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論文【精品多篇】

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論文【精品多篇】

新型城鎮化論文 篇一

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的不斷擴大,城鎮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在不斷摸索和創新城鎮化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我們逐步改變原先粗放型的發展道路,結合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調城鎮化內在質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道路。

新型城鎮化就是指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鎮現代化、叢集化、生態化,推動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中心城區與建制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是建設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的本質問題、關鍵問題、核心問題。因此我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以堅持科學發展為統領,以務實作風為保證,以紮實工作為依託,因地制宜、抓住重點、把握要點,把心思精力和本領用到新城鎮化建設上。

一、以科學發展為統領,統籌安排。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想要取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勝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堅持規劃先行原則。在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性、前瞻性和導向性作用的基礎上,以科學的規劃設計指導新型城鎮化。把規劃作為推進城鄉建設的“第一道工序”,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設計,既站位全域性、圍繞全域性、融入全域性、服務全域性,又立足本地,總結謀劃,規劃佈置。遠期、中期規劃要充分論證,科學準確,努力做到不留敗筆、不留遺憾、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人民的評論;近期規劃要切實可行,重點做好三年特別是當年發展規劃設計。 堅持城鄉統籌原則。以城鄉統籌規劃為先導,以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綜合研究,統一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居民生活區、工業園區、商貿區、休閒區、生態涵養區等;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加速推進城鄉融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國民待遇。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立足實際,充分考慮中心城區、鄉鎮、村莊發展水平、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等因素,明確優先、重點開發區域,劃定限制、禁止開發區域,採取不同的建設型別和建築檔次,凸現特色,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進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協調推進、有序適度開發,兼顧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並重。

二、充分利用資源、克服發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槓桿作用,從制度層面引導“兩化”的推進。結合巨集觀經濟走勢和政策走向,進一步深化公共服務、戶籍制度、產權制度等改革。從招商引資入手,加大對工業的引進聚集作用;從退城入園入手,形成工業的規模成本效應;從定位功能分割槽入手,吸附周邊人口資源,突出區域特色,從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群。改善市場環境、政務環境等,對周邊產業產生集聚力和輻射力,加快形成工業體系,為城鎮化提供支撐。

短板原理,即一個木桶裝水的多少,取決於其最短的一塊木板。反短板原理,即一個木桶最長的一塊木板決定其在一定範圍內的特色與優勢。這給我們提出了兩個層面的主攻方向。在“兩化”的演進中,我們要立足現有優勢,進一步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反促工業化的聚集、落地和發展;從推進城鎮化層面來說,在當前巨集觀經濟整體較為不利的形勢下,要進一步加長城市建設短板,在不能滿足全面開花的條件下,也要堅持用適度超前理念統籌規劃。

形勢與政策論文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 篇二

論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

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 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 協調,促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從十八大報告中我們不難看出城鎮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 地位。

一、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

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程序中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一個

大戰略、大問題。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工業化創 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將抑制國民 經濟的良性迴圈,只有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才能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而城

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都是農村、農業發展的路徑和手段,相互 依託,相互促進。所以說推進城鎮化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 抓手,也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之策。

二、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 21 世 紀後的十多年來,城鎮化發展速度非常快。但同時, 過去多年的城鎮化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

過往的城鎮化不少地方走的是“規模擴張式”的道路。

城鎮化過程,往往伴隨的是投資擴張的熱潮,借城鎮化之名, 以土地為重要抓手,大肆建房、人為造城,城鎮化淪為部分 地方政府獲取土地財政的手段。

這種不以人為本,不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城鎮化, 導致城鎮化過程中出現許多尖銳的矛盾。

基於過去多年城鎮化程序中存在的問題,下一步推進城

鎮化,我們必須借鑑以往的經驗教訓,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三、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應採取的戰略

(一) 以人為本發展戰略

加快促進“空間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的轉變。城

鎮化的主體是農民,城鎮化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要素,而 不能只片面關注“物”的要素。

因此,在推進城鎮化程序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善待農民:一是農村開展土地整治工作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 維護農民權益,不搞強迫;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週轉指 標使用所獲得的收益應全部返還“三農”,這也是產權在法 理上的要求。二是對已進城的農民,要讓他們在就業擇業、勞動報酬、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租購和公 共服務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總之,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必須始終把城鎮化的成果

是否惠及農民、農民是否安居樂業作為城鎮化成功與否的評判

標準。城鎮化程序如果不能解決農民問題,這個“城鎮化” 就是一個偽命題。

(二)多元化發展戰略

中國在現代化程序中,必須堅持兩個並行不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並行不悖;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 輪驅動並行不悖的多元化戰略。中國農村人口數量龐大,區 域間自然經濟社會條件稟賦各異,不能照搬別國模式,也不 能採取整齊化一的城鎮化模式,必須走中國特色多元化發展 道路。

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絕不能放鬆對農村的建設和發

展。儘管我們的城市化不斷地推進,但是農民的數量仍然是 巨大的。2030 年前後,中國總人口將達到 15 億左右的高峰, 屆時即便城鎮化率達到了 70%,生活在農村的人口仍有 5. 億

之巨。保障生活在農村的這部分人共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 現代化的成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需。由此可見,城鎮化 可以解決部分“三農”問題,但真正的農業、農村、農民問 題仍不能放鬆。因此,一定要堅持推進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 農村建設雙輪驅動。

(三)產業支撐戰略

推進城鎮化需要不斷強化產業支撐。城鎮化與工業化,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城鎮化要有

