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書裡書外精彩多篇

書裡書外精彩多篇

書裡書外作文 篇一

一本書,就是一個小世界。當碰上喜歡的書時,人就會與書中的世界產生共鳴,退出來後,人的情感、心理等都會發生變化。真是書裡有個你,書外還有另一個你。

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張白紙,乾淨、純粹,讓人不敢著筆。只有美麗的童話才能成為這絢爛的第一筆。《安徒生童話》就是我的第一筆,放到現在,仍說喜歡。

這本書曾經帶給我們快樂,教我們認識善惡,產生美好的憧憬,對這個世界報之以期待。在《安徒生童話》這個小世界裡,我與它產生了共鳴,我與豌豆姑娘為伴,為賣火柴的小女孩感到難過,憎恨大灰狼……在書裡,我猶如一個智者,俯瞰各色人物的生活,為其喜,因其憂,明白了善良,立下了為善的決心,要去幫助他人……在書裡,我是一名勇士。

我這名勇士在書裡縱橫萬里,退出來也只是一名懵懵懂懂的娃。我踏入現實世界,準備發揮善的意義。然而我發現,書裡書外不一樣。書外我沒有遇到我想幫助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只有蓬頭垢面的老爺爺在牆角蜷縮著,我很想去幫助他,但我發現我不會魔法!

原來,書外的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像我在書中俯瞰的各色人物一樣普通,面對困難就如置身孤島,不知所措。

但這又能耽誤什麼呢?書外的我是快樂的、自得的,這在那個年齡已經足夠了,現在再想想,善惡的分辨、好壞的區分不也都在那時產生了嗎?童話對書外的我的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句話曾言:“童年對整個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童話就是你童年的東西,是絢爛的第一筆,書裡的你快樂,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書外的你。

其實,隨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書裡的'我是痛苦的,因為那時讀書具有很大的功利性,書裡的我不再是一個自由人,被一個叫分數的小人驅使,強迫著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物交流,不能駐足欣賞……書裡的我成了一個奴隸,滿臉怨憤,形體枯槁,被斥著、推著、扶著、拉著、拽著走……那時我很難受,無法排遣,但我知道,不能求書裡棄書外,雖被分數追,但拿到高分,在那時,書外的我是成功的。

書外的我的成功不能丟,丟了,於當下於未來都是巨大的損失,那書裡的我只能用其他方面來彌補。

於是,我的枕邊多了一些書,一些用來慰藉書裡的我的書,是一些散文,樑衡的、白落梅的……他們的文字很輕、很美,安靜得像黑夜裡的燈塔,純粹得像冬日裡的落梅。睡前讀,雖捧著書,但人彷彿已不在床上,而是到了一個靜謐的角落,那裡有陽光,有流水,有樹有花……還有我,隔絕了喧囂,融進了書裡。書裡的我又享受到了自由,得到了安慰,而書外的我也面帶微笑,感受寧靜帶來的美好。

童話、課本、枕邊書……不同的書裡有不同的自己,不同的書外也有另一個你。萬物皆是千姿百態,可能書裡的你幸福,書外平凡;書外痛快,書裡的你鬱悶……無論怎樣,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不管什麼樣,都可以盡全力去彌補,讓書裡書外的自己都舒服,書裡書外都好!

書裡書外作文 篇二

人們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然而讀書並非僅有這般狹隘功利的用途。它固然可成為獵取名利的工具,但是拓寬視野、滋養心靈、修身養德才是它最大的價值,書籍使我收穫良多。

讀書塑造了我的人格。從小,媽媽就給我讀《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教育我做事要光明磊落,成為埋在我心中的第一粒飽含光輝的種子。我國中時讀明史,讀于謙的大義衛國,讀楊繼盛的鐵骨錚錚,讀海瑞的剛正不阿,讀楊漣的忍辱負重……他們用時間、鮮血踐行著自己的抱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使自己免於成為帝王隨意操縱的棋子,而成為彪炳史冊、有血有肉的英雄。他們的事蹟令我歎服,他們的精神在我心中築起了一座道德的豐碑。讀書,使我立志成為一個有清正氣節的人。

讀書催生了我的理想。讀《大學之路》,書中對高等教育的解讀讓我對大學學習生活心馳神往,鼓舞我為這個目標而奮鬥;讀現代作家和藝術家的傳記,我努力嘗試根據他們多彩的人生勾勒出自己未來的圖景。從小與文字結緣使我日益堅信我將寄此生於文學創作。在這些作家作品的鼓勵下,我的未來正一步步變得清晰、圓滿。讀書,使我逐漸成為一個有抱負的人。

