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我家的傳家寶作文精品多篇

我家的傳家寶作文精品多篇

《傳家》讀後感 篇一

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我看完了一套厚厚的、重達九公斤的書——《傳家》。

《傳家》這套書一共有四本,是由任祥花了整整五年時間編寫的。這套書分《春》、《夏》、《秋》、《冬》四本,裏面記錄了許許多多項連有些“正宗”中國人都不知道的中國人生活文化的百科,書中蘊含了無盡的生活智慧與樂趣。

《傳家·春·米與中國人》裏講述的就是普普通通的“米”。讀完這部分,我才知道,米有許許多多的品種,如蓬萊白米、長糯米、發芽米、圓糯米、原鴨生態米,在來米,有機糙米,有機胚芽米等。而不同品種的米的用途也不一樣。在來米可以做碗粿、河粉、米粉、米苔目等,而糯米則可以做成酒釀,尖糯可以做飯糰、米糕等。

這套書中,還講述了許多我以前從未關注過的傳統習俗和生活知識。書中關於二十四節氣的風俗的介紹也讓我開了眼界。比如“冬至”的主要習俗有:吃湯圓,“補冬”、祭祖。其中祭祖是必不可少的。祭拜祖先的供桌上需要有三牲,也就是雞、鴨、魚,或五牲——雞、鴨、魚、豬、羊,除此以外,還要有米飯、水酒、十二菜碗(齋菜、乾料)、水果與湯圓等。供桌上除了點香燭、上香,準備金銀紙於祭拜後焚燒,也是冬至祭祖的重要內容。這些充滿新鮮感的內容,讓我明白了一個個節氣背後,潛藏着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與美好情感。

中國先祖積累下來的生活經驗和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通過《傳家》,我瞭解了許多,我們一定要珍惜並且傳承它們。

《傳家》讀後感 篇二

舊物舊愛,很喜歡沉澱下來的東西,那些帶有記憶的帶有故事的俗事俗物,總讓人心醉。一如《傳家》一書,平實卻有份量,不需要過於匠氣的精琢,卻因傳統文化的厚重,一切的生活尋常描繪起來既顯從容卻也不乏趣味。

《傳家》一書分春夏秋冬四冊,我選了春秋來看,是最喜歡的季節,也是帶着香氣和色彩的季節。在這兩個季節不停地循環往復,在春去秋來的年復一年中,留下了人們關於生活吃穿住行的細節,這些美好被時間醞釀、踐行和打磨,流傳進人們的血液,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和藝術,讓人眷戀,感到溫暖,產生歸屬感。文中生活着的細節,在每次呼吸中都想要留住此刻的心情,感同深受。我們對於日子的計算就在一個又一個節日中度過,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這些節日點綴了一年又一年。

四五歲的時候元宵節對我來說就是拉着兔子燈跟在父母后面看燈會,兔子燈的車軲轆在地上滾着,我明明知道它就在身後,卻還要時不時回頭看看小兔子,生怕它走丟,但過完節兔子燈也神奇的消失在了元宵節的這天,我也不會再想起來。下一年的元宵節,我仍要纏着母親再買一個兔子燈,直到某一年母親不同意,母親告訴我,你長大了,那是小孩子纔買的,於是我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遛着兔子燈的小小孩,努力理解長大這兩個字。

高中的時候,學校裏寒假上來會有掛燈籠猜燈謎包湯圓的校園活動,燈籠要在假期裏做,我記得外公替我糊了紅燈籠,老一輩的人總是讓我覺得很神奇,糊燈籠糊風箏做鞦韆做木馬,似乎就像哆來夢什麼都可以笑眯眯的變出來。寒假上來,收上來的燈籠圍着小池塘一圈,中午課間總有人圍着瞅,各種形狀材質都有,令人嘖嘖稱奇。正式元宵節那天,住宿的同學以及想要留下的圍在一起搓麪粉包湯圓,臉上鼻子上都是麪粉白糊糊的,最後下在鍋裏肉是肉,皮是皮,做的記號全都認不清了,撈起來管是誰做的,吃出奇妙的幸福感;挽着好友從這個教室到另一個教室一個燈謎都猜不出,全靠手機來百度,扯下燈謎排隊去抽獎,每人嘴裏叼一根棒棒糖,現在回想起來那些被考試包圍的煩惱的學生時代,竟然有那麼多圍繞着節日的活動。

大學的時候也和好友在操場上放過孔明燈,那隨風飄着忽閃忽閃的黃色小燭苗帶着已經回想不起來的願望飛得那麼高,高到願望下一秒就能被神明聽到。而這些傳統的活動,又因着淵源,追溯歷史而有了不可思議的過去,那些故事或真或假,唯有與節日相關的食物物件留了下來,但也在歲月的變遷中和上了各自的糖衣,有了派系之分。

