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徵文稿

端午節徵文(彙總17篇)

徵文稿2.97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7篇《端午節徵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端午節徵文》相關的範文。

端午節徵文(彙總17篇)

篇1:端午節徵文

光陰似箭,轉眼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要跟我們見面了。這時候人們紛紛展開紀念活動,比如說:包棕子、划龍舟、掛艾草、佩香包、祭屈原等。看了這些,你們一定想知道我去哪裏了吧,哈哈,我暫時保密,等會兒再跟你你們細說。

“哦”我打了一個重重的哈欠,睜開惺忪的眼睛,看了看日曆表,把我給驚呆了,原來今天是端午佳節,我和媽媽昨天約好一起去看望爺爺和奶奶。我起牀後,發現媽媽在做早餐,我就趕緊過去跟她說話。

“媽媽,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好吧,問什麼問題。”“你能回答我今天是什麼節日嗎?”“嗯……對了,今天好像是端午節。“完全正確。”“我還想問你一個問題,可以嗎?”“可以,問吧。”“今天去那裏?”“嗯……對了,去看望爺爺和奶奶。”“好的,我答應你。快點,我肚子餓了。”“好的。”

我跑回電腦房,開始看起我最愛看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叢書。

過了幾分鐘,媽媽煮好了早餐了,我趕緊往餐桌上看了看。我誇媽媽說:“真是色、香、味俱全啊!”吃完早餐後,我問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去?”媽媽說:“十點鐘我們準時出發!”

到了十點,我和媽媽把所有的東西準備好後,便坐上摩托車。開車了,突然,一個坑把我們都彈了起來,還好,彈的不算高,不然的話我們的命就回沒了。我望了望前邊,發現到處都是泥坑,根本沒有平地。我和媽媽都抱怨爲什麼政府不修好這條路,本來是一個小時的路程,現在變成了雙倍的路程,而且油也浪費到了極點。

“終於到了。”我和媽媽都嘆息着,我熟練地打開奶奶家的大門,讓媽媽把車推進去。當我走進屋子裏,看見奶奶的時候,只見奶奶一把抱住了我。爺爺也非常高興,不停地問我吃不吃這個,喝不喝那個,簡直高興死了。

可是對於我來說,端午節最好的品味就是吃棕子啦。奶奶一看見我要棕子就立刻端來了一碗剛出爐的棕子給我。我說了聲:“謝謝”。而奶奶卻說:“不用謝。”我吃完那碗棕子後,覺得太好吃了,還想吃一碗。沒想到奶奶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又給我端了一碗。我吃完後,覺得非常舒適,就津津有味地看起電視來。

傍晚,涼風習習,在晚風的護送下,我們要回家了。爺爺、奶奶在門口向我道別,好像捨不得我走,我們在一陣“再見”的聲音中坐上摩托車回家了。

這是我過的最特別的端午節,因爲我從來沒有那麼開心了。

提示:先說說這篇作文的優點。這篇作文的語言生動爽快,有個性,特別是與媽媽的對話,讀起來好像那個爽快、開心的小孩子就站在我面前一樣。這種人物的對白,如果寫得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有語言個性,往往對塑造人物形象很有幫助,使人印象深刻。像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其語言就極有個性,讀他的對白,彷彿那個嫉惡如仇、仗義疏財、痛快魯莽的魯提轄就活潑潑地站在眼前。如果說不足之處,感覺她過的端午節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就是在爺爺奶奶家糉子吃了一碗又一碗,看完電視就回家了,像記流水帳一樣。從全文的結構來看,節前的描寫應是鋪墊,應略寫,後面到爺爺奶奶家過節應是重點,應該詳細寫。但是文中,卻把前面倒寫得生動一些,後面的重點反而缺乏細節和語言對白,好像一筆帶過。其實,與爺爺奶奶一起過端午節,應該不光是吃糉子,和爺爺奶奶一定說了好些話,這種場面和細節甚至對話要寫得更充分一些,要寫出過端午節的特別來,這篇作文就成功了。

