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常用文書

外出考察申請報告書(通用多篇)

外出考察申請報告書(通用多篇)

外出參觀學習考察報告 篇一

供電公司爲期一週的內部培訓結束了,此次培訓,我們系統的學習了國家電網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企業宗旨、企業精神、企業理念、電力法律法規、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等相關知識,感覺自己受益匪淺,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要加強團隊合作精神。

在學習中,我深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事之間的相互支持,以及團隊的協作精神是我們工作取勝的關鍵。在今後的工作中,無論在哪一個工作崗位,都離不開整個團隊的協作,一滴水,只有融入到大海中才不會乾涸。

二是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方法。

平時要及時反思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從而能更好的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促進公司的快速發展。

三是要加強自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作爲一名電力工作者,掌握電力方面的專業知識是我們工作的基矗只有加強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這次培訓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效果明顯。通過各位老師理論聯繫實際的精闢闡述,使我們開闊了視野,提高了思想認識,同時也增強了我們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電力事業是充滿陽光的朝陽事業,電力企業是不畏艱苦,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敢於創新的企業,我們將用實際行動構築一道保障電網安全運行的鋼鐵長城。讓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進取,爲電力事業美好的明天唱響青春的主旋律。

20xx年11月1日,我和我們公司的3名新員工加入到了雲南電網公司20xx年縣級供電公司新入企員工脫產集中培訓的隊伍中,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14天的培訓已接近尾聲,當我揮手告別那些由陌生漸漸變爲熟悉的面孔時,千萬思緒涌上心頭,這是我人生中彌足珍貴的經歷,也給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憶。

正當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新員工對工作充滿着好奇、對社會充滿着茫然、對生活充滿着迷茫的時候,公司給了我們展現自我的舞臺,這次的培訓就像一場及時雨,使我們這些新員工更好地生根發芽。新員工開班典禮會上領導們鏗鏘有力的講話讓我們感受到領導對我們新員工的重視,這次的培訓就是公司領導關心、重視、培養我們新員工的具體體現。在短暫的半個月的生活中,經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回想這十四天的培訓旅途還是那麼的多姿多彩。

安全是電力行業永久不變的話題,所以培訓就以安全警示教育開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任何人來說,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當那慘不忍睹的畫面再一次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的心還是久久不能平靜,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瞬間化爲烏有,就這樣的一個個一瞬間不知帶走了多少家庭的幸福、帶走了多少親人的淚水、帶走了多少員工的夢想、帶走了多少企業的期望,同時也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反思。如果我們每個員工都能時刻將“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綜合治理”的安全方針牢記於心,時刻與“違章、麻痹、不負責任”三大敵人作鬥爭,那麼“一切事故都可以預防”的安全理念就會得以實現。

南方電網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貫穿於整個培訓的過程中,讓我們真正領會了南方電網公司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核心價值觀,瞭解雲南電網公司的歷史、現狀和願景,樹立企業的自豪感,激發積極工作、努力工作的動力與激—情。整個培訓都是以互動形式進行的,在聽完一段培訓後,老師都會抽出時間讓我們進行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讓我更加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其實這也鍛鍊自己表達能力的一個機會。每個人都需要和別人溝通,有一個好的表達能力,在今天后的工作中就能事半功倍。在這裏我體會到了鍛鍊的美好,幾天的培 訓忙綠而充實,在這幾天的日子裏我明白了團結,學會了堅強,懂得了感恩。“萬家燈火,南網情深”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爲我們的前程指明瞭方向,“自強不息,永爭第一”的企業精神會激勵着我不斷前行,我相信,在南方電網公司這個大家庭裏,我的人生將會變得燦爛輝煌。

最後,衷心的感謝公司領導給我們新員工這次培訓的機會,也真誠的感謝這幾天給我們授課的所有老師和教官,回到公司以後我將以飽滿的激—情和熱情迎接以後的工作,努力工作,將這次培訓所學內容很好的運用到工作當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爲公司作出應有的貢獻。

外出學習考察報告 篇二

學習是伴隨教師終身的大事,爲學習先進課改經驗,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推進阜康市廈門實驗國小教學改革的發展,學校領導領導體貼下屬,於2011年6月下旬組織學校中層正職10人,赴東三縣六所國小參觀考察。現將此次外出學習考察具體情況彙報如下:

一、考察總體印象

最吸引我的是它們的校園文化:一個個整體的規劃,創設了有利於學生勇於進取的文化氛圍,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隨處可見,名人的塑像成了默默無言的教育者,每一塊牆壁、樓梯、暖氣包、甚至於每一塊草坪、他們都合理地的有效地利用,每一個角落都洋溢着教育的激情。