產業支撐,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創業,防止城鎮“空心化”; 同時產業發展也需要城鎮化提供平臺,產業發展要以城市為 依託,才能防止“孤島化”。所以,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 必須把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強化“兩 化”互動、產城融合的理念,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推進城鎮化, 做到時間上同步演進、空間上產城一體、佈局上功能分割槽、產業上三產融合。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必經的過程,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我們需要堅持正確戰略,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

形勢與政策論文-中日關係問題難用溝通解決 篇三

中日關係問題難用溝通解決

摘要:由歷史恩怨和現實衝突相互交織的中日關係伴隨著近年來中國的逐步崛起而更趨複雜化,中日之間歷史、領土、海洋資源劃分等問題上的多項爭端及日本在中日問題上的惡劣行徑越來越突出。中日之間由於政治領域矛盾重重、安全領域嚴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種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在涉及中日關係一系列敏感問題上,日本動作頻頻。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樹欲靜而風不止”,不是靠“溝通”就能解決。

關鍵詞:中日關係;溝通;問題。

近來,關於日本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問題廣受世界各國和國人關注,也引起了很大爭論。在此問題上,正如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日本沒有資格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作者想強調的是中國應該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不是因為民族主義感情作祟而盲目反日,也不僅僅是為了證明中國人和韓國人一樣是有血性的,而是出於對中日關係的現實和中國自身國家利益的認識。

對於當前的中日關係,世人皆洞若觀火。由歷史恩怨和現實衝突相互交織的中日關係伴隨著近年來中國的逐步崛起而更趨複雜化,中日之間歷史、領土、海洋資源劃分等問題上的多項爭端及日本在中日問題上的惡劣行徑國人皆知,無須贅言。中日之間由於政治領域矛盾重重、安全領域嚴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種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而日本近年來日益膨脹的進攻型對外戰略及在釣魚島、臺灣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國核心國家利益的問題上採取挑釁和進攻姿態,更加劇了中日之間的緊張局面和競爭關係。國家利益仍是當前的國際社會中指導國家行為的根本原則,外交政策是否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本國的國家利益是衡量一國外交是否成熟的標誌。毛主席說過合作是鬥爭得來的,而不是讓步讓來的,當前中日關係的現實困境非中國單方面、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轉。在日本的咄咄進攻態勢面前及其有計劃有步驟地不斷挑釁和侵犯中國國家利益並極力遏制中國發展的情況下,中國單方面死抱著維護和發展中日關係的大局及希望日本糾正自己的錯誤做法的良好願望,不但沒有任何實質意義,而且會自縛手腳,帶來的是猶豫徘徊、瞻前顧後而終究無所作為。如果此時再一味強調保持和維護中國好不容易初步樹立起來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在自身核心國家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的情況下,所謂“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這不但是一種外交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現,本身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不是因為中國手中有牌可打,故意刁難,而是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正當而合理的外交行為,這並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倫理,也並不表明中國就要立即和日本決裂甚至走向軍事衝突,此類做法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外交行為中也屢見不鮮。如果反過來,日本處在中國的位置上,其會支援給予中國更大的國際行為權力嗎?憑藉日本在歷史等問題上的惡劣表現及其與周邊國家在歷史、領土等問題上爭端與麻煩不斷、周邊國家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普遍表示反對和擔憂的事實,中國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名正言順,更何況考慮到日本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屢次挑釁和侵犯以及強硬而惡劣的對華態度,中國理應承擔此一責任。中國採取既不明確表示支援也不明確表示反對的模糊態度並不能做到明哲保身,更不反映中國自身的最大利益。因為日本對中日關係的現實和遏制中國維護其自身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戰略與政策十分清楚,對於中國並不希望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真實心態也一清二楚,所以就算是日本順利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並不會因為中國沒有行使否決權而感謝中國,更不會自動帶來中日關係的順利發展。正如韓國《東亞日報》21日發表的社論所言,日本在處理與鄰國的領土主權爭端問題上,仍然沒有擺脫帝國時期的思想,不但不對過去的侵略行為反省,反而企圖美化醜惡的歷史。如果日成為常任理事國,其膨脹慾望會更加暴露,不僅不會對國際社會作出貢獻,反而會加劇國際矛盾。果真出現這種結果,只會進一步助長日本的強硬態度和囂張勢頭,中日關係將更為複雜化,現存的爭端和問題也將更加難以解決,屆時,中國再想努力發展中日關係、維護自身國家利益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此前,日本政府宣佈將右翼勢力設立的釣魚島燈塔收歸國有並予以保護,隨後又同美國一道發表涉及臺灣問題的共同宣告。不單如此,日本外相還公開表示,希望中國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修正”;日自民黨擬通過修憲把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定性為“傳統活動”„„在涉及中日關係一系列敏感問題上,日本動作頻頻。

“溝通”不是一劑好藥方

這些頻繁的動作使得中日關係成為了當前輿論關注的焦點,與之相關的專家評述也出現在各種媒體上,紛紛為中日關係的發展獻計獻策。其中,就有專家表示:“„„唯有加強中美日三國的溝通,明確闡明各自的戰略意圖和政策態度,才能更好保持和維護臺海兩岸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時還建議:“„„海峽兩岸應以春節包機等緩和兩岸形勢的事件為契機,增加溝通和互信,減少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這才能從根本上掃除美日干涉臺海問題的藉口„„”

專家開出的藥方子就是加強“溝通”,似乎只要加強“溝通”了,就能夠解決目前中日之間存在的問題。這就像兩個人有了衝突,旁人上來勸架,常用的一句話:“誤會,都是誤會。”於是兩人突然醒悟了,是“誤會”了,這樣一來就“和平”了。但我對“溝通”這劑藥方的“藥效”表示質疑。

