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2016年大學聯考作文熱點人物素材

2016年大學聯考作文熱點人物素材

史鐵生:笑看生死

著名作家史鐵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時期因病癱瘓的史鐵生堅強樂觀,曾以《我與地壇》等作品,打動千千萬萬讀者。他曾表示:“對待生死我選擇一種樂觀的態度,讓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還得感謝卓別林。”

史鐵生1972年不幸癱瘓,後來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命運對史鐵生不能不用殘酷來形容。每週3次的透析,1000次針刺,讓他的血管變成了蚯蚓狀。史鐵生卻用筆來超越生命的困境,寫出了大量優秀作品,其詩性的語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

對於他來說,生命的意義更加特別,他在作品裏思考着生與死,殘缺與愛,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展現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義,這些或許都是他過往經歷留給他的精神財富。

史鐵生的好友、著名作家陳建功說:“鐵生是我最爲敬重最爲難得的好朋友。1978年我讀到他寫的幾篇小說,有《午餐半小時》、《沒有太陽的角落》,當即被他的作品所煥發的精神力量和藝術魅力所折服。因爲他的博大、深邃、勤奮,也因爲他的平實、沉靜、寬厚,還因爲他的樂觀、頑強……”

【深度評論】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史鐵生的文字有一種蒼涼的況味,是那種從煉獄中發出的不屈吶喊,是穿越苦難在風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在病痛中書寫的對生命的了悟,質樸無華的文字,冷靜睿智的思索,表達了他對人生各種不同境遇的體驗和感受。

【多維解讀】

★堅強的心靈。史鐵生身殘志堅、不懈寫作的經歷,詮釋了堅強的心靈。

★生與死的感悟。生命的質量在於其精神的高度,而不在於年齡的長度。

★樂觀。樂觀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能使人戰勝磨難,勇敢而堅強地生活。

★生命。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髮揮和挖掘它對於人類和社會的價值,史鐵生做到了。

★磨難。面對人生的磨難,我們無法選擇逃避,只有把它當成人生的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才能發現它帶給我們的是生命的魔力。

(楊貴晴 王江)

中國阿甘

【素材傳真】

沒上過一天學,但會寫幾千個漢字;脖頸和雙手不聽使喚,但能自食其力;自己沒錢治病,卻對地震災區的同胞傾囊相助;靠着自己養活自己的信念,用腳趾頭踩着鍵盤開起網店……自幼腦癱的湖北省羅田縣青年鄭心意,一次偶然的機會被人拍了視頻發到網上,不僅感動了網友,還被稱作是“中國阿甘”。

他家裏一貧如洗,還有一個殘疾的母親。在“5·12”四川地震中,鄭心意將平時省下來的錢和好心人捐給他的5元、10元的錢,共計500元錢,捐給了災區羣衆。他說:我也是社會中的一員,我要盡我的一份努力。電視的鏡頭中,鄭心意一直都是微笑着講述自己辛酸的經歷,唯獨提到媽媽的時候,他閉上了眼睛,笑容凝固在臉上。“我曾經說過,只要有一線希望,我也不會放棄。”鄭心意鄭重地說,“我治好病以後,就可以照顧父母,就可以自食其力,纔有機會像正常人一樣成家立業,不會成爲社會的負擔。”

【深度評論】

雖然他不一定知道誰是阿甘,但他和阿甘一樣,人殘志不殘,用自己的愛心溫暖了每一個寒冷的心靈,用自己的頑強抗爭強壯了很多人脆弱的靈魂,“身體有疾病不要緊,只要有思想!一個人只要永遠地堅持下去,那麼他所想的一定會成功!”當我們用流利的語言來重複鄭心意的這句話時,不會想到當時的他是用了半分鐘的時間纔將這句話一字一頓地艱難道出。也正是這句話,感動了千千萬萬個追尋健康的心靈。他的故事更多地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的出身無法選擇,我們的身體狀況有時我們無法做主,生命之旅還可能遇到種種磨難,即便如此,一心一意地活着也會讓我們在貧困生活中享受屬於自己的美麗,一心一意與命運無意丟落在我們身上的石頭抗爭也會讓我們把多舛的歲月點化成五彩的織錦。

原來,窮日子,富日子,與磨難無意,與性情有染。磨難不是日子的名片,而心靈纔是生活的內核。

【多維解讀】

★真實。真實的他用意志抵抗着病魔的同時顯現着自我獨到的魅力。人活一輩子,只有在心中保留着那份對生活真實的認識,始終認真而執著地去追求,最終纔可能讓自己無怨無悔。就像鄭心意,“身體雖然不像個樣子,但活得一定要像個樣子!”

