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統計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4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統計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統計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統計教學反思(精選24篇)

篇1:三年級下冊數學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平均數》是國小數學既冀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熟悉的投球比賽引入,把學生引入了課堂。這一情境的創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在例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了投球比賽的成績,讓學生通過觀察統計表蒐集資訊,之後我丟擲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哪組的成績好?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第一組,有的認為第二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哪組的成績更好,我並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投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不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收穫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統計表呈現資料,並利用統計表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數,是求出的一個平均值,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收穫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於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篇2:三年級數學下冊《統計》教學反思

一開頭的引入,課本原來是以佈置組織體育活動來創設情景。備課時我考慮再三,覺得還是把它改成選擇春遊地點更能貼近同學生活。結果,上課時這樣的變換確實迅速地把同學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我又精心選擇了泉州市區幾個優秀景點,將推廣泉州旅遊業、向同學滲透“泉州美、愛泉州”的意識貫穿其中。此時恰逢春季,師生交流自然,同學爭著發表自身的想法,興致極高,我也乘機掌握住他們情感的方向盤。

同學說得正歡時,我設疑:意見不統一怎麼辦?我在同學興致最高的時刻提出問題,主要是想讓同學積極考慮,尋求方法,從而初步感知統計的作用。果然不出所料,同學非常活躍。就這樣,我將同學引進預先設好的圈套中。之後,我因勢發問:統計什麼?讓同學清楚了統計的物件,為下面統計活動的順利進行作鋪墊,也為教學的鋪開提供堅實的基礎。

第二環節的實踐活動,在本節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佈置活動的目的有三:第一,同學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序地進行資料收集,能誘發生生之間的集體觀念、互助精神,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良好體驗;(在巡視時,我剛開始發現同學比較吵,可是仔細一看,他們各有各忙:數數、填表,互相督促,有的甚至還在維護紀律,都很投入,沒有一人是呆坐著的。我沒有打擾他們,任由他們自由發揮。)第二,同學通過實踐親身參與了統計資料收集的全過程,不只體現了“新課標”中的“數學學習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理念,還為同學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場所,使其獲得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第三,這個數學活動的開展,為下一環節提供了素材,實現了各環節間的相互銜接。從課堂現場看來,同學充沛發揮了主體作用,活動有條不紊地展開。

實踐活動只是學習的手段,若想從中提煉出數學思想,第三環節就是關鍵了。這時,我請組長彙報統計填表情況的意圖是:從同學的收集結果入手,引導同學通過觀察、對比來發現、感悟,領會統計時該注意什麼。這樣一來,不只防止了呆板的死記硬背,還能使同學從實踐、思索中獲得,認識了自我,建立了學習的'自信心。就在這個環節出現的一個小插曲中(組長統計出錯,其餘同學糾錯),我捕獲到了同學勇敢、純潔、互助等閃光點。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卻也發明了有利於討論與探究的契機,同學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我掌握住這個難得的充溢矛盾和求知慾望的形勢,稍加點撥,使同學在歡笑中領悟,在領悟中得知。

接下來,我向同學滲透懂得賞識他人的同時,以“爭當小記者”這個形式掀起另一個高潮。同學們興致高漲,雖然問題沒有擊中要害,可從五花八門的問題和答案中也流露出同學在摸索、學習中所體會到的點點滴滴。沒人問和教學重點怎麼辦?咦,老師不是也可以爭取一個參與其中的機會嗎?我的靈機一動,讓同學在意猶未盡之時,自行接納了多種統計方法。這一層的設計意圖很明顯,除了借記者採訪的形式鼓勵同學大膽發問,培養虛心請教、取長補短的學習習慣以外,更主要的是讓同學明確統計方法的多樣性:可以根據小集體的意願選擇喜歡的方法,不用拘泥於一種方法。

第四環節,我與同學一起完成的大條形統計圖激發了同學的美感,也增強了實踐、探索帶來的喜悅情緒,激發了他們學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在這個時候,我讓同學提出並解答問題,不只僅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強化;還使其進一步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初步形成統計的意識。就在這樣個個擊破、層層深入的教學中,“統計”這一概念在同學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

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回到課本中,實現了生活與教材的有機結合,使他們在意猶未盡中結束了學習。

回顧整節課,我設計的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既各有自身的偏重點、突破口,又緊密地圍繞在“統計”這一教學核心周圍,為其服務;而同學置身於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隨同著強烈的求知慾望,一路走來,思維異常活躍;他們還體驗了合作交流,調查實踐,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認識了簡單的條形統計圖,順利完成了課程規範中對應的教學目標;另外,課堂上各種良好意識的滲透,讓同學受益非淺,體驗了勝利,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實現了課改的要求。