二、收穫與反思

幾天行程,帶給我們的收穫是全方位的,有滿足、有自豪,但認真反思,我們也確實存在衆多的不足。

在爲期3天的行程中,我們不僅參觀了吉木薩一小、二小,奇台二小、四小和木壘縣一小、三小,瞭解他們學校的管理和發展,還遊覽了當地獨特景觀。此次的外出參觀學習首先是我們瞭解了兄弟縣市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管理的模式和特色,開闊了視野,激活了思路。這對於在今後的工作中,推進學校的科學化管理,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有着非常大的幫助。其次,在遊覽當地奇特景觀的過程中,山的清秀,水的陰柔、樸實厚道的東三縣人,讓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沉重的壓力在這裏得以釋放,疲憊的身心得以愉悅。有助於下一步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此次的參觀學習中,感受最深的有三點:一是學校的管理要精細,二是“創新”是學校快速發展的推進器,三是育人要講究方法。

(一)學校的管理要精細

通過對鑑開中學的觀察和聽了幾位校長和書記和工會主席的介紹,這幾所學校有着一個共同點,不僅有着一流的環境和一流的設備,更有着一流的辦學理念和一流的管理。學校分工很精細,從校長到教職員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職權、任務。雖有兼職,但每個人都有職、有權、有責,學校的管理與決策和責任分工卻很明確,該誰幹的事,誰來負責完成,避免了相互推脫、工作不能及時完成的現象的發生。所以每個人的工作熱情高,責任心很強,學校的各項工作也都能優質高效的完成。

要在學校實現精細化管理,首先要有一隻業務精良、責任心強的教師隊伍,這也是學校發展的關鍵。作爲教務主任有懂得學校發展的規律,對學校的長遠發展有明確的思路,同時要加強對老師的培養和教育,提高老師的素質,並使全校上下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其次作爲教務主任對學校教學工作要做到科學合理的安排,對老師大膽使用。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老師的創造力。

(二)學校的工作要不斷創新,創新纔有發展,創新纔有特色。 這是我在參觀了東三縣六所學校後的最大感受。作爲地道的木壘人我有着深刻的體會。在我離開木壘的那幾年當中,木壘縣一小和縣三小除了校園面積大,校舍齊備,再沒有什麼可以讓我自豪的地方,就當時教師配備來說,大多數老師還是教過我們這一代的老教師,在上課時都還操着濃重的地方口音。雖然老師們都很盡業,但教學質量總是與其他縣市有很大的差距。因爲地處偏遠,畢業的大學生都不願意到這裏來工作,每年分配到縣城的都進了中學。此次考察卻使我耳目一新,兩所學校在辦學思想、辦學模式、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質量、校園環境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且各具特色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這兩所年學校之所以能有如此快的發展速度,我認爲與這所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善於創新有很大的關係。當你走進這所學校,瞭解了這所學校,你就會發現在這所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顯現着創新的智慧。

走進這所學校的大門,你就會看到合理的教學佈局。在這裏,各種雕塑、各種人文建築與草坪和鮮花和諧的交織在一起,既美化了校園,又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在實驗室、音樂美術舞蹈等各功能室,到處能體現出學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有了這樣善於創新的領導和老師,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能得到充分的培養。

(三)育人要講究方法

1、我們到底怎樣教育學生

在參觀學校之外,我們還遊覽了一些木壘的鳴沙山、奇台的刀條嶺,在感嘆大自然的奇特美妙之餘,我不得不佩服旅遊區人的精明。他們會想着各種法子,讓你心甘情願的將口袋裏的錢掏出來,消費掉。這就使我想到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各校都在積極探索育人環境及功能,儘管學校和老師的出發點和動機都是好的,但由於採取的方法不一樣,收到的效果卻是大不一樣。這就如同同樣都是讓遊客往出掏錢,有些採用心裏疏導,有些卻採用哄騙,偷竊甚至搶奪等手段,雖然都是讓遊客掏出了錢,卻引起了遊客的反感和恐懼。因此我們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要多動腦子,多想法子,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高高興興地接受教育,這纔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2、突破思維定勢,樹立新的教師觀念

“怎樣的教師纔是真正的好教師?”這是此次外出考察帶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很顯然,在現代教育中,只展示教師高素質的課堂是沒有活力,而真正的好課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天下。因此,我們的管理模式、教學模式、思維模式都亟待改變,要從根本上樹立全新的優秀教師的觀念,真正將課堂的主體交還給學生。當然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要落到實處。

見多方能識廣,這次外出考察給我的感觸是令人欣慰的,我會將考察所得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一定能給我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有理由推論,只有給予教師更多走出去的機會,才能讓教師瞭解新理論、新方法,進而切實提高教師參與教改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推動學校全面發展。

外出參觀學習考察報告 篇三

2在爲期半個月的學習過程中,思想意識上受到了強大的震動,從參觀院校的外在環境建設、文化內涵建設、人文環境建設,深深的感覺到了自身的不足,產生了無形的壓力同時也產生了動力。南開大學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弘揚“愛國、敬業、創新、樂羣”的光榮傳統,培養了、陳省身、吳大猷、曹禺等爲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才,爲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爲期半個月的學習,在思想意識觀念、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專業課程體系體會如下:

