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跨文化交際課程結課論文(精品多篇)

跨文化交際課程結課論文(精品多篇)

跨文化交際論文:《試論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篇一

摘要: 中西方文化差異不僅僅體現在這幾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最終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規避的存在,同時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內容。只有對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衝突。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任重道遠,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僅僅是打基礎階段。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原意是耕種、栽培、居住,體現人類改造自然的意義,屬於物質生活活動範疇。後被引申為人類改造自我的意義,包含技能的練習、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養等方面,屬於精神生活範疇。英國學者泰勒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與習慣”。我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語言學家都對文化的定義進行不斷的探討,綜合各個領域學者對文化的理解,文化屬於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在長期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文化承載了歷史,是一種歷史現象。總體來說,文化可以傳承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規範、價值觀念、文學藝術等,是人與人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傳承的一種意識形態。文化可被分為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物質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包括人類創造的各種物質文化,如服飾、用品、工具等。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屬於隱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種制度和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行為文化則是人類在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的作用下,藉助物質文化所進行的日常行為。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各種形式的接觸,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行為。言語交際是指人與人之間以語言為形式的交流,非言語行為交際則指以語言以外的形式如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等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都可傳遞一定的資訊,目的是交流。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化,這就需要涉外部門的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全球一體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來在我國出現越來越多的外企,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員瞭解該企業文化以便工作順利進展;與外企有往來的人員也要懂得相關的文化知識,以避免文化不同導致的交際不暢。再者,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欣賞國外影視資料,以及與外國友人探討學術,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衡量複合型人才的標準之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先決條件是在於瞭解本族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差異,避免由於文化不同,不理解交際方的思維方式,形成文化衝突,最終導致交際失誤。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的科學性比較強,而中國文化的科學性相對較弱,這就導致西方人的思維軌跡感比較清晰。由於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因此所呈現出的行為文化不盡相同。其中,中西方文化差異尤其被視為最具有對比研究價值的一個領域。

(一)文化起源

古老的西方文化是在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文化,屬於歐洲傳統文化,是由希臘人、羅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多民族共同建立起來的。這種文化還影響了美洲,因此歐洲和美洲共同構成了西方文化。當今社會提出的“西方”不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西方,它還包括經濟、政治等領域,因此一些地處非歐洲或者美洲的發達國家也被列入“西方國家”。古老的東方文化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國際上普遍認為地處歐洲以東的國家所具有的文化是東方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文化被賦予了政治經濟的內涵,東方文化是指以亞洲文化為中心的、包括非洲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而中國文化則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指導思想

西方文化的指導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是人文主義,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價值觀認為優勝劣汰,弱者終將被淘汰,而有能力的強者會被重用。這種指導思想體現在西方文化上則是鮮明的人權主義,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中國文化的指導思想形成於儒家思想。在中國古老的封建社會歷史程序中,儒家思想的地位從未被動搖,且一直控制著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這種指導思想體現在中國文化上表現為中國人謙虛和謹慎的言行舉止、自我貶抑的處世之道、不善自我表現。這種文化氛圍下,人們認為群體利益至高無上。

(三)形成過程

西方文化的發展經歷了由神學到哲學,最終到科學的過程。西方的神學並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它倡導以敬仰美好的神來淨化心靈。西方的神學不會影響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西方神學具有不排外性,作用在文化上促使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意識。中國文化也是建立在神學基礎上的。但是中國的神學是建立在深刻的經學的基礎上的,具有很強的精神理念指導作用,對於政治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神學具有強烈的排外性,導致中國文化排斥物質,阻礙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這就是中國文化具有精神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物質性的原因。

