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民情日記

端午佳節的七年級主要抒述日記600字

端午佳節的七年級主要抒述日記600字

端午佳節的七年級主要抒述日記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早上起牀,我就看見姥姥和姥爺在往水缸裏裝水,我想:姥姥、姥爺平時不裝水,怎麼非要今天裝?我帶着疑問去問姥姥,姥姥回答:“因爲今天是端午節,裝滿水,寓意是讓我們一家人幸福美滿。”接着,我又看見爸爸媽媽在打掃院子,我又不明白了,昨天剛打掃的,今天怎麼又興師動衆了?我帶着這個疑問,又去問爸爸,爸爸說:“今天是端午節,我們打掃院子,相當於在迎接節日哩!”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走向了洗手間。這時,我聞到一股淡淡地香味,我想:一定是媽媽噴灑香水了。我正納悶,趕緊跑去問媽媽,媽媽笑了笑,慈愛地摸了摸我的腦袋,輕輕地對我說:“傻孩子,那是艾草水,用那水洗臉既可以防止蚊蟲叮咬,又可以讓孩子更加漂亮、可愛(艾)!”我點了點頭,又去“巡邏”了。不一會兒,太姥姥走過來了,給我胳膊腕上戴上五色線,並告訴我其中的奧祕:戴上它,可以防毒蛇呢!

時間過得真快啊,不一會兒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今天的午飯不是肉類,也不是炒菜,而是一個個飽滿的糉子。我百思不得其解,太姥爺見了,急忙笑着說:“孩子,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詩人屈原。人們爲了保全那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在後來的每年五月初五便往江裏投糯米來給魚蝦吃,希望它們吃飽後,不再傷害屈原的屍體。從此,五月初五吃糉子就成了一大習俗。”聽了太姥爺的話,我不禁有些傷心,並打心眼裏開始敬佩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這時,愛寫作的小姨發話了:“我來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吧!”大家齊聲說好,只見小姨思量片刻後就開始講了。不知不覺中,我們發現小姨講的是我們今天的見聞和趣事,我們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

這個端午節就在大家的歡笑聲中結束了,端午節可真開心啊,也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真心盼望下一年的端午節快點兒到來。

端午佳節的七年級主要抒述日記2

“五月五,到端午,吃糉子……”每當唱起這個兒歌,就讓我想到了端午節。

中午放學回家,我剛一進門就聞到了撲鼻而來的香味,我尋着香味走進了廚房,哇,媽媽煮了一大鍋糉子,看得我口水直流!我正想抓一個吃,媽媽卻說只能等爸爸回來再吃。終於等到爸爸回來了,媽媽直接端了一大盤糉子走到了客廳。媽媽可真是心靈手巧,那糉子呀,五花八門的,有三角形的,有牛角型的,有菱形的。那味道呀,更是各有特色,有玉米味兒的,有鮮肉味兒的,有蜜棗味兒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可那繩子好像跟我有仇似的,我怎麼也解不開。我惱火了,開始用牙咬,好不容易纔解開,我想:吃個糉子真麻煩!之後,我一點一點地把糉葉撥開,哇,這個糉子探出金黃的小腦袋,身上像裹了一層糖漿。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插上筷子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那種口感是香香的,軟軟的,有一種身處童話世界的感覺。

吃到最後的時候,突然“咯噔”一聲,我好像咬到了什麼東西,拿出來一看是個硬幣,媽媽對我說,寶貝,看來你以後可是財源滾滾啊!聽了這句話,我心裏美滋滋的。

吃完了糉子,媽媽帶我來到了超市,讓我挑一個香包,我左挑右選最後挑了一個小老鼠形狀的香包,因爲我是屬鼠的呀!上面繡着“平安”兩個大字,這樣能夠保我們平安了,這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佳節的七年級主要抒述日記3

難忘去年的端午節,我們全家人一起去老奶奶家包糉子,到了奶奶家,奶奶已經泡好糯米。

奶奶看我們已到,把泡好的糯米端來我們開始包糉子,我自己也加入大家的隊伍裏,幫大家分擔一份勞動,我看着他們包的是三角形糉子,我也這樣包了,可是我沒發現底下有個小口像個漏斗,等我準備放棗的時候發現米沒了,我說哪兒去了呢?我發現掉在了我的褲子上,呀,我又看他們包得挺專心,沒注意我,我就把大米放到了桌子上,我說三角形的糉子太難包了,我又包了個圓形,別人的大棗才放了一兩個,而我不一樣,我放了三四個,而且我擔心米還有棗都掉出來,我又纏了好幾層絲線,還繫了死扣子,包了一個,我就快速地跑到了客廳,心裏想,哎呀媽呀,累死我了,大人們包的都有模有樣,而我卻包成了個圓,奶奶把糉子倒向熱水裏。糉子也像小孩一樣鑽到水裏像洗澡一樣,奶奶用勺子在鍋裏晃悠了一會兒,幾個小時後,啊,我聞到了糉子的清香撲鼻,糉子煮好了,我想把我的大號糉子拿過來,剛一伸手:啊,好熱啊!我看了看糉子的線很難解。我和奶奶拽了半天也沒有解開,然後奶奶在糉子的一旁剪,我又去廚房偷偷地把包完糉子剩下的大棗吃了,奶奶去廚房一看,大喊哪個小傢伙吃的?

我不敢說,我吃完了糉子,就去電視,哇,電視上賽龍舟的場面好激烈,雙方隊友們聽到鼓點聲奮力向前。

第二天,我們戀戀不捨離開奶奶家,我好想再過一次快樂的端午節呀,盼望今年的端午節,我還要參與大人的包糉子勞動中。

端午佳節的七年級主要抒述日記4

“五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呀,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是相傳秦軍攻破楚國,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屈原。爲了紀念他,每年一到這個日子就要賽龍舟、吃糉子。據說,人們賽龍舟是爲了找到屈原的遺體,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遺體。

在奶奶家,依然保持着吃糉子的習俗。包糉子的方法,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首先,要採摘一些新鮮的蘆葦葉並清洗乾淨,再放進水裏煮,煮的同時將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好,還有準備好喜歡吃的餡,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就開始包糉子啦。只見奶奶取出兩三片葉子,左右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出葉子的另一頭往裏卷,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往裏面放進一些糯米,再放入餡,緊接着再往餡上面蓋一層糯米,最後用棉線綁住糉子,一個糉子“寶寶”就這樣誕生了,她穿着深綠的衣裳,裏面是白白胖胖的大肚牀。別說,要是再圓點,就成一個大圓球了。我和媽媽喜歡吃豆沙的,爸爸最喜歡吃肉餡的,因此,奶奶都會準備好多種餡料,用爸爸的話來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端午節,我吃着這香噴噴的糉子,感受到真是一次難忘的端午節啊!

端午佳節的七年級主要抒述日記5

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爲熱鬧了。聞着糉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麼近,彷彿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端午吃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端午前一天,媽媽就把糉子包好,放在大水盆裏備着。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她的樣子,左手拿着糉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後右手向漏斗裏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後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後再用絲線捆緊繫好,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鬆散,否則煮糉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說,小孩子吃棗糉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後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

家裏人在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糉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此刻我在想,倘若屈原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