一、思想意識觀念:

1、“態度決定高度”:作爲教師,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專業建設關鍵在於“教師”,無論是人才模式、課程體系、精品課程等等建設都離不開“教師”,,而教師的關鍵在於“思想觀念”的轉變。通過這次學習,我深深的感受到不是誰逼着我們去學習、去提高實踐能力,而是如今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同時更是我們自身的發展需要。職業教育不同於普通教育,它要求你培養的是具有相應的職業能力和技術的銀領人才,作爲教師本身都不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意識,又怎麼能去培養出職業特色的學生呢?如果自已本身都不具備做項目的能力,不能夠做硬項目、引進項目,又怎麼能夠培養學生具有項目的能力呢?所以我想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學習。應該這樣認爲專業建設的本身,就是教師本身能力的提高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自身內涵的提升過程。只要教師自身的意識、素質提高,專業內涵建設就會有質的飛越,而不是簡單量的積累。“形散神聚”就是這個道理。南開大學不斷強化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珍視“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理念,以“注重素質、培養能力、強化基礎、拓寬專業、嚴格管理、保證質量”爲教學指導思想,實行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把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作爲育人的基本環節。

二、工程項目建設:

以“工學結合“爲導向,以“項目任務”爲趨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沒有去

學習之前,我一直都是處於淺層次的理解,是一種初級的形式。

工學結合是企業規律與教育規律深度融合、高度融合。在企業中是基於工作的學習,在學校內是基於學習的工作。以生產流程爲主線,生產任務爲載體,貼近工藝、貼近一線、貼近技術。

“工學結合是企業規律與教育規律的深度融合”,究竟應該如何進行融合?是一個關鍵點。從教師自身而言,既有通曉教育教學規律,又要具有企業實戰經驗。只具備其一,是不能夠較好的完成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針對於我現在的自身情況,只有自已先親體驗一下在“企業中基於員工的工作”,在“學校內基於教學的工作”,才能更好的理解基於工作的學習,基於學習的工作。才能更好的找到工學結合的切入點和關鍵點。否則,工學結合只能是一句空談和修飾語。

以項目任務爲趨動,項目在哪裏?只有去找,有什麼資本去找?還是要憑藉教身的自身業務素質能力,引進項目與學生一起做項目,以項目爲背景開發教材、開發精品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關鍵還是在於“教師”。

在南開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對於“項目”感觸頗深,爲我們進行授課的張博士做過很多項目,每個項目的複雜度、難度應用範圍都很廣。張博士經常下到企業,爲企業提供項目方案設計。他每天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中度過,敬業、愛業、自身的學習能力都很強,值得學習。

三、課程體系建設:

在高職高專課程體系的商討過程中,大家一致贊同這樣的三句話,市場設專業、企業定課程、崗位練技能。多麼簡練的三句話,但卻道出職業課程體系發展的基本思路。

市場設專業:針對目前專業的發展情況而言,我想只有一條路,大批量的進行真實的社會調研,(範圍不僅僅侷限在黑龍江省內,還可以擴展到IT產業的發展的地區,大、中、小型企業,也不僅僅侷限於計算機網絡技術公司,還應包括它所涉及到的其它相應的工作崗位,也可橫向發展,現今計算機僅僅是一個使用工具,工具就應該在共性的基礎之上,與相應的其它專業相結合,我想這也許就是“基礎平臺課”+“專業課程課”+“個性課程課”的發展模式(BPMM)。

企業設課程:根據工作的崗位羣,歸納,把相關企業專家請來座談、探討、研究、歸納、總結。形成BPMM(基礎平臺+崗位模塊+個性化培養)的課程體系。

崗位練技能:市場定專業到企業設課程,必然能夠產生崗位練技能。

以職業能力爲本,來設置課程,確定應知應會、課程內容、評價標準。課程與行業認證發展並行。行業認證代表着行業的發展的前沿技術。現在計算機網絡主要行業認證有思科認證、華爲認證、網絡工程師認證,應將認證內容融入到課程。同時,教師也應參加相應的認證培訓,培訓提高能力,能力創造機會。精品課程建設,以“項目任務”趨動的方式,這樣設置課程的優勢就在於學而習之,學而用之,這樣學生就能夠學習態度良好,興趣提高(願意做),教師也願意去教。以工作任務爲主體,理論融於實踐,做人融於做事,動腦融於動手。

總而言之,通過此次外出學習,感觸很大。在今後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化感觸爲實施。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學習,去敬業、去愛業。

南寧平面廣告考察報告 篇四

學院:作者:時間:

通過這次的考察我認識到:在學校學的理論知識只有在和實際相結合的情況下能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也要去考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