(四)表現形式

基於以上不同因素,中西方在一些表達形式上具有強烈的反差。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我們主要研究說英語的國家和中國的文化差異,以便消除文化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日常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差異。由於舊社會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不發達,普通百姓常常飢腸轆轆,因此,中國人習慣用“吃飯了嗎”與人打招呼。而英國三面環海,其特殊的地位環境導致英國人經常以談論天氣開始聊天。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從第一批殖民者登陸美洲大陸到建成美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因此美國人見面會先問“howareyou”。在聊天內容上也存在很大差異。基於個人主義思想指導,大部分西方人更重視隱私權。中國人經常問的“去哪啊兒?你多大了?工資多少?”會被視為侵犯了隱私權令人費解。中西方時間觀念差異很大。中國佛教傳遞輪迴、因果等,這導致中國人形成了重整體的圓形思維方式。而西方人秉承更直接的線性思維方式。最直接的表現之一就是表述時間和地點上的區別,中國人會由大到小地描述,西方人則由小到大地描述。其排序不同足以體現側重點不同。

四、結語

中西方文化差異不僅僅體現在這幾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最終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規避的存在,同時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內容。只有對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衝突。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任重道遠,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僅僅是打基礎階段。

參考文獻

1、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楊盈;莊恩平;外語界2007-08-25

2、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胡文仲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0-20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二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向著全球化、國際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來到我國求學,我國眾多高校中彙集、體現著多元文化,而在多元文化的交叉碰撞中,不僅充滿了由於多元文化對話帶來的活力,也存在著由於文化差異帶來的留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及隨之而來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因此,培養、提高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之建立起與中國社會、中國人正確的溝通交流通道,化解文化衝突,順利度過跨文化適應階段,度過有成效有意義的留學生活,這對促進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很多學者對跨文化交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本文嘗試從文化習得的角度談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談到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際。交際是一種交流、溝通,是交際雙方資訊交流的動態過程,跨文化交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資訊交流的過程。跨文化交際學興起於美國,其奠基人是美國人類學家霍爾(Edward T。 Hall),他在1959年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談到旅居海外的美國人和當地人之間的交際,後來隨著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際所指擴大到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於跨文化交際雙方文化背景不同,其語言、思維方式、思想觀念、風俗習慣、交際規則等方面也不同,這樣會使雙方在交際中產生文化誤解、文化衝突等交際障礙,為了有效解決這些交際障礙,跨文化交際雙方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越強,就越易正確、恰當地處理跨文化交際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困難,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二、文化習得

“習得”的概念最早是在語言教學理論範疇內提出的,語言習得是與語言學習不同的掌握語言的方式,七十年代美國語言教學理論家克拉申(S。Krashen)在其輸入假說理論中進一步系統地提出學習與習得的假說,認為習得是潛意識的、日常的、暗含的學習,之後學者們發展並豐富了語言習得的研究領域。海姆斯提出“交際能力”包括了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該概念的提出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習得任何語言都要習得其語用規則和文化”(劉潤清1999:167)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言知識蘊含著文化因素,語用規則的形成也與該語言社團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學習一門語言,也就是學習該種語言所屬的文化,同樣,習得一門語言的過程,也是習得該種語言所屬的文化的過程。第二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獲取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跨文化交際的根本特徵是如何發現、認識和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劉珣,2000:124)可以說,發現第二文化與母語文化的差異,並適應這種差異的過程,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第二文化習得起著重要作用。以下談的文化習得主要指第二文化習得。

