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思想彙報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一篇: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揚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着不同的具體內容。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爲獻身於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獻身於促進祖國統一事業。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所講的愛國主義,作爲一種體現人民羣衆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歷史發展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121頁,下引該書只注卷次和頁碼)“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中華民族結束了近代以來備受列強欺凌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國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統一和人民團結;使中國人民擺脫了貧窮落後的狀態,走上了富民強國的道路。”(第3卷第219頁)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因此,江澤民同志強調:“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針對蘇東劇變後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產生的懷疑,江澤民同志明確表示:“我們認爲,社會主義前途依然光明。”(第1卷第336頁)“人類總是要擺脫任何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而進入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第3卷第217頁)他要求廣大幹部羣衆既要正視我們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實踐歷史較短的事實,同時還要看到世界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那麼多,真正發達的也就是一些西方國家,更要看到社會主義給我國帶來的巨大變化,看到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長期鬥爭中反覆探索比較後的必然選擇,從而不斷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民族精神既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和一個民族對其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該民族性格的展現。這就要求每個民族只有根據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不斷對其民族精神進行發展和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當今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世界,時代的劇烈變化對各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提出了嚴峻挑戰,也使得改革創新成爲時代精神的核心。一個民族要在當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堅持改革,不斷創新。江澤民同志十分重視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創新。他指出:“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進行創新,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經濟、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第3卷第36頁)只有堅持全面創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纔有希望,中華民族才能在新世紀實現騰飛。江澤民同志還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變革創新的光榮傳統。1997年11月1日,他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說:“我們的先哲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動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成爲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努力奮鬥的精神力量。”(第2卷第62頁)依靠這一精神力量的推動,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也是依靠這一精神力量的引導和推動,中國人民擺脫了近代以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樣是這一精神推動的結果。

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時代精神,才能使一個民族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時代精神只有與民族精神相結合,才能生根,轉化爲催

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動力。江澤民同志十分重視將民族精神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他指出,對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爲今用。”(第3卷第278頁)對中華民族精神,“我們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繼承和發揚,並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爲之增添新的內容。”(第3卷第401頁)江澤民同志還提出根據時代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務。他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爲文化建設極爲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第3卷第559-560頁)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呢?首先,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江澤民同志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第2卷第33頁)這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民族精神昇華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今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現實課題,也是堅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關鍵。其次,要堅持文化建設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着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要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以集體主義爲原則,以誠實守信爲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本站向你推薦:)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些思想爲我們實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保持民族精神的先進性和活力指明瞭方向。

堅持自強不息與和平發展的統一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經五千年磨礪,由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是維護中華民族獨立和統一的精神脊樑和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需要發揚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愛好和平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國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第2卷第61頁)正是這一理念,使中華民族與周邊鄰國長期睦鄰友好、和平共處。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飽經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和兩次世界大戰蹂躪的世界人民,迫切希望有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江澤民同志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與當今世界主題和各國人民追求和平的願望有機結合起來,爲我們制定了和平發展的道路。江澤民同志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莊嚴地向全世界承諾: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中國絕不會把自己曾經遭受欺凌的苦難加之於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將來中國發展和強大起來,也絕不謀求霸權;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

第二篇: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傅守祥“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着這個民族精神。”愛國,確切地說,是愛自己的祖國。祖國是人們賴以生存、繁衍、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整體,它是自己血親前輩或本身出生和成長的國度,是“根”

之所在。主義,是對客觀世界、社會生活及學術問題等所持有的系統的理論和主張,它是理想、感情、道德和行爲相統一的完整體系。因而,愛國主義的內涵就是對祖國和民族的忠誠、熱愛和報效的思想與行爲有機統一的完整體系。

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這種愛國主義是人們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祖國和民族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國人民政治品質和道德面貌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中國人民的祖國和民族意識的靈魂。每當生活軌跡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如個人離開故國熱土時,這種情感更顯得刻骨銘心,成爲永誌不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祖國曆史轉折的關頭,這種情感會洶涌澎湃,成爲一種無堅不摧的迸發力與再生力。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無不對養育自己的祖國懷有無限深厚的熱愛,這包括對祖國壯麗河山、語言文字、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統一民族的尊敬與愛護,也包括髮自內心的神聖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尊、自強、報效祖國的崇高責任感與愛國心。

