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多篇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多篇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篇1

x市__鎮位於岑溪市郊,轄11個村(街),轄區面積161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38185人,207國道和324國道貫穿全境。我鎮的地理位置比較特別,所轄的11個村(街)中,有5個垌面村和6個山區村,既有高寒山區村,又有位於河谷小平原的垌面村,自然條件差異較大,發展也很不平衡。

一、我鎮農業招商引資工作情況

近年來,我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幾個垌面村地處城郊,交通方便的優勢,在思孟和木榔兩村發展了1000畝蔬菜基地。思孟村還是岑溪市最大的荔枝種植基地,全村荔枝種植面積達4000多畝。思英和上奇兩街座落在市十里長街邊,是我鎮的主要工業園區,也是3000畝速生豐產林(馬佔相思)基地。六田、六凡兩村位於義昌江畔,有豐富的`竹子資源,土紙加工業比較發達。黃沙、大錦、寮田、垌尾、山心這五個山區村則具有山區優勢,是松脂、玉桂、八角、藥材的主要產區,其中黃沙村的八角種植面積達8000多畝。我鎮歷屆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在今年的鎮十二屆人大會上就提出了我鎮“優勢在區位,難點在農業,出路在招商”。爲此我鎮注意充分利用各村(街)的優勢,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經濟。如上奇街和思英街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就採取了個人、集體、外商一起上的辦法,營造了速生豐產林3000畝。目前,這些速生豐產林長勢旺盛,已初具規模,預計到20__年可有1200畝投產,產值達萬元。

二、我鎮農業招商引資的薄弱環節及原因分析

近幾年來,我鎮農業招商引資投資規模較小,引來的一些外商基本上都是一些個體老闆,資金少,投入不足,主要是投資承包、開發山莊等方面,真正能夠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龍頭企業沒有。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思想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過來,計劃經濟的痕跡較重。如政府一心想促進農民增收,可是卻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農民種這樣種那樣。雖然種植的時候市場的價格不錯,可市場是千變萬化的,一旦市場發生變化,不但農民得不到利益,也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政府的信譽也受到了挫傷。二是宣傳力度不夠。雖然我鎮有豐富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但由於鄉鎮的財力有限,目前的財政僅僅是勉強維持財政供養人員的工資發放,根本沒有餘力去投入招商引資的宣傳。至今我鎮的電腦還沒有上網,也沒有自己的宣傳網站,對外宣傳自己和信息來源的渠道都比較狹窄。三是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影響了外商投資農業的信心。

三、我鎮農業招商引資下一步的計劃

爲切實扭轉我鎮農業招商引資的不利局面,下一步我們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我們要充分利用當前農村稅費改革和今年的機構改革的時機,多渠道分流財政供養人員,把政府職能從“要農民做”變爲“爲農民、外商做好服務”,把政府辦不了也辦不好的事情放到市場中去,緊緊根據市場規律辦事。

2、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宣傳力度。今年我們要從拮据的財政資金中拿出一部分,多走出去、請進來,多學習兄弟鄉鎮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宣傳我鎮的優勢,以誠招商,以情招商,引進農業龍頭企業。

3、多方拓寬就業渠道,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流動。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篇2

一、基本情況

二郎鎮xx村地處合川市西北部,屬龍多山臺地區域,離二郎場鎮4公里,耕地面積1336畝,其中,田520畝,土812畝,全村現有農業人口1513人,勞動力774人,20xx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11.7萬元,其中,純農業收入93.3萬元,佔總收入的44%,農民人均純收入1730元,比全市農民人均收入低199元,低10.3%。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

二、影響xx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從xx村農業生產總體情況來看,仍然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自然災害是影響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xx年龍多山臺地的遭遇春旱連伏旱災害導致該村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玉米、水稻收成只有正常年景的四成左右。就其原因主要是該村水利設施不健全,僅有的一座水庫(渣口子水庫),至今沒有排灌渠道,受益的只有6社部分農田,而其它5個社遇天旱連吃水都很困難,農田灌溉只有靠自然雨水。

2、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業結構不合理,全村農作物播種面積2140畝,玉米、水稻、紅苕等糧食作物佔95%以上,蔬菜、水果等多經作物極少,且品種老化、分佈零星,質量低、效益差;二是養殖業發展緩慢,市場化程度不高。傳統的豬、鴨養殖由於品種改良跟不上,集約化程度低,沒有形成規模,再加上農民對“市場”知識瞭解不多,生產帶有盲目性,有時還倒虧。如:今年xx村大部分農戶養殖的“花邊鴨”,由於品質差,目前市場價僅2。5元/斤,不夠飼料成本。