三、文化習得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文化習得與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或其他專業,生活中與中國人交往,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障礙,漢語中的漢字、詞語、語法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難。不少留學生髮現,他們在課堂上完全聽懂教師的講授,也掌握了相關的語言知識,但在日常生活與中國人及交流中,經常發生聽不懂甚至誤解的情況。原因就在於,在課堂上學習的詞句,教材對詞語的釋義缺乏跨文化語境,同時留學生們也很喜歡利用詞典等工具書通過翻譯法來獲取對詞句的理解,不僅大大降低了對詞句含義理解的準確性和詞語的運用能力,而且因為他們在運用所學的詞句與中國人進行交流時,受自身文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交際規則等的影響,而非中國文化的影響,從而造成了資訊傳遞的誤差,對跨文化交際造成了干擾。只有在具體的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不斷運用所學運用詞句,經過不斷的文化習得過程,才能排除母語文化的干擾,理解所學詞句的文化含義,正確進行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習得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人們的交際渠道除了語言渠道,還有非語言渠道。非語言交際是語言以外的交際行為和交際方式,最早的分類是魯希(Ruesch)和基斯(Kess)提出的,他們把非語言交際分為手勢語言、動作語言、客體語言三類(Ruesch and Kess,1956),之後不斷有學者對此進行歸納和區分。國內學者畢繼萬先生借鑑西方學者比較統一的認識,把非語言交際分為四大類:體態語,包括基本姿勢、基本禮節動作及人體各部分動作提供的資訊;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各種非語言聲音;客體語,包括人體的衣著修飾、個人用品等提供的資訊;環境語,包括空間資訊、時間資訊、聲音、燈光、顏色、標識等(畢繼萬,2009:339)。非語言交際也是人們重要的交際手段,薩莫瓦和波特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資訊的社交內容只有35%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Samovar et al,1981:155)。非語言對語言交際有輔助作用,如強調、重複、補充、調節等,在語言交際發生障礙時可以挽救甚至代替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一種文化下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是在人們在該社會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習得的,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在交際中根據一定的文化規約來使用。在同文化的交際中,人們自然、無意識地使用非語言手段來進行交際,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異文化的非語言行為則非常敏感,容易產生文化誤解甚至文化衝突,如OK的手勢,在中國,習慣表示“零”,在美國,是“好、行”的意思,在巴西,則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動作;又如交談中的目光交流,中國人出於禮貌、表示尊敬的心理而避免長時間直視對方,歐美國家的人們則認為目光交流時間過短是缺乏誠意、自信的表示。可見,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語言行為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不同文化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在跨文化交際中,與語言一樣,同樣會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文化誤解和衝突。

(三)文化習得與跨文化適應能力

畢繼萬(2009∶22)認為跨文化適應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部分,“指跨文化交際雙方相互之間交際適應能力和對異文化環境的適應能力。”要提高跨文化適應能力,要在跨文化認知、跨文化意識等方面加以培養提升。

跨文化交際論文:《試論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篇三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跨文化交際學是美國的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無聲的語言》最早提出的,隨後許多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著作應運而生。美國的一些大學開始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胡文仲,1999)。然而,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的歷史不是很長,大概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在國內學術界引起關注。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文化教學”逐步滲透到大學英語教材中,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教師認識到了語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的關係。2007年最新修訂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資訊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在其最初的發展階段,外語教學中文化與語言教學的關係是學術界重點討論的。近些年來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研究有了更好的發展,很多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也不斷關注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過去幾十年的英語教學中,教學目標已經從“語言能力”擴充套件到“交際能力”,又擴充套件到“跨文化交際能力”(Hymes,1972)。國內許多學者紛紛著書或撰寫文章探討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係以及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目前國內發表的主要著作有《外語教學與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以跨文化交往為目的的外語教學》(王振亞,2005)、《跨文化外語教學》(張紅玲,2007)、《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畢繼萬,2009)。與著作相比,有關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實證性研究並不多,大多是有關外語教學中的文化、人文教育或大範圍的西方文化課的研究,“外語教學中文化測試的理論探索”(張衛東,2007)、“從課程設定淺談如何講授西方文化課”(孫安欣,2008)、“大學英語閱讀測試中文化因素的匯入研究”(黃更新,2007)等。因此,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於改進我國大學英語的跨文化教學和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二、跨文化交際學的定義