篇3:三年級數學下冊《統計》教學反思

一、與老教材的區別

1、人教版老教材出現在第十冊,五年級下第一單元《簡單的統計》中。蘇教版老教材出現在第九冊,五年級上第七單元《簡單的統計》中。

2、雖然兩個版本老教材中平均數的教學都是在統計這一單元出現,但是在教學中都以相對獨立的板塊出現,不管是例題還是習題的設計都是以訓練學生會求平均數為主,而且在計算上都有一定的難度。平均數的意義、價值、與統計學的關係在老教材中不能充分的體現,老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也是更注重解題能力的訓練。

二、在課堂中滲透統計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在學習內容制訂中就十分強調要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節課對於平均數這一統計量的教學不能只關注如何求平均數,那隻能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而更應該讓學生感受平均數作為一個統計特徵數的意義及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我們知道統計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當然一種觀念的建立光靠講是不行的,而是要讓學生有資料意識,需要讓其真實經歷資料統計的全過程。具體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幾點:(1)統計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靠課堂教學,老師在課前就讓學生進行了一些統計活動,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2)指導孩子收集了一些平均數應用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讓學生經歷、感受統計的一般步驟。

統計的一般步驟是:先明確統計目的,接著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最後分析研究資料,求出所需特徵數,通過特徵數找出調查物件的特徵和發展變化的趨勢。課堂上我試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因此設計了“如果想知道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麼辦?”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先明確統計目的,接著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最後分析研究資料,得出平均數,讓學生感受班級同學身高的一般水平,整個過程學生都真實經歷了。

3、課堂中一直在滲透統計思想。

課堂中老師統計思想的滲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調查思想的滲透。調查是整個統計的基礎,所有的統計計算及研究都是在原始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只有搞好統計調查,並確保調查資料的真實性,才能保證統計工作的科學性及其價值。(2)比較思想的滲透。統計工作不能孤立地進行,每個結論都在比較中得出。另外,沒有比較就沒有豐富的統計方法,就沒有統計科學及其研究,就沒有統計的價值,也就沒有統計。(3)要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思想。統計作為一門應用科學,與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絡,從老師、學生收集的例子中也能感受到這一點,如老師出示了孩子科學課中應用折線統計圖的例子,學生自己統計了各單元考試成績。

篇4:《統計》教學反思

當我告訴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新的內容“統計”,突然有個稚嫩的聲音傳出“什麼叫統計?”當時我心裡特別的高興,因為他懂得不懂就問,他有了問題意識。

“統計”一詞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孩子們從表面是無法理解它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經歷簡單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快樂,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結合本單元的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認為從以下方面更加有利於學生學習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從學生的興趣著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數學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樂趣。在教學中,通過統計學生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讓學生體會收集、整理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對統計有初步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從而有利於學生探究如何統計的慾望。

二、讓學生在課堂的`小組合作活動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小組合作的氛圍下,孩子們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解決方法,從而拓展思維,比如:如何統計水果的數量,什麼樣的方法更加便捷。小組討論的結果是做記號,一個符號表示一個水果。

三、讓學生體驗數學於生活,體驗出數學的價值在於“應用意識”

這節課我特別設計一些與日常生活聯絡比較緊密的情景,讓學生把所學的統計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比如如何統計班級小朋友喜歡動物的情況。讓學生感知學習數學的價值是為了應用。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會提數學問題並能解決。

本單元學習的一個易錯點是將通過觀察從條形統計圖中發現數學資訊和提出數學問題分不清。這是本單元學習孩子們出現錯誤最多的,學生很容易將”你知道了什麼?”和“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混淆。“你知道了什麼?”是你從圖上發現的資訊通過準確數字表達出來的。而“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是必須先寫出你提出的問題,然後寫出解決問題的算式。

數學的生活化使得數學的課堂充滿了樂趣。通過本單元的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讓我體會數學課堂真正的價值讓孩子們學以致用,學有價值的數學更加有利於她們的成長。

篇5:《統計》教學反思

一、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絡。如:24屆―28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我校近年來學生總人數的變化,沙塵暴天數的變化,兩廠的產品銷售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

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資料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三、練習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徵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我校近幾年來學生人數變化統計圖,發現數學資訊。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拔高題,通過觀察兩廠的生產情況統計圖,提問應選擇哪廠投資。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充套件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匯入的時間過長,導致練習時間有些倉促,造成了前鬆後緊的局面。

二、對於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收場。

以上說是教學反思,倒不如說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幾點拙見,它將指引我以後的教學。

篇6:《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對摺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表象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材例1安排了扇形統計圖中的“其他”佔的百分比最大,即資料不清,無法讓我們正確判斷哪種品牌最暢銷。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要把“其他類”進行細化,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例2通過標準不統一的兩個折線統計圖的對比,說明在根據統計圖進行比較、判斷時要注意統一標準。練習十一第2題,由於每個單位長度只表示1℃,因此製作出的折線統計圖讓人產生氣溫變化劇烈的錯覺。由此讓學生體會到製作折線統計圖時,要選擇合適的單位長度,才能更好地反映情況。

