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共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7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相關的範文。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共7篇)

篇1: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也面臨着許多突出的問題。要讓國家在解決矛盾的同時繼續發展,不僅需要運用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也需要運用歷史文化的積累和儲備。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一座寶庫,如何將這座寶庫裏的資源“古爲今用”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厚滋養,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之需。因此我們要從多方面弘揚傳統文化。

一 從上而下進行傳統文化弘揚。中宣部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聯席會議制度,相關部委推出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國家古籍保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傳統戲曲振興、中華老字號保護髮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項目。

二 發揮文藝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作用。文學作品方面,要推出立足學術、面向大衆的中華傳統文化古代典籍普及讀本,從不同角度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剖析、提煉和解讀,以帶領我們窺見文明寶庫的瑰麗。影視作品方面,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爲涵養,創作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掘深厚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品格,從人民羣衆中尋找源頭活水,和社會熱點相契合,與觀衆的情感相融合,講中國故事、揚中國精神,傳中國文化。

三 發揮博物館對文化的傳承推廣作用。博物館要以公共文化需求爲導向,將博物館的古籍、文物資源保護功能與人們的文化需求相結合,讓文物活起來。可以系統梳理藏品、持續推進文物建築修繕、科學規劃設計參觀佈局、改善觀衆參觀服務設施、加強科研交流與合作、創新文化產品開發、擴大文化傳播,向世人彰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我國的傳統文化資源極爲豐富,全社會對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形成一種自覺,各地結合本地節日節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俗,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進校園。各種電視節目,以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電視媒介有機結合,影響廣大觀衆。相信在全社會的上下聯動,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能夠開花結果,我國的文化經濟發展枝繁葉茂。

篇2: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

從《三字經》到《弟子規》,從《論語》到《離騷》,從《紅樓夢》到《三國演義》……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華夏子孫的文化血脈。然而現如今,傳統文化“任性而爲”卻成爲不爭的事實:抗日神劇,歪曲歷史史實,用手撕日本鬼子的片段滿足國人的瘋狂、扭曲的娛樂之心;熱門手遊,利用歷史角色卻歪曲事實真相,影響青少年最基本的歷史認知……傳統文化的任性而爲,於歷史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於未來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不能任性,纔是應有之義。

底線意識,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定力。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其中就蘊含着有底線、講規則的真諦。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每一代人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風格,但是也需要有亙古不變的堅守與原則,要能知道什麼可爲什麼不可爲。篡改歷史的事情不可爲,這樣會歪曲事實,會讓傳統文化本身變得含糊不清,更何談文化的傳播與傳承;過分娛樂化的事情不可爲,這樣會喧囂塵上,會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喪失殆盡,哄哄吵吵之中消逝了文化本身的深邃;形式至上的事情不可爲,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國學培訓班,從穿戴到外形都刻意模仿,但對於內容本身一知半解、淺嘗輒止,這樣的學習與傳承,毫無生命力可言。我們應當懂得底線,應當在正確的道路上,傳承傳統、弘揚文化。

培養人才,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動力。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司馬相如的疾呼猶在耳畔,時至今日依然有着醍醐灌頂的奇效。人才對於各行各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於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來說,亦是如此。然而當前,傳統文化後繼無人成爲了一大痛點:文化類尤其是考古、歷史、中文等相關專業學習人員稀少,人才資源不足;從業人員迫於經濟壓力,能夠持續學習、從事傳統文化工作的人寥寥無幾,流失率居高不下。長此以往,傳統文化將面臨消失、湮滅的境地。唯有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自覺喜愛、自發學習,有更多的人員加入傳承和弘揚的行列;唯有切實完善體制機制,提供各類保障,讓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毫無後顧之憂、潛心鑽研,纔是良方。

