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校校長主題教育心得體會

高校校長主題教育心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傳承發展,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黨的XX大報告中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大學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文化建設是建設現代大學的重要內容。奮楫新時代、闊步新徵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大學文化建設必須發揮中國優勢,踐行歷史使命,夯實關鍵支點,為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應有貢獻。

一、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的中國優勢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後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走出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發展新路,必須發揮中國優勢,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智力支援和人才保障,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1.發揮政治優勢,突出黨建引領發展作用。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主動、走在時代前列,在長期奮鬥中形成了理論、政治、組織、體制和密切聯絡群眾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不愧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不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我國高校作為社會主義大學最鮮亮的政治底色。高校發揮政治優勢,就是要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履行好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堅持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切實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要堅決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斷增強高校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到實處。要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大學文化高質量發展,使高校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堅強陣地,成為革命文化傳播與弘揚的前沿陣地,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與建設的堅強堡壘。

2.發揮制度優勢,提高現代大學治理水平。制度優勢是治理體系最大的優勢,是推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依託。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發揮制度優勢,提高現代大學治理水平,就是要落實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我國高校治理的根本制度,堅持高校黨委的領導核心地位,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科學構建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決策模式,完善協調執行的工作機制,發揮黨委領導的核心作用,正確處理黨委書記與校長之間的關係,明確議事規則和黨性原則,保障決策民主和執行效率,完善制度體系,激發制度潛能,促進高校從“善制”走向“善治”“良治”和“長治”,把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高校治理效能,確保“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

3.發揮文化優勢,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開篇首句開創了人類探索大學內在本質及其辦學規律的歷史先河。作為“舶來品”的近現代大學,在中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興起、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一百多年前,面對積貧積弱、多災多難的中國,我國知識分子懷著教育救國的夢想,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不懈探索,賦予了大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崇高的時代使命,積極推動近現代大學從“舶來品”向“本土化”的轉變。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要聚焦新的文化使命,立足“兩個大局”,心繫“國之大者”,以質量文化為基本前提,以追求卓越為努力方向,以具有“鮮明時代性、守成創新性、持續改進性、全面發展性、公平均衡性”基本特徵的高質量發展,為人民幸福、為民族復興貢獻大學的智慧和力量。

二、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

環顧當今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學大多是全球性研究型大學,中國大學如果按照這種源於西方模式的研究型大學來發展,就更難以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這是在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中需要特別警惕的問題。如何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大學模式相融合,增強文化認同,是我國大學建設尤其是頂尖大學建設面臨的重大文化使命。實現這一重大文化使命,極有可能推動一種新的大學模式的產生。向著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首先要構建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評價指標體系,而踐行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則是其中至關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

1.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人類社會發展最終取決於人的全面發展。加快搶佔下一輪工業革命的發展先機,必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生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並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當務之急。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是創造力孕育的基地,而高質量人才的培養需要豐富歷史文化的滋養。向著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中國大學必須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理論指導教育實踐,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和首要職責,以中華文化為精神動力與智慧源泉,以文化育人為辦學理念和重要抓手,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辦學治校水平,全面提升教師育人能力,積極培育創新創造生態,著力營造文化育人環境,大力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紮實構建“五育並舉”育人體系,真正讓教與學成為“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的心靈喚醒,造就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

2.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文化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必然召喚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伴隨著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向著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中國大學必須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總體佈局,牢牢抓住新一輪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必須清晰理解“雙一流”建設與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辯證關係,持續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係,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必須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清醒看到中華文化在世界和時代面前的顯著優勢,全力服務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推進全球治理大變革。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範圍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廣大發展中國家乃至整個國際社會迫切需要進一步變革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且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和支援。人類命運共同體承繼著中華文化關於“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義利統一”等思想精華,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全球治理體系的理想追求,符合各國民眾的基本價值取向和根本利益訴求。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緊迫的時代使命,又要把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增進全人類福祉作為重要的價值追求。立足中國,胸懷天下,中國大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為指導,以中國道路為方向,以中華文化為底蘊,以“天下一家”為情懷,以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進步為己任,以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目標,在共創人類美好未來、實現各國民眾的價值取向與利益訴求的程序中爭創世界一流。

三、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的關鍵支點

大學文化既是一所大學在長期辦學歷程中積澱下來的精神、制度、環境、行為等方面的共同價值與規範,也是一所大學要始終堅守的辦學理念、治校傳統和特有精神。作為大學建設的核心內容,大學文化建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創新的過程。邁進新時代,中國大學唯有深耕中華文化沃土,傾聽人民呼聲,感應時代脈搏,紮根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夯實文化建設的關鍵支點,才能培育出理念先進、特色鮮明、充滿中國智慧的大學文化,真正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1.建立大學精神座標,做好文化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風和學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成長”。校風、學風是大學文化的重要標誌,是一所大學的氣質與靈魂,具有文化傳承、導向激勵、規範約束、社會輻射等功能。毛澤東曾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裡頭出來的。”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工程,大學文化建設必須立足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發揮辦學主體作用,根植校園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專業風格、鮮明的地域特色,提煉展示大學精神的價值標識和文化精髓,建立文脈薪火相傳且具有時代特徵的精神座標。據此超前謀篇佈局,科學制定建設規劃,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明確目標、細化舉措、壓實責任、強化保障。

2.注重文化生態培育,構建文化創生機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有適合其生長的土壤和環境,大學文化也不例外。大學文化創新離不開良好的文化生態土壤,因為創新並不是一種給定方法、技術和手段的習得,而是由人的內在素質和創造性文化生態的生成決定的。廣大師生和校友等群體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主體,彰顯其主體地位,強化其主體意識,倡導家校政社協同聯動,貫通大學文化生態的內外部系統,對於大學文化生態的培育和創生機制的構建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大學還要正確處理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關係,以校園良好的人文環境、共同的價值理念、文明的道德風尚,激發文化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使其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日常活動中傳承和延續大學文化,與時俱進地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從而滿足時代新人身心發展的需要,以高質量大學文化建設推動大學高質量發展。

3.推動文化傳媒融合,講好大學文化故事。百餘年來,中國高等教育歷經求生、改革和鉅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優勢,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援。中國大學既要牢固確立科學發展的質量觀,正確處理規模擴大與質量提升之間的矛盾,著力破解文化建設難題;又要把握大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努力講好中國大學教育文化故事。對此,大學可依據自身建設的學科特色和生動實踐,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和對外傳播機制,積極推動大學網路宣傳平臺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深度開發以“大學人”“大學文化”等為主題的微課程、微視訊、微電影、微宣講等,用社會大眾樂於接受的多種形式,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大學文化魅力,塑造更多為社會大眾所認知的大學發展新形態,推動大學文化潛移默化地薰陶和感染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