大地回春之際,萬物復甦,即是二十四節氣的清明,代表掃墓祭祀之禮的上巳節便是在這樣氣清景明的美好春日,於是上巳節的掃墓漸漸融合了全家踏春的習俗。清明時節又與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相近,繼而又賦予了清明獨特的冷食文化。清明就這樣從一個節氣變成了一個節日,形成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的風俗傳統。對我而言,瞭解傳統文化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古人在清明既墳前禱祝,掛紙燒金,祈安求福,謝恩還願,又踏青探春,折柳相贈,蹴鞠鞦韆,與親朋好友不虛度春光。哀思先人的同時不忘珍惜當下,這就是古人的大智慧。

對於鬼神之說總是會有些膽怯,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所以一到中元節,父母總會叮囑我早早回家。家中沒有過鬼節的傳統,但因着常會在旅行中去寺廟,也知道佛教中也把中元節稱之爲盂蘭盆節,可解先亡倒懸之苦,關於“目連救母”的故事和普渡的習俗在《傳家》秋冊中也寫的十分詳細,細細讀來也很有趣。

書中寫到放河燈,我想起在泰國旅行的時候曾錯過一次放水燈的禮佛法事,同行的朋友向我描述,水燈中間,插有香燭、鮮花和彩色的小紙旗,以表示禮佛,也有在水燈上放數枚硬幣,表示佈施。虔誠的人們慢慢將整個河面點亮,照亮河中央高地上的佛祖,連帶着佛祖腳下的流浪狗都帶上了一絲佛性。

有時候人走不遠到不了或者回不去的地方,書卻可以讓你瞭解那些因封建迷信而逐漸邊緣化的節日以及因動盪年代而導致的文化斷層,讓你更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廣。或許那些祭祀活動不再轟轟烈烈,但就像書中說的那樣“有一顆虔誠的心,勝過一切凡俗的外在供奉”。

神神鬼鬼的節日,書中描繪的很多風俗會讓我覺得新鮮又好奇。關於中秋,無論是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等月宮的傳說,還是古詩文中望月思鄉、對月獨酌的愁思,對我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我想對中國人來說八月十五望着頭頂的一輪圓月,伴着桂花香吃月餅是一種流於血液的情結。年歲賦予每個人更多的是責任以及無法言說的身不由己導致的離別,但當每一年的此刻,擡頭望向那一輪明月的時候無論多遠,咫尺天涯。我想,讓思念有了寄託的方向,讓遠行的人記得回家,這就是中秋節的意義所在吧。

閱讀《傳家》一書的春秋冊,既勾起了不少歲時節慶相關的記憶,也增加了很多關於食物的製作相關的飲食文化知識,以及器物紋飾相關的匠心手藝知識。節日之於現代人,更多的就是團聚,各種各樣的習俗及飲食文化增加了儀式感,讓靈魂不在孤獨空洞,有了根脈,尊孝禮義在神鬼傳說中內化成爲人處事的準則。在路過春花秋月的同時, 也增加了我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我覺得增加了自身的底蘊厚度。

我家的傳家寶 篇三

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正是我們家的傳家寶。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我家每個人都很節儉,不浪費。

每次,爺爺沒有本子寫東西,他拿上幾層薄薄的包掛麪的紙,釘在一起當本子用。從小到大,爺爺教過那麼多的學生,卻從來沒買過鉛筆。也許你要問,難道你爺爺是個懶老師,只說話,不寫字?這你可是大錯而特錯了。爺爺不僅寫字,而且字寫得相當漂亮,他總是撿學生扔掉不用的鉛筆頭用!

有一次,我們村子裏大停電,別人家都點燃了蠟燭,屋裏亮堂堂的,可在我家,爺爺連蠟燭也不捨得點,他只是坐在沙發上靜靜的唸叨着他今天剛背的古詩。

在爺爺的影響下,爸爸媽媽也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每天他倆連一分錢也捨不得花,衣服洗了又洗,補了又補,就算是買菜也會挑便宜的買。

不知不覺中,我也和爺爺、爸爸、媽媽他們站在了一個隊伍裏了!每天我只拿上一元錢坐車,從不多花一分錢,穿在我身上的衣服也幾乎是親朋好友送的,別的小朋友用的全都是非常高級的筆,而我卻天天用着一根爺爺自制的木頭管子筆。

勤儉持家永遠是我家引以爲豪的傳家寶,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褶褶生輝!