篇2:端午節徵文

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好多好多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

今天我就來說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過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爲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糉葉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裏,並且人們也要吃糉子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去年,我們一起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爲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爲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他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一般爲二十到三十米每艘船上約三十名劃手,有二十六個劃手,一個舵手,兩個鼓手,還有一個喊號子的。”

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岩石上,爲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着藍布,我們走過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豔的紅,明亮的黃,黯淡的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根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他們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不同的龍舟上的人穿着不同顏色的背心。

比賽開始了,頓時鼓聲大作,觀衆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參加比賽的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滑,緊接着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的,漸漸的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發飄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

傳統節日,洋溢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清秀。散發了濃濃的詳情,也陪伴着小小的我快樂成長。

篇3:端午節徵文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端午節在6月8日。

端午節裏,我和媽媽包糉子,先看着媽媽包幾個,然後再學着媽媽的樣包。包着包着,我學會了。在端午節裏我學會了包糉子。

我跟媽媽上街去買菜。買了許許多多我喜歡吃的菜,還買了一些許多好吃的回家。回到家裏,我就急忙洗菜,快到中千12:00的時候,我家的表姐、表哥,也到我家裏來慶祝端午節。

端午節還要吃茶蛋,媽媽做好了茶蛋,就分給我們吃。這就是愉快的端午節。在端午節裏,我學到了許多東西。

媽媽做好了菜,端到桌上,便吃起來。飯吃完以後,我覺得這頓餅吃得津津有味。過端午節還穿上了新衣服,在端午節裏我還知道糉子怎樣包的。

先洗乾淨米,在把髒水倒掉,然後在把糉葉弄成一個尖砂的東西,再把米放進裏面,在拿筷子搞一下,然後再把兩片葉子合上,把繩子繫緊來,這樣就包好了一個糉子。這樣就可以一個一個的包了。

愉快的端午節太開心了,太快樂了。這就是愉快的端午節。

篇4:端午節徵文

農曆五月五日爲端午節,“端午節”又稱“五月單五”、“重午節”、“端陽節”、“五毒日”、“娃娃節”、“五月節”、“女兒節”等。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解釋不盡一致。廣爲流傳的要屬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說”。據樑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遭讒不用,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他,在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這一傳說在中國廣大地區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民勤也不例外。民勤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民勤人過端午節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小孩子五毒兜、香荷包、吃雞蛋、糉子、油糕、麻花等。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陝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是哪五毒,民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是指蛇、蠍、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後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這些都是帶有巫術意義的民俗事象,表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節日之前,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週歲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來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紅色,五毒圖樣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綠色,用其它綵線搭配縫製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說是一件藝術品。有些做成短褲形狀,孩子整個夏天輪換着穿,一直穿到秋涼。因爲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歡,小孩穿上也開心。有些小孩可以穿兩三個夏天。小孩長大了不能穿了,母親還會把它像寶貝一樣收藏書起來。有的還會轉贈會別人,接受的人也會很開心,因爲這不是人人都會做的,一般年輕人可能都不會做。懸掛柳樹技

端午節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普遍流行的節日,每當此時,南方和北方的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柳樹技藉以避邪。

民勤人還有一種特有的習俗,大人在五月端陽節的前一天,細心的媽媽們爲小孩子們編上各種顏色夾雜在一起的花繩子,給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戴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七的那一天,都取下來扔到房上,讓喜鵲叼着給在銀河相隔的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在這個節日裏,民勤的媳婦們還要蒸上扇子,糉子帶着回孃家。

民勤人在吃糉子這一點上與別處稍有不同。糉子一般是棒塊狀,裏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樣喜歡用糯米、綠豆、豬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紅棗、糯米,吃起來特別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再加上蜂蜜特別香甜爽口。

