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中秋節的風作文多篇

中秋節的風作文多篇

中秋節的風作文篇1

中秋賞月今天是中秋節,是和家團圓的日子。

俗話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可是今年有點小小的遺憾,早上天空中飄灑着絲絲細雨,天陰沉沉的。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坐在一起吃團圓飯,我們說說笑笑,吃着月餅不時仰望着天空。吃完飯,我便和家人來到爺爺家門前的小河旁,等待着月亮出現。這時,妹妹興奮地大叫:“月亮出來啦,月亮出來啦!”因爲早上有下雨,所以天空的月亮只露出了半個小腦袋。猶如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漸漸的,圓圓的月亮升起來了。像一個大玉盤,月亮猶如一個穿着白色婚紗的仙女,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大地一下子變得猶如白晝。明月嵌在天幕上,好像嫦娥姐姐在哭泣。我此刻好像感覺到嫦娥姐姐後悔偷吃了長生不老藥。因爲她看見人間閤家歡樂的美景,她更感覺到了月宮的冷清。這時爺爺叫住我,親切地說:“快看那裏好美!”原來月亮的影子倒印在爺爺家門前的小河裏,形成了一個水中月。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四周的燈光,襯托着美麗的月光。真像置身於美麗的畫卷。看到此景,我便忍不住涌起愉悅之情,作了一首詩:中秋河邊賞月圓,只見河水印玉盤。擡頭只見嫦娥泣,低頭只聞閤家歡。媽媽一聽,誇我說:“不錯嘛,興致蠻高的,真像個小詩人。”我得意洋洋地笑了起來……

啊!這真是一個難忘又愉快的中秋節。既能看到月兒圓,又能吃到香噴噴的月餅。我愛中秋節!

中秋節的風作文篇2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繫是在明代。

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裏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和贈於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出國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爲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風作文篇3

中秋節的高潮是八月十五夜,全家聚飲同吃團圓飯,這叫“圓月”。如有親屬未歸,席上必置杯筷,象徵閤家團圓。菜餚中,“八月桂花鴨”(鹽水鴨)必不可少,其次是毛豆燒仔雞及板栗、芋艿或老菱紅燒肉等。

清人潘宇鼎《金陵歲時記》記載:“中秋祀月陳列果實,如菱藕慄柿之屬,扎香如寶塔形,上加紙鬥,名曰‘斗香’。”人們虔誠遙拜月亮,焚燒神像紙,最後撤下月餅、瓜果等供品,全家人喜而食之。“老南京”還有一“怪”俗:拜月、賞月時,如遇“天狗吞月亮”——月蝕,則家家敲鑼、盆和鳴放鞭炮,謂之“驅天狗”。南京民間還有一俗規:“女不祭竈,男不拜月”。傳說月神嫦娥見了男人會害羞,故擺供、撤供、燒香、燒紙,乃至分食供品等均由家中主婦動手,男性只陪祭而已。擔任主祭的女性主婦還要穿上新衣、裙子和花鞋,以討月神歡喜、求得全家團聚平安。所以,中秋節在南京又名“女兒節”。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中華門外窯灣街的上碼頭有座“澗子橋”,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則來此往橋下摔瓦罐,據說能使妻子懷孕。久而久之,這座橋也訛稱“見子橋”。

中秋節的風作文篇4

“一顆、兩顆、三顆······星星真多,數也數不清,真想知道宇宙是什麼樣子的,更想知道月亮有什麼故事。”我正在院子裏數星星。

這時,爸爸聽見了,走過來。對我說;今天是中秋節,我正想給你講講月亮的故事,沒想到你這麼想聽,好,我講給你聽。”說完爸爸開始講了。

上古時期,后羿把太陽射下以後,就和一位民間女子嫦娥結了婚,他們生活的十分幸福。有一天,后羿給嫦娥一顆藥丸,並警告她,我不在時,不要吃這個。他說完就馬上離開了。嫦娥把這句話牢記在心。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后羿一直沒有回來,於是嫦娥買了一隻兔子解悶。過了幾天,她的家裏來了強盜,嫦娥一不小心,把我那個藥丸吞了下去,碰巧后羿回來了,把強盜趕走了,可嫦娥抱着一隻小兔子,飛上了月亮,后羿大喊“嫦娥”!可再喊也沒有用了······

