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傳承與創新作文精品多篇

傳承與創新作文精品多篇

傳承與創新作文1000字議論文 篇一

視“承”爲先舉“創”爲展

陸思羽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中華文明的根與魂在我們身上展現出更多的光彩。因此,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顯得尤爲重要。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如同享譽世界的清茶,需細細品味。君若不棄,請讓我爲您沏三杯茶,共探“承”與“創”之奧祕。

請飲第一杯:“承”與“創”之前提。

何爲傳承?傳承的前提是建立在對被傳承物的認同上的。凜然的長城魂,婉轉的京劇音,喜慶的中國節……每一個飽含中華文化之美的事物都需要傳承。而我們在傳承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在不斷提升,由此產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愈加強烈。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只注重創新,只追求“新”的東西,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中值得傳承的“舊”事物,因此,他的創新未免顯得空洞、麻木,缺少認同感。試想一下,如果社會發展只注重創新,每天產生大量的“麪包”,卻忽略最早生長的“水仙花”,最後只剩下枯萎的“花枝”和成堆腐爛的“麪包”,那麼到頭來卻一無所有。由此可見,傳承作爲創新的前提,是尤爲重要的。

請飲第二杯:“創”乃“承”之發展。

傳承是重要的,創新亦萬萬不能少。傳承與創新更是傳統文化與現化科技的結合。日益發展的國潮便是如此。無論是湖南衛視春晚的“國韻起,幸福潮,虎嘯風生”,還是河南衛視春晚的“國潮虎”河大衛,抑或央視春晚的國畫“瑞虎”形象……這些潮流無不彰顯創新的好處與新意。只注重傳承,流傳下來的只是古人的成果,而缺少了當今時代的印記,就好比你每天都在學習“1+1”,但到“1+2”時卻兩手無策。只靠舊的文化,而少了新的創新,縱使文化再高貴,再精華,也缺少了一番獨特的韻味,就更不必說這文化也存在粗製濫造了。

請飲第三杯:得“承”與“創”之價值。

縱然傳承與創新如此重要,我們也不能急功近利。任何潮流難免有渾水摸魚者,也不無泥沙俱下時。比如,國潮影視劇綜藝中,就有不少盲目跟風進行創新之流,卻粗製濫造。將文化統化爲民族符號的堆砌、傳統元素的拼貼,浮於表面,淺嘗輒止,一味追求創新,卻缺乏真正的文化內涵。這也正如譚維維評價經典音樂作品改編時所說的:“我們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因此,面對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於傳承時,我們要先了解、吃透它,去僞存真;於創新時,我們要用新思想、新技術,將傳統與現代“共情”。由此,纔會真正實現“承”與創”的價值。

品完三杯茶,你一定恍然大悟,有所瞭解。是的,中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二者間應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傳承作創新之前提,創新作傳承之發展,由此,前進的中華文化必將如明星般閃耀世界,長久屹立於世界文明之中。

總之,視“承”爲先,舉“創”爲展,得“承”與“創”之價值。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二

什麼是家風?帶着這個問題,我認真閱讀了《浙江好家風》。

金庸的父母都愛看書,家中到處都是書,禮物和玩具都是書,在這樣的讀書薰陶下金庸從小愛讀書好學習,最終寫出了赫赫有名的武俠小說,比如:《笑傲江湖》;陳龍正樂善好施、秉義守正,撰寫了《家矩》,在明末時期,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嘉善幾乎沒有出現餓殍,成爲當時的一大奇蹟;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兩彈一星”元勳;《錢氏家訓》要求後人關心國家事物,爲國家無私奉獻。

家風就是家庭世代相傳的風尚或作風,是祖輩樹立的榜樣和對後人的要求和希望。我們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我的家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誠實守信、孝敬父母、文明節約……

“該學習的時候必須認真學習。”媽媽嘴邊總是掛着這句話。爸爸媽媽總是會在我做作業的時候保持安靜。他們還會強調要認真完成預習、複習工作,媽媽也會檢查我的筆記、錯誤訂正。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考出優異的成績。

每當家庭聚餐的時候,爸爸總是會提醒我遵守餐桌禮儀,比如吃飯不能狼吞虎嚥,不要發出很大聲音,也不能吃的太慢,有好吃的不能搶着吃,要分享給他人。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它讓我從中養成了許多好品質。我愛我的家,讓我們從點滴做起,讓好家風無處不在,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文明,讓我們的祖國更爲美好。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三