篇5:端午節徵文

不知不覺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侯,又讓我想起故鄉的端午節來,我的老家在閩西紅土地。在我的記憶裏,聽媽媽說,每年端午節的前幾天,也就是農曆四月底開始,閩西客家人就開始籌劃過端午節了。首先,人們要抽空上山採摘包糉子的竹葉、菖蒲、艾葉等晾乾備用,五月九年級開始,人們就忙於包糉子,老家產水稻,家家戶戶都養豬,所以包糉子的主要原料是自家種的大米和豬肉。五月初四之前,男人尤其是男童要剃頭;初四日下午全家人都要以艾葉、菖蒲等煎湯沐浴,晚上人們還要在自家大門上掛上、菖蒲和艾葉等以避邪避禍。 五月初五當天,大人們拜完神,就開始婦女圍在一起包起各式各樣的糉子,有長條形的,三角形的,有甜的、鹹的,邊聊家常手裏邊包着充滿喜悅的糉子。這時的男人們則三個一羣五個一夥的圍在一塊泡着自家種植及加工的紅茶在一邊聊着農作和秋冬將帶來的收穫。晚上家家戶戶都將親手包好的煮好的糉子、美味的佳餚(在農村家家戶戶都養雞鴨,只有在過節、過年的時候才捨得宰殺雞、鴨)、美酒(自家釀的糯米酒)端上桌,全家人圍在一起憧憬夏季的豐收和秋冬歲末的家庭建設藍圖,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而糉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而今超市裏或是小攤鋪上常年都可以買到,而且包裝精緻美觀。可是,我感到好象總缺少了一些什麼的……

篇6:端午節徵文

從古到今,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許多美好的節日,外國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節日,而我們中國人也有中國特定的節日。

端午節有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今天我把這些故事講給大家聽。

說起端午節,每一箇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因爲這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就是吃糉子,賽龍舟。但是,過端午節爲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呢?

通過了解,我終於找到了適合的答案,原來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忠臣,他主張富國強兵抗擊秦國,但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流放。後來自己的國家被秦國佔領,屈原悲憤欲絕,於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的老百姓聽說後,划着大大小小的船隻趕來搭救。爲了不讓水裏的魚蝦咬食屈原的屍體,人們把糯米包在葦葉裏,用線捆好,做成糉子投入水中。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用賽龍舟、吃糉子等方式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相信大家聽這個故事以後會抱着不一樣的心情去吃糉子,過端午節吧!

篇7:端午節徵文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糉葉飄香,端午節吃糉子,是最具節日氣氛的傳統習俗。

我們家包的糉子,極有講究。先說糉葉,媽媽總是不辭親苦地爬進深山,採摘山上天生青翠繁茂的箬葉,半潤肥大,香味清純且濃郁,它是包糉子最正宗的極品了,包裹的糉子帶着山野飴人的撲鼻清香。再說包法:將糯米洗淨,泡三四個小時;新鮮糉葉、糉繩用溫水浸泡、洗淨、瀝乾;根據需要加入各種配料,可包成單純的紅豆糉子、綠豆糉子、紅棗糉子、板栗糉子、火腿糉子……也可包成有碎蘿蔔乾、香菇丁、栗子、鹹蛋黃、肉等配方的葷或素的八寶糉子。媽媽說包、煮糉子的人一定要性情溫和,不能急躁,否則包不出好吃的糉子。是啊,只有像媽媽那樣,做活總是細緻、從容,將糉葉兩片重疊,捲成尖筒狀,放入兩大匙糯米等,用筷子將其細細搗壓。媽媽特別強調米鬆了,進水失粘,不好吃。媽媽再把糉子包成四角狀,捆緊。做好後放入鍋中,冷水蓋過糉子,用中火煮兩小時。這兩小時是最讓我們孩子“煎熬”的時刻,隨着四溢的香味越來越濃,我們嘴巴喳吧喳吧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待糉子煮熟後,一個個呈青黃狀,一種濃郁悠久的美味蕩氣迴腸。