愛國主義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當 代 思 潮的不同歷史時期,隨着各個國家和民族面臨的不同歷史任務而具有不同的時代主題。雖然如此,愛國主義的歷史繼承性也是不容否認的。千百年來,濃烈的憂患意識、崇高的民族氣節、團結統一的“大一統”情懷和自強不息精神成爲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永恆主題。

一、濃烈的憂患意識所謂憂患意識,就是一種“以天下爲己任”的社會責任感,一種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自覺關心的意識。憂患可以興邦。“生於憂患”、“爲國分憂”的愛國主義傳統,增強了中華兒女的危機感和使命感。在國泰民安時期,能使人們居安思危,保持警惕,防患於未然;在國家多事之秋,能使人們正視危難,承認差距,立志變革創新。這種憂患意識,能鞭策和激勵中華兒女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百折不撓地爲國家的振興而畢生拼搏。孔子的“君子憂道”,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屈原的“長太息以掩碩士論文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等,都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憂患意識的寫照。一個人如果沒有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就不可能有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推動歷史前進的政治事件,任何一個力挽狂瀾的傑出人物,無一例外地首先都是愛國主義者。無論是主張革故鼎新還是主張武裝革命,起初都源於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關心。春秋時代的孔子,爲撥亂反正、恢復“一統”,打破當時“非史官不能修史”的常規,不怕非議編寫《春秋》。戰國時代的屈原因主張抗秦而被楚王放逐,但他愛國之心堅定不移,最後自沉汨羅江,以此去喚醒楚國人民。屈原的命運雖然帶有悲劇色彩,但是他的憂國憂民之心卻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尊重和愛戴。

中國歷史上涌現了一批志在強國利民的改革家,比較著名的如北宋的范仲淹和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等等。這些封建時代的改革家,爲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國家的實力並緩和社會的階級矛盾,往往不計個人利害得失挺身而出,去從事志在興國利民、造福社會的改革。儘管他們的改革只能在統治者許可的有限範圍內進行,而且常常因觸犯守舊勢力,往往以失敗而告終,但我們並不能因此抹煞他們在歷史上的作用。他們站在時代的前列,不計個人得失安危而憂國憂民並志在興國利民的行動,雖然帶有悲愴的色彩,但是仍爲後人所推崇和敬重。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欺凌侵略、災難空前深重的歷史,同時也是一

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得以集中展示的歷史。在這百年的歷史風雨滄桑中,中國傳統的憂患意識得到了迅速昇華,其內在精神不斷豐富併發揚大。面對近代中國日益衰落、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現狀,各階級各階層的先進人物無不憂心如焚、寢食不安。他們先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救國方案,探尋了不同的救國道路,希望能夠拯救民衆於水火、救國家於危難,以使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從林則徐到李大釗,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先後提出了“中體西用”、“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及“社會主義”多種救國方案。儘管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起的作用不同,但都是愛國者憂國憂民的智慧結晶。從具體內容看,由主張以西學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到相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其跨度之大,既反映了近代中國人尋求救國真理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也體現了傳統的憂患意識在近代得到了迅速昇華。

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是一項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所繫,是中國人民進步發展的歷史意志、歷史要求的具體體現。新時期的愛國者爲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積極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而改革開放政策又反過來開拓了愛國者的思路,開闊了視野,使中華民族通過改革開放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

二、堅強而崇高的民族氣節所謂民族氣節,是指一個人在事關國家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拋棄個人得失安危,忠誠於祖國、民族,自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用實際行動去捍衛國格,決不允許其他民族或國家侵犯、歧視和侮辱本民族的尊嚴的愛國精神。中國人民的民族氣節是堅貞的,它驅使人們自愛、自重、自律,把自己的聰明才智乃至生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國家和民族。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大業,這就從積極的自我評價,深化發展爲道德標準,演化成行爲的動力。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形成了崇尚民族氣節的優良傳統,涌現了一批具有堅貞民族氣節的愛國志士,如蘇武、文天祥、朱自清等等,必千古垂範。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不怕任何困難與挫折的英雄民族。七十多年來,面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種種恫嚇和威脅,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以大無畏的精神去頑強戰鬥,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走自己的路。