人和人之間都會產生誤會,遑論國家之間,所以國家之間需要保持溝通。但是國家之間是否有足夠的“溝通”,並不是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而中日之間目前存在的問題,更不能用“缺乏溝通”的理由來解釋。因為,決定國際關係的最核心因素,是權力和利益,國家權力的大小,決定了利益的分配。這是經過數百年近現代國際關係實踐檢驗過的道理,中日之間目前存在的問題也是一樣。

一部“溝通無效史”為了讓問題更加清楚,我們可以簡單歷數一下中日關係中的幾個問題,看看“溝通”在其中能夠起到何種作用。

歷史問題:其實歷史問題很簡單,只要日本徹底承認侵略戰爭的歷史事實,對以往所作所為認真反省,中方並無意在這件事情上和日本糾纏,畢竟雙邊的正常交往會帶來巨大的利益。但問題在於包括一些政治家在內的日本右翼,反覆在這件事情上作出種種表演,或參拜,或“失言”,或修改教科書,導致這一問題被頻繁加溫。中國政府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但為什麼這些人卻依然如故?道理很簡單,利益使然。他們之所以頻繁動作,是為了國內政治的需要,因為國內政治總體向右轉,他們跟風右轉,既可以獲得選民支援,又可以獲得政治資金,何樂而不為?中方的抗議,無法轉化成他們所需要的選票和金錢,所以就只當成耳旁一陣風而已。對於普通的日本右翼來說,否認侵略歷史,本身就是重振“日本精神”、重塑大國地位。顯然,在這種問題上,單純的“溝通”恐怕不會有什麼作用。

領土問題:雙方各自都宣告擁有釣魚島的主權,中方為了雙邊關係的大局,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然而日方的迴應是逐漸加強對釣魚島的控制。釣魚島問題爭執了這麼多年,日方非常清楚中方的立場,但還是試圖把對釣魚島的佔領變成既成事實。在此問題上,從實踐來看,“溝通”能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很有限。而且,“溝通”需要共同的價值觀作為前提,很多日本人對於歷史和領土的觀念,和中國有著較大的差異,“溝通”起來也並不是那麼容易。例如一本學術書籍中提到一個案例,某專家在日本生活期間頗受一個民間團體的照顧,臨回中國前,董事長為其舉辦了一個小型送別會,專家很是感動。在聊天中,董事長說,日本國土狹小,以後要多去中國旅行。當專家正要表示歡迎之意的時候,董事長接著說:“但是戰前日本很大,有臺灣、朝鮮、滿洲,戰敗了,都沒了。”專家的話當時就只好梗在喉嚨裡了。有這樣的領土觀念,“溝通”能起多大的作用,令人懷疑。

日軍遺留化學武器問題:60多年前,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遺留下了大量化學武器。1997年,中日兩國同時作為締約國加入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根據規定,日本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武器,必須在10年內,即2007年4月前徹底銷燬完畢。這件事情的事實和責任原本非常清楚,但進展卻始終不是那麼順利。就拿遺留化武數量來說,經過“溝通”,中方認為總數有200萬枚,分佈在當時被日軍佔領過的中國領土上;日方則聲稱,總共只有70萬枚,且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而且其中67萬枚都在吉林敦化的哈爾巴嶺,雙方觀點有很大的分歧。此事的過程也算是一種“溝通”,中日共同對南京中央門外的一處地點進行了發掘,找到的化武數量總計33097枚(日方判斷還有約3000枚沒有發掘),只要有簡單的數學能力,就能看出日方原有數字的謬誤,日方也顯然不缺會數數的人,但他們依然把“70萬枚”作為談判和工作的前提。日方假裝“鴕鳥”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若是認同了中方的說法,則日方要做的工作,要花的錢,要負的責任,都要成倍增加。哪怕只是為了這份利益,負責談判的官員也要死死咬住原有的說法不放。但我們能夠清楚看到,這一問題的存在,其直接原因是日方缺乏誠意,根本原因是日方不願意承擔責任,而不在於雙方缺乏“溝通”。

臺灣問題: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中日兩國關係正常化時所發表的《聯合宣告》中記載得一清二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同時又寫明雙方“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各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這說明日本對臺灣問題的性質非常清楚。如果僅僅以缺乏“溝通”為原因,無法解釋日本為什麼要把臺灣問題公開納入日美安保體系。日本之所以這樣做,其原因很清楚,就是日本政界內部支援“臺獨”的勢力起了作用。他們很瞭解兩岸關係,並不缺乏相關的資訊,反而是基於對兩岸情況的充分了解,才作出最後的決策。

看來,中日關係中常見的幾個大問題,包括日本向歐盟表示反對解除對華軍售禁令這樣的小問題,都很難用“溝通”來解決。

日本為何不打“溝通”牌

從日本的國內狀況來看,居於政壇主流的新保守主義,試圖恢復日本在東亞甚至世界上的政治、軍事大國地位。這種政治思想也影響了民眾情緒,因此,對外強硬、對過去擴張歷史持曖昧態度的領導人,在國內政治上的確佔有優勢。

從日本的地區戰略看,日本要做世界大國,直接涉及到未來的東亞格局問題。在部分日本決策者看來,中國是日本成為崛起大國的障礙。為了消除這一障礙,遏制中國的發展,就成了必然。日本的某些政治勢力之所以要支援“臺獨”,也就是出於這一目的。

從日本的戰略傳統來看,日本決策層是實力和利益的忠實信徒。自明治維新之後,對外政策一貫講究以實力換利益的作法。

從最近幾年日本對於涉臺問題所採取的種種動作來看,他們的行動,並不是出於缺乏“溝通”才作出的臨時決策,而是有著長遠的戰略考慮,其級別逐步升高,其準備逐步完善,這些動向需要十分警惕。