★真誠。汶川地震後他捐出500元錢時說:“我出門在外,沒有一分錢,都是好心人幫助我,現在出了這麼大的事,我要盡一份力。”他的真誠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爲他的真誠——那種不摻合任何雜質淳樸的真誠感動得一次次落淚。

★品格。人的一生,一路走來,爲名忙,爲利碌,爲情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心事無二三”,總是令我們多麼的疲倦。但細細想來,使你疲倦的往往並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裏的一粒砂石;使人心痛苦的往往也並非疾病和貧困,而是人的貪慾難以滿足。所以,我們應該放棄那些苦心的糾纏,學會放棄。有道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賈利娟 靳丹丹)

西單女孩

【素材傳真】

任月麗出生在河北涿州松林店鎮松林店村,由於父母多病,自小由奶奶帶大。爲了減輕家庭負擔,年僅16歲的她孤身一人來到北京。開始在一小餐館打工,滿1個月後老闆沒給工資。流浪街頭時看到有地下歌手在賣唱,從小就喜歡唱歌的她萌生了也要唱歌的想法,遂與一流浪歌手學習吉他,一月後獨自開唱。在北京生活的四年中,任月麗每月都要將大約一半的收入寄回家中,是家裏的生活支柱,自己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10塊錢。此外還從生活費中省下錢來購買二手的吉他、音箱和CD等用於學習唱歌。

在北京尋夢的人很多,而真正實現夢的有幾個?同樣,這個小姑娘在北京西單的地下通道一唱便是四年,風雨無阻。而對音樂的堅持,在4年之後終究讓她看到了夢的邊緣形狀。她的《天使的翅膀》在網絡上徹底紅透後,無數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人被她的善良、純樸、堅強、樂觀和純淨空靈的歌聲打動。隨後,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江蘇電視臺、湖南電視臺、臺灣東森新聞臺、香港有線新聞臺等衆多媒體也分別採訪或者報道了任月麗,讓更多的朋友瞭解她的故事和歌聲。而在她成名的網絡中,一個特別的團體自發而成,他們自稱爲“蒜薹”,他們要站起來呵護這個堅強的女孩,他們要守護他們心中的天使。

“西單女孩”任月麗於2011年2月28日在北京舉行個人專場拍賣會,這是第一位登上央視春晚舞臺的草根明星走下春晚舞臺後作出決定。另外,其廣告代言權也將在2011年2月28日同時拍賣,代言權拍賣所得的一部分也將捐給慈善機構。

【深度評論】

“我的愛像天使守護你,若生命直到這裏,從此沒有我,我會找個天使替我去愛你。”一首《天使的翅膀》讓更多的人瞭解了你、認識了你,一個善良、可愛、淳樸的女孩,一個在西單唱着簡單快樂的給人帶來幸福歌曲的女孩,一個登上春晚的草根明星,她的故事讓更多的人明白,只有自強不息,人生才能輝煌。

【多維解讀】

★挫折。挫折是一個很多人害怕經歷、害怕面對的名詞。多少人在它面前停步不前,喪失信心,而西單女孩在經歷人生挫折之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她用頑強的毅力打造着屬於自己的美麗。

★堅持。認定一個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並堅定地向着這個目標邁進,整個世界都會爲你讓路。任月麗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只有堅持,纔可能達到攀援的巔峯。

★品格。一個人活在世間,最難能可貴就是有一顆善良有愛的心。登上春晚之後的西單女孩用自己拍賣所得來捐贈給慈善機構的善舉完成了屬於自己的美麗。

(賈利娟 靳丹丹)