這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的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

當 代 思 潮在當今的國際交往中,特別是在以強凌弱、以富欺貧的外來壓力面前,我們從不低三下四,仰人鼻息;更不會卑躬屈膝,喪權辱國,拿主權和原則來做交易。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越來越高的信譽,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之一。

新中國建設發展的五十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年,是中華民族崛起與騰飛的五十年,也是中國人民堅貞的民族氣節迅速昇華的五十年。“走自己的路”“不做任何外國的附庸”,;“對於一切國際事務,堅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堅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堅決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不信邪,不怕壓,爲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努力”。(江澤民同志講話,見1999年5月14日《浙江日報》)三、團結統一的“大一統”情懷所謂“大一統”情懷,是指歷代國人追求、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而反對分裂的愛國情感,是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多次起伏跌宕,既有過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有過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但要求“大一統”的思想始終占主導地位。這固然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種因素,但愛國主義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百川異趨,必會大海”,“萬國殊途,必通諸夏”,分裂不得人心,統一合乎民意。只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才能萬衆一心,共圖大業。

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的周王朝,是一個具有中央集權制雛形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這標誌着“大一統”思想的

初步形成。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諸侯各自爲政。孔子主張“撥亂反正”,恢復一統。他稱讚管仲的功績,說:“霸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即匡天下於一統,一統於周。孟子、荀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同倡一統。《春秋公羊傳》中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則標誌着儒家“大一統”思想的最終形成。秦漢之際,公羊學派盛行,“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從此便成爲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積澱。後人之所以推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就是因爲他們結束了羣雄割據的“亂世”,實現了國家的“一統”局面,順應了時代和民族的要求,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事實上,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也是統一的時間長、分裂的時間短。由此可見,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由於“大一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因而維護與破壞“一統”就成爲“愛2014年第1期·35·國”與“賣國”的象徵。歷史上的祖逖、岳飛、陸游、辛棄疾等人之所以成爲後人敬仰的愛國英雄,就因爲他們在世之時都力主收復失地,維護國家的“一統”局面。他們把國家的統一作爲自己畢生的追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南宋陸游臨終前曾作《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此詩充分表達了對失地不能收復,國家未能“一統”的悲痛心情。

“一統”作爲中華民族的一種共同追求,在近代史上表現得尤爲明顯。1894年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等中國領土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羣情激憤,從而引發了以康有爲爲首的“公車上書”運動;割地消息傳到臺灣,全省人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夜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日本侵略軍強行登陸時,臺灣人民組成義軍,英勇抗擊敵人。而大陸沿海的福建、浙江等省人民,也衝破重重阻力,堅決支持臺灣人民的抗敵鬥爭。日軍雖然佔領了臺灣,但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共死傷三萬多人,比它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死傷的人數多一倍。在此後日本統治的五十年中,臺灣人民始終沒有停止過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追求祖國統一的鬥爭。這種頑強的鬥爭是廣大人民愛國情懷的真實體現,表現了中華民族對國家統一大業執著追求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始終致力於實現國家的統一大業。自1979年以來,中國政府制定和實施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一系列政策,這是從中國國情的實際出發而提出的科學構想,它從臺灣問題開始提出,首先運用於香港、澳門問題的解決。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1999年底澳門政權的交接,在二十世紀內最終結束了外國人在中國國土上管治的歷史,洗雪了中華民族近現代的恥辱,告慰英靈,爲國增輝。

我們相信,中國必將統一,臺灣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四、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精神勤勞勇敢、艱苦創業、報效祖國的自強不息精神,構成了中華民族剛毅的品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古代的“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到近代直到當代的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奮鬥不息的精神綿延不斷、一脈相承。這是中國之所以能成爲歷盡滄桑而不倒、屢遭劫難而不滅的“東方不敗”之國的根本原因。

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並未使中華沉淪、民族分裂,反而激勵着中國人民改造河山、奮發圖強。兩千多年來,中國經歷了無數次天災和戰亂。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發生過1029次大水災,1056次大旱災。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36·當 代 思 潮義侵略中國持續百餘年;尤其是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殺死殺傷3500萬中華兒女,給中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按1937年的比值計算)。日本法西斯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爲歷史上最野蠻、最殘酷的一頁。這場血與火的空前浩劫,反而激發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大義凜然的民族意識。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掀起了波瀾壯闊、威武雄壯的民族解放戰爭,殲滅日軍150餘萬,取得了中國近代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徹底勝利。可見,中華民族雖屢遭險阻,迭經挫折,但她不屈不撓,愈挫愈堅,這種堅韌不拔的自強不息精神,正是來源於矢志不移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