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給我看過了一張明信片,它是外公在新西蘭旅遊時給媽媽郵寄回來的,那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媽媽說外公每次去外地都要給她寄一張明信片,而且每一張都完好無損地被保留着。

這個事情一直留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我第一次給親人寄明信片是在一年級時去青島旅遊時,媽媽帶我去了一家書店。那個地方太好了,不但有好多的書,還可以郵寄明信片。從那之後我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無論去哪個城市,我都會和媽媽找這樣的書店,都會去享受一段安逸的時光,郵寄一份思念。一年級我還不太會寫字,寫的歪歪扭扭,還有一大半是拼音代替的。雖然字寫的不好看,但這些字中透露着一種小孩子的天真爛漫與隨時隨地都會對家人的牽掛。

2021年在我去海外旅遊的時候,我和媽媽費了好大的周折才找到一家郵局,給外公外婆和爸爸寄明信片。一支普通的筆,一張普通的紙,卻寫出了一份獨一無二的真情。這張明信片漂洋過海到親人手裏已經是一個月之後的事了,但這種情感永遠凝結在明信片中。

外公外婆每次看到我給他們寄的明信片時都會如數家珍地給他的朋友們分享,每次臉上都掛着幸福的笑容。

現在只要我身在異地,就總會不自覺的去找可以寄明信片的地方。我想把我的牽掛和愛用一張小紙片送出去,送到遠隔千里的家人手裏。這種感覺很神奇,有點期待,還有點感動。媽媽說,這就叫一種傳承,愛的傳承。這種形式也是我們家的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我想它會一直延續下去的'。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四

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最近,朋友圈被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刷屏,我忍不住再次開啓崇拜和仰視各位詩詞達人們的模式,一次又一次被唯美的詩詞折服。與其說《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場詩詞高手的較量,更是一場古今詩詞的狂歡,讓我們在尋找到久違的傳統文化,並用一種這種競賽的方式引導着國人傳承中華血脈裏的文化基因。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伴隨着董卿朗誦的蘇軾這首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國詩詞大會》迎來了最後一期總決賽。我興致勃勃的觀看了全場比賽,回想歷時2個多月的比賽,每一場節目我都不落下,生怕錯過了每一個有關詩詞的細節。比賽中,有太多印象深刻的選手,年僅7歲的小女孩李尚榮、大三的學生王鑫、北京大學博士生陳更,還有個體戶、企業白領、詩人,也有農民、公務員、媒體人和退休教授,以及外國詩詞愛好者……

觀看中,有時興起,也會和選手一起答題,偶爾也會爲打敗百人團的幾人的時候,會暗自竊喜;有時會捶胸頓足強調這個我明明會,可是竟然想不起來了。喜歡選手答題之後,嘉賓的解讀,或巧妙地把每道題目引申爲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或深刻解讀詩人創作的社會文化背景,輔以現場多媒體手段,生動再現詩詞背後的故事,引導觀衆真正感悟到中華詩詞的精髓。每一句都有一個故事、典籍、意境,讓觀衆感到生活不止眼前的瑣碎,更應有詩和遠方……

繼承與創新作文 篇五

我認爲真正的創新並不是在一樣簡單的事物上做出改變,真正的創新是對傳承的一種繼承與發展。手藝人的手藝也絕對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接受這個世界的改變從而改變自己,可是即使他們的手藝改變了那份心也將源遠流傳下去。傳承與創新是表裏關係,它們互相依存。所以創新是從傳承中來的。

隨着時代的改變,那些傳承也在不斷的改變。

安小小是湯麪世家的最新一代的傳人,她有着很好的制面天賦,也有一個創新的大腦,可是她的創新在她爺爺看來是對傳統的褻瀆。她的爺爺是她們家老一代的傳人,可是因爲他的古板,導致在這個新時代湯麪世家面臨倒閉。可是他只能研究古籍中面的製法來解決問題。總的說他只能乾着急,卻什麼忙也幫不上。

小小自然不是這樣,她一天到晚的在廚房裏倒弄做面,她不斷實驗,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反而使她越挫越勇。她做出了五花八門的味道,只爲找到那一份最好的。