羅納爾多:從平民到天王巨星

【素材傳真】

羅納爾多1976年9月22日出生在里約熱內盧的貧困郊區。像多數童年的夥伴一樣,他的足球生涯是從小區的街道上赤腳踢球開始的。14歲的時候,他加盟聖克里斯托旺足球俱樂部,僅僅兩年後他就成長爲克魯塞羅俱樂部的明星,60場比賽進了58粒球,快捷有力的步伐和非凡的射門技巧令其名聲大噪。第二年,他射門得分的紀錄以及超凡的敏捷使他入選巴西國家隊參加世界盃。世界盃結束後,許多歐洲頂級足球俱樂部都削尖腦袋想同他簽約。自從轉會到荷蘭的埃因霍溫足球俱樂部後,羅納爾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兩次美洲盃冠軍、一次歐洲足協聯盟杯冠軍、一次荷蘭杯冠軍、一次西班牙聯賽冠軍、兩次獲得世界最佳球員獎,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短短兩年內取得的。1997年,他一到國際米蘭隊,就成爲當地球迷心中的偶像,被稱爲“奇才”。自1998年世界盃以來,羅納爾多經歷了兩次嚴重的膝傷,這極大地限制了他上場踢球的時間。正當人們懷疑他是否能繼續踢球的時候,他向全世界證明他風采依舊。在韓日舉行的世界盃上,這位神奇的前鋒獲得金靴獎,以12粒進球平了貝利創造的世界盃進球紀錄。他幫助巴西隊在6月30日的比賽中以2比0的比分戰勝了德國隊,從而第五次獲得世界盃冠軍。這也是羅納爾多第三次參加世界盃。2011年2月14日,34歲的巴西傳奇羅納爾多在接受《聖保羅頁報》採訪時,宣佈了自己退役的決定,終結自己18年的職業生涯。

【深度評論】

一個貧民窟中走出的兔牙少年,成爲了全世界頂禮膜拜的偶像。羅納爾多的傳奇早已超越了足球領域,足以和籃球之神喬丹、F1王者舒馬赫以及演藝巨擘傑克遜等量齊觀。在現代足球百年史冊中,羅納爾多已堪稱是經歷最爲傳奇的天王巨星,是一個最真實的時代和精神偶像。

【多維解讀】

★銘記與忘記。我們可能會忘記羅納爾多在綠茵場上一粒粒勢如破竹般的進球,我們也可能會忘記他在世界大賽上拿過大大小小的榮譽及獎盃,許多年後,我們甚至可能會忘記他年輕時的容顏,但羅納爾多這個名字,卻已經永遠駐足在了時光之中。

★天才來自勤奮。作爲一個舉世無雙的天才,羅納爾多不是天生而成,而是苦練而出。

★傳奇。羅納爾多一路跋涉,一路辛苦,風風雨雨,酸甜苦辣,在他顛覆式的奮鬥中化爲一段傳奇。

(王學華)

於建嶸:“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

【素材傳真】

在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榜上,“解救乞討兒童”已經成了排名第三的熱門話題,甚至連“春晚”都排在了它的後面。

一場在微博世界裏發起,並迅速蔓延到現實生後中的打擊拐賣兒童和解救乞討兒童的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這場行動的緣起是,2011年1月17日,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的於建嶸收到一名被拐孩子母親的信,“我憤怒極了……公安部門也應有所作爲!”於建嶸將這封信發到微博上時這樣表示。當天,他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想法:以後凡是看到傷殘兒童(十歲以下者)在街頭行乞,我們就打110,並把110出警的情況發在微博上。然後,選擇一天,全國的網友都在這一天去拍攝街頭行乞兒童的錄像,全國彙總起來,編輯成紀錄片,今年六一兒童節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發放錄像帶。後來他的想法發展一步變成:全國網民都拿出手機、照相機和攝像機,凡是見到街頭行乞兒童,就拍下來上網公佈。

經過幾天的醞釀,1月25日,於建嶸在微博裏宣佈,已在新浪及騰訊兩大門戶網站設專題微博“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並聘請志願者專門管理。他呼籲網友如碰到乞討兒童即拍攝並上傳,同時督促警方採取相應行動。