愛國主義是重要的政治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它體現國家的利益,代表民族的意志,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有巨大的吸引力與震撼力,能夠把全民族的潛能最充分地發揮出來。古往今來人們總是讚揚愛國主義的壯舉,譴責賣國主義的行徑,把捍衛祖國的利益,關心民族的命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言行,作爲衡量一切階級、政黨、團體和個人功過是非的尺度。人們崇尚以祖國和民族利益爲本位的人生價值取向,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爲己任”的人生信條,作爲千古遺訓,讓子孫後代去效法,而把數典忘祖、賣國求榮、苟且偷生的民族敗類,斥爲千古罪人,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萬世唾棄。

新時期的愛國主義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悠遠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應當包括以下幾層涵義:一是要有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深厚感情;二是要有爲國爲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三是要有維護祖國尊嚴、民族氣節的責任意識;四是要有同分裂行爲作鬥爭的“一統”意識;五是要有報效社會、建設祖國的貢獻意識。

我們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這個宏偉事業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將使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和神韻,把全民族凝聚起來、激勵起來,譜寫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篇章。

第三篇:論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論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摘 要】: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的民魂,是一個國家的國魂。愛國主義作爲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最爲核心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隨着歷史的發展,愛國主義作爲一種深厚的文化內涵已發展成爲內涵豐富、涵蓋領域廣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 關鍵詞: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主義的內涵

愛國主義包含思想、情感與行動三方面,其中愛國行動是落腳點和歸宿,愛國行動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同時愛國行動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隨着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完善我們的愛國行動,是對愛國傳統的更好繼承。隨着歷史的不斷地積澱和發展,愛國主義作爲一種深厚的文化內涵已發展成爲內涵豐富、涵蓋領域廣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並植根和貫穿於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良傳統之中。特別是在肩負民族復興的大學生心目中,愛國主義已成爲廣大大學生對祖國的真摯情感和精神支柱,成爲大學生內心深處的偉大感召力和向心力。

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華兒女的愛國奮鬥史。古人說過:奄有四海,爲天下君。這標誌着早在遠古時代,國人就有了以天下興亡、人民安康爲己任的博大胸懷。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有了更多的表達方式。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經典名句,也有“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樸實古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酷愛自由、追求進步、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的光榮傳統,愛國主義已經內化爲一種民族性格,體現出國人對愛國主義傳統的高度認同。

二、愛國主義教育任重道遠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必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卻存在着一

1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厚此薄彼”。厚重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愛國傳統,使人們在些問題:○

日常生活和學校教育中,愛國主義的情感和思想愈益深化。但在具體的愛國主義行動的引導中,卻相對比較缺失。由於愛國主義行動沒有統一的表現方式,而我們又不可能窮盡所有的

2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情形,使得我們作爲被引導者和今天引導學生時都有一定的缺失。○

時代性。“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愛國主義的不同內涵要求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其在引導學生們的愛國行動時也要與時俱進。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我們樹立的愛國主義榜樣關於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卻少之又少,當我們以榜樣的力量來引導學生時,回頭看,黃繼光、邱少雲、董存瑞等革命時期的英雄依然是最耀眼的,而缺乏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可以從行動上效仿的時代英雄。 面對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爲更好地繼承這一傳統,使愛國主義不僅僅表現爲一種情感和思想,更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並以此來感染更多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着重注意以下幾點:

1在繼續繼承愛國主義傳統的同時,要明確愛國主義的落腳點和歸宿是具體的愛國行○

動。“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思想對人們的行動起到的是促進作用。“言行一致”是我們

2突出愛國主義歷史常用的評判君子的標準,也是使愛國主義傳統提高實效性的根本保證;○

的、具體的特點。以今天的認識來看待歷史人物,我們不難發現其侷限性,但我們也絕對不可能用今天的觀點去影響古人,這也正是愛國主義傳統歷史和具體的根本體現。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妨借用《新聞聯播》的方式,既有“紅色記憶”,又有“時代先鋒”,不忘歷史的同

