲而降臨。他的父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個普普通通的幼兒,將會成為照耀中國詩壇的一顆萬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讓我們與杜甫同行,去聆聽他筆端流淌的心聲。

二、【講授】詩歌鑑賞

1、《望嶽》背景介紹

二十多歲的杜甫,曾壯遊齊趙,廣交朋友,遊歷山川。聽,泰山腳下,年輕的詩人正淺吟低唱:(出示投影)

策馬揚鞭,我徜徉於齊魯廣闊的天地間。看桃吐丹霞,看柳垂金線;看這如黛青山漲滿了我的眼簾。強盛的大唐帝國,如日中天,正如我意氣風發的青春年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我不懈的追求和夢想!

2、一讀《望嶽》(齊),望到什麼?

如果你就是詩人杜甫,正徜徉於齊魯廣闊的天地間,望見泰山,詩興大發,不禁脱口而出:“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請同學們用你認為合適的方式,吟誦《望嶽》吧。

請一位同學誦讀《望嶽》,其他同學展開想象,站在杜甫的角度,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出示投影)

投影:1、朗讀《望嶽》,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

拿起筆來,在書上圈點勾畫。(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設問)

總結:看來杜甫不但望到了雲層、歸鳥等景物,還望到了泰山的雄渾高大和神奇秀美。(同時出示幻燈)

3、二讀《望嶽》(散),體會心情

那麼,望到如此壯闊景象的年輕的詩人,心情會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大聲的自由朗讀2—3遍,體會一下吧。(學生自由朗讀2)

下面哪位同學來説説,我們在朗讀時應讀出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

講解位置二:我們來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

(引導:“凌絕頂”是什麼意思?你有“凌絕頂”的經歷嗎?能想象一下“一覽眾山小”時的心情嗎?詩人到底是否登上了泰山山頂?“會當”是什麼意思?試讀一下這句好嗎?)孔子曾説過: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見,“小”的不僅是眾山,“小”的還有天下,可見泰山之高峻。我們知道,泰山是五嶽之首,雄偉高峻。杜甫此次並未登上泰山之巔,但這兩句詩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表達了詩人定要登上人生頂峯的遠大理想。

4、三讀《望嶽》(散),融入情感

下面讓我們把剛才同學們交流時的提到的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讀中,再來放聲朗讀《望嶽》。(學生朗讀3)

5、四讀《望嶽》(獨),望到杜甫

(指明學生示範朗讀4)在這朗讀中,你一定望到了泰山的雄渾高大、神奇秀美;你也一定望到了詩人杜甫的身影,那你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投影:2、再讀《望嶽》,你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學生回答)

(可連續請5-6位同學回答。望到了一個意氣風發、充滿雄心壯志的杜甫。)

6、過渡到《春望》

過渡:詩歌學到這裏,我們已然被詩人的雄心壯志、意氣風發所感染。但是歲月是無情流逝的,曾經對未來充滿嚮往的杜甫,已四十多歲。此時的他早已遠離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瀟灑,他曾身陷囹圄,後流亡長安,經歷了一場驚天鉅變。(出示投影)

《春望》背景介紹

“漁陽鼙(pí)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的鐵蹄,踏

破盛唐的美豔,踏碎西市的牡丹。充斥滿眼,是胡人的燒殺搶掠;不絕於耳,是官軍節節敗退的消息。這還是那個我曾經生活了十年的繁花似錦的長安嗎?

一讀《春望》(散),望到什麼

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春望》。

投影:1、朗讀《春望》,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

2、你又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有了《望嶽》的學習,這兩個問題就請同學們獨立自主完成。反覆朗讀這首詩,在書上把你的認識批註出來。

學生獨立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我發現同學們都已做出了批註,那現在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究,希望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學生回答。杜甫在飽經戰亂的長安城的春天,望到了什麼?

學生會回答:望到了花鳥、國家破敗,戰爭連續不斷,親人分離等。

合作讀《望嶽》《春望》(師生),比較不同

《望嶽》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麼不同?兩首詩的風格有什麼不同?

三、學法總結:

在上面這兩首詩的學習中,細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老師緊扣兩個詩題中的“望”字,提出了四個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感悟詩的內容和感情。我們可以把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稱為:解題提問法

將《望嶽》與《春望》放在一起比較賞讀,我們感受到了杜甫雄健豪邁和沉鬱頓挫兩種詩風。這種將兩首或幾首有關聯的詩歌放在一起比較賞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稱其為:比較賞讀法。

過渡到《旅夜書懷》

不知同學們能否掌握這兩種賞析詩歌的方法,下面我們用一首杜甫晚年的詩作實踐一下。

晚年的杜甫雖然在成都草堂度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但大部分時間仍是貧病交加,漂泊於西南,最終病逝於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下面請同學們運用解題提問法和比較賞讀法賞析《旅夜書懷》這首詩,完成學案上的問題。(學生自學,討論,展示)

四、課堂總結:正如同學們所説,這首詩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兩句表現了詩人自傷飄泊之意,但詩中也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壯闊詩句。可見杜甫之品格,窮而愈堅,悲而能壯,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氣魄與闊大的胸襟。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不朽的詩作與其失意的人生共生而長,奏出了盛唐詩壇告別歷史舞台之前的最強音。

朗讀詩歌結束

五、作業:

1、課外閲讀與杜甫有關的文章。

2、用本節課所學的鑑賞詩歌的方法,再來鑑賞杜甫的《石壕吏》。

六、教後反思:

這篇詩文上完後,總體來講,學生反映還不錯,學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瞭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我認為: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首詩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如何更好地運用重點字詞的講解來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二是如何讓學生能自我感知、欣賞詩歌,掌握、運用技巧。

總之,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獲益匪淺,同時也得到了同仁們的悉心指點,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加強合作交流,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篇15:《望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準確流暢的背誦詩歌。

2、蒐集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瞭解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想像與聯想,體味詩歌的深層意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年少立下遠大志向的胸懷。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知詩歌的意藴美。

2、通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歌的景與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最後一聯的深層意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介紹作者情況。(屏顯)杜甫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白的詩歌浪漫、飄逸、豪放,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歌沉鬱、凝重,是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 二、資源共享

1、補充作者的資料及寫作背景。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屏顯)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衞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脱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死。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2、欣賞泰山的雄偉景象。(屏顯)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岱山、岱嶽、岱宗、泰嶽,為五嶽之首。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長達二百公里。主峯突兀,山勢險峻,峯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羣峯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葱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憑添了幾分神祕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鬆絕奇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大聲朗讀,注意節奏,讀準字音。多讀幾遍。

讀準字音:岱 dài 夫fǘ 眥zì 曾céng

2、理解詩歌內容

反覆朗讀,對照註釋,理解內容。

思考題: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首句發問“那泰山的景色是怎麼樣的呢?”詩人望見了什麼?

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四、細緻研讀

1、詩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內容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和聯想,看圖説話。

(大屏幕依次展示圖片,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準備作答)

明確:首句設問,極寫詩人初見泰山時興奮不已,令人頓生懸念,次句作答,總寫泰山地域廣闊,以上遠望。

三句寫泰山的神秀之氣,四句寫山勢之高峻,以上兩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詩人的胸懷隨泰山之雲霧繚繞而激盪,眼界因極目仰望而為之開闊。以上細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於未來的雄心壯志。以上兩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詩歌語言。

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味詩歌語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確:“鍾”字擬人,寫泰山獨享“神秀”之天賦,也展現了作者的愛慕之情。“割”字,突現南陽北陰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躍然紙上。

3、七、八句中的“望”並不是實寫,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讀一讀,結合當時的背景,你從中領悟到什麼哲理呢?

反覆讀,悟。

明確:尾聯是作者的望中所感,體現出作者勇攀峯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因而成為千古名句。

小結:這首詩歌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一“望”字統攝全詩,結構嚴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精於煉字煉句。

學生讀、背詩歌。

五、體味意境

通過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詩歌內容,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詩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並流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六、課堂小結

《望嶽》寫的是詩人遊歷山川名勝,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同學們通過這首詩,把握詩人早期的思想感情,從而為理解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打好基礎。

七、作業

1、背誦默寫《望嶽》。

2、預習新課。

篇16:《望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準確流暢的背誦詩歌。

2、蒐集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瞭解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想像與聯想,體味詩歌的深層意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年少立下遠大志向的胸懷。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知詩歌的意藴美。

2、通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歌的景與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最後一聯的深層意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介紹作者情況。(屏顯)杜甫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白的詩歌浪漫、飄逸、豪放,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歌沉鬱、凝重,是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 二、資源共享

1、補充作者的資料及寫作背景。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屏顯)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衞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脱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死。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2、欣賞泰山的雄偉景象。(屏顯)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岱山、岱嶽、岱宗、泰嶽,為五嶽之首。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長達二百公里。主峯突兀,山勢險峻,峯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羣峯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葱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憑添了幾分神祕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鬆絕奇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大聲朗讀,注意節奏,讀準字音。多讀幾遍。

讀準字音:岱 dài 夫fǘ 眥zì 曾céng

2、理解詩歌內容

反覆朗讀,對照註釋,理解內容。

思考題: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首句發問“那泰山的景色是怎麼樣的呢?”詩人望見了什麼?

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四、細緻研讀

1、詩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內容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和聯想,看圖説話。

(大屏幕依次展示圖片,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準備作答)

明確:首句設問,極寫詩人初見泰山時興奮不已,令人頓生懸念,次句作答,總寫泰山地域廣闊,以上遠望。

三句寫泰山的神秀之氣,四句寫山勢之高峻,以上兩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詩人的胸懷隨泰山之雲霧繚繞而激盪,眼界因極目仰望而為之開闊。以上細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於未來的雄心壯志。以上兩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詩歌語言。

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味詩歌語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確:“鍾”字擬人,寫泰山獨享“神秀”之天賦,也展現了作者的愛慕之情。“割”字,突現南陽北陰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躍然紙上。

3、七、八句中的“望”並不是實寫,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讀一讀,結合當時的背景,你從中領悟到什麼哲理呢?

反覆讀,悟。

明確:尾聯是作者的望中所感,體現出作者勇攀峯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因而成為千古名句。

小結:這首詩歌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一“望”字統攝全詩,結構嚴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精於煉字煉句。

學生讀、背詩歌。

五、體味意境

通過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詩歌內容,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詩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並流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六、課堂小結

《望嶽》寫的是詩人遊歷山川名勝,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同學們通過這首詩,把握詩人早期的思想感情,從而為理解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打好基礎。

七、作業

1、背誦默寫《望嶽》。

2、預習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