這一號召引起了網友的極大反響,截至2011年2月8日19時30分,專題微博“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粉絲已達8.8萬餘人,最近幾天粉絲數量更是以每日上萬人的速度增長。目前,該微博已發微博1800餘條,90%以上都是全國各地網友拍攝的乞討兒童照片。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也在微博上予以支持,並聯系地方警方關注。部分全國人大代表也表示,準備在今年兩會上就此提案;各地公安機關關注支持。截至2月8日,已有四名家長表示:在照片中發現了和自己孩子長相相似的乞討兒童。

2010年12月,於建嶸教授被評爲“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之一。他們被廣大網民稱爲“中國底層民意的真實代表”“21世紀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中國最有良心的文人”。

【深度評論】

隨手拍照,對我們來講真的只是舉手之勞;可對孩子和他的家庭卻是很大的幫助。公安部門等官方微博也加入到了關注的行列,地方媒體也很給力。但願這些乞討兒童能夠迴歸溫暖的家庭,結束這種悲慘的生活。衷心期待着,父子、母女的劫後重逢……若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解救行動,就是一股強大的羣衆力量!

【多維解讀】

★責任。有時我們的一個無意的善舉卻可以給某個人或某個團體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如果我們的每一個公民在生活中能夠擁有這種意識,我們這個社會的角角落落將被責任所匯聚成的洶涌大潮滌盪得處處是和諧與安寧。盡一點小責任,說不準會成就別人一生的命運。於建嶸他的發明爲警方提供了幫助,也爲整個社會做了一件大利之事。

★愛心。有句歌詞寫得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對社會弱勢羣體不吝表達自己的關愛,會給總處於凜冽寒風裏的他們送去煦暖的陽光,而愛與愛的交相傳遞,會把我們的社會推進至關愛洋溢的暖春。他所貢獻的力量,爲受害和避免受害的人所奉獻的愛心實屬一種大愛無言。

★方式。“打拐”問題不是用“隨手拍”就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其實質相當複雜。隨手拍有時會侵犯人的隱私權,名譽權,因爲人人都有着他們自己背後的故事。所以做好事還要注意運用合適的方式。

(賈利娟 靳丹丹)

李娜:熱心關注公益

【素材傳真】

李娜是我國網球選手最高的世界排名人物。2011年1月27日,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進入到第十一日爭奪。女單半決賽中,李娜表現強勢,在首盤3-6失利,第二盤4-5落後的不利局勢下上演救賽點驚天逆轉,最終以3-6、7-5和6-3逆轉世界排名第一的沃茲尼亞奇,歷史上首次闖進大滿貫決賽,爲中國網球開闢了新的篇章。憑藉着這場勝利,李娜的世界排名也至少來到TOP7,已經再次刷新個人和中國的WTA最高排名。1月29日,中國女子網球選手李娜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決賽中,李娜雖屈居亞軍,但李娜已經創出了亞洲女子單打選手在大滿貫中的最好成績,這是亞洲球員歷史上首次殺入大滿貫決賽,李娜的表現沒有令中國人失望,她終於創造了奇蹟。李娜除了在賽場上的驕人成績之外,她還很關注公益事業。2010年5月,李娜將在馬德里皇冠賽獲得的近50萬元人民幣獎金捐給了青海玉樹災區。她還將中網的獎金通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捐給家鄉的福利機構。“國內還有很多缺乏關心的兒童。我想用這筆錢來關心孤兒。他們一出生便被父母遺棄,這很不公平。”李娜在今年中國網球公開賽獲得的稅後獎金。她當時就承諾將其捐出作爲慈善用途,賽季結束後,她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我是國家培養的,所以有責任爲國家做點事情。”她希望通過媒體的報道,能帶動更多人來幫助孤殘兒童。“之前我一直有這些想法,但苦於沒有渠道。而單飛之後,我和我的團隊有充分的空間來做這些事。”

【深度評論】

國際主流項目中,李娜用自己的表現證明,中國人乃至亞洲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李娜的勝利不只是個人的勝利,她更大的意義在於在中國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網球這項運動,這比大滿貫冠軍更重要!李娜是女子網球出色的代表,是中國的英雄。她的成功無疑能夠爲網球在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李娜雖然最後沒有獲得冠軍,但是李娜贏得了未來。