中國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所以“溝通”成為中國對外關係中最重要的手段,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並不是所有國家都這麼看問題,有的國家認同的就是實力政治,叢林法則。如果這個時候再跟它講些教條的仁義道德,就與宋襄公無異了。現實也很清楚,很多時候,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樹欲靜而風不止”,不是靠“溝通”就能解決。

形勢與政策論文—我國周邊形勢 篇四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洋300多萬平方公里,東西相隔5500公里,時差4個多小時,南北相距5500公里,跨越5個溫度帶,居世界第三。中國地大物博,自古以來便是各國眼中的寶地,上至夏商,下至今時,總是處於危機之中。無論何時,外國總是打著中國的主意。而今,中國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自強不息,增強了自己的實力,有了相當高的抵禦能力,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處於和平時代,相反我們應該警惕這潛在的危機,古人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們剛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時刻注意我國周邊環境形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領土方面,自新中國以來,先後緬甸、尼泊爾、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鮮圓滿地解決了邊界問題,簽定了新的邊界條約,並劃界立碑,但是我國仍與印度等國家有5000多公里邊界尚未完全劃定,爭議地區16萬多平方公里。與日本等海上鄰國爭議面積多達200多萬平方公里。這些領土的爭議是格局形勢潛在的危機。目前我顧主要丟失的領土有韓國佔有的幾個礁島,日本侵佔東海氣琉球群島和釣魚島。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周邊各國的蠢蠢欲動,小動作紛紛。

在西方開始收斂的時候,中國周邊的國家卻活躍起來。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紛紛針對我國南海主權動作不斷直接向中國發起挑戰。其中菲律賓國會通過將中沙群島的黃巖島劃為其國土,馬來西亞總理登陸南沙群島幾處島嶼宣稱擁有主權,其海軍司令甚至宣稱,如果發現中國漁船入侵,將被長期駐紮在那裡的海軍驅逐艦驅逐,越南則任命了一個管理西沙群島的政府機構主席,一宣稱對改道擁有主權。日本首相有不失時機的挑起釣魚島事件。這個時候中國的西方鄰居印度也不甘示弱,居然大幅增兵藏南。對已經挫敗強大西方勢力的中國來說,解決這些國家的挑戰不是問題,但奇怪的是,與高調回應西方相反的是,中國政府這次相當低調,對之冷眼旁觀,不採取措施。

或許這種選擇於中國來說對外界不失為一種對抗、一種有力的回擊,但是在這個社會,尤其是西方,將忍讓看著一種懦弱,一種無能。中國要想在世界永遠佔有一席之地,光靠忍讓和中國傳統的禮儀是不可能的,要讓世界尤其是美國、歐盟等國家信服,就必須有霸氣,因此對待這些對我國領土打著歪主意的小國家我們不能坐視不管,拿出點威風和霸氣。在這裡絕不是以大欺小,而是維護自己正當的利益。中國這個大國如果連這點利益都不能爭取,別人會以為我們好欺負,這實際上在無形中助長美國等國家的囂張氣焰。中國不能忍讓。

周邊環境形勢在軍事方面尤為緊張,總體來說東亞、東南亞、東盟、中亞、南亞地區對中國呈現包圍形式。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不愧為一流強國,擁有世界第一的掃雷能力和世界第二的防潛能力,軍事費用世界第二。便面上日本與中國和睦相處,但實際上是表面上一套暗地裡又是一套。其軍事防禦已由“固守北方”變為“防禦西南”,此舉意味著什麼,我想不言而喻。在一則調查中顯示,人們普遍認為對中國最為危險的國家即最容易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國家就是日本,而目前日本的種種舉動也正應證著這一趨勢。炙手可熱的朝鮮核問題,也是一大熱點,聯合國採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朝鮮核問題處理不得當勢必引起朝、韓、美、日四國的軍事衝突。由於當年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一旦四國的戰爭爆發,勢必影響到美日韓與中國的關係,很有可能美日會趁機打擊中國。因此我想在朝鮮核問題上,中國應該謹慎,考慮全面,在外交方面應儘可能的避免衝突,保持中立原則。

於此同時,印度也將中國列為潛在的威脅。印度兵力強大,海陸空在世界排名靠前,是中國有力外患之一,而且印度長期以來佔領著藏南地區,態度強硬,輕言撤退是不可能的,為有武力。同時印度也將印度洋列為其勢力範圍,惡意炒作中國與印度洋各國正常的經濟來往甚至借用馬爾地夫的甘島作為其空軍基地,毫無掩飾的暴露出印度的野心。中國不得不防。

臺灣問題是我們一直關心的問題。從明朝開始,就明確的規定臺灣屬於中國。從鄧小平主席的“一國兩制”到陳水扁的“臺獨”,我們看到的是臺灣領導團隊想方設法的對抗,視祖國各族人民於不顧,甚至請求美國的援助。中國曾今幫助馬英九登上臺灣領導人的位子,而曾將他口中的臺灣迴歸如今已經煙消雲散,大力購置軍事防務,其動機之明,不言而喻,美國更是添油加醋。藏獨也是中國頭疼之事,“**”集團藏獨的野心也迎合了美國的願望。奧巴馬白宮見**更是對中國政府公然的宣戰。我們豈能坐視不管?中國政府不能忍讓,應該快刀斬亂麻,將這些不法分子除之而後快。

對如今的中國來說,美國可能是我們最強大最具危險性的國家。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群,遍佈世界各地。這些基地主要為美國收集情報資料,擁有先進的科技,最強大的軍事武器,一旦戰爭爆發,可以迅速的調兵遣將,尤其在歐洲,能夠迅速的調集兵力進攻中國邊疆。而且2010年中美關係即將發生更加微妙的變化。如果美國挑起中國敏感的三大危機——貿易爭端、對臺軍售、會見**,中國將應接不暇。

