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徵文稿

讓“小塔山精神” 永駐我們的母親河

徵文稿2.24W

讓“小塔山精神” 永駐我們的母親河

讓“小塔山精神” 永駐我們的母親河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每當耳邊響起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總是令人想起自己家鄉。贛榆區就有這麼一條河,它哺育着衆多民族英雄和百萬贛榆百姓,被贛榆人民尊稱爲母親河的青口河。

因爲這條碧波盪漾的青口河,迤邐而來,河邊成蔭的綠樹迎風吟唱,田裏金黃的麥浪隨風翻涌。因這條蜿蜒曲折的青口河貫穿小鎮,我們小鎮的名字也“隨姓”叫青口鎮。在母親河的撫育下,現在的青口鎮已成爲贛榆區人口大鎮、經濟重鎮。今年,贛榆剛建成的二道街文化商業街區就位於青口河北岸,牌坊街南側,佔地面積約34000平方米(合50畝),規劃總建築面積約45300平方米,依靠青口河岸美麗的景色與二道街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出新二道街的現代時尚文化圈。此外,結合計劃明年將啓動的青口河兩岸綜合治理工程,希望未來幾年可以連片開發,重塑母親河和二道街的往日榮光,更肩負振興青口河南的重任!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條源於沂蒙山脈全長64公里的母親河,滋潤着兩岸的土地,養育了爲解救青口百姓於水火,抗擊日寇侵略而犧牲的“青口十八勇士”;養育了冒着戰火,推着滿載物資的小推車支援前線的董力生;也誕生了江蘇省第二大人工水庫——小塔山水庫以及被贛榆人民世代傳承的“小塔山精神。”

青口河的上游是沂蒙山區,山高坡陡,下游水系紊亂。解放初期,每逢大雨,青口河就會氾濫成災。汛期過後,水入大海,又無水澆田。爲了讓母親河不再危及贛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又爲了解決百姓灌溉用水等問題,贛榆縣委縣政府決定在青口河中游因地制宜修建一座大型水庫,既能防洪排澇,又能蓄水灌溉。這座水庫就是江蘇省第二大人工水庫——小塔山水庫。

1958年8月31日,中共贛榆縣委在青口鎮召開了小塔山水庫準備開工的動員大會,到會的530多人,包括了參加施工的贛榆水利人在內的贛榆各級幹部羣衆。

在中共贛榆縣委的帶領下,贛榆水利人與贛榆人民攜手並進,發揮戰天鬥地,不畏艱苦的奮力拼搏精神,於1959年國慶前,建成了當年江蘇省最大的人工水庫小塔山水庫。後來,縣委又動員組織了三萬人,最高出動達三萬八千人,於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苦幹一冬春,劈大嶺、越九河、截百溝、填千坑開通了長達145華里的六條幹、支渠,和總長351華里的79條斗渠,及700條總長1730華里的農渠,總計土方1166萬立方米。這些渠道都是溝、渠、路、綠化、電力五合一高標準:干支渠的每邊均有8.5米寬的大公路,斗渠每邊都有6米的公路,農渠每邊都有4米的公路,溝、路間的青坎上栽植楊柳等喬木,溝、路、渠邊坡均栽植紫穗槐、紅柳條等灌木。

塔山水庫及灌區工程,總土方1270萬立方米,石方14萬立方米。若完全用肩挑、人擡、小生產的老辦法,需用1400萬工日,需三萬整勞力幹五年,但贛榆人民因地、因時、因工制宜,依靠羣衆,就地取材,土洋並舉,提前兩年完成了任務,新華日報在專題通訊中稱讚說:“三年任務一年完,節省經費200萬”!

贛榆人民在修建水庫時不畏辛苦,合力共進,用萬輛小推車“一方土一塊石”推出了這座造福後代的水庫,而這種“萬衆一心、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被贛榆人民世代傳承的“小塔山精神。”

治理水患、興修水利一直就是最基礎的民生工作。如今小塔山水庫不僅承擔着防洪、蓄水、灌溉等職責,還肩負着贛榆百姓飲水安全的重任。爲了確保贛榆人民飲水萬無一失,贛榆區在“十四五”期間,將投資27億元提高區域供水飲用水源地環境整治。贛榆區水利局響應贛榆區政府的治水要求,發揚戰天鬥地,不畏艱苦的“小塔山”精神,順利完成青口河莒城湖應急水源地達標建設,並於2020年10月27日順利通過省水利廳行政驗收。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但“食”卻以水爲本。贛榆水利人將“小塔山”精神爲治水內動力,以青口河這條贛榆母親河爲紐帶,做足水文章,打造生態文化長廊,既維護河庫健康生命,恢復水生物多樣性,讓河庫湖泊得以休養生息,又能促進贛榆經濟文化經濟增長,共同造福贛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