3強化個時,又樹立了新時代的模範榜樣,使得人們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增強了可操作性;○

人行爲與國家利益之間的互動關係。中國有句老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該以天下爲己任,無論身居何位,都心憂天下,關心國家的命運和民生的苦樂。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繼承和發揚愛國傳統,是我們國家增強凝聚力,也是促進國家早日實現統一、加速發展的內在動力。愛國傳統已被人們廣泛認同內化,更希望看到由此而生髮的自主、普遍的愛國行動,使我們對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真正全面推進。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121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

[3]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18—119.

第四篇: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

發表時間: 2014-12-31來源:字體:[大][中][小][打印][關閉]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沿着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使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愛國主義精神推動了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也必將推動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明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着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啓了新的歷史紀元。60年過去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譜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壯麗的篇章。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明深厚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自強不息,不僅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而且形成並不斷髮展着愛國主義傳統。這種愛國主義傳統已經深深融入到中華兒女的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氣概之中,成爲對內動員和凝聚民族力量、對外樹立民族形象的一面旗幟。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冊中,曾涌現了無數愛國民族英雄,正是他們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歷史表明,愛國主義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植根於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之中,具有激勵中華兒女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無窮力量。

新中國60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輝煌和愛國主義精神極大弘揚的60年。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災難深重的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從此走上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啓了新的歷史紀元。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最新成果指導和引領愛國主義,創造和培育出與時代特徵和社會發展要求相契合的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使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揚光大。

愛國主義精神是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新的偉大實踐中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沒有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實現民族復

興的目標,中華民族也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既能夠把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團結和凝聚在一起,推動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也能夠引導人們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以振興中華爲己任,把對祖國、對人民深厚的愛,把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化爲立志圖強、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社會主義是愛國主義的時代旗幟,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民族靈魂

當代中國,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始終離不開社會主義的方向引領與愛國主義的精神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十分艱鉅的歷史任務。紮實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和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並使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機統一起來。

第一,社會主義把愛國主義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堅持社會主義,既是愛國主義實現時代價值的內在要求,也是它走向更高境界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以寬廣的世界眼光,把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與理性、開放、包容的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既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既堅持對外開放,認真學習借鑑世界各民族的長處,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增強我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國的發展,又摒棄妄自菲薄、懼外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既肩負振興中華的重任,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履行國際主義的義務,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尤其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將愛國主義作爲其價值體系和價值追求的重要內容,從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

第二,愛國主義使社會主義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根基。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其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源泉。在新中國60年的發展實踐中,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凝聚了全社會的力量,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尤其是在我們出現困難和麪對風險時,愛國主義精神所蘊含的那種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崇高品格、那種敢於壓倒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那種無所畏懼的昂揚氣魄、那種百折不撓的自強信念、那種開拓創新的創造精神等,便猶如衝鋒的號角在中華兒女的心頭吹響,激起整個民族與困難和風險抗爭到底的堅強決心。正是靠着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在中國才能夠根深葉茂,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夠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

第三,社會主義使民族復興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這是近代以來歷史的結論。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的宏偉目標,就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部署。

第四,中華民族復興事業實現了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在當代中國,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既要把社會主義作爲矢志不移的共同理想,又要把愛國主義作爲發展的動力源泉,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這是民族復興偉業的本質要求。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愛國主義所要維護的民族獨立,所要增進的民族團結,所要追求的民族富強,所要實現的人民幸福,都要靠社會主義提供根本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實現時代價值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中國走向繁榮昌盛的必然選擇。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就是要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歷史地統一起來,在二者良性互動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動員和鼓舞全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爲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形勢在變化,我們要緊密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再接再厲,在迎接新的挑戰中,把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繼續推向前進。第一,要把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目標作爲弘揚愛國主義、推進民族復興的根本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引領未來的偉大旗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爲根本指引;推進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爲根本保證。在走向未來的征程上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能夠把全國各族人民中深深蘊藏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大地激發出來、更好地集聚起來,就能夠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民族復興夢想逐步化爲現實。第二,要把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和風險作爲弘揚愛國主義、推進民族復興的重要契機。破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各種難題,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特別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將長期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