由此觀來,中國周邊環境局勢確實岌岌可危,首先我們應當建立起憂患意識,加強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加強邊疆尤其是西藏等地區的軍事力量,防範於未然,加強漁歌國之間的軍事、經濟競爭,努力學習國外先進科技。同時和俄羅斯等同盟國搞好關係,共同禦敵。其次,中國人民應該團結,和睦相處,萬眾一心。最後應該做好積極應戰的準備,制定詳細的應對策略和今後的發展計劃及目標,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迨。

形勢與政策論文—我國周邊形勢 篇五

形勢與政策論文—論我國當前周邊形勢

進入21世紀,中國周邊地區形勢發生著深刻而複雜的變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與發展使周邊地區形勢呈現出總體穩定與區域性動盪並存的局面。與此同時,周邊安全環境在地緣方向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表現為“陸穩海動、陸緩海緊”和“北穩、南和、東緊、西動”的不同態勢。在外部因素中,臺海問題,南海爭端,中印邊界爭端,朝鮮半島問題等,一直都是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其中,美國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國,正處於近兩百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能否抓住這個機會,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周邊的國際形勢。本次論文我就對中國的周邊地區形勢進行簡要分析。

中國周邊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文化型別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問題異常突出,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的地區。在我國周邊地區,世界上人口過億的10個國家有7個是在這個地區。既有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的日本和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也有貧窮落後的寮國、蒙古、孟加拉國、阿富汗等,經濟發展差距很大。民族和宗教問題上的衝突激烈,因民族和宗教問題引發的地區性恐怖事件時有發生。此外,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上,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國家和君主立憲制國家,還有宗教神權國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幾大文明體系都能在這個‘地區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

(一)中亞五國與中國安全

中亞五國獨立後,由於中亞顯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世界各國勢力在中亞的角逐使中亞的政治局勢更加不穩,另一方面也使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環境複雜化。戰後,推行霸權政策的美國在阿富汗建立親美政權,以及在中亞個別國家建立軍事基地,抑制俄羅斯的復興,阻止伊斯蘭原教有旨主義的擴充套件,遏制中國的崛起。

(二)俄羅斯與中國的安全

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儘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資訊。

(三)朝鮮半島與中國安全

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衝,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程序,沒有半島的安全,就無中國“和平崛起”的最終實現。

(四)美日軍事同盟和日本對外軍事擴張 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又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還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主要針對物件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將導致亞太尤其是東北亞地區戰略力量的嚴重失衡,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

(五)南亞半島和中國安全

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和軍事力量,以此威懾巴基斯坦,制弱小鄰國,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絡的海上必經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直接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印巴衝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奮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近年來,兩國在核軍備和常規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克什米爾衝突時緊時緩,印巴衝突對南亞安全域性勢,和我國西部邊境的安全有重大關係。

(六)中國南海海洋權益之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必然向海洋型經濟方向發展,中國的海洋權益日益重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衝突爭議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

(七)影響中國安全環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國

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在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又與中國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沖突,美國將中國視為有能力挑戰其全球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和潛在對手。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臺灣形成默契,打“臺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強與蒙古的全面關係。

加強中國安全的國際舉措

1、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開展睦鄰外交

2、積極開展首腦外交

3、積極開展經濟合作和經濟援助

4、開展國際軍事交往,增強軍隊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5、積極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經濟一體化和多邊安全協商機制。

從以上對中國周邊地區形勢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周邊政治格局總體態勢良好,區域性地區比較動盪。我們只有與周邊和睦相處,才能共同繁榮發展,只有貫徹“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長期穩定與和平。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周邊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隱患,掃除和平發展的一切障礙,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中國最能發揮影響力的地區。運籌和團結周邊國家要有新思路、新舉措、新方式。

(一)堅定不移專注自身發展。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階段性負面變化有其必然性,這是每個崛起大國在與周邊國家關係互動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這種階段性負面變化因崛起大國的實力上升至特定階段而出現,也必然會因為崛起大國實力上升超過一定階段而化解。中國與周邊國家實力對比就是這個階段的重要標誌。未來中國和平發展的機遇期將更多依靠中國自身實力去爭取和維護。因此,處理周邊國際事務的首要源頭來自於中國自身而非運籌國際力量。中國應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指引下,貫徹落實好十八大精神,推動實現好“十二五”規劃,不斷提升中國自身實力和國際地位。

(二)加強中國與周邊的經濟合作。

地緣經濟影響力是中國外交在周邊最為突出的實力,要從發揮整個地區經濟潛力,促進亞洲共同發展的角度,而不僅僅是從簡單實現中國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設計好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程序,切實增強中國影響力。要做一篇“大文章”,在實現亞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構建以中國為核心的地區大發展架構,擴大中國對周邊發展的掌控力和影響力。

首先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這是實現亞洲地區大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中國便於輸出的優勢產業,其連帶經濟、政治乃至戰略效益要遠遠大於承建互聯互通專案本身的效益。因此,要放眼長遠,以政府援助、優惠貸款、民間融資、資源抵押等各種方式大力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推動相關國家採用符合中方要求的標準規則,為便利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要精心設計大專案,打造龍頭產業、核心企業。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必須發揮整體潛力,形成國際競爭力,實現整體效益,而不能簡單地疊加。因此,要加大科技含量,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發揮各國比較優勢,聚攏亞洲地區能源、資源、資金、人才等要素,打造能夠體現亞洲優勢和競爭力的、以核心企業帶動的龍頭產業,實現亞洲各國的共同發展。

