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心得(精選3篇)

讀後感4.91K

讀《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心得1

讀《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心得(精選3篇)

以學定教----黑暗中的明燈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在分享前我想借用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中的“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我的開場白,這首詩便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專心讀書。利用假期的時間,我拜讀了劉次林教授的《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一書。

“以學定教”,顧名思義即指根據學生的學來確定教師的教。全書內容包括一堂課,一場轉變、灌輸與對話的較量、轉換思路,倡導服務、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等共13個章節,本書論述了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即把“以學定教”這一原則用在德育中,教師不再直接把德育要求告訴學生,而是將德育要求置於學生的生活情境之中,根據學生的動機水平來進行教育。

在這兒我想重點介紹一下第四章《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讀書心得。

在這一章中作者首先劃定了主體所能做的事情——“能做什麼”,在能夠之內,又區分“該做什麼”和“必須做什麼”。“必須”屬於法律的要求,“應該”屬於道德的要求。作者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人在不同的年齡,能力範圍不同,“應該”和“必須”做的範圍也不同;人的不同職業、人在不同的情境也導致兩者要求不同,從而體現“應該”的不同價值。教師由於其職業的特色,有時候雖然有些事教師能夠做,卻被禁止做,或者不應該做,故而教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作為服務者,在德育中要有三大“服務原則”——能力原則、意願原則和方法原則。

能力原則: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不要替做。

作為德育服務中介的教師不要霸佔德育活動的主體地位,我們也不提倡教師事事為學生包辦,雖然我們知道教師通過“包辦”可以“擺平”學生,但是卻缺少了讓學生學會獨立自處獨立思考的能力。現在好多教師經常會說“我一天忙忙碌碌,累得要死,學生還是不聽話,師生關係還是這麼緊張”。導致這樣的結果正是因為教師管的太多原因。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放手。如三年級上冊第一課學習伴我成長的第二課時處處可學習,在這一課時的第一個環節中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文字,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知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和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出師一些學生參加各類校內外活動的照片,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這些活動中學習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

國旗:要敬禮,通過國旗下演講,知道了今年是36個教師節等;

徒步研學:瞭解了青城古鎮的悠久歷史文化;

愛心校服:學會了感恩

意願原則:凡是學生能做卻沒有想到去做的,教師要促使他做。

在道德學習中,教師不可能直接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是學生的事情,要靠學生自己去做,但事實表明,有時候到的學習不可能完全指望學生自覺完成。在道德學習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生成性的道德問題,這是就需要教師去通過引導,促使學生去完成。

舉例:2015年、2016年分別取福利院

方法原則:凡是學生能做、想做而又不知道如何做的,教師要教會他如何做。

有所為,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本領;有所不為,則反映出教師的職業智慧。有所不為不是教師不能為,而是他能夠為,卻出於對自己職業的理解與尊重,故意不為,讓學生試著去為,這其實是“大為”。只有認識了教師的本質,就可以明確自己的工作的性質和範圍。理解了教師的工作本質,也就可以找到工作的著力點。為了教學生學習,教師可以置學生的一些無理要求於不顧。教師應該花更多的力氣在道、習的方法與動機上“有所為”,對於那些應該並且可以由學生自己做的,教師則要“有所不為”。

讀《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心得2

《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是劉次林關於道德教育的研究報告。全書共分13個章節,具體內容包括灌輸與對話的較量、倡導教師的服務意識,教師應該花更多的力氣在道德學習的方法與動機上“有所為”,對於那些應該並且可以由學生自己做的,教師則要“有所不為” 、“班組串換”德育實驗、你能把課講多深、由“美德袋”教育到“三維”德目教育、“禮之用,和為貴”、道德的要素與結構等。“以學定教”,顧名思義即指根據學生的學來確定教師的教。本書論述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即把“以學定教”這一原則用在德育中,教師不再直接把德育要求告訴學生,而是將德育要求置於學生的生活情境之中,根據學生的動機水平來進行教育。