爺爺看着小小那忙碌在廚房裏的身影,搖搖頭嘆了一口濁氣。“要是你們還在,她也不用那麼辛苦了,要是你們還在……唉,怎麼只剩下我們倆了呢?”任由水汽迷了雙眸,轉身無力地走開了。他的背影又蒼老了幾分。

院子裏面有一棵花樹,每到夏天就會開出雪白的小花,那時候,院子裏面總有一股淡淡的花香。一絲絲花香伴着青草的味道,被風吹走。這美妙的味道,讓小小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像花香一樣的童年,和親人朋友一起度過的美妙的日子。那時她的父母爺爺奶奶還都在,她還可以在他們的懷裏撒嬌無賴,那時候她多麼快樂呀。可是自從那一場車禍後一切都變了,她永遠都忘不了爸爸媽媽倒在血泊裏的樣子,那麼那麼的孤獨與冰冷。自那之後她就堅強起來了,把自己隱藏在堅強的外殼下。把心中最寶貴的與最痛苦的記憶永遠的封在小盒子裏,藏於內心。不去想,也不會忘。它們就那麼永遠的存在着。在她每每回憶時,心口就會微微的疼痛。思念是一種病,是會使人肝腸寸斷的不治之症。

對於爺爺,這花香也勾起了他的回憶。小時候父親總是說他太過固執,不懂變通。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因爲他認爲傳承是一樣很高尚的東西,是不允許褻瀆的。所以他不敢,也不想去改變。

在這個花開的季節裏,小小終於的做出了心儀的面——帶着回憶的面。她揹着爺爺偷偷的去參加拉全國美食大賽中湯麪組的比賽。一路上很順利的過去了個個關卡即使在其中有一些困難她也挺了過去,她最終進了絕賽。可是當她看見評委席上坐着的人時她不淡定了,那是她的老古板爺爺。她呼出一口濁氣,揉了揉太陽穴後努力的投身於比賽之中,當評委們低頭吃麪的時候她仔細的觀察着爺爺。她看見他的眉頭微皺,她的手心沁出了一層薄薄的汗。他仔細的嘗着,雖然面做出了改變,可是他還是能吃出面的本味來。對於小小的面大家都很喜歡,所以結果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她成功了,後來湯麪世家在她手中成功的被複興了。

那天他還是和往常一樣的早早的回了家對着全家福照片。他一個人呆坐着,用手指慢慢的摸着照片,自言自語着。突然門口響起了聲音,隨後小小就躡手躡腳的從門口進來了,她本想在這樣偷偷的上樓的。可一道聲音止住了她的腳步。

“站住。這麼輕手輕腳的是想幹什麼呀?”爺爺對着全家福背對着她說到“不想和爺爺我解釋解釋?”

她尷尬的笑着“那個……那個。”她說了老半天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小小呀!不是爺爺說你,這麼大的事你都不和爺爺我商量。怎麼呀,翅膀硬了。”說着就抹抹眼底那看不見的眼淚。假哭這招對小小是屢試不爽的,百分百有效。

小小嘆了一口氣無奈的說到“爺爺,你怎麼又這樣呀。這次不告訴你是怕你不同意怕你擔心,怎麼就變成我翅膀硬了呢。好了,別抹了根本就什麼也沒有,你也不怕把厚臉皮擦破了。”

他停下了手中的動作上一秒還有些尷尬,下一秒就嚴肅了起來說到“小小,你是家族裏的繼承人你有使命,你要帶領家族復興。我老了不行了,你爸爸媽媽也早早地就去了,要是……要是他們還在你也不要那麼辛苦了。所以這一切都得還靠你。”說着他的眼底溼潤了“爺爺知道自己很固執,也知道現在是你們年輕人的時代。可是爺爺怕咱們家的手藝傳承不下去。要是這樣你要我怎樣去面見祖宗。”

“爺爺,你放心吧,即使我現在創新也一定會把手藝傳下去的,我會把咱們家的老手藝傳承下去。”她眼眶微紅,心想原來塵封的記憶被碰觸一下也會那麼疼。她表面上還是一副堅定地樣子。