第三,要加大對周邊的援助力度。對周邊中小國家,要從戰略高度進行扶持,尤其是要授人以漁,把經濟援助與物件國的發展意願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以有限的經濟援助調動物件國發展積極性,撬動周邊共同發展。

(三)處理好中國與大國在周邊的互動,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美國、歐洲等所謂的域外大國實際上也深度參與中國周邊事務,與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一樣是中國周邊關係中的重要大國。處理好與大國在中國周邊的關係,是運籌周邊國家關係中的重要一環。要依託中俄全面

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推動各大國在周邊與中國形成良性互動,尤其是推動中美在亞太形成良性互動,推動與各大國構建以尊重為前提,以合作為途徑,以共贏為目標的新型大國關係。

(四)構建周邊立體式外交格局。

各國內政外交界限模糊化使得傳統政府外交已經不足以實現日益複雜多樣的外交目標。深化國家、政黨、社會、文化交流,已經成為加深各國人民相互理解,拉緊彼此心理距離,化解相互誤解疑慮,營造友好合作氣氛的重要環節。因此中國外交不但需要政府外交的引領,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構建政府外交、政黨外交、公共外交、民間外交等優勢互補、有效配合的多層次對外工作格局。尤其是要發揮政黨外交面向周邊各國政黨及其黨員,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交往的特點,密切中國共產黨與周邊國家政黨在戰略政策制定、政黨優勢發揮、進行黨的建設、加強社會管理等治國理政經驗方面的交流互鑑,服務於國家政策戰略制定和國家總體外交。

(五)推進周邊機制建設。

周邊地區機制性“安全閥”缺失是中國周邊形勢階段性惡化的重要原因。隨著亞洲各國關係日益密切,各種矛盾和摩擦將同步上升,並將長期存在下去。而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周邊各國對中國期望也在上升,期待中國提供更多地區性公共產品。中國應該下大氣力推進周邊經濟合作機制建設。與此同時,推動完善現有的次區域聯合巡邏等機制,探索周邊安全機制建設新途徑,補齊地區機制安全短板,減少戰略誤判,管控並適時解決矛盾和爭端,敢於、樂於並善於提供安全類公共產品,樹立中國在周邊安全領域內負責任大國形象,影響地區安全合作走向。

四川新型城鎮化道路論文 篇六

四川新型城鎮化道路

地理科學專業

學生;張輝

指導老師;張國

摘要: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指出,要把握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更加重視城鎮質量,、要構建科學的全省城鎮體系,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實力。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四川當前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長遠發展的持續動力,對於促進四川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字:新型城鎮化

方法建議 一,四川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 。全省城鎮化發展實現新突破,“十一五”期間,四川城鎮化率保持逐年上升的良好態

勢。2005 ~ 2009年,四川省城鎮化率已由33%提高到38·7%,年均提高1·14個百分點,已提前1年超過“十一五”規劃提出的38%的既定目標。目前,四川 已建立起以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東北四大城鎮群為依 託,以特大城市成都為核心,以綿陽、攀枝花、自貢、南充4 個大城市為骨幹、27箇中小城市和1865個小城鎮組成的城鎮 體系。[1]城鎮人口達到3043·6萬人,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 3500km2。[2]全省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大,城鎮等級結構進一步 優化,城鎮功能進一步完善,城鎮的輻射帶動進一步增強。 城鎮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

二.。城鎮化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在四川省城鎮化發展不斷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還存在不 少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城鎮化水平偏低,差距較大。一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

差距大。2009年,四川的城市化率為38·7%,低於全國平均水平7·9個百分點。二是與東部發達省市或西部部分省(市、區)相比也有明顯差距。三是城鎮等級規模體系不合理。四川設市城市數量總體偏少,尤其缺少100~2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數量也不多。 四是,城市化發展的區域差異明顯。[4]2008年,四川地級城市城 鎮化水平最高的成都為63·6%,最低的甘孜僅18·9%,兩者 相差達44·7個百分點。按2008年城鎮化水平,四川不同區域 的城市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城鎮化水平在50%以上的城市,有成都和攀

枝花。這兩個城市的城鎮化水平分別達到63·6%和59·6%, 不僅比全省水平高20多個百分點,而且遠高於全國平均 水平。

第二梯隊:城鎮化水平在30% -40%之間的城市,有自 貢( 39·6% )、德陽( 39·5% )、綿陽( 38·7% )、樂山 ( 38·3% )、內江( 38·1% )、瀘州( 37·6% )、遂寧 ( 36·6% )、宜賓( 34·0% )、南充( 34·0% )、雅安 ( 33·4% )、廣元( 31·2% )、眉山( 31·1% )、達州

(31·0% ) 13個市,這些地區的城鎮化總體水平比較接近,雖 與成都和攀枝花有顯著差異,但又明顯高於第三梯隊的城市。 第三梯隊:城鎮化水平在30%以下的城市,有資陽 (29·7% )、巴中( 27·3% )、廣安( 25·8% )以及阿壩 (29·1% )、甘孜(18·9% )、涼山(26·4% )三州,這些地區 仍處於城鎮化的初級階段,城鎮化水平低,城鎮化程序緩慢, 成為推進全省城鎮化水平上臺階的約束力量。

(二),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不足。四川二、三產業發展不充分, 直接導致城鎮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減弱,導致城鎮化動力不 足。

(三)城市規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基礎設施執行效率不高,居住條件有待 提高,資源環境矛盾凸顯,城鎮綜合承載力不強。城鎮建設 用地規模擴張偏快,城市空間拓展不注重集約緊湊,城鎮建 設歷史文化特色和個性特徵不突出。

