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論文結論300字(實用【新版多篇】

論文結論300字(實用【新版多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這次本站為您整理了論文結論範文300字(實用【最新8篇】,如果能幫助到您,小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論文最後的總結 篇一

經過本次畢業設計,使我感受到過程是艱辛同時又充滿樂趣的。

這次畢業設計要求設計一個windows多重系統啟動機制的備份與恢復工具,自行設計這對我將來踏上工作崗位是十分有幫忙的。儘管上一屆的同學已經完成的十分出色,可是我仍然期望經過自我的努力完成設計並期望有所突破。這也是我對自我的考驗。於是本次設計過程中我完全按照軟體設計步驟的要求來進行,從課題分析開始,再進行總體設計、詳細設計,最終到系統實現。每一步都讓我將理論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也使我掌握了一整套規範的設計操作流程。

在課題分析階段,由於本次是設計一個windows多重系統啟動機制的備份與恢復工具,所以對其中的啟動機制的分析尤為重要。對指導教師供給的資料必須要吃透。這是關鍵,從查閱資料、提出問題,到慢慢一一解決問題,教師給了我很大的幫忙。

在總體設計階段,由於課題分析做的比較全面,很快就對工具的功能,選單結構有了充分的認識,構成了使用者操作流程圖和功能模組層次圖。

詳細設計階段,首先研究各模組的主要功能,分別進行程式設計除錯。其次,將寫好的函式組裝,這時就遇到了十分大的困難,煩瑣的函式與函式間的介面,呼叫,很容易出錯。這就要求我在程式設計時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頭部將要用到的函式宣告並且加上註釋,以便後續的查詢更改。所以程式設計的規範化很重要。

最終,系統實現環節。對已完成的程式進行除錯。除錯時,由於邏輯上出現了一點問題,備份扇區的分割槽表備份有誤導致恢復出錯,致使整個硬碟資料丟失。需要重新分割槽硬碟,重灌系統才能再使用該硬碟。當時我心裡是十分焦急的,這一出錯也意味著前功盡棄。然而,在指導教師的分析與鼓勵下,我重新糾錯找到了錯誤並改正。使我意識到今後不論遇到什麼情景都要分析原因,列出可能的情景後,沉著應對,必然能“化險為夷”。

此次畢業設計的難點關鍵在於:主引導區分割槽表及引導區的備份與恢復。應用擴充套件int13對大容量的硬碟讀寫操作,突破了容量限制的障礙。

總之,這次畢業設計讓我學習到很多。雖然結束了,但這隻能是一個開始。今後今後作為程式設計師,要學習的規範,程式設計語言還有很多。怎樣使自我從普通的pg升為se,在計算機領域,要學的實在太多,僅大學生涯所學實在有限。我們僅有對自我有了更高的要求,才能作為動力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論文結論 篇二

論文標題應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來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儘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省略詞,字元,代號,符號和公式等。論文標題一般不超過30個字。

2.作者姓名和單位

論文的署名包括:參與選定研究課題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員,直接參與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並做出貢獻的人員,參加撰寫論文的人員。如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員聯合完成的論文,應根據每個人員的貢獻大小或根據約定排列名次。

3.論文摘要

摘要即摘錄要點,是對論文內容的簡短陳述,提示論文的主要觀點,見解,論據或概括地簡單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摘要文字要簡明,確切。論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為宜,重要的學術論文不超過1500字數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指用來表達論文全文主題內容資訊的單詞或術語,供資料查詢之用。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一般選取3~5個詞語。

5.提綱

提綱是指論文內容的要點。

6.引言(或稱引論,前言,導言,緒論,序論和導論)

引言是論文的起始部分。內容複雜篇幅長的論文,稱"緒論","序論",要求講清寫作此文的動機,它的內容,意義,欲達之目的。主要是用來簡要說明研究問題的內容,目的,方法和意義,闡明全文的主要觀點(文章論點),借鑑會計領域中前輩及他人的研究情況,知識佈局和理論基礎,提出作者本人對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設想以及研究方法,達到的預期成果和現實意義等。如果是調查報告還可以交代背景,說明調查方法。這部分內容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意在概括與領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為宜。在正文裡,不用寫"前言"二字,一般寫1個段落,也有寫2個,3個甚至4個段落的。寫完後,在轉入本論時,中間最好空1行。