我家的傳家寶 篇四

媽媽從小就教育我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因爲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家祖輩流傳下來的傳家寶。

然而,在慢慢的成長中,我曾淡忘過我家的傳家寶。

記得有一次吃午飯,我嫌媽媽做的飯菜不好,於是只吃了一點點,就把剩下的大半碗飯菜沒好氣地丟在了飯桌上。媽媽見狀,表情頓時凝重起來,嚴厲的批評道:“你姥姥那個年代,物資匱乏,連一口稀飯都吃不上,現在我們雖然富裕了,但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可不能丟啊,你知道農民伯伯要花費多少心血,流灑多少汗水,才能收穫這麼一碗米飯,你怎麼能輕易丟掉呢?難道你忘了我們家的傳家寶嗎!”聽了媽媽的話,我頓時慚愧起來……。

還有一次,我見同學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新衣服,特別羨慕,心想:“我也要買一件新衣服,一定要比她的好看。”回家後,我把買衣服的想法告訴媽媽。媽媽說:“買衣服可以,但需有必要,目前你已經有那麼多的衣服了,如果再買,那不是浪費嗎?奶奶常跟我們講:‘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然我們現在沒必要再縫縫補補的過日子,但顏色舊一點就要換,那不有違我們家的傳家寶嗎?”聽罷,我愕然。

多年來,我家就是這樣始終如一地堅守着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即使經濟條件轉好,仍依然如此。或許,有些人認爲我們不會享受現代生活,但我覺得,勤儉節約仍是我們共同追尋的崇高風尚。願大家積極行動起來,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讓節約成爲我們的習慣,成爲一種時尚。

我愛我家的傳家寶,願我家的傳家寶發揚光大!

《傳家》讀後感 篇五

記得知曉《傳家》這本書是在大連《新商報》的推薦讀書欄目裏。兒子放假回家後,叫他給我從網上找到了這本書,初次閱讀是電子版本的《傳家》而且書中的字體是臺灣的繁體字,讀起來有點費勁;但是書中非常貼近生活的內容、簡樸的文字、娓娓道來的說理吸引了我,一幀一幀的放大後堅持把它看完。書裏面很多繁體字能猜個大概,一句話從頭到尾看下去可知道大體的意思;電子版的書也配有大量的插圖,開始以爲是作者任祥自己拍的,後來在她寫的後記裏看到有攝影師的幫助。圖文並茂的排版是作者用心良苦的想把“電腦控”們從有着強大市場吸引力的電子產品面前拉回來,讓年青的讀者產生閱讀的興趣。

《傳家》從每一個人生活當中所能遇到的方方面面寫起,作者任祥把每一個細節都應用於她的生活實踐,很難想象一個臺灣人把中國天南海北的飲食文化寫得如此詳細!天文地理、節氣的解釋沒有一定的功夫查閱大量資料是不會寫出來的,喜歡任祥書中寫的齊家心語小欄目,其中把對子女的教育、夫妻之間怎樣才能和諧相處、家庭怎樣才能和睦等寫的恰如其分。記得很多年前在大連青泥窪橋的那個老動物園裏曾看見一家人帶着小孩遊覽,年輕夫婦是我見過的很般配的俊男靚女,看過《傳家》不得不說:任祥的老公娶了一位好妻子,這也能在《傳家》夏篇一書的最後,丈夫姚仁喜給夫人任祥寫的後記裏可見一斑。書中很多段落能讀出他們夫妻間充滿恩愛與互相欣賞!

《傳家》作者任祥可以稱得上是那種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的大家閨秀。成家立業後從綠色食品種植開始,到飯桌前一家人的美味以及請客時餐具的擺放,無不透露出任祥把普通人的一日三餐當成了一種文化與品位來做。書中曾寫到她給一個要過五十歲生日的女友做禮物的細節,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從在她家院落裏生產小寶寶的藍鵲而引發的子女教育問題,到她在美國開了幾千公里的車送大女兒上學,作爲母親的任祥是合格的,看不到國內常見的溺愛,而是循循善誘,讓兒女獨立思考和麪對人生。常跟友人說:散養的孩子有出息!這句話是經過實踐證明過了的。

作者一家住的陽明山,我在臺灣環島遊時曾去過那裏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臺灣遊記裏有很濃的一筆寫陽明山,臺灣四大佛教聖地餘下三個沒去的地方只有等到大連開通臺灣自由行時也許會去,相信佛緣!

在看過了《傳家》電子版後一直回味着其中的內容,恰巧同事在網上買了一套簡體字排版的《傳家》,春、夏、秋、冬共四冊,借來一本夏已經看完了,內容上在文字方面跟電子版差不多,只不過書的前、後多了幾篇作者的友人及老公寫的一些關於書的評論以及出書的歷程,書上的圖片感覺要比電子版的多了不少,書的裝裱也很精緻!常見到對開的頁用來做圖片的展示,感覺很新穎!

最近又看到大連晚報也有推薦這本《傳家》一書的文章,在大陸與臺灣分割幾十年後的今天,欣慰的看到兩岸有識之士能夠放棄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爭,共同發揚傳統的中華文化,近期兩岸的中、國小教科書也在相互交流的範疇之列!

任祥、蔡禮旭等讓我們記住了在寶島臺灣有着跟我們一樣流淌着炎黃血脈的傳人,願傳統的中華文化在這些有責任感的民間人士的傳播下,深深地紮根在海峽兩岸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願每一箇中國人都具備《傳家》書中所寫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