第一次試教

課堂現狀1:按照預設,先複習了常見的三種統計圖,開始了例1的探究,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說看了例1統計圖後瞭解到的資訊,學生都比較積極發言,但在討論“有人認為A牌彩電最暢銷,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學生表達顯得困難。我只好問學生“其他”裡面可能包含了一些什麼品牌?這時才有個別學生進行合理的解釋,但還不夠自信。

課堂現狀2:課件出現教材中例2的A、B兩個公司的月薪統計圖(沒有出示資料),讓學生說說覺得哪個公司的月薪高。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A公司的月薪高,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不一定,理由是資料不清楚。於是,我出示了兩個統計圖的資料,學生髮現原來兩個公司的月薪一樣高。我再讓學生說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產生了錯覺,學生同樣遇到了口頭表達的困難。

課堂現狀3:練習十一第2題,學生髮現了讓我們產生錯覺的原因是每一個單位長度只表示1℃,接著討論怎麼修改可以避免給人錯覺的產生?學生想出了每個單位長度取5℃、2℃或3℃。然後嘗試讓學生概括出“每個單位長度取的數值越小折線越陡,取的資料越大,”這樣的結論,但有的學生想的剛好相反――“每個單位長度取的數值越小折線越陡,取的資料越小”。

反思1:在六年級上冊學習扇形統計圖時,只是要求學生能根據統計圖提供的資訊,對各部分進行分析、比較。如:學生能根據扇形的大小進行資料多少的判斷,並能根據各部分數量佔總數的百分比和總數量的多少,計算出各部分數量等。在以往學習折線統計圖時,學生深刻認識了它的特點,能根據折線的走勢判斷資料的變化情況。而本節課的兩個例題與之前的教學要求目標都完全不同了,是要求對統計圖的不合理進行分析,或對標準不同一的統計圖作分析,並提出改進建議,從而深刻認識到觀察統計圖時要仔細、客觀、全面地瞭解資料,在製作折線圖時要統一標準,對於學生來說口頭表達修改統計圖的建議比內化這些知識更困難。特別是即時發現問題,當即提出改進意見,學生更加缺乏這個能力。

課後,我們研磨組的老師認為:讓學生加強預習,老師在佈置預習任務時,要有較為詳細的'提綱,引領學生思考。

反思2:脫離了實際的操作,沒有直觀圖的展示,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很難正確概括出結論,因他們的空間想像的水平還是有限。在教學時,可以把練習十一第2題的幾個修改圖同時呈現在一張幻燈片上,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規律的概括才能水到渠成。

第二次試教(在另一班上),根據老師們提出的意見,讓學生先作了充分的預習,課件作了一定的修改,情況有了一些改觀,但學生的口頭表達還是不理想。要老師詳細指導才能較好地說出建議,花的精力在這方面是最多的。儘管如此,到做課時作業時,學生就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可能是新課時學生缺乏經驗,但經過新授習得了一定的知識方法吧。是的,學習要積累,是需要一個過程。

篇7:《統計》教學反思

1、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並製成的相應的統計圖表,收集有關能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等,並在全班中交流,使學生自我複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課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

2、要求全班的十個小組,課後相互評價,選出課堂表現最佳小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讓學生在豐富且熟悉的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資料、說明問題的優越性;複習百分數意義、算出校園各部分面積佔總面積的百分比,初步認識到用條形統計圖和用扇形統計圖表達時所需的資料不同等;都為學生下面進一步學習做好知識點的準備。

4、讓學生從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校園各部分面積分布情況轉到用扇形統計圖表示出校園各部分面積分布情況,並要求學生說說從這幅扇形統計圖中獲得什麼資訊,這樣便使學生認識到根據需要,相同的生活資料問題,不僅可以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也可以用扇形統計圖來表示,對扇形統計圖描述資料的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

5、選取、呈現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絡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說說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麼資訊,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著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三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資料的獨特點,使他們傾聽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篇8:《統計》教學反思

關於《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是數學課程改革下的一個新內容,它重視讓學生經歷資料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瞭解了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擇教材,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的興趣

通過設計“小象過生日”的情景,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將學生帶入美好的情境,引起學生主動參與、思考、主動提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親自經歷收集、整理資料方法的過程。

二、引導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節課我設計統計“小象的朋友”、“聯歡會買水果”、“同學們愛喝的牛奶”三個活動,使學生經歷簡單資料統計過程,獲得對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體驗。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水果,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三、聯絡生活實際,學習有意義的數學

課程標準對數學內容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也提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本節課緊密聯絡生活實際,選擇的事例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活動,學生樂於參與。在統計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統計的用處確實很大。

本節課我還制訂了一個評價方案獎勵紅旗,在上課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參與情況,進行獎勵。一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競爭、協作的氛圍;二是當本節課結束時作為評價各小組的一個依據;並又暗含著又一個生活中的統計。紅旗變成了統計的物件,使學生感受到統計這一知識無處不在,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總之,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絕對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使教材成為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材”。