7.正文

正文是論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其功能就是:展開論題,分析論證。正文的內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問題,運用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相結合進行分析論證,揭示出各專業領域客觀事物內部錯綜複雜的聯絡及其規律性。正文撰寫的內容反映出文章的邏輯思維性和語言表達能力,決定了論文的可理解性和論證的說服力。正文撰寫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客觀真切,準備充分,思維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通俗易懂。

正文撰寫時採用的層次結構方式有以下三種形式:

1.直線推論方式。由文章中心論點出發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由一點進行到另一點的邏輯推演,呈現出直線式的邏輯深入。

2.並列分論方式。把從屬於基本論題的若干個下位論點並列起來,分別進行論述。

3.直線推論與並列分論相結合的方式。即直線分論中包含並列分論,而並列分論下又有直線推論,形成複雜的立體結構。

論文的正文部分通常採用第三種方式(即直線推論與並列推論相結合的方式)的結構層次。

8.結束語

結尾部分,文止而言盡,要照應開頭,要體現全文的整體性。全文渾然一體,首尾呼應,既可以給人一種結構上完整的感覺,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讀者印象的效果。結尾分總結式結尾,說明式結尾,號召式結尾等三種。

"結語","結束語"等字眼,在正文裡不必寫出,視論文體裁和內容而定,照應開頭的,應是一個獨立部分,應與上段之間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盡而止的,則不用空一行,等於言盡即止,沒有全文結束部分。

9.致謝語

致謝語可以作為"腳註"放在文章首頁的最下面,也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後。致謝的詞語要誠懇,簡潔恰當。

10.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資料)附在論文的後面,較多的應加頁列出,至少要離開文末四行。書寫論文引用的文獻資料方式,分為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號;間接引用,只是轉述大意,又稱意引,不加引號。對於引用的文章內容,要忠實原文,不可斷章取義,為我所用;不能前後矛盾,牽強附會;論文寫作中,作者應表明對引文的觀點,立場即稱讚或反對的態度。

1.列舉參考文獻的作用

(1)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時也表明作者治學態度嚴謹。

(2)文中引文若有差錯時便於及時查對。

(3)使指導教師能清楚地瞭解作者對問題的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4)反映了作者為撰寫論文而進行閱讀的材料的範圍和水平。

(5)有利於研究相同或相近題目的讀者從參考文獻(資料)中瞭解情況或受到啟發。

(6)便於在畢業論文答辯時進行審閱和評定成績。

2.列舉參考文獻(資料)的具體要求

(1)按畢業論文參考或引證文章和資料的先後順序排列。

論文最後的總結 篇三

2、一些精妙詞語的使用,無形中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3、文章清逸婉麗流暢連貫,尤其人物語言幽默風趣

4、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5、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的描繪,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夢境一般。

6、文章線索明朗,主題突出,緊緊圍繞…進行。

7、細節描寫頗具匠心。極富功底。

8、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進行精心細膩的描繪,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9、描寫細膩,生活氣息濃厚,遣詞造句準確傳神。

10、,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內容極其豐富具體。

11、事例敘述得生動具體,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點。

12、文章來源於生活,因此語言雖然不怎樣優美,但卻真實有趣,寫得入情入理。

13、文章將…寫得細緻入微語言活潑明快,富有情趣。

14、大量採用生活中的口語,使文章更顯自然親切。

15、結尾恰到好處地點明中心,語言樸實而含義深刻,耐人尋味。

16、以感受開關,以感受結尾。這樣便使文章前後照應,首尾連貫,同時又使文章主題迴環復沓,感染力極強。

17、結尾處對人物的讚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章含蓄的結尾,既點題,又耐人尋味。

18、結尾處集中表達情感,既照應開頭又總結全文。首尾連貫,一氣呵成。對細節傳神的刻畫,恰恰相反到好處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本文的成功之處。

19、文章以…為結尾,言簡意賅,其味無窮。

20、後揭示中心之句,實屬點晴之筆,概括之語,短促而有力。結尾令人飽含期待與熱情,言已盡,意猶未了。

論文結論 篇四

閱讀學、寫作學、辭章學、語言學等等語文知識也不是直接構成語文能力的要素。它們雖有指導言語活動、加速語文能力發展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間接的、軟性的、有限的。懂得寫作理論,並不見得就會寫作,同樣,懂得語文知識並不等於就有了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經過無數次言語活動,積澱成個體自動的言語操作習慣的一部分,才成為語文能力的構成要素。由於語言是自由靈活和富有創造性的,因此,把語文知識看成語文能力結構的要素,從而使學生為學知識而學知識,反而會阻礙語文能力的發展。