(四)城鎮化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未得到根本消除。戶籍管理制 度、城鄉分離的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向城市傾斜的財 政金融政策等,阻礙了四川省城鎮化發展程序。社會公共資 源短缺,特別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保障程度差、醫療 技術力量薄弱,居民就醫困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城鎮化的質量和效果。由於缺乏區域協調發展的聯動機制, 造成重複建設、產業同構、資源浪費等不良後果,削弱了城 鎮的整體競爭力。 三、四川城鎮化的發展趨勢分析

1、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很大,從發展趨勢看,未來5~15年乃至更長 期時期內,四川都將處於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 2.城鎮化高速發展將為經濟增長帶來巨大動力

四川省農村人口眾多,城市化蘊含巨大的內需空間,這一潛在需求的釋放,將對四 川省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3.全省將會建成更多的大中城市

十二五”時期,四川通過加快推進城鎮化程序,擴大城鎮人口規模,建成3~5個人口在百 萬以上的城市、10多個人口在50萬以上的城市是必然的,也 是必需的。

四.四川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模式及途徑

(一)積極穩妥、分步推進

從區位、經濟條件以及城鎮化水平來看,四川應該重點加快成都平原城市群、“成德綿”城市帶以及川南和攀枝花的城鎮化建設力度。當前應該重新部署成都平原都市圈和江油至峨眉山一條線經濟建設規劃,加快其城市群建設。城市規劃、二三產業大型專案布點、交通建設等都應該向“一條線”傾斜,儘快啟動建設“成德綿”城際鐵路。通過產業政策和資源整合,引導相鄰城市的一體化發展。

(二)努力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集中力量優先發展大城市,除繼續壯大發展已有的四個大城市外,努力促使德陽、宜賓等六、七個中等城市儘快跨入大城市行列。逐步形成以成都為核心,區域性大城市為骨幹, 其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現代城鎮體系。

(三)城市群 (帶、圈) 的發展立足省內,先內後外珠三角”、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帶的發展,都是在本省政府可以調控範圍內,得益於省政府的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現行行政、財政體制下,跨省市的城市帶建設,理論上突破容易,而實際操作太難因此城市帶 (群) 建設要先省內、後省外地推進。

(四)走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加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夯實農村持續發展基礎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繁榮

;促進城鎮產業集聚,以城鎮工業為紐帶,統籌城市與工業發展,形成農村與城市工業互補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加快農村工業化程序;發展農村服務業,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深化體制改革,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平等和諧的城鄉關係對戶籍管理、農村土地管理 、農村社保、農村公共財政制度和體制等進行改革及完善統一城鄉市場,優化配置資源 ,引導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五)解放思想、模糊行政邊界,推動區域發展。城市群、城市圈的建成,直接關係區域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城市群、城市圈能否健康加速發展,關鍵在於

是否能突破體制性障礙,讓區域內的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自由 流動,使各地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通過城市群的建設和完善,產生新的 生產力。

(六)在實施城鎮規劃中要堅持按照既實行科學的規劃引導,又要有序推進 堅持城鎮化規劃的引導作用,不能只靠行政措施,而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人口向城鎮遷移、要素向城鎮集聚以及城鎮內部結構調整和外部擴張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七)改革城鎮化發展中的城鄉戶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以及投資制度 改革徵地制度,讓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合法進入市場,實現農民和 土地的完整轉移。要使農民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程序中,成為積極主動的 參與者和生力軍。改革城市建設投融資制度及體制機制,拓寬籌資渠道, 探索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並組建城市建設投資公司,促進投資資金 的保值增值和滾動發展。

(八)城鎮化與工業化聯動推進,用產業叢集帶動城市叢集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省戰略, 加快工業化程序,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強化城鎮 化的產業支撐。調整產業發展政策、財政政策,整合社會資源要素,促進 產業叢集發展。產業空間佈局的調整,應該服從 《四川省“十一五”及 2020 年城鎮化發展規劃》 要求:一是通過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引導產業 集聚、引導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形成產業叢集;二是通過經濟區規劃、城市規劃,引導企業向城市的園區集聚,提高工業的集聚規模和發展水平,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同步推進;三是通過促進城市間經濟聯合與 協作,引導相鄰城市的一體化發展;四是建立城鄉統籌的產業發展體系, 為城鎮化發展奠定基礎;五是擴大縣域經濟管理許可權,帶動城鄉協調發 展,充分發揮縣城和中心鎮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九)加快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強勁動力 按照 《四川省“十一五”及 2020年城鎮化發展規劃》 要求,打破區域 性的體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同時輔之以政府的引導,進一 步調整和促進區域產業的合理佈局,形成科學的、符合四川城鄉實際的產 業佈局和城市佈局,全面推進四川新型城鎮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本報評論員。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四論認真學習貫徹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精神[N]。四川日報, 2008 -01 -06. [2]蔣巨峰。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N]。 四川日報, 2009-11-02. [3] 2009年中國城鎮人口已達6·22億,城鎮化率46·6% [EB/OL]。中國網, 2010-03-29. [4]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加快城鎮化程序對四川 資源和環境影響研究[EB/OL]。中國統計資訊網, 2007-12 -18. [5]李後強。以城鎮化促進現代化是城鎮化新機遇 [EB/OL]。四川新聞網, 2009-12-19. [6]戴 賓。未來四川城鎮化發展的戰略重點[J]。四 川省情, 2008, (05): 30. 責任編輯:任平137 2010年第6期經濟體制改革

Sichuan new urbanization road Geographical science professional

The student; Merchant tc guide teacher; ZhangGuo Abstract: the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LiuJiBao points out, want to hol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town, and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 whole province town, vigorously implement center city leads strateg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promoting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 Vigorously promote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also the need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elerate in sichua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 new urbanization methods proposals