讀書滋養了我的心靈。讀《悉達多》,智者悉達多那心如止水、度人度己的博大智慧令我敬佩;而在毛姆的筆下,思特里克蘭德為追尋心中藝術的月亮,放棄了眾人競相爭奪的“六便士”,其魄力和勇氣深深感染了我,自此我以強大的執行能力和頑強的毅力要求自己。讀書,使我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意志更堅定的人。

讀書豐富了我的詩意生活。平凡如酷熱的午後,也因優美的詩詞品出似水年華的味道;尋常如仲夏的夜晚,也因經典的戲劇而有了魔幻氣息。只要心中有詩,生活何來苟且?讀書,使我成為一個內心充滿詩意的人。

書籍,是艾略特《荒原》裡的玫瑰園,是普魯斯特的“心臟搏動的間歇”。而於我,它是一場裹挾了現實的冒險,是一場夢,是一首海上鋼琴曲。無論書裡書外,我都將砥礪前行,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書裡書外作文 篇三

在書裡我是一個自由的徒步旅行者。光著腳丫走過千山萬水;輕踮腳尖雲遊仙屋瓊閣;穩踏小帆越過驚濤駭浪;靜躺小舟享受靜影沉碧……

在書裡我是一個拿著小扇優哉遊哉的旁觀者。輕撫小扇,細品清茶,體味小故事大智慧的深遠;手持小扇,笑看小幽默大道理的'深刻意義;用扇遮鋒芒,觀看小視角大意境的心靈昇華……

在書裡我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主人翁。為自己的悲慘遭遇而淚流滿面;為自己的小小成功而驚喜萬分;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滿足微笑……

書外我的生活

書可是對我不離不棄的,無聊時,書陪我談天說地,幫我解悶;生氣時,書幫我扇風降火,猶如一泓清泉灌心而過;不滿時,書告訴我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是一種心靈的昇華……

書是我的良師益友。當我取得成功正自滿之時,書就像一位忠實的朋友,在一旁時刻提醒著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退步”當我遇到不懂的題時,書就像一位晦人不倦的老師,幫我指點迷津。

書裡我心靈的歸處,書是我行為的導師。

書裡書外作文 篇四

指尖流走的,不只是書頁,還有光陰;眼中留下的,不只是文字,還有歷史;手中翻閱的,不只是書籍,還有人生。

書中的人生,似曾相識,寫書的人把書外的人生寫進了書裡。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那個曾經迷失的自己;夏洛蒂的《簡愛》昇華了自己奮鬥的一生;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表現內心痛苦的掙扎與回憶;巴金的《家。春。秋》正是他年青時代叛逆精神與守舊意識相互鬥爭的縮影。

一本精彩的書,正如人生百態。書裡的一切,終究是書外事物的寫照和縮影,它所折射出的內涵,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覆思量。翻開《哈姆雷特》,折射出人世的矛盾和複雜;閱畢《紅與黑》,體味到世事的多變與險惡;讀過《邊城》,感受人性的淳樸與善良;品完《美國的悲劇》,才知金錢的虛無與罪惡。

而一段戲劇的人生,也正如書中五味,書外的所有,其實都如書裡曾經寫過的故事,也許換了一種方式呈現,但其中的過程同樣驚心動魄。無奈人生終非書本,書裡書外畢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書籍可以來回翻閱,人生卻只有向前,不可返回;書籍可以修改,人生卻無法改變過去。看來書外的世界遠比書裡的要殘酷得多,真實得多。

當我們順著她——伍爾夫的指引《到燈塔去》的時候,她卻把自己潛進黑暗的河流,給生命以最終的最純粹的洗禮;當我們在《雪國》裡永恆的憂傷著的時候,他——川端康成卻消融成一泓純潔而冰冷的水,浸潤著堅硬的泥土,也浸潤著我們對上蒼的詰問;在我們面朝大海,看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無法知道在那枕木的裂縫之間,疼痛的孤獨怎樣與死亡交心。他們在書裡給了我們搏擊大海的勇氣和力量,卻在書外的世界裡用冰冷的子彈告別了世界,把自己推進了黑暗的深淵。