在本書第三章中闡述教師要轉換思路,倡導服務意識。素質教育要求“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挖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倡導教學相長,實現師生共同發展。國中課程改革強調發現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學習。這些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然而,儘管“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主體發展教育”已經提了很多年了,教師口頭上也接受,但一到課堂上學生忙來忙去還是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那有什麼主體地位可言,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變“教育者”為“服務者”,教師要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 教育要以人為本,給予學生的應該是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創造力,豐富學生的個性。

一、教師應增強促進學生學習的服務意識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幾千年來,教師只是傳道者,傳統教育認為教師就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學高為師”,但現在這些觀念都受到了挑戰!有的“學富五車”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就是比不上文憑不如自己的老師;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走出校門卻比不上“差生”。這是因為現代科學知識量多而且發展快,教師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學校教育中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學生獲取知識資訊的渠道多樣化了,他們可以看書、看報、看電視,甚至上網聊天下載資訊,“開啟窗戶看世界”,教師作為學生惟一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了,學生不再只囿於課堂。所以現代教師不能再把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發者、輔導者、合作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漁”。這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資訊的方法,切實加強促進學生學習的服務意識。

二、教師應增強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服務意識

面對國中課改形勢,面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基本保證”。這就需要教師增強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服務意識。

而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不只是知識傳遞的關係,而是有著共同話題的對話關係,在對話中師生進行著知識與智慧的交流,精神與意義的溝通,師生雙方作為完整的人,以整體的人格相互影響,雙方在對話中共享著知識與經驗,共同體驗著美好的人際關係,共同感悟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這種關係中,師生之間不是單純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不是單純的認識與被認識、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一種在共同的學習情境中的“相遇”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師生雙方都作為自由自主的人投入共同創造的教學氛圍中,相互吸引,相互接納,各自獨立而又相互理解與迴應,師生雙方不是獲得“認識”,而是體驗到生命的湧動、精神的拓展。在這種關係中,師生相互尊重,彼此信賴與激勵,教師理解生命的獨特性,充分尊重學生的相異性,對學生個性給予接納和肯定,對學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見解能夠寬容與支援,教師不只是面向學生的說話者,更是體諒學生的傾聽者,教師總是為學生彰顯各自的生命力量、發展各自的獨特精神提供一個廣闊、融洽、自主的空間,讓學生的心靈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義得以真正實現,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身也體驗到了生命的活力與價值,獲得了工作乃至生命的意義感。

三、教師應增強教育為了一切學生的平等服務意識

每個學生都應該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然而,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對“差生”,特別是學習和紀律都不好的“雙差生”,往往是另眼相看。在課程改革的探究式教學中,並非只有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探究,應該給每個學生參與探究和學習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極少發言的學生,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其次,探究式教學中,我們更應該合作探究或大班集體探究,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朗、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權,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要一開始給學生補基礎,然後適當的放慢教學節奏,對學生進行了悉心的教學和輔導。若沒有這一種為了一切學生的服務意識,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

四、教師應增強提供優質教學的服務意識

為每一個學生的美好未來打好底色,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是教師崇高的職責。高中課程改革非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主體積極性的發揮,這就對教師所提供的教學服務質量有了一個更新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要求教師第一、要有紮實的專業功底、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第二、要有良好的教學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第三、巧妙的運用教學方法,第四堅持教學過程的科學化,以最少時間和精力,求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第五、堅持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圍繞提高公民素質的總體目標運作,第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是否願學、樂學,把學習當作一種愉快的情感作為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第七、能夠提供優質的課前、課後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使接受服務的消費者——學生和家庭、社會感到滿意,才能使學校提供的服務得到認同。

五、教師應勇於承擔服務的責任

教育的服務也要以人為本,其實是對學生的一種精神關懷,應該是教育本質的迴歸。“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教之情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以人為本的服務,就是要能夠管好學生的心,能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師能夠把學生視為親人的時候,就有情可發,也有情可感了。採取“牛不吃草強按頭”的強制辦法,硬性灌輸,不設身處地的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不是和學生站在一起來解決學生面對問題,不問疾苦一味的指責抱怨學生求全責備,不會換位體驗學生每天的需要苦衷和感受,這樣的教育何談服務。不去承擔責任的服務不是教育,由此可以產生許多的偏見和成見,師生之間也難以建立起碼的信任和尊重,這樣是難以完成教書育人的重任的。

