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多篇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多篇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一)

端午節就要到了,每當這個節日來到,插艾蒿,點雄黃、包棕子、戴香包、賽龍舟等各種活動都會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國,想起汨羅江,想起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學家和詩人屈原。

除了屈原,應該還有許多自己的親人在這一天被我們一同懷念。我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無比思念我長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媽,我知道,她也一定會思念我的。

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她對我的哺育和愛卻遠遠超出了血緣的範圍,在她精心呵護和愛撫下,快樂考試吧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憶,尤其是端午節的棕子和香包,更讓我無比懷念我的奶媽——那位漂亮健康寬容豁達的年輕女子。

是她在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時候向我敞開了溫暖的懷抱,我在她的懷中貪婪地吸允着、索取着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懷抱中一天天飽滿、長大、變美。

我長大了,要進幼兒園和上學,城裏和鄉下的距離把我拉離了她的懷抱,但是我的心卻無法離開她,因爲她把母愛的種子深深種在了我的心裏。於是,週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鄉下的小路和小橋,奶媽家的柴門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圖畫。

那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我在睡夢中就能夠聞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媽讓小舅挽着藍子天不亮就送來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幾里路還溫熱的棕子,裏面的各種豆兒和棗兒把糯米染得紅紅的,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撐得溜圓。

每年的這幾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媽的棕子,我一直到現在都認爲奶媽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誰都比不上。裝棕子的藍子上還掛着奶媽親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極了,是用各種絲線纏繞的小棕子的模樣,小巧玲瓏,香氣芬芳,我掛在脖子上在學校向女同學炫耀着,高興着,美着……

那感覺讓我每次回憶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時代,回到了奶媽身邊。也有那麼幾次趕上在奶媽家過節,於是,包棕子就成了我最高興的事,儘管我不會包,但是還是象模象樣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邊上,拿着棕葉包着米和豆兒,拿着草捆紮,每到這時候,奶媽都會高興的一邊包着手裏的,一邊教着我,還把我包的棕子也放入鍋裏一起煮,結果可想而知,我的棕子不是找不着,就是裏面成了稀飯,儘管這樣,她也從未責怪過我,還任我用手在盆裏撈來撈去繼續搗亂。

親愛的媽媽,女兒現在仍然不會包棕子,不會纏香包,不是女兒不想學,而是女兒要把媽媽的棕子和香包永遠永遠留在記憶中,那是什麼樣的棕子和香包都無法替代的美的記憶,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過節了,不知道天堂裏有沒有棕子,有沒有香包?女兒在這裏爲媽媽送上一份節日禮物,願與您在夢中相會,親手爲您剝棕子,戴香包,親口祝您端午節快樂!

欣聞國家已經把端午節和春節、中秋節一起列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雖然還沒有規定爲法定假日,但重視傳統節日的步子已經邁出,我想您聽到這個消息也一定會高興的,因爲您愛這個節日。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二)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

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爲“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爲“角黍”的糉子,因爲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爲人歡迎的端午節食。吃糉子“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糉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糉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糉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

到晉代,端午食糉子成爲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糉”。到了唐代,糉子已經成爲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糉香”的詩句,反映了當(轉載自,請保留此標記。)時食糉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糉子”。元代的糉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侷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糉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如今的糉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

現今各地的糉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的有桂圓糉、肉糉、水晶糉、蓮蓉糉、蜜餞糉、板栗糉、辣糉、酸菜糉、火腿糉、鹹蛋糉等等飲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爲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牀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三)

端午節就快到了,很多同事這幾天都在家積極地準備材料親自動手包糉子,而且在朋友圈裏曬出了自己的成果照片。今天我看到一位同事把糉子裝在盤子裏,而且還動手做了牛肉小煎包,再配上涼拌自己家裏地裏種出的嫩黃瓜,一切準備妥當。把老母親接到家裏一起品嚐,看着已經兩鬢斑白的母親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動手做出來的美食,真是幸福又溫馨。

談到端午節,同事們都把自己記憶的閘門打開了,一下子把自己的回憶拉到了二十幾年前。在我們小時候,端午節往往都是麥收最忙的時候,因爲當時收麥要用鐮刀,一鐮一鐮把小麥割下來,然後再運到麥場裏,用拖拉車一圈又一圈地把麥子攆出來,然後再用叉把麥秸稈挑起來,壓過兩遍之後,就可以把所有的麥粒都收起來,然後把麥秸稈都垛起來。

現在說起來好像輕鬆又容易,但是當時對於年幼的我們來說卻是一個大工程,因爲幾畝地的麥子要先收割下來,然後再把麥子一捆捆抱到車子上拉走,當時都是用人工的架子車,很多事情都是用人力一步步完成的,真是走一步一把汗,衣服都能被汗水滲透,眼睛也被汗水浸得疼疼地,紅紅的,真是一段難忘的勞累記憶。

還有同事說:“我最煩的就是摟麥子,用耙子把地裏遺落的麥子摟起來,一遍又一遍沿着自己的土地轉了好幾圈,都累得體力透支。”當時每當麥收時節,學校都會放假,所以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家長都不會讓在家裏閒着,都攆到地裏去幹活,去割麥子,收麥子。

這樣勞累了十幾天之後,端午節就到了,在那個物質貧乏的時節,端午節不僅能夠吃上糉子,還能吃上傷力草打雞蛋。因爲糉子對我們來說是稀罕物,因爲當時很少有賣糉子的,只有到了端午節,才能夠吃到自己包出來的糉子,而且大人平時都很忙碌,很少給我們包糉子,所以當我們端午節吃糉子的時候,就感到糉子特別好好吃。