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今年,媽媽得了嚴重的脊椎病,已經害病大半年,都不能幹什麼活了,只能在家臥牀靜養。我們都以爲不能吃到媽媽親手包的糉子了。沒想到在過節的前兩天,媽媽就揹着我們去了一趟農貿市場,在那精挑細選了很久,買了一疊箬葉回來。可憐的媽媽走這一段路就已累得氣喘吁吁。走到家裏時,幾乎一步一挨,嘴裏還喃喃地念道:“這箬葉也不好,沒有我自己上山採的好。”我們都勸媽媽不要包了,要吃就買幾個吃吧,媽媽搖了搖頭說:“沒什麼,包幾個糉子算啥呀!”第二天一早,媽媽就一瘸一拐地忙活開了。洗糉葉,淘糯米……豆大的汗珠掛在了她的額頭上。我們知道,那不是天氣熱的緣故,那是媽媽病着。我們都心疼媽媽,但又知道媽媽那犟脾氣,只好想方設法地在一旁幫助她。由於年紀小,其實也沒幫上什麼忙。媽媽咬牙包了整整一百個糉子,待到糉子快煮好時,媽媽實在撐不住了,已躺在牀上休息了,可口裏還一直囑咐:“給鄰居們送些去,平時沒少麻煩人家。”我們按照媽媽一貫的做法,有好東西一定要與鄰居分享,自家留了三十個,其餘的都分送給鄰居了。

這一次的糉子,雖然沒有以往的好看、好吃,但是我認爲這是平生吃到的最美味的糉子。因爲這是媽媽用心做出來的,也是我用心品嚐出來的。

篇8:端午節徵文

光陰似箭,轉眼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要跟我們見面了。這時候人們紛紛展開紀念活動,比如說:包糉子、划龍舟、掛艾草、佩香包、祭屈原等。看了這些,你們一定想知道我去哪裏了吧,哈哈,我暫時保密,等會兒再跟你你們細說。

“哦”我打了一個重重的哈欠,睜開惺忪的眼睛,看了看日曆表,把我給驚呆了,原來今天是端午佳節,我和媽媽昨天約好一起去看望爺爺和奶奶。我起牀後,發現媽媽在做早餐,我就趕緊過去跟她說話。

“媽媽,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好吧,問什麼問題。”“你能回答我今天是什麼節日嗎?”“嗯……對了,今天好像是端午節。“完全正確。”“我還想問你一個問題,可以嗎?”“可以,問吧。”“今天去那裏?”“嗯……對了,去看望爺爺和奶奶。”“好的,我答應你。快點,我肚子餓了。”“好的。”

我跑回電腦房,開始看起我最愛看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叢書。

過了幾分鐘,媽媽煮好了早餐了,我趕緊往餐桌上看了看。我誇媽媽說:“真是色、香、味俱全啊!”吃完早餐後,我問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去?”媽媽說:“十點鐘我們準時出發!”

到了十點,我和媽媽把所有的東西準備好後,便坐上摩托車。開車了,突然,一個坑把我們都彈了起來,還好,彈的不算高,不然的話我們的命就回沒了。我望了望前邊,發現到處都是泥坑,根本沒有平地。我和媽媽都抱怨爲什麼政府不修好這條路,本來是一個小時的路程,現在變成了雙倍的路程,而且油也浪費到了極點。

“終於到了。”我和媽媽都嘆息着,我熟練地打開奶奶家的大門,讓媽媽把車推進去。當我走進屋子裏,看見奶奶的時候,只見奶奶一把抱住了我。爺爺也非常高興,不停地問我吃不吃這個,喝不喝那個,簡直高興死了。

可是對於我來說,端午節最好的品味就是吃糉子啦。奶奶一看見我要糉子就立刻端來了一碗剛出爐的糉子給我。我說了聲:“謝謝”。而奶奶卻說:“不用謝。”我吃完那碗糉子後,覺得太好吃了,還想吃一碗。沒想到奶奶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又給我端了一碗。我吃完後,覺得非常舒適,就津津有味地看起電視來。