積極創新,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活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都將創新的重要性闡述得淋漓盡致。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來說,創新亦至關重要。清明的祭祀掃墓是一種傳統儀式,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網絡祭祀,既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又能對先人遙寄一份哀思;端午的吃糉子、賽龍舟是一種傳統習俗,利用手機遊戲的方式重新感知,在鍵盤之間糉葉飄香、擂鼓陣陣;新春佳節“爆竹聲中歲歲除”是一句經典寫照,電子禮炮的出現,既能夠呈現節日祥和之氣象,又能對生態環境以禮相待……創新,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煥發勃勃生機。

傳統文化,猶如一股清流,爲物慾橫流、喧囂塵上的現代社會,帶來一份精神滋養;傳統文化,猶如一盞明燈,爲快速疾馳、換擋前進中的中國列車,照亮前行的道路。唯有以底線意識爲帆,以人才培養爲槳,以創新發展爲引擎,最終才能讓傳統文化的這艘巨輪行穩致遠、劈波斬浪,讓華夏子孫分得文化的一杯羹,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篇3: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

最近霸佔熒屏的宮廷大劇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都讓人爲之瘋狂,但是這大都是對歷史的改編,我們不能忘記《三字經》、《弟子規》、《紅樓夢》、《三國演義》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他們也是華夏子孫的文化血脈,我們要將傳統文化弘揚與傳播,然而現如今,傳統文化“任性而爲”卻成爲不爭的事實:抗日神劇,歪曲歷史史實,用手撕日本鬼子的片段滿足國人娛樂之心;熱門手遊,利用歷史角色卻歪曲事實真相,影響青少年最基本的歷史認知……傳統文化的任性而爲,對歷史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對未來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不能任性,纔是應有之義。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應有底線意識。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每一代人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風格,但是也需要有亙古不變的堅守與原則,要能知道什麼可爲什麼不可爲。篡改歷史的事情不可爲,這樣會歪曲事實,會讓傳統文化本身變得含糊不清,更何談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形式至上的事情不可爲,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國學培訓班,從穿戴到外形都刻意模仿,但對於內容本身一知半解、淺嘗輒止,這樣的學習與傳承,毫無生命力可言。我們應當懂得底線,應當在正確的道路上,傳承傳統、弘揚文化。

積極創新,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活力。清明的祭祀掃墓是一種傳統儀式,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網絡祭祀,既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又能對先人遙寄一份哀思;端午的吃糉子、賽龍舟是一種傳統習俗,利用手機遊戲的方式重新感知,在鍵盤之間糉葉飄香、擂鼓陣陣;新春佳節“爆竹聲中歲歲除”是一句經典寫照,電子禮炮的出現,既能夠呈現節日祥和之氣象,又能對生態環境以禮相待……創新,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煥發勃勃生機。

傳統文化,猶如一股清流,爲物慾橫流、喧囂塵上的現代社會,帶來一份精神滋養;傳統文化,猶如一盞明燈,爲快速疾馳、換擋前進中的中國列車,照亮前行的道路。唯有以底線意識爲帆,以人才培養爲槳,以創新發展爲引擎,最終才能讓傳統文化的這艘巨輪行穩致遠、劈波斬浪,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篇4: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

端午節,傳統的說法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後人爲防止屈原身體被魚蝦分食,因此在江中撒入糯米,自此人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爲了紀念屈原有了吃糉子的習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是屈原《離騷》中最經典的一句話,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引經據典,鞭策共產黨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於我們基層幹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結合現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要求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更是一條漫漫長路,我們不能有“三分鐘熱度”的工作狀態,而是要不遺餘力的去奮鬥,用心用力的做好基層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的先進作用,纔不負羣衆對我們的期望。

華夏上下五千年,衍生出很多優秀傳統文化。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的沉穩力量。作爲新時代的我們,必須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發展和繼承,在社會飛速發展中,不忘本心,用心學習,更好的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當今社會,部分青年崇洋媚外,不會用正確的三觀對待外來文化,一昧的否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卻又毫無保留的全盤吸收“洋快餐”,導致最後成爲社會中的“鍵盤俠”,一輩子憤世嫉俗,全是負能量。所以,基層幹部在做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更要不斷引導新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看待外來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塑造一批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青年。讓我們過好每一箇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認真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信心,共同努力構建一個現代化文化大國!