爲什麼端午節要吃雞蛋呢?媽媽告訴我說:“那是因爲麥收過後,大人小孩都到地裏去忙碌幹活,個個都累得體力透支了,而傷力草打雞蛋正好可以補充體力,讓透支的身體能夠儘快恢復體力。”

後來隨着科技的發展,有了小型的收割機,取締了鐮刀,但是這種機器只能把麥子割下來,還要用車子去拉,但是這時候已經有了機動三輪車,機動三輪車比架子車拉得多,而且還跑得快,節約了很多人力物力。

再後來隨着科技的發展,就有了大型聯合收割機,不僅可以把麥子割下來,而且還能夠直接把麥粒脫下來,只需要再地頭上準備一個單子接住麥子就行了,等全部收割完畢之後,再把所有的麥子裝車運回家。但是地裏長長的麥秸稈要拉走,因爲如果不拉走就無法種地。有的人圖省事就把麥秸稈用火點了起來,熊熊大火不僅燒完了所有的麥秸稈,而且還燒壞了地裏栽種的樹木。還嚴重污染了環境,整個麥收時節煙熏火燎,弄得空氣都是一股煙燻的味道,而且爲此還惹出了好幾次火災

現在技術更加先進了,不僅可以又快又迅速的收割麥子,而且還能夠把麥秸稈用鍘刀打得粉碎,直接撒到地裏成爲了將來玉米的肥料,收割完畢之後,就可以直接播種。

現在的人們今天還能看到滿地金黃的麥穗,第二天就一地乾淨 了,第三天就看到地裏已經播種上了玉米。速度之快,令人還沒有反應過來,麥季已經結束了!現在的人真享福呀!

端午節留下了我們的深刻記憶!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四)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23日,離今天也不遠了。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我來給你講一講吧!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除了有故事,還有習俗。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爲我國端午節食品。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糉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糉爭新。”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

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糉大多是作爲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糉”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糉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覆鬆。”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五)

眨眼間端午佳節便到了。對於生長在北京這個現代化都市的我們來說,端午佳節的意義何在,我們或許並不清楚。我們知道的,只是屈原、糉子、龍舟和菖蒲、艾草。但總有些特別的吧。端午節於我來說,它喚醒了我對家鄉的記憶。爲什麼呢?因爲鴨蛋啊……

不久前恰好學了一篇課文,是汪曾祺老先生寫的《端午的鴨蛋》。那時,我的記憶便被勾回了童年那段時光。

我的老家,很巧,也在江蘇,但又沒有那麼巧。我的老家在蘇北的一個很偏的小村子裏。小時候的假期,我都是回老家度過的。不是江南水鄉的粉牆黛瓦,而是爺爺蓋起的老舊磚房,院子裏的菜地,一口井,成羣結隊的雞和鴨,門口的大片稻田,田埂上的小路,和屋後的一條河。

家裏人喜歡喝粥,基本上每天早上的早餐都是粥。自己種的米,雖然不香,但令人溫暖。奶奶更是有一門好手藝,做的小菜極香,因此更愛喝粥。在那些醃製的一罈罈白菜、萵筍和野菜中,我最愛的,便是端午佳節前後的鹹鴨蛋。

很小的時候端午節是不放假的,只有暑假回家才能吃到奶奶醃的鹹鴨蛋。那時每天早上早早地聽着公雞打鳴便起了牀,看爺爺下田,跟着奶奶準備早飯。

爺爺每天都要下田,但我卻不知道爺爺下田會做些什麼,因爲我從來沒有看過春種和秋收。但家裏總有被大編織袋裝起來的、奶奶已經將它退去外殼的稻米。爺爺在田埂上走着,我便跟着,時而蹲下,爺爺用他那蒼老、粗糙卻有力的手,輕撫過那漸漸飽滿的麥穗。現在看來,那似乎是爺爺對於這片養育了幾代人的土地的熱愛。

跟着奶奶準備早飯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學着從院子裏那口井裏面打水,儘管常常弄巧成拙,不僅幫不上忙還會把自己的衣服弄溼了,但我卻依舊喜愛聽那口井已老舊、甚至生鏽的金屬摩擦的聲音,看着那一汩汩清澈的水流涌出。每天必做的工作是去雞窩裏掏雞蛋。我們家養了幾隻雞和鴨,好像每天都會下蛋。剛開始還有點怕那隻皮毛光滑豔麗的公雞和那隻護子心切的鴨子啄我,但後來發現它們似乎認識我是它們的小主人,對我很友好,我便不那麼害怕了。

直到太陽高高的掛在天上,我們纔算是完成了清晨的工作,開始吃早飯。我最期待的,便是每天早上吃粥時的那一個我自己獨享的鹹鴨蛋。奶奶從廚房裏拿出一個或秀氣或蠢笨的鹹鴨蛋擺在我面前,爺爺幫我敲開青白色的外殼,露出雪白的蛋清,放在小碗裏。我用筷子輕輕一紮,紅油就能冒出來。奶奶自己醃的鹹鴨蛋,或許不像高郵產的鹹鴨蛋那麼有名,但卻是我最珍惜的美味,最難忘的回憶。

長大後,漸漸的生活變得忙碌起來,回老家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但我卻更懷念我早早起牀,忙碌過後享受於一個鹹鴨蛋的日子。年初爺爺奶奶回老家了,所以今年的端午節,我品嚐不到奶奶的手藝,但我卻更加思念那味道。

暑假馬上就要到了,我是否能品嚐到這遲來的端午禮物呢?我不禁開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