傍晚,涼風習習,在晚風的護送下,我們要回家了。爺爺、奶奶在門口向我道別,好像捨不得我走,我們在一陣“再見”的聲音中坐上摩托車回家了。

這是我過的最特別的端午節,因爲我從來沒有那麼開心了。

篇9:端午節徵文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就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的風俗:懸鐘馗像:鍾馗捉鬼,就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赤腳,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赤雙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隻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日,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爲陛下除妖魔,皇醒後,瘧疾愈,於就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圖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陽節,此時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就是有許多人划船趕迫拯救,就是爲尤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就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而賽龍舟便就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此時爲了抵禦這些天災,他們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爲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並把船建造成龍形、畫上龍紋,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糉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爲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此時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並灑牆壁問,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此時即就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篇10:端午節徵文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

作者吃糉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

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節、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

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

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別的國家去申報呢!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爲保護、弘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篇11:端午節徵文

端午節徵文

端午節徵文(一):永遠的端午

春節給人以希望,清明給人以懷舊,中秋給人從欣慰,可端午則給人以和諧。端午,一箇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一個值得人們永遠懷念的節日。

說起端午,就能夠輕易地聯想到一個人:屈原――楚國三閭大夫。最初的端午節的確是爲了紀念這位偉人。他忠心耿耿,才幹卓越,而結果卻受打擊,被放逐,報國無門以至窮愁潦倒,抑鬱而終。通過歷史的記載,我可以在腦海中想象他在臨死前與漁父對話的場面:他披散了長髮一路行去、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江畔風影裏幾叢壓傷的蘆葦搖曳出披着晚陽的飛鳥和他疲憊的清姿。面對漁父的疑問,他回答:“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無法理解他的執著,在漁父的心中,只有: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應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可�J其糟而啜其�r。是啊,平凡的人怎能理解他?因此,世人皆醉了。他痛苦因爲他清醒,所以註定要承受求索路上難忍的孤寂。終於,風急雲沉的一天,他的清高刺痛了幽幽汩羅水,一懷沙石隨江而去,一朵白蓮在污泥中枯萎。漫天彩霞默默致哀,當時的人們怕魚蝦吞噬了他的身體,紛紛向江中投下糉子,這個習俗也一直延續到現在乃至永遠來銘記他。

屈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能夠引領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屈原是值得我們懷念的,而現在人們紀念屈原,慶祝端午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當然,最出名的要數吃糉子和划龍舟。糉子,作爲江南一種有名的食物,渾身烙滿了文化印記。葦葉糯米,蓮子花生……青白豔鮮,文雅秀麗,每一樣物事都具備了典型的江南韻味。有關專家考證後說,糉子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屈原。當年,這位愛國詩人自沉汩羅江後,民衆紛紛駕龍舟前往營救。後來,大家又包了很多糉子,撤入江中,希望江魚吃到糉子後,不要噬咬屈原的身體,爲可憐、可敬的詩人留一個全屍。江南的習俗,包糉子的糯米事先要淘洗潔淨,葦葉要新鮮,清爽,蒸者要耐心。小小糉子,包裹着人們對正義的崇拜,對正道的敬仰。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在大湖中並列排着幾條龍舟,劃手們都各就各位等待着號令響起,湖的四周都站滿了喝彩的觀衆。待號令響起,劃手們都鼓足勁划船,毫不遜色的要數站在舟頭的鼓手,他們快速有力的鼓聲時時振奮着後面的劃手,此時賽龍舟的人們都想彌補過去祖先未能及時救上屈原的遺憾,又像是在和湖中受驚嚇的魚兒嬉戲比賽。而在岸上,叫喊聲、喝彩聲混雜在一起,真是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在端午節前幾天,人們還會去街上買一些硫磺放在家中來防蛇,還有就是把一種香草插在門上來求平安。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均與自然有關。