“好……好呀。家族有望了。有望了呀。”爺爺一連說了幾聲。一滴眼淚從他的眼角滑落。他只是看着小小,就那麼一直看着她。

那天后爺爺總喜歡一個人看着院子裏的花樹,看着一樹花朵綻放又凋落;看着天上的雲捲雲收;看着小小在廚房裏忙碌的身影。他感覺心中的什麼東西在動搖。他一個人自嘲的笑笑,嘆了一口氣說到“真是個老頑固呀!年輕真好呀。”

如果說創新是草木,那傳承就是草木的根基,沒有根基一切繁華從何說起;如果說創新是河水那傳承就是古老的河牀,沒有河牀一切文明從何說起;如果創新是海上的浪花,那傳承就是那廣闊無垠的大海,它包容着每一朵浪花。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沒有源頭哪來的水呢?所以說創新重要繼承也萬分重要。

隨着時代的改變傳承或多或少的也在改變,可是手工藝人傳承的東西不只是手藝,還有他們的一份心意。無論時代如何改變總有什麼在不斷的傳承下去。我們即是這個時代的繼承人,同樣也是這個時代的傳承者。

繼承與創新作文 篇六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

所謂“繼承”,並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繼承所有的傳統文化,而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爲今用。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爲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

在臺灣城鄉,祭祀孔子的文廟隨處可見。閩劇、歌仔戲、梨園戲、木偶戲等地方戲劇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至於清明祭祖,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無不是兩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證明。對於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青少年去繼承。而傳統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輕女,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等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落後思想,則必須揚棄。

所謂“創新”,也並不是在傳統文化的表面添磚加瓦,而是需要我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種不同的美食,經過人們的調製,最終帶有新的風味,新的特質。這種創新的方式,既表現在思想、理論的發展上,也表現在文學藝術形式的變遷中。

從我國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從古希臘神話、羅馬史詩到歐洲中世紀的十四行詩、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作品,都體現了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學院學生創作出了感動全世界的經典曲目——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首反映中國古老而美麗傳說的樂曲,展現了中華文化鮮明的風格和特點,成爲通過文化融合實現文化創新的藝術典範。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分離。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只繼承,不創新。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知道繼承文化,卻不知道創新,固步自封,就會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共同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傳承與創新作文800字議論文 篇七

以創新之剪,裁傳承之苗

成名軒

舒曼曾經說過:“人才進行工作,而天才進行創造!”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天才。在湖南衛視大型民歌競唱節目中,milK樂隊改編了經典音樂作品《鴻雁》,引起強烈的反響,聽衆中有人表示創新得很好,也有人覺得改編得太離譜了。華晨宇認爲大膽創意是好事,但要找誰表達方向;譚維維說我們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由改編歌曲引發的熱議。前些時間,某少女偶像團體就因改編經典歌曲《中國功夫》而被網友所唾棄,而這次的事件與先前如出一轍,都是對經典傳統的現代化創新,但最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是對經典進行創新,還是保持它原本的樣子傳承下去?我認爲應該兩者兼備。傳承給予創新更多的可能,而創新使得傳承更加豐富。

傳承與創新其實並不相違。傳承經典好比種下一株樹苗,而創新便是能修剪枝葉的剪刀。兩者應是相相成,相互促進。傳承是根本,是本體。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便是一點一點傳承下來的,若是失去了傳承的主體,又何談創新呢?

那麼創新是否一定可行呢?當然不是,創新是一把剪刀,在修剪枝葉的同時也可能將經典這枝樹苗破壞掉,這便得不償失了。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大多爲一些改編歌曲吸引眼球。正如華晨宇所說:“改編歌曲要大膽創新,也要找準表達方向。”可見創新不能是隨意,不能專門爲了吸引眼球。創新是要用心的,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將傳統從被遺忘的邊緣拉回到人們的視線中,讓那些已沉寂許久的經典再次發光發熱,讓傳統得到復興,獲得新生,這纔是創新!