3、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農民增收困難。一是傳統的“糧豬”二元結構,生產效益低,嚴重地影響了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嚴重挫傷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導致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據調查統計,全村774個勞動力長期外出的達174人,佔總勞動力的22.5%,舉家外出的有20餘戶,其結果是導致部份土地擱荒,耕作粗放,農業稅費收不起來等一列問題;二是基層組織對農民增收辦法不多,措施不力。究怎樣帶領農民羣衆致富,怎樣調整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不多;三是由於農產品供求關係的不斷變化,農業一般意義上的增產並不能使農民增收。如,今年該村鴨的養殖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但由於市場價格低迷,不僅沒增收,反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4、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在我們調查中發現,大部農民連基本的農技知識都不懂,更談不上科學種田。如,該村今年大面積的玉米、水稻發生紋枯病、螟蟲等病蟲害,很少有農戶懂得防治。對於養殖方面的知識懂得更少,疫病防治,飼料配製一點不懂,依然是傳統飼養,靠運氣,以致常出現“買得多活得少,老本全蝕光”的現象。

三、xx村未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思路

1、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一是要加快水利設施建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渣口子水庫,儘快將排灌渠道修通,同時加強小型水利設施的修建,如,水池、小塘堰等,以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加強交通、信息網絡建設,主要是加強村級公路的養護和全村閉路電視網絡的建設。

2、重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根據該村地理位置和交通、土壤構成情況,建議:一是加大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主要是品質的調優,要充分利用龍多山臺地獨特的地域優勢,種植優質水稻、專用小麥和優質玉米,大力發展綠豆、高糧等小雜糧;二是適當發展優質果樹,在水源條件相對較好的二社、三社、六社發展以早熟爲主的伏淡水果;三是實現畜牧養殖的規模化、商品化。充分利用二郎“鴨鄉”這品牌,做大、做強鴨產業,實現規模養殖,在品種上要進一步優化,選擇適銷對路、品質好的品種,飼養水平要不斷提高,逐步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3、實行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從xx村目前的狀況來看,土地合理流轉程度低,雖然有部分的土地無人耕種,但要擴大生產土地又集中不起來。實行土地合理流轉是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在加大業主引進的同時,村社一定要花大力氣進行土地合理流轉,實行以“業主制”爲主的規模種、養殖,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4、加大農村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從這次調查的情況看,農民對農村實用技術需求迫切,百分之九十的羣衆強烈要求有關部門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特別是養殖業技術的培訓。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農村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將先進、實用的技術通過不同的方式傳遞到農民手中。同時,要不斷引導農民開展健康文明的娛樂活動,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可以通過開辦村夜校、村圖書館、培訓會的形式,引導農民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和實用的農業技術。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篇3

一、xx鄉基本情況

(基本情況略)xx鄉純屬於農業鄉鎮。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農業結構調整對我鄉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經濟發展中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是釋放結構能量,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和提高農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保證。幾年來,我鄉農業結構取得了重要進展,農業結構調整對我鄉經濟結構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如下:

(一)調整農業結構是xx鄉發展經濟的需要。xx鄉是一個農業鄉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一直決定着我鄉經濟發展的全局。據調查20xx年我鄉農村經濟總收3655萬之中,農業收入佔68%以上。我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取決於農業結構的'改變。

(二)農業結構調整是實現農民增收奔小康的關鍵。通過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我鄉20xx年糧經比例爲35:65。鄉黨委、政府積極引進經濟作物,如種植甘蔗1200畝,甘桔20xx畝,葡萄500畝,蔬菜5000畝,滇屯502優質稻1500畝,冬季玉米制種6000畝。大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僅20xx年度冬季玉米制種收入600多萬元。平均每戶收入20xx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純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三)農業結構調整是二十一世紀農村經濟的內在要求。隨着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是我鄉經濟生活己進入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的階段,農業結構調整順應消費結構的變化而變化。二是市場供求關係正發生變化,賣方市場已經轉向買方市場,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及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大量的傳統產業必須相應調整。