跨文化交際學是一門多學科滲透的學科,其中,人類學、社會學、社會語言學、社會心理學、文化學、哲學、民族交際學等對其影響較大。跨文化交際學的產生與當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迫切需要在思想和文化等領域進行廣泛交流等諸多因素有關。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核心是普通交際學的交際論,它主要研究交際和文化的關係,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理論概念,如社會、文化、跨文化交際、交際過程概念;哲學思想,如研究方向、交際過程及其制約因素,文化、知覺及交際行為之間的關係;影響跨文化交際過程及交際行為的諸因素;言語和非言語行為的文化異同;探究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等方面。在外語教學中,詞彙的文化內涵、有文化內涵的人名和地名、語篇結構、文體特點、文學典故、語用規則和非語言交際等具體的內容都是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內容。

Gudykunst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當與陌生人交際時,彼此都有不確定性和焦慮,尤其是當文化變數高時,如果能很好地處理彼此的焦慮,減少相互的不確定因素,那麼有效的交際就成為可能。這個理論是在Berger等人提出的減少不確定理論,並融合了Stephan對焦慮感的研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Young Yun Kim提出了交際與跨文化適應整合理論,認為人都有與生俱來需要適應和發展的需求,人是通過交際來適應自己的社會環境,而適應是個複雜的動態過程。Burgoon提出的是預期違反理論,此理論認為人們會根據一個人所屬的具體社會群體來預期其特徵,如果出現與預期相違背的特徵,人們會有與預期相反的評價。Gallois提出的交際調適理論,通過研究交際雙方的語言、副語言及非語言行為,來確定交際者的言語策略。

三、大學英語的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法

文化內容包羅永珍,講解目的語文化的內容也不能僅限於課堂上。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文化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跨文化交際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教師講授,小組討論,個案研究及學生報告,外教專業演講,電影視訊,角色扮演,實地調查,錄影,小組報告,其中每種方法又能相結合而用。課題研究者在實施課題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方法:

1.教師講授與角色扮演相結合。最初的文化教學方法都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開始發展運用至今的,包括文化包、文化叢、文化短劇等。當遇到交際例項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角色扮演進行表演,這可使大家對文化誤解、衝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表演之後大家進行討論這樣對文化差異就有一個直觀具體的瞭解。

2.個案研究及小組討論相結合。教師首先提出文化差異的個案讓學生小組討論。學生在討論後會發現文化差異。這樣就非常有益於學生消除文化差異達到順利交際的目的。

3.外教演講及小組報告相結合。邀請以目的語為母語的外國人蔘加到課堂,一方面給學生提供學習目的語的良好機會,同時,也是目的語文化資訊的來源。事先準備好一些涉及文化的問題。比如,西方人對待“老”、“孝”的態度,“朋友”的定義等。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加上廣泛的討論和思考,學生就可以更加全面理解許多的文化差異現象以及背後的歷史原因。

四、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詳細而又具體的描述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和目標: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並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資訊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概括來說,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英語語言知識、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等內容,並以定性和定量的描述體現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即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以及讀寫譯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專業英語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建立了適合於我國情況的有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和測試體系。但是,目前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髮展戰略高度來看,我國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最為突出的就是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培養重視不夠。此外,教育部重視大學英語的文化傳承的功能,把文化傳承貫穿到大學英語的各個環節。英語教師們在今後的課程中充分反映英語國家優秀成果,引導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視角下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研究是順應大學英語改革的要求,也是符合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整體目標。

跨文化交際論文:《市場營銷管理中的跨文化交際策略》 篇四

摘要: 企業文化是一種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是一個企業特有的文化。西方學者羅伯特·布萊克與簡·穆頓提出,企業領導人的風格決定企業的經營風格。

關鍵詞:市場營銷管理;跨文化交際

一、突破語言關,克服語言障礙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的主要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載體。在同一環境下進行交流、從事貿易活動,就必須使用同一種語言,語言是市場營銷中的首要一環,也是企業開拓國外市場的一大障礙。熟練掌握並應用這種語言對市場營銷中的交流合作至關重要,可以避免由於語言障礙引起誤解或衝突。克服語言障礙是進行市場營銷管理的基礎和關鍵。