篇5: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剪紙、品茶、春節、放鞭炮、舞獅子等,我最喜歡的傳統文化就是過端午節了。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糉子,有的地方還進行賽龍舟的活動。這天,奶奶買了很多糉子。我剝開用葉子做的糉子皮,裏面是糯米和紅棗,吃在嘴裏軟軟的,黏黏的,甜甜的,非常好吃。我家還買了用五彩線編成的糉子和公雞,掛到門上,聽說這樣可以避邪。

我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我上網尋找答案。原來,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貴族,他爲國盡忠,卻遭奸臣毀謗陷害,被迫在五月初五這天含恨投江自盡。人們得知後,紛紛划船追趕拯救。大家爭先恐後,就演變成後來的賽龍舟。爲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吃掉,人們用竹筒裝糯米飯投入江中,後來漸漸改爲用糉子包裹,再用綵線纏繞,形成了糉子。人們對屈原如此敬仰,不僅是敬仰他的文學造詣,更敬仰他的憂國憂民、不畏強暴、磊落堅貞、大義凜然的嵩高品質。

還有一些節日也是爲了紀念古代的人物,比如,寒食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晉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七夕節是爲了紀念牛郎織女。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要將它們發揚光大,傳遍世界。

篇6: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的人是我們。氣憤的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卻被韓國人給申報爲了文化遺產,這不的不說是一種恥辱。如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我覺得作爲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更應該宏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蝕。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叫文化呢?在中國古代“文治教化”即禮樂和典章制度等。什麼叫傳統文化呢?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個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分爲物質文化:歷史典籍等……與精神文化: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着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願意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願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願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願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遊馳騁,此樂何及?

篇7: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悠久歷史創造了數之不盡的燦爛文化,發明了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僅在科技方面研究成果豐碩,創造了令人驕傲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和火藥,還在思想、藝術、製造、教育等各領域遍地開花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

我們應該學習蘇步青爺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精神,還要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思:每一個人都要擔負起國家民族興亡的責任。我覺得愛國是一條光明的道路。

我們不僅要熱愛祖國,還要傳承祖國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文化,熱愛藝術,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創造了源遠流長,魅力永恆的文化。中華文化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有益於世界發展,已經並將繼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現在全世界正興起中國文化熱,這正是中華文化有益於促進世界發展的證明。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對於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依戀,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我們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節日,共同的禮儀美德和民族精神。正是這些共同讓我們血脈相承,中華民族文化連綿不斷。

我爲祖國感到驕傲,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都要在社會中生存,都要獲得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源,都要尋求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而這一切首先得之於祖國,所以我們把祖國視爲“母親”。失去祖國就等於失去了自己的母親,我們就變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祖國繁榮富強需要每一個兒女傾注愛的力量,需要每一箇中華兒女許下堅定的誓言:爲國爭光。

中華一家親,只有五十六個民族擰成一股繩,中華民族才能擁有強大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斷創造歷史偉業,才能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才能維護祖國統一安全,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一家親首先要關愛夥伴,種下友誼之樹,結下友誼之果。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記:尊敬長輩,愛護弟弟妹妹。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是每個人應該做的。

“文明是一種運動,而不是狀態;它是一次航行,而不是一個港口。”這是法國作家雨果的話。舉止文明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種子。作爲一名國小生,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弘揚文明傳統,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只要心裏播下這粒種子,它就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自己文明的同時,也要提醒身邊的人文明。

民族復興,首先是文化復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爲復興中華做出應盡的貢獻。

對於學習,我們不僅要充滿興趣,愛讀書,愛學習,還要牢牢記住雷鋒叔叔的釘子精神,刻苦鑽研,爭取早日成才,以奉獻社會,服務人民。有這樣一句話,“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激昂向上的心態,做一個陽光少年,那麼中華民族的前途必會如初升的太陽一般蓬勃向上。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糉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爲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爲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糉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擡頭賞月呢?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爲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爲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