我們行走在生命的路上,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翻閱著自己的人生之書。這是一本不知長短的書,一本不明悲喜的書,一本不論深淺的書。你永遠也無法猜透——書的結尾是什麼,一切都將由自己來書寫——直到生命終止的瞬間。

行走於人生的書裡書外,走過春秋冬夏,走過風雨彩虹。我們把自己寫進書裡,但終有人會在書外評價我們的一生。

書裡書外作文 篇五

我今年10歲了,在我今年生日那天,媽媽對我說我已經是“奔二”的人了,要增長一些生存的本事才行。於是,她提議今後每年教我做一種菜餚,待到我18歲那年我就可以成為一名“小廚”了。於是,我精心選擇了我將要學習的第一道菜――煎雞蛋。媽媽說她當老師要與眾不同。首先她讓我自己先看著書做一遍,看看會是什麼結果。說著便拿出一本《大眾菜譜》給我看。

我開啟書,翻倒煎雞蛋那一頁一看。哈,要準備的調料還挺多呢。有:鮮雞蛋若干個、花生油250克(實耗很少)、精鹽一湯匙、味精少許。我好不容易把這幾樣物品找到時媽媽已經開始催我了。因為操作之前,他要教我怎樣使用液化氣。並詳細向我說明了注意事項。

物品全都找齊了,就等著做了。我首先按照書中所說的將雞蛋打入碗內,用筷子打散,加入料酒、精鹽並打勻。然後取出一個鍋,加熱後倒入花生油,待油熱後將雞蛋液慢慢倒入鍋內,並用筷子輕輕撥動油中的雞蛋,為了防止燙傷,我離鍋較遠。見雞蛋在油中漂起趕忙再煎反面。雞蛋熟了我就關好煤氣,大功告成了!可望著我做的雞蛋,我不禁大失所望。一是因為我做的雞蛋支離破碎,根本不成形狀,更不要談色香味俱全了。二是因為雞蛋大部分就粘在了鍋上,怎麼拿也拿不下來。

這時媽媽笑了笑,讓我再看她做一遍。首先媽媽選擇了不粘鍋,然後把鍋加熱,再把雞蛋打入碗中後,順一個方向攪打。煎蛋時,媽媽在雞蛋的旁邊及雞蛋上滴了幾滴水,並對我說:“孩子,只有這樣才能使雞蛋變的完整。”媽媽把雞蛋做完後,我不禁大吃一驚,媽媽做得跟我做得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我便問媽媽:“可我是按書中的方法做得呀,難道書上也錯了?”媽媽說:“從這樣的小事中,我們就能明白一個道理:書上雖然是對的,但如果我們光靠書上,而不與實際相結合,那終究也是不完美的。下個週末請張大廚再為我們做個煎雞蛋。直到成績合格,方可畢業。”我不禁感嘆道:“哎,書裡書外!”

書裡書外作文 篇六

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勿庸置疑,書籍是我們最初吸收知識和思想的主要來源。讀書能讓我們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讓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訴之腦海,讓萬里之外美景立於眼前。開卷有益,博學而多才,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

讀書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特別是人生的初級階段,讀書是我們思想的啟蒙。從教科書到課外閱讀等,我們廣泛涉獵,強聞博記。正是這樣的日積月累,我們的知識儲備日漸豐滿,與此同時,我們的視野越來越寬,從懵懂少年漸漸成熟,個體的精神大廈開始巋然建立。

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光讀書是不行的。封建舊式文人的代表孔乙己,迂腐清高,只會讀死書,手無縛雞之力,不能養活自己,愈過愈窮。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書裡與書外是有差異的,溝通書裡書外的是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之外,學會在實踐中錘鍊自己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要知行合一。不僅要認識事物,更要在實踐中檢驗認知的正確性,修正錯誤的認知,進而用正確的認知進一步指導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只關注書本,也許會使我們太過於理想化。英國人文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裡描繪了一幅理想國的藍圖,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但現實世界與之有著巨大的距離和落差。對於烏托邦的設想,後來的作者也有反烏托邦的思考。盡信書,我們可能變得幼稚狂熱,在現實世界中碰壁。相反,書裡書外相結合,客觀理性,把握平衡,才是真正的智慧。《中庸》裡所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正是這個道理。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謂行萬里路,其實是指書外的現實與人生,是拓寬眼界、豐富閱歷體驗、提高認知廣度和深度的重要途徑。