(一)普及世界通用語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已被廣泛使用。到了九十年代末,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英語,且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從中獲取大量資訊,這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英語資訊,可見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已經得到世界的認可和重視。對於一個即將或已走向國際市場的企業來說,普及英語語言知識和強化語言訓練刻不容緩。掌握交際對方的語言,就可以更好地瞭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等等,市場營銷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二)瞭解語言特點與表達方式

語言的使用和習慣也隨地域的不同而各異。由於語言文化的背景和習慣不同,即使語言的使用準確無誤,有時候也會產生誤解。如不注意表達上的差別有時候就能鬧出笑話或失去良機。如聽到誇獎讚美之後,美國人愛說“謝謝”來回應,而中國人卻愛客套。有這樣一則笑話,一位軍官攜夫人去機場接一位美國顧問,美國人見到這位夫人便處於禮貌稱讚道:“你的夫人真漂亮”。這位軍官對此誇讚沒有按英語習慣的回答“謝謝!”,而是客氣地順口說:“哪裡,哪裡”。哪知這位美國人先是愣了一下,隨後只好馬上回答說:“從頭到腳都漂亮”。換言之,如果是在貿易活動交易時外國商人稱讚你的商品好,你若不瞭解其語言特點,順口說了“哪裡,哪裡”,就會被誤解為你對自己的產品信心不足。再比如,一位中國學生要去美國人家裡當家教,主人問他:“你中文水平怎麼樣?”,那人回答說:“還可以”。一句謙虛的話讓他失去了機會。所以,企業要進入國際市場進行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員工還要了解其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克服母語習慣帶來的干擾,避免由於語言習慣引起的誤解和衝突,進而影響市場營銷的成功,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三)因地制宜,恰當選用語言

在市場營銷的過程中,我們會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打交道;即使是同一個國家,語言的使用亦不盡相同。而且,談判地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比如在加拿大,英語為其主要官方語言。但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與其法國後裔談生意,使用英語就不很適宜,而如果你能說上幾句法語,那麼你的生意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處。再比如,比利時雖然屬於法語語系,但當需要你給比利時寄商品目錄時,如果你寫的是法語,那麼就會遭到弗拉芒人的非議,因為那裡講弗拉芒語的人要比講法語的人多,雖然二者都是比利時官方語言。所以要注意瞭解其語言特點,投其所好。

二、熟悉文化差異,避免文化衝突

學者竇衛霖教授認為,在市場營銷中,文化因素是其成敗的關鍵。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尊重彼此文化是市場營銷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交際對方的文化是任何個人和企業都改變不了的,但文化差異卻是引起各國間交際障礙和矛盾衝突的根本原因。歷史上由於企業管理者不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能更好地與對方合作國之間進行有效地交流和合作而導致營銷失敗以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要去了解這種文化,熟知這種文化,進而融入這種文化,使這種文化成為我們市場營銷的促進因素。