因此,中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透徹理解和系統掌握課文內容和語文知識的能力,而是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以滿足思維執行與發展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它是由語言和對其正確熟練的操作行為構成的。

語言是詞彙與語法構成的系統,這是對世界所有語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語言的詞彙和語法的特點及其生成語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漢語口語的單音成義和書面語一字一詞或一字一語素而字形孑然獨立的方塊形體,使“漢語語法沒有形態學和造句法這樣兩個部分”,完全“依靠語義、事理邏輯、約定俗成”來編織言語,[1]因而漢語各級言語單位的調配組合極其自由靈活,或者說漢語是有語無“法”的。[2]因此,漢語“運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彙掌握的能力”[3],“對一個人來說,他所掌握的詞彙越豐富,他的認識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就越強”[4]。可見,吸納大量而足夠的字詞語彙,對中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要積累豐富的語彙量卻不是容易的。這是因為成熟語文能力所需的語彙量不僅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且必須主要採用讀寫大量的言語作品這種分散學習的辦法來掌握,而分散學習語詞因重複率少容易遺忘。漢語的語素又具有強孤離性,更增加了大量積累詞彙的難度。

然而長期以來,在語文教育界存在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蓋現代一般讀物字彙量的99%,因而中學生已經超越了以積累字詞語彙為主的時期。

誠然,國小語文教學是要求國小畢業生要能夠識到2500—3000常用字,但認識3000字不等於就掌握了這些字組合的全部語詞。漢語幾乎每個常用字都是多義的。一個“打”字多達23個義項,可同別的字組成161個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收雙音詞51419條,但構成這些詞卻只用了1972個字。何況大多數國小畢業生是並沒有識到3000字的,)(更何況要在廣泛的讀寫中真正夠用,不識到五六千字恐怕是不行的。[5]因此,中學生非但沒有超越以積累字詞語彙為主的時期,相反,恰恰是需要大量積累字詞語彙的時期。

;中學生成熟語文能力究竟要掌握多少語詞量,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統計數字。這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語素定型或者說是“字本位”的語言,詞與非詞的界限不清楚,因而統計不可能準確;而且由於漢字出奇的多義和高度自由靈活而具有罕見的強大構詞能力,在識了3000多常用字以後,判定一個詞究竟是“熟字熟詞”還是“熟字生詞”,往往要依賴於一定的語境,因而即使有詞頻統計也無多大實用。這就是說,對語詞的掌握不僅是一個識記過程,而且更是一個組合過程。所以,衡量中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一般不看語詞識記量的多少,而要看一定的言語行為的優劣。

今天,聽說言語能力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與讀寫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並不等於能同步發展。一般說來,母語能力的發展過程是:基礎聽說能力(生活對話能力)─基礎讀寫能力─高層次聽說讀寫能力(長篇獨白語聽說和研讀、著述或創作能力)。就絕大多數人來說,基礎聽說能力是在學齡時就已成熟了的,而高層次聽說讀寫能力則要在中學畢業以後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中學生作長篇發言時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如果不是要說的內容超越了說者的思維能力,那就是因為基礎讀寫能力太差所致。古往今來能夠出口成章的人不為少見,但大都是憑藉相當的書面語功底鍛煉出來的。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需要和能夠發展成熟的主要是基礎讀寫能力。

言語能力必須在言語活動中發展,不同環境條件的言語活動必須藉助不同形態的言語工具,從而必然要發展出不同的言語能力。口語是輪番單向傳遞的,書面語則可以同時多向傳遞。中國小是以課堂班級製為組織形式的學習場所,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要求決定了這個階段的言語訓練必須主要採用能同時多向傳遞的書面語形式,從而主要發展學生的書面語能力。

一般說來,語彙量的積累同語文能力的發展提高是成正比的。口語是以聲傳情一發即逝的,書面語是以形達意歷久不變的。而視覺捕捉和儲存語彙的效率比聽覺高30%左右。語文教學以書面語訓練為主將更利於語文能力的提高。