在新課程改革中,廣大教師要把增強服務意識提升到一個嶄新領地。教好書、育好人是培養“四有”新人的落腳點。作為教師,就要以服務學生為前提,瞭解青少年心理變化和認知特點,為學生的終生成長提供最好的、最優質的服務,創設一流的學習環境,提供一流的服務,培養一流的學生,是課堂教學中始終都要努力的方向。在複雜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為自己定好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要教書育人,又要服務育人,這樣才能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讀《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心得3

放暑假了,雖然還要每天到學校,但畢竟時間寬鬆了一點,空閒下來,想放鬆一下,突然想到班主任謝老師在剛放假時傳過來的紙條,提示別忘了名師班的作業:看一些書,寫一些感,發一些博,串一些門。正好,這些天,再次捧讀了劉次林教授的《以學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思路》,下面就結合自己膚淺的認識談談學習《以學定教》的幾點感受:

“以學定教”觀念是新課程條件下育人觀的具體體現。其倡導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學生的發展;從生活走向課程,從課程走向生活;總而言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

從理念上來說強調以下3個方面:

一是因用施教:因用施教是指學生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對學生終身有用的知識,有利於學生的終身成長髮展的和終身學習的知識。給他們點金術 ,讓他們自己尋找金子。

二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學生學習的知識應該是建立在學生的個體差異基礎之上的,有利於廣泛的學生群體接受,有利於人的培養,更有利於每個人的個性發展的知識。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吧。

三是因需施教:以學定教強調要給學生創造一個他們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要他們做什麼的規範”。在以學定教的空間內,學生可以依照教師提供的框架,調節自己的學習進度、內容,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問題、熱點來學習,可以進行適當的活動;教師則應注意學生學習的共同點,抓住他們學習中的閃光點,突出學習的重點。以學定教極大的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選擇性,也給教師以更大的選擇,同時,教師可以清楚的、冷靜的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教得更精粹,更切合中學生的需要。

具體到我們的教學行為上,我認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學生最感興趣的點為線索,調整教學順序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對於激發學生的內部情感十分重要。在教學中,應視這一因素為生命,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那個點為線索,從而調整教學順序,具體到我們的課堂中就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興趣、 狀態、發展規律等調節教學順序,並做出教的內容方法的選擇。使學生始終在最愜意的活動中,投入最主動的學習,此時才賦予教學以真正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既能滿足學生的情趣特點和心理需求,又實現了教者與學者在感情上的融洽和在情趣上的共鳴。  

二、以學生的思維狀況為根本標準調節教學程序

隨著課改的層層深入,我們對備課做得更加充分了。備課中,教師會預測學生的種種資訊走向,並預備好種種不同的學習預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程序沿著最佳軌道執行。這也就是說以學定教要求我在課堂上要有預定的方案與計劃,但又不能限於計劃之中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一般來說,學習是指向未知事物,我們事先的計劃怎能預測到學習中發生的何種情況呢?因此,調節教學程序的一個根本標準不是教案,而是學生當時的思維狀況。

三、以學生的認知狀態和發展規律確定教學方法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主義教育家盧梭在他著名的《愛彌兒》中闡述過這樣的觀點: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的本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干涉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我想,在教學中更是如此,注意以學生的認知狀態和發展規律確定教學方法。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式,可結合課堂具體情境和學生興趣即興發揮,也可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不必將知識作為“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也就是想方設法變我們要學生學為學生自己要學。

其實,我們早已認識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時具有多向性和複雜性,因為我們的物件是人。因此,我們時刻都要注意認真觀察,不斷總結,不斷更新,儘量使教處於大道無形的地位。以學定教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了學生潛在的創造動因。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問題的實際,因勢利導,巧妙點撥,不僅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真可謂是教師教得輕鬆而學生學得愉快。既然以學定教成為賞心悅事,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