江南是個文化的海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鍾靈毓秀。茶的雅俗共賞,酒的豪情萬丈,風箏的逸興如仙,絲竹的悠揚纏綿,還有那陣陣的蓮歌,那飄飄的絲綢……每一樣江南文化裏總濃縮着江南的靈魂,屈原的精神正是江南的靈魂。司馬遷在記述了屈原的事蹟後,爲他的'死去深表惋惜,假如他以他的才能遊說諸侯,假如他走出楚國,他一定會成爲天下紅人,成爲國家棟梁。可惜的是,屈原他抱定了一個目標,生爲楚國生,死爲楚國死,“安能以皓皓之日而蒙世之溫蠖乎”.但他追求的不是爲了自己一個人飛黃騰達,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祖國儘快繁榮、富強起來。我們以端午節的形式來緬懷這位偉人,來傳承他的愛國情懷。隨着世世代代的遺傳,端午節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而端午節也越來越與自然有很大的聯繫。人們以紀念屈原的方式來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用這個偉人的靈魂作爲與自然界相通的橋樑。天地宇宙大同當是一代偉人最高的追求!

端午節給我們緬懷屈原的機會,也讓我們感受他的愛國和堅貞不渝的情操。屈原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端午節也將長存於世。

端午節徵文(二):端午放河燈

今天是端午節,我走在路上,看見了許多推着小車的人,賣一種形狀像劍一樣的綠色植物,還有許多賣糉子的。

中午放學回家,我看見我們的鄰居的門口都掛着那種像劍一樣的綠色植物,整座房子都瀰漫着淡雅的香味,我家門也掛着一束。

奶奶給我打開門,我好奇的問奶奶,爲什麼要在門路掛這種東西?

奶奶告訴我,那束形狀像劍一樣的綠色植物叫“蒲劍”,在端午節這天,門邊掛一束蒲劍是一種民間習俗,據說可以避邪。

我問奶奶:“你也信?”

“也說不上信不信。”奶奶說,“這是延續多年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掛,這樣纔有過節的氣氛。

午飯吃的是糉子,各種各樣的糉子,有沙餡的,臘肉餡的……可是,我一口也吃不下。總想着晚上的河燈會。

下午放學回家,爺爺和我就做了一盞河燈。

吃了晚飯,我們來到河邊,那裏有許多人小孩子的手上都拿着河燈,在等天黑。

我問爸爸,爲什麼要在端午節這天放河燈呢?

爸爸問我知不知到屈原。

我知道的。屈原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後來投江自殺。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爸爸給我講道理,不同的地方用不同方式紀念屈原,有的地方賽龍舟,有的地方糉子投進江裏,魚吃糉子,就不會吃屈原了,我們這的地方放河燈,是給郵原照亮。

夜幕降臨,人們紛紛把點燃的河燈放進河裏,河燈五顏六色,各式各樣,不一會兒,在微風吹拂下的河面上,飄蕩着點燃的燈火,彷彿滿天的星星,都撕進了小河裏,如果屈原在河底有靈,他一定會感覺到這是一個光明的世界。

端午節徵文(三):端午節的一天

放假了,我非常高興,因爲我可以到外婆家去過節,還可以和我表妹玩個痛快,而且外婆家還有好多吃的,一想起來嘴就饞了。

第二天,爸爸騎着摩托車帶着我們一家人來到了外婆家,我外婆非常熱情地接待我們,放下禮品,我就和表妹玩呀,吃呀,太爽了,好久沒來了,真是開心!我們玩呀玩,外婆的菜就做好了,她拿起鞭和蠟燭還有香。準備還願了,一邊叫,你們倆個小女孩準備好,馬上就要上桌過節了,先去洗手,我和表妹一股勁=地跑去洗手。表妹是個很不講理的人,還很賴皮,一上桌就用手抓吃的,真是把我給笑壞了。一家人看着她一臉黑乎乎的皮膚,頑皮的樣子,也都笑了。我和外婆一家人吃呀吃,好開心。

下桌了,我和表妹又接着去玩,表妹把她年有好玩、好吃的都拿了來給我,有時候還會還我出去走走。開心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媽媽說:”玩夠了沒有,我們該回去了,作業還寫完啦。“我有點兒捨不得走,太開心了。