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要在教學中摒棄和杜絕口語活動。複述、答問、討論、質疑、聽記等等,這些早與書面語教學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口語活動,仍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永傳不衰;而第二課堂的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報告會等等,則更為少數有口語愛好和天賦的同學開闢了大顯身手、發展個性的廣闊天地。但這些口語活動不應該也不可能與書面語教學平分秋色,卻是無可爭辯的。

就社會需要和生活中實際使用的讀寫來說,寫作是比閱讀更高因而更難掌握的能力。首先,閱讀只是對語形的再認,它常常只需掃視字形的輪廊,而可以忽略其內部細節;而寫作則是對語形的再現,一筆一畫都必須有清晰的記憶體和一絲不苟的輸出。因而會認的字不一定會寫,能寫一字則能認多字。其次,閱讀只是由文到意的單向轉化,而且是由顯到隱、由多到少、由整到散、由精到粗的“為己”的轉化,不必考慮別人的需要與可能的反應;而寫作則是“物——意——文”的雙重轉化,它不僅有類似或等同於由文到意的轉化,而且還有由隱到顯、由少到多、由散到整、由粗到精的轉化,因而必須考慮讀者的需要和可能的反應。第三,閱讀主要是對資訊的篩選與索取,即抓住讀物的中心、要點和必要的細節,而不必經常顧及讀物的作法和技巧;而寫作則是對資訊的輸送與裝載,因而每次都必須根據目的、內容、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第四,閱讀只是腦力而非手力的操作,而寫作則是腦力與手力並用的操作。可見,寫作是比閱讀更細緻、更復雜、更富於自主性和創造性的能力,因而完全可以說,會讀卻不一定會寫,會寫則讀一般不成問題。由此不難明白,為什麼在生活中人們總喜歡用寫作的好壞來衡量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中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鏈條中,基礎寫作能力的發展是關鍵的難點環節。

由此看來,豐富的語彙積累和正確熟練地運用語彙的書面操作行為,是中學生語文能力結構的內外兩個層面。

語彙的迅速積累需要經過大量而廣泛的閱讀——速讀和熟讀。熟讀主要適合於從文言文中學習語言。因為文言文行文簡省精練、語詞密集,熟讀背誦淺易的文言文,對中學生來說,是又一次集中積累語彙的機會。而從本站中學習語言,中學生已經進入了分散積累語彙的階段,這時只有大量而廣泛的速讀,才能克服閱讀量大而新詞新語復現時距長的缺陷。但速讀的過程和結果如果不付諸書面表達,筆畫繁多、結構複雜的漢字和孤離性強的語詞就只是一晃即逝的過眼雲煙,而對資訊的篩選也常常只是混朦、粗疏、零碎而飄忽的內隱過程。所以,速讀需要用寫作來加強對字詞語彙的強化與加速篩選行為的發展。而寫作訓練必須有寫作材料和寫作動力的不斷支援才能得以頻繁地進行。那麼,以課文為寫作材料,以寫作要求為讀寫動力,讓學生經常寫課文提要、閱讀體會、單元分析、讀書報告以及縮寫、擴寫、改寫、組寫、譯寫等等,就不僅能迅速而牢固地擴充語詞積累和解決學生常常無話可寫或言之無物的寫作難題,從而迅速提高寫作能力;而且能多快好省地培養學生快速篩選資訊的閱讀能力。這樣,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就不再是各自獨立的封閉領域,而是密切配合、相互促進、節節升高的“伴侶”。可見,用寫作帶動速讀,不僅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培養其閱讀能力的需要。因此,在本站教學中採用以寫作帶動速讀的方法,能夠使學生讀得更加主動活潑積極有效,從而收到一舉而讀寫兩得之功。不僅如此,用寫作帶動速讀還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獵取知識的興趣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學能力以及認真細緻的治學態度,有利於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其實,早在20年代初,胡適先生就提出要以能作文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第一個標準。他認為,“手到是心到的法門”,寫作“是吸收的利器”。“吸收進來的智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敘過——那種智識思想方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否則,一切感想,一切書籍的泛覽,一切聰敏的心得,都象天上浮雲江中流水,轉眼就消逝了。[6]