通過《統計》一課的教學,雖然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對統計表、統計圖的認識也達到了欲期的目的。但是在處理細節上還不夠成熟,在學習統計表和統計圖之後,應加強對比,突出統計圖的作用,指導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資訊,從而體會統計的意義。

篇9:《統計》教學反思

《資料處理與統計》,是在學習了Excel基本編輯與運算基礎上,展開的學習,《資料處理與統計》教學反思。這節課我在設計上力求緊扣新課標從創新到指導學生實踐,這樣兩大方面入手設計教學過程的。課後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反思和相應對策整改,這節課從預設到生成,有優點也有不足,更找到改進方法,從而促進今後的教學。

好的地方是:

1、緊扣教材設計教學過程:依據學業水平考試的難度要求,依託教材例項,讓學生多動手,充分體現資訊科技課的特點,在做中學。

2、結合學情,準確把握學生的重難點。現階段的孩子對電腦接觸也不少,但更多是打電腦遊戲。對軟體的學習老師儘可能的細些,要多穿插一些常用操作和常識。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多練多用,教師輔導指點。重點操作讓學生多用例項練習,難點我就先讓學生思考,然後教師示範後,再讓學生去練習領悟。

反思及策略:

1、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

學生的資訊科技基礎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排序教學時,不是講完、學生練就完了,應該讓一個操作完成好的同學給大家展示並講解,用榜樣示範的方式來組織學生學習,收效可能會更好。

2、多元評價,讓學生找到自信

要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學反思《《資料處理與統計》教學反思》。最好就是當堂練習當堂反饋,只讓學生交作業而沒有保證作業的質量,那麼這份作業也就失去了效用。這裡,我使用小組評價表,對於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其次,可以採用“兵教兵”的方式鼓勵那些學的好的同學來做小老師輔導其他同學完成任務。

3、設計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有梯度的練習

結合學生參加比賽,找到參賽者在全校比賽中的位置。這樣的練習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不枯燥,吸引學生的興趣。

4、應結合知識的重難點來分配好一節課的時間,一節課僅四十五分鐘的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要讓每個時間點都能充分發光。這節課時間沒有分配好,有點前鬆生後緊,讓一部分能力較差的孩子,沒能完成練習。所以以後在課堂教學上要合理的分配時間段,同時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完成練習。

經過反思和總結,我重新規劃了這節課的內容

首先給學生展示一下本節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自己的腦中形成一個本節課的教學思路,然後就佈置2~3個任務,讓學生大膽的去自己操作,期間同學與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討論,這樣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因為一個人的想法是有限的,但是結合大家想法的話,往往會起到不同的效果。

另外每完成一個任務就請一位同學上來演示,在那位學生演示的過程中,讓其他同學看下他的操作步驟是否正確,這樣可以調動整個課堂的氣氛。

在最後的時候再讓學生自己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點,期間有不會做的同學,讓會做的同學充當小老師手把手的教,這樣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這樣在教法設計上不再是“教師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走向知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去實踐它並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改進,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

篇10:《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包含第一、二學段統計與概率的知識,主要有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可能性等知識。學生通過這兩個學段的學習,要了解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統計觀念,瞭解隨機現象,進而逐步形成依據資料和事實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態度,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成功之處:

注重過程性目標,經歷資料的統計過程,明確統計的基本步驟。在教學中主要採取了啟發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設計調查表,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設計調查表是一種比較規範的收集資料的方法,這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設計調查表主要有以下幾項工作:根據同學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確定調查哪些資料;調查的方法是什麼,例如是由每個被調查者自己填表還是由調查者進行訪談填表等;如何記錄資料,例如所調查的資料是寫出來還是給出選項進行選擇等,從而讓學生明確做一項調查統計工作的主要步驟:(1)確定調查的主題及需要調查的資料。(2)根據調查的主題和資料設計調查表或統計表。(3)確定調查的方法,是實地調查、測量,還是問卷調查,或是收集各種媒體上的資訊。(4)進行調查,確定資料記錄的方法。明確把資料記錄在調查表上還是記錄在統計表上。(5)整理和描述資料,對資料進行分類,選擇適當的統計圖表示資料。(6)根據統計圖表分析資料,作出判斷和決策。

不足之處:

在進行教學調查統計的步驟時,由於以往教學都是注重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對於調查統計的步驟有所忽略,導致學生不能在頭腦中經歷並形成完整的統計過程。

再教設計:

在每個學段教學統計時都要對於調查統計的步驟進行教學,這樣在最後的整理複習中學生才能總結歸納出調查統計的步驟。

篇11:《統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採用實驗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自主想辦法,親自動手操作,帶著解決問題的興趣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從而加深對知識生成的理解;同時,在課堂上,我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和肯定,鼓勵學生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採用師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充分肯定學生,並與學生一起分析探討他們的想法,激勵他們繼續自主推進知識的深入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在體會收穫時,採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並相互補充知識的遺漏,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全面,能力得到更進一步提高。