(一)瞭解社會習俗和文化禁忌

不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各異的文化禁忌。要和某一國家有商業聯絡,就必須悉通這一國家人們的習俗、信仰和文化禁忌。以避免由於犯忌而影響正常的生意往來。比如,在數字方面,中國人忌諱數字“4”和“7”,而加拿大人忌諱“13”和“星期五”,這也是墨西哥人所忌諱的,認為它們是不祥或災難。在摩洛哥,“13”被認為是一個消極的數字,而“7”則包含有積極地含義。再比如,各個國家對於花的顏色喜好也不盡相同,在中國人看來,紅色代表喜慶,黃色代表富貴,紫色代表尊貴;而紫色在西方國家則代表死亡,在日本代表悲傷;在墨西哥送花就應該注意了,在他們那裡,紅色代表詛咒,黃花代表經濟廣角死亡,紫色花為不祥之物,白色為驅邪之色。比利時忌用墨綠色,阿聯酋人喜愛棕色、深藍色,禁忌粉紅、黃和紫色;再比如,波士頓人喜歡綠色的龍鬚茶,而芝加哥人卻青睞同類中白色茶。在美國南部藍色系列的服裝是女人們喜歡的。在顏色禁忌方面導致的生意失敗就有兩個活鮮的例子。比如有一次日本向美國進口鋼筆,在包裝上犯了禁忌,遭到美國的反感,進而營銷失敗,因為日本廠商在銀色的鋼筆盒內使用的掛裡兒是紫色的天鵝絨,紫色可是美國的禁忌色。另一個例子就是在加拿大,有一個廠商接收了一份訂貨單,內容是給加拿大生產一批毛線手套。由於廠家只顧完成既定任務卻忽略了色彩上的考慮,所以生產出的大紅色毛線手套遭到加拿大人的反感,生意宣告失敗,究其原因才發現,加拿大人最喜歡的是深紅色。

(二)掌握商務禮儀與商談禁忌

商務禮儀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市場營銷活動中,瞭解各個國家的不同商務禮儀和商談禁忌相當重要。比如,中國人在一些正規場合,認為早到是一種守時和禮貌或者是誠意;而加拿大人則認為在談判場合不宜過早到達,稍晚幾分鐘他們也不會介意;再比如,南非的商人做生意喜歡直來直去,說話大膽坦率,如果在南非做生意時手段過於細膩或者兜著圈子說話,他們會很不理解,而且這樣的生意多半會以失敗告終。在被稱為人種大熔爐的加拿大做生意時要因人而異,否則就會吃虧,因為在加拿大的商人中,有90%的人是法國和英國的後裔,做生意相對來說比較保守,在價格方面不喜歡頻繁波動。但是和英國後裔做生意與和法國後裔做生意手法也不同。比如和英國後裔做生意,其過程相當麻煩,從進入談判一直到價格決定,既耗時又艱辛,但一旦簽約,就代表百分之百成功了,一切儘可放心。可是和法國後裔做生意又是另一情景。法國後裔對客人和藹可親、關懷備至,但一旦進入談判則判若倆人,讓人難以琢磨,而且即使簽了約也會讓人感覺不放心。另外加拿大人不喜歡客人拿加拿大和美國相比,而喜歡客人談他們長處。如果你不瞭解各國家民族的特殊性,你的市場營銷等商務活動就會失敗。

(三)增強法律意識和跨文化觀念

法律是保障人們合法權益的法寶。進入跨文化國際市場,必須增強法律意識和跨文化觀念。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之前,確保自己產品的專利權。事先對產品進行專利檢索或註冊,或到法律部門進行相關諮詢,或通過網際網路進行查詢,做到有備無患。以避免由於不懂對方國情或法律而影響正常的營銷活動;也為了在營銷活動中一旦利益受到侵害而能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盡一切可能避免由於文化差異帶來的各種不必要文化風險。

三、注重企業文化,提高市場營銷管理水平

企業文化是一種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是一個企業特有的文化。西方學者羅伯特·布萊克與簡·穆頓提出,企業領導人的風格決定企業的經營風格。可見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生存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市場營銷管理要把跨文化交際策略用於企業文化,以提升企業員工的整體文化素質和水平。在開拓國際市場之前,企業管理者要選派外語語言能力強的人到海外市場實地生活一段時間,一方面可以彌補語言不通造成的思維隔閡,另一方面還可以更好地瞭解其文化;充分發揮當地華人的作用,聘用其子弟到國內工作,以便更好的打入國際市場,促進市場營銷,推動企業發展。跨文化交際作為企業走向世界的橋樑,在市場營銷中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其策略在市場營銷中的正確使用能有效地為企業發展服務,使市場營銷順利進行,最終實現互惠雙贏。

參考文獻

1、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高永晨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08-01

2、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與培養高永晨;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