三、農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農業結構的現狀

農業結構調整從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黨中央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農業結構開始進入發市場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以滿足市場要求爲目標的新階段,市場銷路好的農產品和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迅速發展。如我鄉的皺皮菜辣的種植在農業結構中起到主導作用,由政府引導產品推向市場,農民收入可觀,但未持續幾年以失敗告終。從九八年起純屬農業鄉鎮的xx鄉,農業結構中經濟作物主要是烤煙,甘蔗兩大產業,但由烤煙政策的變化,實行“雙控”政策,面積大大縮減,由原來的1500畝降到現在的300畝;甘蔗由於價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種植面積由原來的3000畝下降到現在的1200畝。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鄉農業結構調整是勢在必行,積極引進公司,採勸政府+公司+農民”的形式,進行產品結構調整。1998年在試驗178畝冬季玉米制種成功後,逐年進行推廣種植,到20xx年發展到6000畝,每畝收入1000元左右,純收入每畝800元,給農民帶來實惠,也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

(二)農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農業結構的調整,對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市場供給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從目前看,農業結構長期積累的矛盾並未根本解決,農業結構與市場消費、農民增收的要求還很不適應,農業發展面臨着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勞動者素質低,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全局利益。現我鄉冬季玉米制種實施五年時間,但農民不遵守合同,沒有信任,出現一些違反公司合同的現象。

二是農產品質量不完全適應消費多樣化的需求,品種單一;

三是農民不能有效地進入市場,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低迷;

四是農產品加工轉化滯後,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收入增幅減緩;

五是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六是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我鄉20xx年第三產業總收入只470萬元,佔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655萬元的12.8%,特別向外輸出勞動力收入只有3萬元。總之,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農業結構不合理。

四、農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及設想

筆者通過調查全鄉農業結構調整的情況,認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因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也就是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生產結構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調整結構,這龍頭企業提供所需的農產品。龍頭企業爲了實現自己的需求,這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市嘗技術、資金支持,提升農業結構調整的水平,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採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功能的強弱,關鍵在於龍頭企業實力的強弱。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就大。因此,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龍頭企業要在稅收、信貸、出口等方面給以扶持。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它們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支持能力。應選擇一些經濟實力強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以農產品加工、營銷爲主的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行列,充當龍頭企業,發揮它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引導和支持作用。要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類型的龍頭企業的發展,防止重複建設,以合理的龍頭企業結構帶動農業結構的組合和優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以利於農業各部門、各產業均衡發展,形成科學的農業區域結構。

(二)採勸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發展訂單農業,實行“公司加農戶”,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提倡龍頭企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篇4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平江縣畜牧水產局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爲指導,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着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平江縣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縣畜牧水產局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平江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現狀和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並提出了進一步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議。

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

平江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強勁發展,起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羣衆的作用。

一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改變了一家一戶零散的生產經營方式,增強了農民的市場意識和合作意識,成爲農民和市場的`聯繫紐帶,不僅有效解決了畜禽水產品銷售難的問題,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畜禽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如引進正大集團等戰略投資者,有效解決了家禽產品的銷售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是推動養殖業產業化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把農民組織起來,圍繞主導產業從事產、加、銷等經營活動,有效促進當地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促進養殖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

三是加速品牌化建設。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科技示範、組織培訓等多種方式,致力推廣新型實用技術,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意識和品牌意識。如豐益土山雞、毛毛魚、金峯寶等平江品牌已經深入人心。

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不優,影響現代養殖業發展。

受自然環境、農戶意識和資金投入等因素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緩慢,流轉不穩定,農村小規模養殖和分散的經營模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嚴重影響規模養殖業的發展。

二是養殖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養殖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水平相對較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畜禽水產品精品名牌偏少,農戶和部分企業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偏弱等問題突出;農產品加工產值較低,大多數產業還停留在賣原料的階段,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三是農民合作組織實力不強,影響農業綜合效益。

大多數合作社規模不大,穩定性較差,服務功能作用發揮不佳;合作社自身積累和各級的扶持資金少,資金缺乏,工作經費不足,培訓、指導工作跟不上發展的形勢;合作社管理者和業務人員素質不高,缺少懂管理、會經營的人才,導致合作社管理鬆散,社員的合法利益難以保證。

四是現代養殖業發展資金不足,扶持力度有待加強。

隨着養殖業開發大戶和畜禽水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增加,農民從事養殖業產業開發的熱情也很高,但由於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數低,存在生產發展和自主創業資金不足、貸款困難的問題,同時,由於經費短缺,養殖業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和培訓工作難以正常開展,大多數科技人員得不到較好的學習培訓機會,技術知識得不到新的補充,開展綜合服務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無法完全滿足廣大農民羣衆對養殖業服務的需求。