篇12:端午節徵文

今天我就來說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過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爲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糉葉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裏,並且人們也要吃糉子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去年,我們一起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爲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爲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他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一般爲二十到三十米每艘船上約三十名劃手,有二十六個劃手,一個舵手,兩個鼓手,還有一個喊號子的。”

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岩石上,爲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着藍布,我們走過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豔的紅,明亮的黃,黯淡的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根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他們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不同的龍舟上的人穿着不同顏色的背心。

比賽開始了,頓時鼓聲大作,觀衆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參加比賽的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滑,緊接着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的,漸漸的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發飄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

傳統節日,洋溢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清秀。散發了濃濃的詳情,也陪伴着小小的我快樂成長。

篇13:端午節徵文

2015關於端午節徵文800字

快樂的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端午習俗

我的家鄉在鉛山,這是一個風景優美,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裏的文化習俗非常多,讓我來爲大家介紹介紹家鄉的端午習俗吧。

糉子飄香

“五月五,是端陽,吃糉子,灑白糖……”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忙着包糉子,當你經過別人家門口時,總會看見一些大人用糯米、糉葉、葦草做出一個個結實的糉子,有圓的,有枕形的,好可愛啊!再把它們放進一口大鍋裏蒸,整間屋子都瀰漫一種清香味,讓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貪吃的小孩還時不時到廚房裏轉一轉,一個勁問糉子熟了沒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把糉子紮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個。有一個最大,另外四個比較小,好像是一隻母雞在呵護着小雞,象徵着孩子們在長輩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鹹的。

灑雄黃

吃完糉子,到外面活動活動,咦?他們在看什麼,一位長輩在灑一種黃黃的東西,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着什麼字,一問才知道,這種東西叫雄黃酒,專門用來驅蟲的。因爲正值夏天蟲子繁殖季節,難免一些蟲子、毒蛇會鑽進家裏,但灑這種酒,它們聞到酒的氣味就不敢來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把這種酒在孩子們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龍舟竟渡

“咚咚咚,”從沿河邊傳來一陣陣鑼鼓聲,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信江河裏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每艘船上坐着二、三十個人。他們穿着顏色一致的隊服,紅的、黃的、白的都有,還有的乾脆光着膀子。大家動作一致,船槳上下揮動,激起陣陣浪花,船尾鼓手拼命擊鼓,兩岸觀衆吶喊助陣,那場面異常熱鬧。

據史料記載,我們家鄉龍舟賽前船員們先做龍頭的。龍頭做好以後由船員們擡着挨家挨戶暮集一些錢,人們會把大門敞開,用清水澆灑龍頭,乞求今年能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端午節午飯後正式開賽,在船頭放一隻鴨子,哪隻船先抓住鴨子就算獲勝。

家鄉的端午風俗很多,也很獨特,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話,就來我家鄉找我吧!

篇14:端午節徵文

“我與傳統節日”主題徵文:我與傳統節日——端午節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好多好多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

今天我就來說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過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爲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糉葉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裏,並且人們也要吃糉子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去年,我們一起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爲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爲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他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一般爲二十到三十米每艘船上約三十名劃手,有二十六個劃手,一個舵手,兩個鼓手,還有一個喊號子的。”

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岩石上,爲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着藍布,我們走過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豔的紅,明亮的黃,黯淡的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根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他們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不同的龍舟上的人穿着不同顏色的背心。

比賽開始了,頓時鼓聲大作,觀衆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參加比賽的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滑,緊接着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的,漸漸的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發飄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

傳統節日,洋溢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清秀。散發了濃濃的詳情,也陪伴着小小的我快樂成長。

篇15:端午節徵文

又到一年糉子飄香時。6月8日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也是國家決定作爲公民法定節日的第一年。從媒體上看到有些學者在研究端午節的歷史沿革、形式淵源、習俗內涵、民俗變遷和現實意義等等,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有重大意義。筆者認爲,端午節其實是愛國主義教育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是黃金旅遊節。這三層內涵應當適當固化,不斷髮展。