課堂上,我選取了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圍繞著這個問題主動的拓展思路,解決問題。就在學生不斷的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同時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問題,學生也能有意識的用統計知識來解決問題,並更充分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在本節課中,採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出統計圖的繪製過程,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生成,輕鬆獲得知識,並提升將知識運用到今後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更緊密的聯絡起來,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加學生今後學數學、用數學的強烈願望。

篇12:《統計》教學反思

(1)這節複式條形統計圖是在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本課的學習,實際上是對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進行鞏固與擴充。因此選擇貼近學生熟悉、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作為開展統計活動的素材;讓學生體驗收集、整理資料之後,在分析資料中能有話說,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所在。我選擇以學生最喜歡收看的電視節目這個素材雖然相對於教材提供的“城鎮人口情況”更為熟悉,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這個調查結果的分析沒有達到可以讓他們侃侃而談的效果,這個“熟悉”似乎沒有佔到絲毫的優勢。

(2)在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這個環節上,我是牽制著學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預設的環節。這裡是否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行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因為在原先他們已經有了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的學習模式,也應該完全具備了自主去探究的能力,這樣會留給他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3)在各教學環節之間不是很緊湊,顯得很鬆散,而且在新授也好,應用鞏固也好,一直以“製圖——讀圖——分析”這樣一個模式貫穿始終,缺乏了新意,有些環節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水過地皮溼”的現象,加上自己不能很好地駕馭學生的課堂組織教學,致使在每個反饋教學上有“走過場”的感覺,對學生的關注不夠。

因此我覺得在每個環節之間教師對紀律的重整,組織是非常的有必要的,應啟用他們的思維狀態,可以鼓勵,肯定當前的表現,以吸引的語言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學習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篇13:《統計》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複習課的教學,課後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與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好的方面

1、給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讓學生在感興趣且較熟悉的“最喜歡的運動專案”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資料、說明問題的優越性。從生活中選擇數學元素,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2、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

課上我是通過啟發性的提問:“如果要知道每個專案的人數佔全部人數的百分比”,來引出扇形統計圖及其特點,也提出的發散性問題來啟用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獲得哪些資訊?”學生回答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著第二次提問:“根據獲取的資訊你還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很好的調動啦學生的興趣,也足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複習中加深了理解。

3、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

課標中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他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注重讓學生動手算一算每個專案佔總數的百分比,動手製作完成扇形統計圖,在親身體驗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知識點。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過對比學生還會進一步理解每種統計圖獨特的作用。在集體備課的時候,我結合我們組所有教師的好的建議,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4、集體備課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

作為一名新老師,我沒有上過六年級的數學課,別說是複習的課啦,所以很多知識點的表述及其提問方式,都是有待磨練的,所以在集體備課的時候,我就把問題提出來讓大家指點指點。比如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就扇形統計圖的繪製問題要不要在本節複習課教學進行了拓展探討,最後達成了一定的意見:可以讓學生在課後練習中去探索。在實踐中得出,這個交流的建議是正確的。同學們很敢興趣,儘管是緊張的複習時間,他們仍舊把自己製作上行統計圖的的想法與我交流,為中學進一步學習上行統計圖打下基礎。

二、不足之處

1、從統計圖獲取的資訊中所提出的有些問題難度大,將簡單知識複雜化了,不適於差生的學習。

2、教學方式單一,整個課堂一問一答式的教學佔據了多半,沒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討論交流平臺。課後我深深認識到討論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展形討論,學生會相互補充,產生各種靈感和火花。學生在討論中可以不斷完整自己的知識。

3、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得不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導致學生所提出的錯誤問題沒有加以教正。如:喜歡足球運動專案的人比喜歡踢毽子運動專案的人多籃球的百分之幾?

4、評價激勵機制不夠。平時教學中不太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因此在這節課中對錶現出色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激勵評價。

三、反思

靜下心來思考,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以上不足之處外,還有一個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細節,如: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練習設計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親和力與學生溶為一體,讓學生在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利用教師提供的豐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分析,與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發現規律、自主構建、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會求知、學會共處,並初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為自己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14:《統計》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的統計並不是教學新的統計方法,而是要求學生會綜合應用學過的統計知識,能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資訊,能正確解釋統計結果。通過教學,認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應引導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重點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使學生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資訊,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正確解釋,並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準確的判斷、預測。比如在教學例1時,引導學生分析圖中“其他”部分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他”佔彩電市場份額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暢銷的彩電。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製作統計圖時,一定要客觀準確地反映資訊。

2、通過比較,讓學生懂得不要被統計圖表面的資訊迷惑、誤導,要保證所得結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例如在教學例2時,可先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談談直觀感受和看法,再引導學生分析統計圖表達和包含的資料資訊。提醒學生不能僅僅關注統計圖的外在表象,還應瞭解統計圖所包含的具體的統計資訊,才能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