三、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議

(一)以集約化生產爲目標,加快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

一是變散戶經營爲規模經營。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家一戶的小型畜禽養殖經營格局,已不適應現代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利於養殖業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的形成。因此,要積極鼓勵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養殖能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轉讓、轉包、出租等形式,承包更多的流轉土地,實施規模生產和經營。要加大政策宣傳和扶持力度,促進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

二是要加強勞務輸出,促進土地流轉。

通過與外地及勞動就業部門聯繫,幫助勞動力進行就業培訓,積極向外地輸出剩餘勞動力。三是要抓好養殖業產業園區建設。重點做好主導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善、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提升工作,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實現養殖業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整合、聚集、轉化。

(二)以專業化管理爲手段,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

一是要突出創建養殖品牌。

強化品牌意識,開展品牌宣傳,重視扶持培育,把畜禽水產品品牌建設作爲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來抓,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畜禽水產品品牌。

二是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要體現差異性,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將地方特色優勢發揮好、保護好、宣傳好、包裝好。

三是要推進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

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推行標準化養殖和標準化管理,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無公害畜禽水產品、綠色食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要加快畜禽水產品加工業發展,拉長產業鏈。通過外聯市場,內聯基地和農戶,積極引導和扶持龍頭企業參與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

(三)以組織化經營爲路徑,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組織。

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進一步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企業上檔升級、兼併整合,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如大力扶持縣畜禽良種場、裕中源農牧有限公司、遠洋特種養殖、犇騰牛業等龍頭企業。

二是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鼓勵農民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領辦、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培訓力度,規範內部管理,健全運行機制,落實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拓展發展空間,提高養殖業組織化程度。如豐益合作社,發展規模特色養殖,培育了平江豐益土山雞品牌。

(四)以社會化服務爲保障,構建全方位的農業服務體系。

一是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穩定縣鄉兩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網絡,深化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服務工作。進一步加強與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力爭在生物技術、培育良種、農業信息技術、農產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加強畜禽水產品安全監管。

指導養殖大戶推進養殖業標準化建設,認真開展專項整治,強化監測檢驗,加強執法監管,搞好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認證。

三是繼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

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不斷提高財政支農投入的總量和比重。加大涉農資金項目的整合力度,傾斜投入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現代養殖業產業升級,在項目安排上向養殖大戶多、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做得好的鄉鎮和加工企業傾斜。

四是加大涉農信貸投入。

發揮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支農主力軍作用,拓寬信貸服務領域,提高信貸投放效率,努力滿足農民和涉農企業信貸需求。確保涉農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五是要激活外來資金。

要切實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好外來資金;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採取各種獎補措施,引導、鼓勵農民投資現代養殖業。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篇5

