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人教版高一上冊《沁園春長沙》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高一上冊《沁園春長沙》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一

今天上完了《沁園春 長沙》,在備課的時候我把意象及情與景的關係作為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何突破重點和難點,我在設計上想了很多的辦法,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寫情,我從作者的寫作思路上切入的,讓學生朗讀課文,並抓住文中線索性的詞,根據線索詞的變化,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如“立”、“看”、“悵”、“憶”、“記”。

上片重點講看的部分,寫作者看到了什麼,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學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藉以寄託情思的物象。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國中學過的《天淨沙 秋思》為例,加強學生對意象的理解。作者寫了這些意象,有什麼樣的特徵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呢?這首小令學生很容易理解。從而和古典的詩歌聯絡在一起,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寫景詩的寫景角度,描寫手法

寫這些意象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呢?注意觀察角度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些意象組成的一幅什麼的圖景,這樣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發出了誰主沉浮的感嘆。進而過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寫景,下片呢?抒情,寫景是為抒情做鋪墊的。

下片注重抒情,這就和作者的經歷、精神氣質有關,和知人論世結合起來,在這樣的壯闊的背景下,作者所抒發的是革命豪情。

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從表現手法的角度看,學生根據板書能夠分析出來,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中顯志。

從講的效果來看,學生分析的很到位,但從整體來看,教學過程有一點亂,對課堂的把握度不夠靈活。

為了鞏固學生對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題進行跟蹤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毛澤東詩詞的特點。

《沁園春長沙》課文原文 篇二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的】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鑑賞能力。

2、背誦全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對於秋天,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看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張繼筆下的秋天。“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維筆下清靜無為的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王勃筆下秋天。那麼,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該不會只有一個秋──中秋吧!大家的秋暫時不談,欣賞完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給我們描繪的秋天後,也許你們心中的秋天會更美。

毛澤東用古典詩詞形式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他生前同意並公開發表的詩詞有39首,其中,以“沁園春”為詞牌的長調(91字以上)只有兩首。國中我們學習了《雪》,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長沙》。長沙是毛澤東革命人生的中國,讓我們追尋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人的崇高心靈。

二、背景介紹

這首次作與1925年,正是北伐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發展,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起義。同時國共兩黨統一戰線已經確立,但革命該由哪個階級來領導完成,成為了黨內外鬥爭的焦點。這年深秋,毛澤東來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遊橘子洲,寫下這首詞。

三、誦讀鑑賞

1、整體感知,熟悉內容:

⑴ 聽範讀正音:

舸、寥廓、崢嶸、稠、遒、遏。

⑵ 生齊讀,熟悉內容。

2、形象,理清思路──熟讀,試行背誦:

⑴ 《長沙》是一首記遊之作,共有兩段(在詞中,段稱為闋):

上闋寫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誰主沉浮;下闋追憶往事,表現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理想,暗答了上闋的提問。思路十分清晰。

下面請同學們找出顯示思路的關鍵性詞語。

(立、看、悵、問、憶、記)

⑵ 記關鍵詞順著思路背,自由朗讀,試行背誦:

(記關鍵詞順著思路背)

檢查背誦,若不能背,說明原因可能是沒有進入意境;若能背,指出還要深入體會,具體把握情感特徵。

3、鑑賞評價: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後,我們還要深入體會,具體把握情感特徵。

⑴ 聯想設疑,製造懸念:

① 前三句交代了事情的那些要素?

(時間:寒秋,地點、人物、環境。)

② 請一位同學說說這三句話的大意:

(前3句的正常語序為──寒秋,〈詩人〉獨立〈於〉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

③ 這裡採用特殊語序,有什麼表達效果?我們先來看看,“獨立”能否改為“直立,站立”?

(不能。獨立不僅表明作者是一個人,同時可以讓讀者想像此人名隊湘江北去時的英雄氣概。

詩歌語言常用變序,這裡用將“獨立”置前,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發讀者生髮種種想象與聯想:

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李白“獨坐敬亭山”,閒適很,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更是超脫,那麼詩人“獨立”橘子洲頭,又要表達怎樣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圍中,聯絡“長沙”、“湘江”,我們會想見屈原“哀秋冬之緒風”,宋玉“悲哉秋之為氣”,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審言“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詩人南下──廣州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④ “看”統領的七句,描寫了一幅湘江秋景圖,寫到哪些景物?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萬類。)

體會到怎樣的意境?這些景物有何特徵?

(討論提示:紅葉、綠水、鳥飛魚躍,這些景物單獨看上去也很平常,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詩文名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從唐僧玄覽詩中化出的名句,見國中課文《鳥飛魚躍的聯想》

但詩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組合有序: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總。並從數量〈萬、百〉、範圍〈遍、漫〉,色彩濃度 〈盡染、碧透〉,運動力度〈爭、擊、競〉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徵。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是一幅色彩瑰麗的圖畫,晚秋靜穆的偉大中律動著勃勃的生機,掃盡千古悲秋之氣。)

⑤ 從這壯闊的深秋意境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態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個消極悲觀的人,面對同樣的景物,可能是這樣的感嘆:秋光雖美,但寒冬將至;又或者是,秋光正好,但何日再遊?

明確: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對大自然中萬類生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這種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具體體現在哪裡?──對家國命運的由衷關懷。所以,作者作者由觀景進而抒情,“悵”和“問”來直抒胸臆。)

這裡:誰主沉浮實際是指什麼?

(背景: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這時候,站在我們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遊人,而是一個關懷天下的哲人。

(朗讀提示:要讀出深思。)

⑵ 讀下闋:

① 下闋開頭兩句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承上啟下。“攜──憶”由寫景敘事抒情轉入到往事的回憶,過渡十分自然。

② 下面的恰字統領到“萬戶侯”。

深沉的思索自然喚起了詩人對年青時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動的思念和追憶,那是怎樣的人和事呢?(這裡給同學們補充一點歷史資料。)

1911年,18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開始了他在此地長達13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鬥爭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師讀書,常和同學在橘子洲一帶遊覽游泳;

B、1918年4月,與何叔衡創立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奮鬥目標的新民學會;

C、1919年底組織和領導湖南驅逐軍閥運動。

這首詞用七句詩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係親密團結。

“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鬥行動。

“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

③ 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

④ 這首次的上片和下片是怎樣有機聯絡起來的?

大家還記的《沁園春·雪》“數風人物,還看今朝”裡的風流人物是指什麼人?

(指才華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有傑出貢獻的人。)

⑤ 《沁園春·長沙》中的“同學少年”可算是風流人物嗎?為什麼?

(同學少年,意氣風發,風華正茂,關心國家命運,富有鬥爭精神,是中國革命的主力,當然是風流人物。詞的下片通過些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同學少年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同學少年,藝術的回答了上片“上片誰主沉浮”的問題,這樣,上下兩片就有機的聯絡起來。)

三、整合小結

綜觀全詞,造像寫意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遊人;借景抒情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詩人;深沉發問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哲人;懷人憶事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戰士。

鑑賞方法:誦讀入境,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瞭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徵。

四、賞讀結束

放投影片毛澤東詩詞手跡,聽配樂朗誦帶。

請朗誦水平好的同學朗讀全詞,要求讀出感情。

【板書設計】

投影: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立──造像寫意──遊人 獨立深思

看──借景抒情──詩人 關懷天下 悵

問──直抒胸臆──哲人 憶舊言志 攜

憶──懷人憶事──戰士 主宰沉浮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