清末第一批公派留學生遠赴重洋,克服困難,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為中國現代化開闢道路。康有為遊歷歐洲11國,研究了西方現代國家競爭經驗,寫下著名的《物質救國論》。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在日本留學的經歷,使他飽嘗弱國子民的痛苦,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了更切實的思考,知道弱國的病根在思想,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決定棄醫從文,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

回顧歷史上的這些傑出人物,正是因為視野開闊,使得他們對如何民族振興有了更深刻的體察,他們通過廣泛深入學習西方科技,洋為中用,將書本知識移植到東方這片土地上造福國人。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不能“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我們擔負振興中華的使命,是未來國家與社會的建設者。我們應該時刻跟上時代的步伐,關注現實,保持與社會的緊密聯絡,提高和增強自己適應科技、社會飛速變化的能力。當今世界仍存在著飢餓、貧困、暴力、艾滋病等現象,關心現實世界,瞭解人類的生存狀況,通過對人類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改善人類生活,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書裡書外,是一個整體。讓我們多讀書,多關注社會,做一個胸懷天下、學以致用的新時代青年。

書裡書外作文 篇七

暮春。一束光漫過窗櫺,透著野草的清香。泡好一杯茶,坐於陽光燦爛處,茶葉浮沉,光影斑駁。便翻開夏目漱石的《草枕》,趁著春日,走進那詩與遠方的畫卷中。

天色黯淡,雨絲飄絮,雲霧般朦朧。在山間的小路行走,兩旁都簇擁著芳香與盎然。左顧,是成片的油菜花田,雨幕下仍是漂亮的顏色;右盼,是滿山雜樹,青墨一片,略顯深沉,此中又不乏有淺粉色的山櫻花層層搖曳,構成一幅和諧而難以言狀的風景畫。想必是自然界的美妙之處。

跟隨著漱石先生,步履不停。在詩境中漫步,心境也得到濡養。遠離塵世的繁華,只盼能在非人情的天地逍遙片刻。生活在塵埃四起的煙土裡,即便是純淨的心靈,也不免會受到些許汙染,也不免會墜入濁水同流合汙,一旦墜入歧途,便難以修正。滾滾濁浪在身後呼嘯,這時,我們渴望進入那樣一個境界。“春風伴惟然,唯聞串串馬鈴聲。”

遲暮的春色裡,詩人善作俳句,身臨其境時,不由得詩興大發,同時畫意也順勢浮起,拿起畫板,在茫茫空白中渲染出一片色彩。路途還在繼續。繞過一道山川,偶遇漫天煙雨,偶遇遍地落花,開闊的天地,盡收眼底。空曠的山谷間,偶爾有幾聲雲雀啁啾,踮腳而行,卻始終不見蹤影,唯有空聞其聲,也算作一種珍貴的享受。心中想到,人與自然的距離,仍有三分。嘗試親近,也須敬畏。

浮生半日,卻也走過了。行經山中旅館,歇息一些時日。沏一壺茶,與人長談;泡一溫泉,竹林環繞;春宵花影,月下低吟。縱使此刻腳步停下,但是心的旅程依然。漱石先生熱衷於吟詩作畫,而我也在獨自思索。

“醒悟無論搬去何處都不易生存時,便產生了詩詞,出現了繪畫。”詩畫,是人寄託心靈的去處,閱讀,又何嘗不是?我雖不是畫中人,但心中已然有一片意境,那是滿篇的詩情畫意。豔紅的山茶、潔白的木蓮,此起彼伏地綻開。心境的視窗,也都一扇扇地開。全然沒有顧慮。書中的世界,是漱石先生尋得解脫之境,也是我在空虛時的安身之地。

文字,固然讓人心曠神怡,而文字給人帶來的啟發與思考,則愈加難能可貴。那是心在沉澱。我們的一生,無時無刻地揹著行囊,無論輕重。時代的浪潮在背後滾滾而流,它推動著前面的人前進,同時也將後面的人吞噬。即便是蝸行,我們的步伐也不得停止。誰都不想落後於誰。於是,我們步履不停,而心,也要激進向前。

夏目漱石筆下的世界,是我心中的一幅永恆的畫卷。那般的描繪,那般的寫照,總能讓人心安,讓人有歸宿之感。在閱讀中,我體會著藝術家的情感交織,同時也洞察著自己的心境更迭,偶爾有幾縷思緒,便把它記下,小心翼翼地珍藏。

書裡,是腳下的路在走;書外,是心靈的路在走。

暮春。裡裡外外,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