篇15:《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簡單資料的收集,整理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在繪製統計圖時,學會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體驗不同的統計方法,根據統計圖提出並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一年級學過分類和簡單的統計方法,初步認識了統計表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

在這堂課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1、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的學習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本課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知識和方法。設計怎樣的教學過程才算是讓學生真正親身經歷了呢?我認為就是要讓學生體驗統計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複雜性,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其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想知道猴子吃的每種餅乾各有幾塊,該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誘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記錄,然後小組間交流記錄方法,再選出同學面向全班介紹自己的方法。後又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學生自己在完成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了問題,“一格表示1個單位,格子不夠塗,怎麼辦?”這時,我再就學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同學交流,解決問題,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各人採用的方法,而且取長補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2、這堂課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

在評價時,既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最後,用畫小旗的統計方式,對優勝組給予評價。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篇16:《統計》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點,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

一、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引導自主探究,獨立完成統計圖。在觀察圖表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畫法,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畫法,教師在練習的過程中再適時提出問題進行點撥,完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注重細節,突破難點。學生在前一段時間裡已經學習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

知識內容,也學會了條形統計圖的畫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情況。如何才能畫一個美觀、完整的條形統計圖呢?其中包括統計圖的題目、時間等一些細小的地方。我啟發學生會看圖中的資訊,分析統計圖是統計的什麼、一個小格代表多少、你還能從中得出哪些資訊?怎樣來確定縱軸每一格所表示的單位數量最合適,分析圖中資訊的發展趨勢等。

二、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在學生統計的過程以及作圖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不應過高估計每一位學生的水平,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做圖中的問題。對統計圖中數量不滿一格的畫法還應該再加強練習,板書清楚,給學生直觀的認識。

篇17:《統計》教學反思

在二年級上冊已經安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初步知識,學生學會了運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單、複式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

因此,我在下冊的這節統計課上,首先以讓學生齊動手操作、與教師共同合作完成統計表與統計圖為回顧舊知識的主要學習方式,做到與新知識的銜接。隨之,引用兔博士的話“還可以用下頁條形統計圖來表示”匯入新知識。在新授知識時我採用的是懸念式,即“你知道條形統計圖是什麼樣子的嗎?”來激發起孩子們的好奇心。隨即我出示一張未完成的條形統計圖的課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齊心協力完成它,並讓學生觀察兩個統計圖,讓他們自己發現異同,進一步深化知識。接著做課本的練習,以檢測鞏固。最後安排立一個課下調查活動,統計我班同學最喜歡吃的蔬菜。

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於某些原因,沒能充分的讓孩子說說通過觀看這個條形統計圖你知道的什麼,尤其是對條形統計圖的橫縱座標軸分析得不夠透徹。

篇18:《統計》教學反思

我教授的《統計》一課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複習條形統計圖,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在教學這節課時,我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觀察、對比、分析中,使學生能看懂條形統計圖,並能對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資料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本節課精心設計,集體備課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現總結一下,為以後積累經驗。

1.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絡。如:我校近年來學生近視眼人數的變化,同學們跳繩的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資料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3.練習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徵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視訊,

自己設計條形統計圖。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綜合題,通過某市的月平均氣溫變化情況統計圖,引導學生解答問題,提出問題,進行預測。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充套件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

1.自己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數學素語表達不準確,練習中的每一環節拖拉,浪費時間,造成了前緊後鬆的局面。

2.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自己本身的語言匱乏,沒有帶動全體學生投入到學習中來,對於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

3.多媒體操作水平不過關,反應的速度慢,特別是多媒體的操作,讓自己心煩意亂,還應在以後的教學中,多思考。最後,我想說的是,感謝學校領導對青年教師的重視,給我們這樣展示自己和向別人學習的平臺,不厭其煩地對自己的輔導和培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不會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儘快成長起來,做一個讓領導放心、學生熱愛、家長滿意的國小教師。

篇19:《統計》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無論是在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安排都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新理念。在教學中,我從培養學生統計觀念這一目標出發,設計了一系列童趣性、生活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親身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讓學生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整理資料的一般方法,同時使學生體驗統計對決策問題的作用,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

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目標,為下一個目標調查指明方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畫匯入,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很好地體驗“生活數學”。第二個環節,我選擇了讓學生統計自己最喜歡的體育活動,這樣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而結束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後統計全班同學的興趣愛好,又讓整堂課回到了生活中去。總之,整堂課的教學全部都是在生活的情境中完成的。這樣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主要是試圖讓學生領悟到統計的範圍很廣,使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再讓學生通過統計圖表獲取資訊,解決問題。這樣就培養了學生愛數學的情感、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統計過程。