佔優勢的壓力,面臨西方敵對勢力加緊推行西化、分化戰略的挑戰,面臨腐朽思想影響侵蝕加劇的考驗,面臨改革發展新的難題不斷增多的風險。要解決這些制約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難題,就必須通過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幫助人們鑄牢志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支柱,始終朝着既定的目標去迎接挑戰,經受考驗,排除風險,開拓奮進。

第三,要以時代精神不斷豐富愛國主義精神,賦予民族復興新的內涵。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適應振興中華的新需求而產生的,它同愛國主義精神在本質上是相統一、相補充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基礎和淵源,時代精神賦予愛國主義精神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根據實踐發展的要求,同弘揚時代精神有機統一起來。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弘揚時代精神貫通起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要把握歷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借鑑吸取現代文明的有益內容,積極豐富和發展愛國主義精神;要把時代精神所體現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等,適時充實到愛國主義精神寶庫中去,使愛國主義精神始終富有時代氣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第四,要使廣大黨員幹部始終成爲弘揚愛國主義、推進民族復興的先鋒模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空前艱鉅的事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更需要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黨員幹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幹,肩負着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理想追求、奮鬥目標,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價值選擇,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對全民族有着巨大的影響。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爲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楊永利/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第五篇: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 除了愛國主義外,人們還認爲勤勞、勇敢,熱愛和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等是中華民族精神各種具體的表現。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的確顯現了這些美德。我們祖國曆史悠久,幾千年來有許許多多令我們每個中國人引以爲自豪的民族英雄。從古至今,無數英雄人物將我們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現在,我們就同學來誇誇我們的民族英雄吧!

爲祖國奉獻一切的獻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美德之一。在古代上曾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歷史的長河,波濤洶涌,轉眼已經60年過去。當年領導抗戰的民族領袖,大都作古;當年參加抗戰的民族戰士,倖存者也大都垂垂老矣。但是,歷史不會忘記,在中國近代史上唯一取得全面勝利的抗日戰爭,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一場抵禦外侮的勝利,血火淬鍊的抗戰精神,已經在歷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恆。

欣賞大合唱《愛我中華》

(三)我們應該弘揚民族精神? 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我們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們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在學校,我們可以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可以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見到老師要問聲好,不管是不是認識的老師,都應該面帶微笑、停下腳步,給每位老師帶來親切的問候。相信在帶給老師暖意的同時,你也會獲得相同的回報;與同學相處時禮貌相待,要少些唯我獨尊的霸氣,多些關懷與幫助,善於捕捉他人的優點,多發現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步步爲營。爭做老師與同學眼中的紳士與淑女,繼承併發揚自古以來尊師重道、善待他人的民族精神。下課後,能自覺保持學校優良的學習環境,走廊上、陽臺上、樓梯口、操場上,少些喧鬧、少些追逐奔跑的身影,多些朗朗的讀書聲,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多些捧着課外書津津有味讀着的小小書蟲。讓學校成爲學習交流的寶地。勤奮學習、沉穩善思也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這樣我們的校園不就更加和諧,更加美麗嗎?

在家裏,我們可以主動承擔家裏的一些家務,減輕家長的負擔,有禮貌地對待家中的長輩,自覺的完成家庭作業,不讓家長擔心,同時民族精神也體現在勤儉節約上,不管是在學校用餐還是在家中用餐,千萬不能任性妄爲,傾倒大量的飯菜,浪費糧食,要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上凝聚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不能因爲挑食、貪玩、愛吃零食等不良的習慣而讓自己的健康與美德隨着飯菜流失殆盡。這樣我們的家庭不就會更加溫馨幸福嗎?

講衛生,勤勞動是體現一個民族素質的重要部分,不破壞學校的公物,不亂採摘花朵樹葉,不折斷樹枝打鬧嬉戲,不亂丟廢紙果殼,不隨意吐痰、踐踏草坪,同時還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惡意破壞,主動幫助打掃衛生的同學,齊心協力使映照在藍天下的美麗校園變得更加亮麗如新。

弘揚民族精神,展示中華民族的風采,其實很簡單,只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講文明、

講衛生、講科學,刻苦學習、努力拼搏,打好一切基礎,長大後爲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