【多維解讀】

★拼搏。李娜衝出亞洲,靠的是她的頑強拼搏精神,沒有這種拼搏精神,她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創造奇蹟。李娜無疑是創造了奇蹟,其實,只要去奮鬥,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創造奇蹟。

(王學華)

石雪暉,我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素材傳真】

習慣了種水稻、棉花的湖南澧縣農民從沒想過,屋前院後稀稀落落的葡萄能變成一把把的票子。如今,全縣葡萄總面積2.4萬畝,葡萄酒廠、預冷庫、一年一度的葡萄節、“南方吐魯番”的美名……在澧縣成爲現實。這離不開一個人,一個在澧縣、在湖南耳熟能詳的名字:石雪暉。

石雪暉10年攻關,先後研究出十大配套技術,打破了歐亞種葡萄不能在南方種植的神話,現已在湖南及周邊省市推廣,創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她主持的“葡萄新技術育種”等11個項目對湖南農業結構調整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20年來,石雪暉的足跡遍佈湘鄂贛的56個縣市,行程6萬多公里;她手把手教會農民種植葡萄,被農民親切地稱爲“湖南果樹110”。

“我們不能光在課堂上栽果樹,要栽到農村去;成果不能只寫在論文裏,要裝進農民的口袋裏!”石雪暉的行動,詮釋了一名農學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更爲深刻的理解。

【深度評論】

作爲一個農學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某個課題,已尚屬不易;特別的,在當今這個被浮躁從頭到腳打扮的“燈紅酒綠”的社會裏,石雪暉再次讓我們看到了做學問必須要耐得住“寂寞”這兩個大寫的字。學文不僅僅是用來“炫耀”或是放到自己的論著裏面的,最爲關鍵的是讓她發揮應有的作用;石雪暉的行爲顯然已經超出了習慣意義上的“教師”,他心繫民生,他是這個社會的老師。

【多維解讀】

★社會呼喚“石雪暉”。如果石雪暉現象成爲常態,那“知識”纔是真正的知識,“學問家”才真正實至名歸。

★知識與實踐。知識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知識如果一味的“高高在上”,那它只是一些帶有專業術語的數字或文字罷了。

★“神話”是用來讓“勇者”打破的。科學是講究用事實來說話的,而神話卻往往相反,敢於打破常規、神話,往往會有大的收穫。

★心繫民生,彰顯“大我”。心繫“弱勢羣體”,不僅僅體現的是人文關懷,還在於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社會責任。

(李向軍 韓剛)

郝水院士:甘爲人梯的人

【素材傳真】

有的人想起時留給人的總是溫馨和懷念,哪怕只是一個背影,卻也能在人心底流淌着默默地感動。郝水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師範大學原校長、生物學教授。2010年11月27日在長春因病逝世,享年84歲。他在國內外生物學界享有很高聲譽,199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編著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被列爲全國高校通用教材。他關於染色體骨架真實性的研究、染色體骨架中收縮蛋白的存在等創新性理論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重視。獲獎無數的郝水教授對人才格外愛惜。20世紀80年代出國大潮洶涌澎湃的時候,郝水教授看到大量人才外流,心急如焚,爲挽留和勸說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學習和創業,他苦口婆心,一次次給熟悉和不熟悉的學生寫信。被感動的學生一個個回來了,他又開始爲他們的住房、待遇、研究課題和經費等事奔波忙碌。爲讓學生更好地發揮才能,他甚至提前辭去校長職務。而對於一些重大研究項目,他也是把年輕學者推到第一線。正是郝水教授這種甘爲人梯的精神,感召了一批批留學人員回國效力。他的研究所裏涌現出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863項目首席科學家等一大批學科帶頭人和業務骨幹。嚴師出高徒,平時郝水先生對學生特別嚴格,治學非常嚴謹。“他看我們的論文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全篇修改,我現在對學生都做不到這一點啊!”回憶郝水院士的時候,他的學生們有說不完的話題,而他們最多表達的就是——“沒有他,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深度評論】