“觀念”的建立需要人們親身的經歷。要使學生逐步建立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中。本節課我就安排了兩個統計的內容,從靜態到動態,讓學生經歷兩種不同的情境,並掌握應用的不同統計方法。第一部分的統計每種動物有幾隻是一個靜態的統計,讓學生動手記錄每種動物的只數,這樣既讓學生動手,又很簡單明瞭地展示了統計的結果,便於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而第二個內容統計大家最喜歡的體育活動,是一種動態的情境,所以我就安排讓學生彙報自己統計的方法。雖然之前對資料的收集碰到了一些困難,但最後通過同桌合作之後也很好而且很快地得到解決。值得高興的是,也有學生能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經過分析後做出決策,給老師提建議,多買學生喜歡的水果。這樣就促進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經歷了整個統計過程。

3、探索統計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兩個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統計,突出孩子們的個性,在交流中優化,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對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這樣把學習的空間留給了學生,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整堂課中,我是讓學生自己在探索中覺得有必要統計才統計,這樣既完成了我原先定下的學習目標,又注意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兩全其美,何不樂哉?

篇20:《統計》教學反思

我對自己所上的《統計初步認識》這一課進行反思,從中得到啟發,以反思促進步。

1、《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課本在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上遵循著這一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並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節課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而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較低的,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學生活動的經驗。例如:調查全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情況以及學生的生日月份等。

2、在這節課中的教學目標,我抓住:經歷統計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會用統計表來表示資料整理的結果、提出並解決與資料資訊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讓學生在教師的“導”下,進行有條理地、輕鬆地學習新知的。

3、課題源於教學中的困惑,並在困惑中不斷研究、發現,為進一步搞好教學服務。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注重評價過程,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民主化,多元化,讓學生更加感受到統計的意義與本質作用。

反思二:統計初步教學反思

一、細化過程促放。

在高年級教師在備開放性活動時往往關注活動的目標,通過一個問題情境,加上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根據要求進行活動,最後在收的時候也自然地呈現出教師所需要的多層次的教學資源。但我發現這樣一個流程對剛入學的國小生來說實在是“紙上談兵”,一個問題下去孩子們連你的問題問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更不要說回答你的問題。就如當老師想通過比較兩個學生擺的小動物圖,進而強調排一排的方法這個環節。由 於 老師問的是“誰擺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大多數學生都以為教師問的是“誰最多,誰最少。”所以一連兩個學生都是以此為問題進行回答的。可見教師要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必須要精簡自己的問句,同時把一個較長的、較複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如剛才的問題是否可以重建為:在學生比較兩的擺法後,教師提問:“現在你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了嗎?”再問:“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學生通過數數、看象形統計圖的條形長短等方法進行比多比少,進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學生說到比條形長短的方法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擺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時候要注意一端對齊上。由此我想到了,對於低年學生的“放”應該經歷:由視覺表象逐層遞進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細節重點的突破這樣一個漸進過程中進行。這才能最終達到開放學生思維,深入學生認知的目的。

二、深厚素養促收

由於前面的放的指導不夠細化,所以造成學生的生成性資源也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這時如果教師有一個較好的利用資源、加工資源、逐層提升的意識的話。至少對學生來說還會有一些收穫。但這收比放還要難,這一過程充分地體現了教者的一個數學素養與教學水平。本節課至少有三處教師的處理是不當的。第一,統計表的出示誤導認知。在學生對教師排的進行完調整後,教師就板書進行隨手的統計表繪製。這時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後一個動物圖作為統計表的分類專案。這就會造成學生在今後的填表時把表中的專案也作為一個個體參加統計的錯誤,教師的一個隨手拈來往往造成的是無法估計的損失。第二,分組統計出錯訂正隨意。當兩次統計結束後,有一個小組發現多小組人數與統計總人數不符時,教師輕意地用拿掉幾個作為改正錯的手段。這樣一方面造成學生對問題的產生與解決的茫目跟從性,更深一層次是對科學方法的褻瀆。統計是一個十分規範與嚴謹的工作,對於錯誤的結果我也應該也必須進行有效性的彌補,彌補不行就必須重新進行統計。這一環節由於在放的階段教師指導與教具準備的不科學,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錯誤的結果,此時教師不應該只考慮自的教學進度,而應該與學生一起採用恰當的方法改正錯誤,這將影響學生今後的治學態度也將影響學生的終身成長。第三,貼近生活卻遠離學生。教師考慮到對學生統計的整體認知,因而設計了把各種不同的統計圖(條形、折線、餅式)都向學生進行介紹,但卻忽略了學生個體對於這些知識的認知基礎與本身對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沒能拉進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反而把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拉遠了,進而在讓學生聯絡生活舉例時學生便無話可說了。

篇21:《統計》教學反思

課堂上,我讓學生通過實踐總結出的統計的方法遠遠超過課本上出現的統計方法,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參加數學活動,感受了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其實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學會”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側重於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於掌握學法,主動探索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提出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以前,我也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但那些思考,是老師給定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問題中進行思考,禁錮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此次的教改我充分重視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方法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實踐。這樣的教與學的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篇22:《統計》教學反思

我執教了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的《扇形統計圖》一課,引導學生認識了扇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特點。課後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與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比較到位的方面