爸爸講的很好,我也聽得入了神,忽然我覺得有人在叫我“吃月餅了!再不吃就沒有了。”原來是媽媽叫我們吃月餅。“爸爸給我講故事”。“哦,那吃月餅吧”。“爸、媽吃月餅了”,媽媽說。奶奶說:“馬上來,別讓我催了,她爺爺午覺纔剛起。”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裏,春播、夏收、秋獲、冬藏是主要的勞作活動。土地收成的情況,對於以此爲生的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人們對於土地還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種之時,都會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賜予五穀豐登,這種活動被稱爲“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穫的季節,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謝神的庇護,稱爲“秋報”。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穫的季節,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 “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我們一家高高興興得度過了一個幸福的夜晚。

中秋節的風作文篇5

月光紙,又稱爲“月光禡”、“兔兒禡”、“兔爺禡”,是木刻版水彩印製的神像,是中秋節必備的月神像。

祭月時拜月神像(月光紙)的風俗起源於明代,明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記載:“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續紛。”另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光馬者,以紙爲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舊時,每到中秋節,北京城中的南紙店的月光紙便會熱銷。舊時揚州刻印木刻月光紙的除清代小東門的會文堂紙店外,後來磚橋上的“松竹齋”、大東門街的“蓮青齋”、缺口街的“生記”等十餘家紙店也紛紛刻版印製月光紙售賣。月光紙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圍還有臘花低鑲的邊,被人們“請”回家去祭祀,然後焚燬。

月光紙中形象最初爲道教形像,是一整張毛邊紙印刷的,是以嫦娥爲主的月宮圖景,上面有“太陰星君”的形象,後慢慢變爲佛教形象和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畫面上呈現一輪滿月的圓輪,月輪內則有一尊女菩薩端坐於蓮花之上,太陰星君被菩薩的形象所取代,民間信仰中稱其爲“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或“月光娘娘”。在菩薩之下還繪有廣寒宮的仙閣殿影以及玉兔搗藥的形象。

還有以一張整幅順紅紙印製的,上端是“關聖帝君”、“增福財神”,是給鋪戶用的。店主希望自己可以財源廣進。

中秋節的風作文篇6

這幾天來,真高興,想吃就吃—我愛吃的月餅;在學校又得知,晚上21時09分是賞月最佳時間,且這種機會要等九年後纔有。我懷着興奮的心情,早早地趕回家,早早地完成作業,爲賞月做準備。

21點,我們一家準時來到草地,泡上一壺茶,擺上月餅,擡頭望月。只見一輪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周圍沒有一絲的雲彩,連星星都特別的少,好像羞於同月亮比美;又如一塊銀盤倒嵌在巨大的碧玉之下,射出清清的光,讓我們看得更清更爽,彷彿吳剛正在廣寒宮前揮斧砍樹嗎。

這塊草地在城郊,只有我們一家,很清靜,偶爾從遠方傳來小小的鞭炮聲,閃過點點焰火的餘光。今晚的月光也特別的亮,連遠處的人都可認清,近處的東西自不在話下。靜靜地坐在草地上,以前看過的有關賞月的知識,不知不覺中從我腦裏流過:

中秋祭月,始於古代,《禮記》中就有“秋暮夕月”,盛於唐代,《東京夢華錄》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此時已從單純的祭月變爲更廣泛的賞月,到了明清更是普及,幾乎家家都要舉行。古人祭月,即祭拜月神,祈求月神的保佑,祈求來年的豐收,後來人們因爲月圓、餅圓(祭物),又賦予團圓之意,慶祝一家人團團圓圓;現在人們已不注重原始含意,主要爲慶祝家人的幸福團聚,爲此不遠趕回家歡度中秋節。

中秋賞月,從遠古開始,代代相傳,盛行不衰,從帝王之家走向平民百姓,從漢族祭月普及到少數民族的拜月,如今隨着華人已落戶世界各地。隨着中秋賞月的普及,還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傳說,最著名的就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

在這全世界華人舉餅邀月之期,我祝世界人民團團圓圓,祝偉大的祖國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