總是有一個背影默默地溫暖着那些曾經的學生,總是有樸實而又有力的話語鼓勵着現在的弟子,總是有那種寬厚與奉獻暈染着科研的聖壇,這就是郝水院士。他就是這個認真嚴謹的人,寬容熱心的人,甘爲人梯的人。然而斯人已去,回憶恩師,一句“沒有他,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道出了學子們的心聲。也許那曾經的挽留,並不是那麼刻骨銘心,而那慈愛又認真的眼神,卻讓人無法拒絕。他不是爲了自己,爲了國家,爲了科研,爲了他心中神聖的信仰。一個人的價值自己無需多言,相信後人的懷念就是最好的冠冕。

【多維解讀】

★嚴謹。對自己嚴謹,對學生嚴謹,對工作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成就了他科研上的卓越,嚴格的要求磨鍊出學生們的優秀與輝煌。

★感動。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一封封充滿懇切話語的信和一次次爲學生們的未來忙碌的奔波。那種執著,那種樸素的溫情,那種純粹的愛國心,最讓人感動。

★甘爲人梯。一個人的卓越代表了他的能力,一羣人的卓越體現他的心胸。郝水院士以一顆奉獻的心成爲時代的接力棒,甘願成爲年輕人成長的階梯,造就一羣人、一個時代的輝煌。

(周影影)

王躍:中國“火星之旅”第一人

2010年6月3日14時,“火星-500”實驗艙最後一道艙門關閉,人類歷史上首次模擬火星載人航天飛行試驗就此拉開帷幕。中國志願者王躍與來自俄、意、法三國的其他5名志願者一起,體驗爲期520個晝夜的“火星之旅”。北京時間2011年2月18日晚6時,在經歷了260天的飛行之後,來自中國航天員中心的志願者王躍,終於踏上“火星”表面。儘管“火星500”試驗是一次沒有翅膀的飛翔,但作爲人類首次模擬火星飛行試驗,它意味着人類已經站在了載人登陸火星的新起點上。

對於自己從6000多名志願者中脫穎而出並最終入選,王躍說,自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拿我們中心來說,有很多優秀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情、他們的專業背景、技術水平都比我好,可能是我比較幸運,更要感謝我們領導對我的信任,給我這麼一個機會,而我又能比較珍惜地抓住這個機會。”

提起在俄羅斯培訓的日子,王躍說,培訓確實很辛苦,但這些日子經歷的事情也許讓他一生受益。他頭一次深刻理解,隻身來到國外,面對那麼多外國志願者,他的表現代表的不僅是個人,也代表着中國。在三個多月的培訓期間,他和同伴們相處愉快。未來520個晝夜的同舟共濟中,生性開朗的王躍將以中國人的內斂、低調,在隊友們中間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從性格上來講,歐洲人更加開朗、更加熱情,俄羅斯人比較沉穩一些,更加穩健,兩者之間要融合在一起的話,我覺得我這個角色會處理得恰到好處。”在俄羅斯的野外生存訓練中,俄羅斯教員一直用望遠鏡和攝像機觀察着隊員們,考驗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幾個人中數王躍最瘦弱,有好幾次摔倒在雪地裏爬不起來,談起這次經歷,王躍說:“我當時只是咬着牙念:不能丟人!中國人不能丟人!我終於堅持下來了,絕對沒丟咱們中國人的臉!”

王躍還坦承,對於此次任務自己確實感覺到一點壓力,但他覺得更多的是一種動力。“因爲能夠有幸參加這麼一項重大的試驗,可以代表我們國家向世界展示中國航天走向這麼一個地位,我覺得非常光榮。”

【深度評論】

王躍是一個平凡的人,爲了執行此次火星試驗,包括他在內的6名志願者在俄羅斯接受了爲期3個多月的培訓,包括醫學、生物學、工程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多項理論課程和實踐操作訓練,期間的艱苦可想而知。他能成爲中國月球漫步的第一人,因爲他有一顆愛國的火熱的心和一種不服輸,敢於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念。

【多維解讀】

★毅力。能在艱苦的培訓環境中堅持到底,從6000多名志願者中脫穎而出,與王躍的拼搏進取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分不開。

★愛國。王躍時刻不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他內斂、低調地在隊員們中間扮演潤滑劑的角色,在最艱難的時刻,牢記自己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中國,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