恐怕可以說,以寫作帶動速讀,或者說以寫作為中心科學地組織語文教學,是多快好省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為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不管什麼事情,都會有而且只能有一箇中心,只要也只有致力於抓住和解決這個中心問題,其他環節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然而,1978年有人對以寫作為中心科學地安排語文教學的主張,卻加以徹底否定。其理由是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的“多中心”論。這一“多中心”論是根據語文學科雜多的性質得出來的。這種把“學科性質決定教學目的”機械地套用於語文學科的做法,加上根據“閱讀和寫作是兩種相對獨立的行為”的認識,輕率地認定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必須各自單獨培養,使得閱讀教學等同於“教學生懂得課文的教學”。再加上“標準化”的盲目推廣,於是便產生並發展出這麼一個公式貫徹於語文教學的大部分教時:語文教學=語文學科教學=教學生懂得課文的教學=學生聽教師講課文=把課文拆爛成無數字、詞、句、段的孤立繁瑣卻又只是在字母中挑挑選選的練習。因此,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多讀多寫、讀寫結合卻被棄如敝屣,寫作不但沒有成為語文教學的龍頭,反而成了學究式、猜謎式或文字遊戲式的所謂“閱讀教學”的附庸。結果大多數學生雖會做一些孤立繁瑣的語文習題(有的甚至能拿高分),卻詞彙貧乏,不會寫作和真正的閱讀。許多九年級的學生甚至連抄書也錯漏迭出。儘管國家教委多次發文強調中國小要加強寫字教學,但中學畢業生能把祖國的文字寫得工整清秀的卻為數寥寥。不僅如此,這種多中心的教學目的還使語文教學思想出現了空前的盲目和混亂:學生讀寫能力不過關,便認為是沒有把聽說與讀寫並重;教師講課文時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便認為是沒有轉變重寫輕讀的觀念,於是便指責那個事實上從未出現過或實驗過的“把閱讀當作寫作附庸”的做法;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便認為應該到課外去找出路,並美其名曰“大語文教育”;學生語文素質低下,便認為是“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似乎只有放棄對考試成績的追求甚至取消語文考試,學生的語文素質才會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今天,當多中心即無中心的語文教學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十八般武藝都用盡了而前進的路子卻越走越窄的時候,是否應該以實事求是的眼光和博大無比的胸懷對“寫作中心”說投以回眸一笑呢?

據上所述,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編寫兩套教材。一套為寫讀課本,以思想內容為單元選編中外古今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文質兼美的本站,不考課本,以使其具有足夠的使用彈性,每冊起碼在50萬字以上。教學時以寫作帶動速讀,考試時考適合學生思維能力的寫讀題。另一套為誦讀課本,選編短小、精美、淺易的古典詩文,每冊在2萬字以內,當然也要允許有一定的使用彈性。教學時要求學生每篇都能譯寫和熟讀背誦,考試時背誦、默寫題出自課本,理解、分析題則出自課外。

注:

[1][3]張志公:《漢語辭章學》,《語文學習》1993年第3期。

參閱申小龍:《語文的闡釋》,第412、462頁。

[4]張靜主編:《現代漢語》下冊,第2頁。

[5]張志公:《談字的教學》,《語文學習》

論文最後的總結 篇五

目前行政協議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兩個最大的問題分別是:

A.如何區分行政協議和民事合同;B.如何對行政協議糾紛進行處理,這兩個問題聯絡緊密。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在理論和實踐中,都不存在完美的標準可以將行政協議和民事合同截然區分開來。而在理想的司法制度中,只有先進行行政協議識別,確定了訴爭糾紛究竟屬於行政協議還是民事合同後,才能確定選擇適用何種訴訟程式,適用何種實體法進行糾紛處理。行政協議識別的困難和爭議,實質上阻礙行政協議糾紛的解決。 對於第二個問題,利用任何單一的部門法規範進行行政協議糾紛處理,都無法將糾紛妥善解決,原因在於,如果單獨運用民事法律規範進行行政協議糾紛處理,當事人無法訴求撤銷或變更行政主體所作出的行政行為,相對人也就無法重新取得行政許可、行政獎勵,而這往往是相對人的主要訴求。