(一)給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讓學生在感興趣且較熟悉的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資料、說明問題的優越性。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二)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啟用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獲得哪些資訊?”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著第二次提問:“根據獲取的資訊你還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和啟發,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

課標中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他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注重讓學生與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過對比學生還會進一步理解每種統計圖獨特的作用。

二、不足之處

(一)問題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從統計圖獲取的資訊中所提出的有些問題難度大,將簡單知識複雜化了,不適於差生的學習。

(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整個課堂一問一答式的教學佔據了多半,沒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討論交流平臺。課後我深深認識到討論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展形討論,學生會相互補充,產生各種靈感和火花。學生在討論中可以不斷完整自己的知識。在以後的課堂上,我要儘量多給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

(三)評價激勵機制不夠。

平時教學中不太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因此在這節課中對錶現出色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激勵評價。

三、反思

靜下心來思考,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以上不足之處外,還有一個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細節,如: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練習設計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篇23:《統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上有一些特點:

1、教學用“正”字進行統計時,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開始,我讓孩子們一起用手進行書寫正字,說出“正”字是5筆。然後,讓四名學生上臺,每個學生代表不同的運動專案,其餘學生玩接龍遊戲,說出自己喜歡的運動專案,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學生們從玩中掌握了用“正”字進行統計的方法。

2、在活動中能充分運用激勵性評價。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體現。在這節課中,我非常注重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我不僅經常運用激勵性語言,還注重給學生象徵性的鼓勵。如,在讓學生上臺用“正”字進行統計時,有個學生把正字寫錯了,少寫了一筆,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卻能寫對,說明孩子是緊張了,而我並沒有批評他,而是感謝他的上臺“服務”,讓他以後上臺不要緊張,並送給他一個小貼上,那孩子臉上馬上露出了笑容,學生們都自發的給他掌聲。

3、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了一個拓展題,學生們積極性很高。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再小組合作。而且小組合作的很好,每隔學生都參與進來了,都爭著想把自己的想法說給成員說。

本節課的不足:

1、時間掌握上沒有把握好,以致於超時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課堂時間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級的學生,探究的意識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還沒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學中有時會沒給學生思考時間,或很少的思考時間,而是自己就說出答案來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學生學會更多的學習方法。

篇24:《統計》教學反思

我本次課堂教學的內容是新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例1及其相關內容。例1通過給定的某地區城鄉人口的複式統計表,分別讓學生完成該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繪製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複式統計表分別完成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並引導學生把兩個統計圖合二為一,然後介紹這就是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通過聰聰提問:“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引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一方面讓學生從更高更寬的角度認識新的統計圖和統計量,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絡和區別,進一步建立統計觀念;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怎樣根據新的統計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設計的4個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你還能得到哪些資訊?”是在前3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很強的開放性。

一、教學中的臨時處理

1、因為沒考慮到他們對已經學過的複式統計表讀的不熟,所以,臨時加了對學生讀題的指導。

2、看到他們畫圖時很困難,畫出的圖形不美觀,不準確,我臨時加進了一個內容:“如何把圖畫得美觀,準確?”。

二、教學的不足

1、由於沒有考慮到學生繪圖的速度和水平在紙上和書上有一定區別,學生在紙上畫的快些,在書上慢些,所以沒有完成教學目標中例1後面的練習及其和例一配套的做一做。

2、對學生嘗試合併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後的總結不是很到位,導致學生在總結經驗完成書上的複式統計時,還有小部分學生做得不是很好。

三、教法和學法

我想採取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嘗試學習:教師適當點播的教法學法。因此教學時,我首先為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首先讓學生根據給定的複式統計表中的資料,分別繪製2個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一說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能夠發現哪些資訊,如果要在一個

統計圖中描述這些資訊怎麼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聯絡和區別,使學生在觀念和知識上得到提升。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一個問題要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圖發現:該地區近年來城鎮人口逐年增加,農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對學生進行人口教育。還可以進一步啟發和引導學生知道: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不斷轉為城鎮人口,因而鄉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不斷增加;讓學生在感受到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培養。最後引導學生進一步在統計知識和觀念上加以提升:通過對這樣的統計圖的描述和資料分析,發現了很多資訊,瞭解了很多情況,複式條形統計圖有著更大的作用與意義。例1後面的“做一做”很遺憾沒完成,它安排的是對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可以讓學生根據複式統計表獨立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並回答統計圖後面的問題。第(4)小題可組織學生對本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使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通過分析和交流,發現本年級學生課外活動的特點,知道同學們的愛好和特長。教材呈現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校園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重設計及其策略

1、把原教案設計中的“做一做”刪去

2、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做成作業單(一),便於學生完成。

3、嘗試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後,教師做出詳細總結: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時,首先注意看圖示要求圖什麼顏色,然後,用鉛筆和尺子根據統計表的內容準確地畫好各項圖示,最後按要求找出相應的顏色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