天才進行創造,這固然不錯,但創造的心靈屬於每一個人。就像詩一樣,詩詞是天才的創造,而詩意屬於每一個追求真與美的靈魂。

政治上有這麼一句話,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沒錯,縱觀人類社會每一次向前大邁步,都是創新在背後推動。文藝復興如此,工業革命如此,現如今更是如此。中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我們更應握好創新之剪刀,栽好傳承之樹苗,讓其茁壯生長。

傳承與創新作文1000字議論文 篇八

塞尚的藍花瓶豈能摔碎

鄭翔文

在湖南衛視大型民歌競唱“春天花會開”首期節目中,milk樂隊改編了經典音樂作品《鴻雁》,反響強烈。華晨宇認爲,改編歌曲要大膽創新,當然亦要找準表達方向;譚維維說,我們不能爲了創作而創作。從建設文化型社會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觀點均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其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現代人的價值觀念,經過兩千多年的蕩浪浮沉,已與古人產生了不小的認知差異,甚至可以說是文化隔閡。在這種情況下,“照搬”、“復活”傳統文化顯然十分不妥。

傳統文化如同法國印象派大師塞尚的藍花瓶,似乎早已成了古董。這樣的“老古董”,需要傳承嗎?如果需要傳承,那麼如何傳承?我想,首先要回答好“傳統文化究竟能給當下生活帶來哪些改變”這個問題,即究竟是更優的生活品質,還是更好的社會形態,更健全的國家制度。我以爲,傳承的終極目的在於給予民衆以生活的幸福感,同時爲文化走向世界開拓道路。這便是“文化傳承”的價值所在。

“復活”≠“復興”。15-16世紀的西方曾經有過一次文藝復興運動,它雖不免帶有資本色彩,卻仍不失爲一種借鑑。西方進入文藝復興的時候,特別講求思想自由,於是各路思想紛紛破繭成蝶,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話。今天,我們在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格外強調發動“創新引擎”,實現文化復興,其用意便是在於營造一個近當代文化的“百家爭鳴”。

創新不是目的,而恰恰是一種手段。這種手段更像是一種潤滑油,講究一種“度”,無論用多用少,都會損壞機器;只有恰到好處的“度”,才能起到潤滑的功效。如果將塞尚的藍花瓶摔碎,以見其“創新”,那真是愚蠢!

單霽翔痛批現在的文化傳承是“廣泛吸納各個國家的文化素材作爲外包裝,將之灌注以普世接受的價值觀”。誠然,隨着國力的強盛與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民把傳統文化作爲自己的精神追求。這給文化傳承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文化傳承,這給文化傳承帶來了更多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過度創新帶來的過娛樂化、過流量化、過商品化。正如“復興之路”特別展覽在出口處設置“起點”座標,這也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正如那迷霧中看不清的遠方。

在迷茫中向前走,憑的是一顆不變的心。只有胸懷敬畏,矢志不渝,我們才能在傳承之路上無怨無悔,愈走愈遠。

當兩束光對撞,它們不會消失,而是會發出一道更絢目的光。當傳承與創新對撞,迸發出的不僅是文化的活力,更有心靈的撫慰,歲月的遺痕。

以創新爲槳,以傳承爲舟,如此,雖一葦猶可航。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九

我們家有一個珍貴的傳承。那是什麼呢?別急,先讓你們來讀一讀發生在我家的故事吧!

每年暑假,奶奶和我一樣,都會在家裏休息。在暑假最炎熱的幾天裏,奶奶總會再三邀請太太來我的老家避暑。

太太來啦!每天,奶奶很早就去買菜,燒早飯,然後幫太太洗漱、耐心地爲太太梳辮子,感覺就像我小時候她照顧我一樣。吃好早餐,奶奶會洗好所有的衣服並把它們晾出去。中午,奶奶爲太太準備好可口的午餐,太太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傍晚,奶奶還會扶太太一起到小公園裏散散步或者陪太太看“蓮花落”。晚上睡覺前,奶奶又爲太太打好空調,讓太太在涼爽的空調房裏安然入睡。

從我記事開始,每個暑假太太都有一半的時間在我的老家度過。

“六十六歲要吃六十六塊肉”,這是我們上虞人的習俗。我外婆六十六歲了,這可忙壞了我的“廚神”老爸。

爸爸知道外婆不喜歡吃肥肉,於是他就專挑最好吃的瘦肉——裏脊肉下手。他先用精細的刀工把肉切成六十六塊薄片,然後上漿、滑油,一番忙碌,終於,一碗又鮮又嫩的裏脊肉燒好了。外婆吃得臉上笑開了花,前幾天做客時,外婆在餐桌上還對我爸爸燒的六十六塊肉讚不絕口呢。

古人云:百善孝爲先。沒錯,我們家那珍貴的傳承就是孝。我真心希望“孝”能在我們家永遠永遠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