如果單獨運用行政法規範解決行政協議糾紛,可資利用的法律規範不足,難以有效迴應當事人的合理訴求。所以單獨利用現有的民事訴訟程式亦或是行政訴訟程式都無法妥善解決行政協議糾紛。 行政協議識別的目的是為了妥善處理行政協議糾紛,糾紛的解決才是根本。所以處理第一個問題只是為了實現對第二個問題的解決,第二個問題才是行政協議研究的核心問題,既然第一個問題無法解決,那麼就應該轉換思路,研究其他的路徑進行第二個問題的處理。具體到解決路徑上來說,立法者不應當再偏執於行政協議的識別,應當轉換思路著眼於問題的解決,拿出行動的勇氣1,打破公私法二元對立,將凡是締約主體為行政主體的協議糾紛都納入行政訴訟受案範圍之內,規定裁判者在訴訟程式上利用行政訴訟程式,在法律適用上參照適用全部民事法律規範,兼顧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直指糾紛的處理。

論文結論範文字 篇六

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已基本完成了畢業設計。在程式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不僅僅是程式設計開發方面的專業技能,更鍛鍊了自我的毅力和耐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設計和開發,圖書借閱管理系統基本開發完畢,系統功能基本貼合借閱管理的需求,由於時間比較緊迫,該系統還有些不足之處,比如有些介面做的不夠漂亮,不夠人性化,有的操作有點繁瑣,這些都是後續工作能夠更好完善的。因為對圖書館的調研不夠精確,所以有些問題沒有研究到,導致有些實現的功能不夠周全,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對於一些複雜的程式碼還需要進一步的修改,使之更加簡捷易懂。

在創立資料庫時,會出現,主鍵和外來鍵的先後創立問題,以及當創立了表和欄位的主外來鍵和關係後,需要修改資料庫時,會出現主外來鍵的問題,這時就要研究修改資料表的先後問題了。

在創立登入介面的功能時,剛開始理解的有點錯誤,導致之後登入介面沒有更實際的功能,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改,最終修改成功了,程式設計並不是最難的,修改程式,除錯程式往往是最繁瑣,最耗時間的,可是通常,僅有耐心的,一點一點的除錯,才能發現系統的不足,才能讓系統的功能更好更全面的實現。

大學的生活很完美,也很值得留戀。在那裡,找到了良師益友,也學到了在別處學不到的知識。隨著畢業設計的完成,隨之而來的便是畢業,意味著和同學、教師分開,真的有很多不捨。

在做畢業設計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問題,有些問題自我解決不了,很是苦惱,就向同學和教師請教,他們總會很耐心的給以幫忙。教師在檢查程式時,總是耐心地指出程式中明顯的不足,使我明白怎樣去改正,完善系統的功能。教師在給我檢查畢業論文時,批註寫的很仔細,寫明瞭需要修改的地方,和仔細的指導,使我更加方便地對論文進行改正。教師那溫和的態度和深厚的學術修養使我終身難忘,真的很感激教師耐心的指導和同學熱心的幫忙。

感激計算機系的每位教師,每一次課他們都很認真地對待,很耐心地講解。感激我的母校“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美麗的學校、莊嚴的教學樓、乾淨的教室,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是我心中最珍貴、最美麗的記憶。不管將來走到哪裡,依然記得我的母校,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我以往學習和生活的母校。

最終祝我的母校,蒸蒸日上,更創新高!

論文結論 篇七

結構就是文章中材料的組織與安排的技巧,它是作者思路的體現。文章結構包括開頭、結尾、層次、段落、過渡、照應等多個方面。

議論文是說理的,它要完全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來安排結構。

議論文的結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引論、本論和結論。引論就是文章的開頭,有領起全文的作用,或者提出論題,或者點明論點,或者概述議論範圍,或者交作目的,或者擺出反駁的錯誤觀點等。有的單用一種,有的兼用幾種,一般都是把文章所要論證的論點整個或部分地告訴讀者。引論一般都寫得比較簡要,有的只用幾句話就引入本論。本論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對提出的論點進行分析和論證,往往需要用較大的篇幅,內容複雜的還要分成幾節或者幾個部分分別論述幾個方面的問題。本論的論述內容決定整篇文章質量的好壞。結論就是文章的結尾,或者歸納論點,或者總結全文,或者明確任務,或者提出希望等,根據表達的需要,內容可詳可略,但一般都與引論相呼應。

議論文按照這樣的順序分成三個基本部分,是文章內在邏輯性的反映。一般議論文總是先提出問題、點明論點,這就是“引論”。問題提出以後,進一步加以分析,提出證明論點的論據,組成論證過程,這就是“本論”。問題經過分析,證明論點是正確的,最後需要向讀者再作一番交代,這也就是“結論”。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在文章的結構上也就必須構成從引論、本論到結論具有一定邏輯性的三個部分。