關閉全屏閱讀

關注我們:

更多有道翻譯服務

新型城鎮化論文 篇七

新型城鎮化的偉大轉變

城鎮化本質特徵一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二是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三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近來,新型城鎮化已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中共十八大後,新型城鎮化被提升為國家戰略,地方政府決策部門紛紛把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探索新一輪改革發展、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以新型城鎮化來提速經濟版本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熱潮由此高漲起來。

我們要理解新型城鎮化,必須科學總結快速城鎮化的成效與問題,城鎮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過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階段,城鎮化速度與城鎮化質量則存在著明顯差異。近年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2008年,主導第六次大部制改革制定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2009年,啟動新一輪醫改,推動公立醫院改革;2011年,在上海重慶啟動房產稅試點;2012年在上海啟動營改增試點,建立大病醫保制度;2004年-2007年,主政遼寧啟動棚戶區改造等。至1998年-2004年,主政河南提出新型城鎮化構想後,我國開始進入新型城鎮化的歷程。

進入新型城鎮化後,我國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一、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鎮人口迅速增加。2000—2011年城鎮化率從36.22%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近1.35個百分點,城鎮人口總量從4.6億增加到6.9億。

二、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體系不斷完善。城鎮人口總量為美國人口總數的2倍,比歐盟27國人口總規模還要高出1/4。1978—2012年,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了658個,其中中小城市佔了總數的76.1%,到2010年,全國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達到了125個。

三、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功能明顯增強。例如在用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人均道理面積、人均住宅建築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病床數等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上均有大幅度提高。

四、體制改革取得進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邁出重大步伐。例如外出農民工增多、13億城鄉居民參保,全國醫保體系初步形成等。儘管如此,我們之前的階段都是出於傳統城鎮化,其中還有很多的弊端例如:(1)注重外延式擴張,城鎮化就是東擴西拓、南延北伸;(2)見物不見人,城鎮化就是中央商務區越來越多,樓房越來越高,馬路越來越寬,綠化越來越好,城市越來越繁榮 ;(3)以孤立的眼光求發展 ,只要城市興旺發達就是城鎮化,農村凋敝不可避免 ;(4)棄舊圖新,割斷歷史,城鎮化就是拆舊建新,就是找到各種題材與概念去建造新城。對次,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1)資源環境難以支撐 ,土地資源浪費過多,水資源匱乏 。(2)經濟結構重大失衡,大城市過度擴張 ,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發展較慢 。(3)社會問題突出,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居住分異、城市貧困問題突出、農民工權益受損,拆遷利益衝突加劇。(4)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力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就是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首先要以人為本。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其次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巨集觀佈局,以綜合交通網路和資訊網路為依託,科學規劃建設城市群。嚴控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合理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程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最後,我們還要傳承文化、彰顯特色。就是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這樣,有利於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為發展現代農業騰出寶貴空間,讓我們有了能夠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在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地區,加快城鎮化程序,培育形成新的增長極,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動人口經濟佈局更加合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這是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進行有力支撐;同時,也對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推進經濟結構向第三產業轉型等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措施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密切相關,服務業是就業的最大容納器。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變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會擴大生活性服務需求;城鎮化帶來的創新要素集聚和知識傳播擴散,有利於增強創新活力,驅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促進了產業升級。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未來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讓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鎮,不但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城鎮文明,儘快過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於減輕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壓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村只轉移勞動力,而不能減少人口,有限的農業農村資源,不足以支撐城鄉居民實現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無從談起。農村人口大幅度減少了,全面小康建設的難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鎮化,不但會讓城鎮更好地吸引合格勞動力,更好地提升勞動力素質,而且更加有助於促進城鎮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移農業勞動力市民化,可以讓勞動者更加穩定,徹底解決民工荒和勞動力結構失衡問題。通過轉移勞動力培訓和工作積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資本,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轉移農業勞動力市民化,不僅給城鎮提供產業工人,而且也會拉動消費,擴大需求,促進城鎮第三產業發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讓城鎮更好地聚集各類資源並優化配置,有助於實現產業升級。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長期以來,城鎮建設往往都是低價徵收土地,以土地財政搞城鎮建設。推行新型城鎮化,能夠更好地維護拆遷戶和被徵地農民的權益,減少利益衝突。推行新型城鎮化,更加註重生態環境建設,讓城鎮更加宜居,讓市民生活更有質量,這更加符合廣大市民的期待。

有了前進的方向,有了目標我們才能更快速的前行。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程序,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從全域性的範圍來看,城鎮化不會那麼虛熱,但絕對不會變冷。城鎮化將保持相對恆定、有利於健康的那種熱度。並且政府職能將更加清晰、集中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市場的力量將會顯著增強,例如投融資領域將會有一些重大突破、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等。然而我們未來“幸福城市”既要有經濟發展做支撐,也要有生態宜居做保證,更要有公平公正做依靠。

我們聽說過短板原理,即一個木桶裝水的多少,取決於其最短的一塊木板。而反短板原理說的是,一個木桶最長的一塊木板決定其在一定範圍內的特色與優勢。這給我們提出了兩個層面的主攻方向。在“兩化”的演進中,我們要立足現有優勢,進一步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反促工業化的聚集、落地和發展;從推進城鎮化層面來說,在當前巨集觀經濟整體較為不利的形勢下,要進一步加長城市建設短板,在不能滿足全面開花的條件下,也要堅持用適度超前理念統籌規劃。然而怎樣才能走出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目前沒有明確的答案,總之,新型城鎮化需要通過深化改革走出一條能夠讓人民幸福、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科學發展道路,在此道路上,我們還需要共同的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