首先,作爲愛國主義節日,這一點應當是端午節成爲法定節日的時代內核。最早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繫起來的傳說是東漢應勳《風俗通》,完整的糉子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是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這一傳說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原本以辟邪保健爲唯一目的的習俗出現了紀念古代聖賢的因素,原本只是體現人與自然節律之間的關係開始體現人與人的關係,滲透社會道德的思想,這是端午節習俗發展的重要標誌。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一個傳說能夠得到全民認同?答案:是因爲屈原精神的魅力所致,是他那種爲理想上下求索的堅強意志,是他那種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是他那種愛國主義的情操。

其次,作爲衛生防疫節,這一點應當是端午節成爲法定節日的固有內容。端午鄰近夏至,雖然盛夏還沒來到,但持續的高溫天氣讓人非常難受。這個時候是各種病菌肆意繁殖、傳播的時期。端午節,在我國古代這個時候是疫情的高發期,民間老百姓認爲五月爲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之說,即蛇、蜈蚣、蠍子、濾布壁虎和蟾蜍。此月多災多難,因此想了不少辦法來應對。避「五毒」也是過端午節的初衷,此時正值初夏季節,多雨潮溼,毒蟲滋生,人很容易得病,所以這天人們要飲雄黃酒驅蛇蟲,要早起收集露水洗眼以明目,小孩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

於是人們漸漸習慣於在這天飲雄黃酒,並插艾草、懸菖蒲、佩香囊、戴老虎索等來驅邪氣。這些習俗在現代人看來既迷信又落後,但卻反映出古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發揮的民間智慧。艾草、菖蒲、雄黃水等,這些傳統習俗,都有益於人們的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因此,端午節可以說是全民防疫日,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和古代相比,如今對付各種疾病有了更爲先進的治療方法,不過很多人防病防疫的意識卻淡化了。有識之士呼籲,在今年的端午期間,不妨舊俗新用,開展全民的夏季愛國衛生活動,提高人們的健康防疫意識,讓端午節成爲現代的全國衛生防疫節。

再次,作爲黃金旅遊節,這一點應當是端午節成爲法定節日的必然趨勢。端午是與舟、水有關的節日。吃糉子、觀看或參與賽龍舟。乘船賞景也是端午節旅遊的理想選擇。春遊是時尚,也應當是端午節的必然趨勢。同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爲根本,充分挖掘端午節的深厚文化內涵,結合迎接和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廣泛開展羣衆性節日民俗、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愛國衛生和科普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叫響”紀念屈原愛我中華"這個主題,引導人們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愛國情感,提高科學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篇16:端午節徵文

同學們,本週的星期四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了。你們是否知道我國傳統端午節是幹什麼的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節。民間最流行的叫法是“五月節”與“糉子節”,爲什麼叫端午節呢?原來,“端”在這裏就是開始、開頭的意思。“五”與“午”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因此五月的第一個逢五日就叫“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隊伍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是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糉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篇17:端午節徵文

街道里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那是煮糉子發出的清香,端午節到了。 端午節是個傳統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要吃糉子,掛香包......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節日。當然,也會想到那位與端午有關的詩人——屈原。那種悲苦的.命運,讓人對他同情,對他懷念,於是,便有了端午,便有人祭奠他,一遍一遍。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梅堯臣的這首《五月五日》,寫的就是屈原,那種悲哀,那種淒涼,那種孤獨,那種感傷,讓人也跟着憂愁。

屈原啊,你很痛苦吧,自己費盡了心思想要幫祖國,卻遭到奸臣的陷害,眼看着殘暴的秦軍攻入楚國,焚燒楚國的宮殿,屠殺楚國的人民,伴隨着你種植在宮殿花園裏的心,也同樣被燒成灰燼,沒有心的你,就象一棵沒有根的樹,所以你選擇了死,以死來證明你的心,跳下了那汨羅江,你就這麼的一跳,便結束了一切。在你跳下的那一刻,你看到了那悲痛的人們,在爲你哭泣,你欣慰的笑了,原來人在死前會是如此的明瞭啊!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着實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聞糉香,又祭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