2.議論文的主要結構形式

從議論文的結構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1)縱向推論式。這是一種由一個層次引出另一個層次,含義一層深於一層的縱深式結構。層次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關係,其先後次序也是不可變動的,例如“表象—本質—規律”、“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一般性—特殊性—結論”等。魯迅的《最先與最後》就是這樣一種結構形式。作者從一些中國人將賽馬者的“不為最先,不恥最後”奉為自己處世金針說起,指出中國的國民性中不但有“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於還有“不為福先”的劣根性,繼而列舉運動場上的“不恥最後”現象推證:“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這就難免出現“土崩瓦解”的結果。由此作者在文章最後一個層次深刻地指出:“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些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論文最後的總結 篇八

四年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經過這四年對建築結構的學習,培養了我們每個人獨立做建築結構設計的基本本事。不知不覺畢業設計即將結束,這半年的時光令人難忘隨著畢業日子的到來,畢業設計也接近了尾聲,經過幾周的奮戰,並在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忙下我成功的完成了這次設計課題—揚州某辦公樓框架結構圖實訓和施工組織設計。回想起來做畢業設計的整個過程,頗有心得,其中有苦也有甜!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和設計,我經過自我動手看懂圖紙和熟悉03G101圖,樑柱鋼筋分離和鋼筋加密區的計算等,這是對我本事的一種提升。

畢業設計是學生在學習階段的最終一個環節,是對所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一種綜合應用,是一種綜合的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這一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本事和獨立工作本事也是一個培養,同時畢業設計的水平也反映了本科教育的綜合水平,所以學校十分重視畢業設計這一環節,加強了對畢業設計工作的指導和動員教育。

在教師和同學的指導幫忙下我成功地完成了這次的設計課題——揚州市某辦公樓框架結構設計。根據任務書上的程序安排,自我按時準確的完成了畢業設計。在畢業設計前期,我溫習了各門相關課本,有《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抗震設計》、《基礎設計》、《房屋建築學》等,並自我借閱了相關設計規範。在畢業設計中,我們先進行了建築設計,X教師主要負責我們對建築設計的指導和建築圖的批改,教師嚴格要求每個人,直到圖形貼合規範要求做到美觀和實用。之後是結構設計,結構設計主要由X教師負責,X教師認真負責,每個星期至少和學生見兩次面,在我遇到不會時,教師總是認真細心的講解給我們大家,直到我們都懂了。在畢業設計中本組在校成員齊心協力、分工合作,發揮了大家的團隊精神。臨近畢業設計結束,X教師指導了我們進行結構圖的繪製、所有圖紙的修改工作和整理計算書。

經過這次畢業設計讓我對框架結構方面的知識有了更加生科的認識,經過這次的設計讓我真正做到了運用所學的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尤其是在混凝土框架結構方面,同時也感覺到了知識的欠缺和不紮實。同時在繪製圖的過程中,又提高了我們對運用PKPM軟體和CAD軟體的本事。這次畢業設計讓我們隊我幾年所學的知識有了更系統化得掌握,同時畢業設計的完成,也為我今後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這次畢業設計中也使我們同學關係更進一步了,同學之間互相幫忙,有怎樣不懂的大家在一齊商量,聽聽不一樣的看法,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知識,所以在那裡十分感激幫忙我的同學。經過這次畢業設計,我明白了知識必須經過應用才能實現其價值,有些東西以為學會了,但真正到用的時候才發現時兩回事,所以我認為僅有到真正會用的時候才是真的學會了。

最終要感激我的指導教師對我悉心的指導,感激教師給我的幫忙。在設計過程中,我經過查閱很多有關資料,與同學交流經驗和自學,並向教師請教等方式,使自我學到了不少知識,也經歷了不少艱辛,但收穫同樣巨大。在整個設計中我懂得了許多東西,也培養了我獨立工作的本事,樹立了對自我工作本事的信心,相信會對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並且大大提高了動手的本事,使我充分體會到了在創造過程中探索的艱難和成功時的喜悅。雖然這個設計做的也不太好,可是在設計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是這次畢業設計的最大收穫和財富,使我終身受益。

畢業設計的結束,也即意味著我們大學生活的結束,走上社會,經過自我的努力和拼搏,我相信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實現自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