農業基礎較好,發展較快。是國家優質專用糧生產基地、小麥良種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糧食生產基地縣(市)和全國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栽培技術的發源地,小麥常年總產量平均在1.8億公斤左右,單產居全國領先水平。全市現有耕地面積80萬畝,其中旱澇保收田45.7萬畝,水利條件較好,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爲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試點縣(市)之一。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21世紀萬畝小麥超高產樣板田”、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項目和國家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等項目的相繼實施,爲xx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xx市以科技爲依託,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了小麥良種和優質小麥、無公害蔬菜、鮮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養殖等五大優勢產業,糧經飼之比達6∶3∶1。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特產銀條、春茄、葡萄等獨具特色,養牛、養豬、養雞遠近聞名,是全省養殖大縣;催生了豫良木業公司、盛隆公司、市種子公司、春秋園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農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扶持引導,創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一是出臺政策。近年來,該市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緊密結合xx實際,每年都出臺《xx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意見》、《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覈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的政策措施,從資金投放、授予榮譽等多方面,引導和支持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工作。二是明確責任。該市採取簽訂《目標責任書》等形式,通過實施鄉鎮長農業工程、招商引資等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各鄉鎮、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三是加強督查。該市成立了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和農業局組成的督查小組,逐月加強對各鄉鎮和部門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並適時予以通報,推動工作開展。保證年度農業產業化各項任務按時、圓滿完成。四是嚴格考覈。每年年底,該市都嚴格按照《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覈獎勵辦法》,對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發展農業產業化情況進行考覈,並以此作爲年底評先的依據。五是兌現獎懲。從20xx年開始,該市每年都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下發《xx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獎勵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決定》,由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每年在50萬元左右),對上一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獎勵,激勵全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並紮實搞好農業產業化工作。通過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營造了重農、爲農、興農的濃厚氛圍,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調整種養結構,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該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深挖農業內部潛力,不斷提高農業效益。近年來,該市重點發展了以奶牛、豬、雞爲重點的養殖業,以葡萄爲重點的林果業,以綠化苗木爲主的花卉業,以小麥良種、優質小麥和無公害蔬菜爲主的種植業等優勢產業,形成了支撐xx特色農業的五大主導產業,建成了諸葛高科技示範園等3個農業高效園區和城關銀條、翟鎮小麥良種、邙嶺黃楊、緱氏葡萄、佃莊春茄、李村花卉、首陽山奶牛、邙嶺養豬、楊莊養雞等18個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的種植養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常年穩定在8萬餘畝,每年繁育小麥良種3500萬公斤,可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蔬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以上,其中日光溫室大棚、中拱棚達7850多個;xx特產銀條種植面積達8000餘畝,20xx年4月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疫總局驗收,成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鮮食葡萄種植1.8萬畝,其中緱氏葡萄被商戶譽爲“冰糖葡萄”,緱氏鎮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爲“中國葡萄之鄉”,20xx年11月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鮮食葡萄集散市場;花卉苗木總面積達到2.76萬畝,其中邙嶺被譽爲“中國黃楊之鄉”,黃楊種植面積達1.3萬畝,成爲豫西地區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畜)產品基地達到6個,無公害農產品1個,20xx年又申報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基地8個、無公害農產品2個。

(三)創新發展機制,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活力。一是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該市瞄準對發展農村經濟有直接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通過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積極擴展其他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綜合效益。目前,該市已形成初具產業化性質的農業生產、加工型企業和中介組織150多個,聯繫農戶8萬多戶,實現年產值15億元。二是探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30年不變的政策基礎上,該市積極探

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堅持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償、限期、自願”的原則,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轉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確定下來,從而使部分農民和龍頭企業、種植大戶之間實現共贏,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土地流轉中,爲該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集中連片使用土地發揮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目前,該市李村鎮的花卉、邙嶺鄉的黃楊和牧草、緱氏鎮的葡萄、大口鄉的蔬菜,城關鎮的銀條,每一個品種和產業都有上萬畝的種植面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萬多畝,被適度土地流轉改變的xx農業正形成一個新的農業看點。同時,因土地流轉而進入其他領域就業的農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進一步加快了由農民向非農身份的轉變過程,邁上了最終解決農民問題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發展農民經紀人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該市共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40多個、農民經紀人400餘人。這些專業社和經紀人主要從事經營畜牧產品營銷、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糧棉油等,對該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紐帶和橋樑作用,是聯繫農民羣衆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嶺、李村的花卉苗木、緱氏葡萄和全市養豬、養雞等產業的發展中,都存在和活動着一大批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經紀人,涌現出了一批帶動作用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優秀經紀人。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篇6

一、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縣立足縣域資源優勢,重點實施生態特色農業“四百一菌”優勢產業發展工程(即百萬畝用材林、百萬畝油料植物、百萬畝林下水域經濟、百萬畝優質果產業,“一菌”即食用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產業規模迅速擴張,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爲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

20xx年以來,我縣以發展“三特”農業爲重點,大力發展“三特”水果、烤煙、食用菌、中草藥等產業,初步形成了“三特”水果、食用菌兩大優質特色產業。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6萬畝,糧食總產量6.6萬噸。實施超級稻高產示範項目,平均畝產656.5公斤,比面上平均畝產增89.5公斤。特色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去冬今春種植核桃2.6萬畝,全縣核桃面積達20萬畝;種植毛竹5000畝,種植“三特”水果3萬畝,全縣xx珍珠李面積達8.6萬畝。今年種植甘蔗3400畝、蔬菜12.5萬畝、菸葉2600畝、蠶桑1.15萬畝、食用菌2000萬棒,中草藥2.5萬畝。科學規範養魚2.6萬畝,養殖示範基地10個,生豬出欄1.53萬頭、雞出欄638萬羽。

(二)產業經營能力不斷增強。

圍繞特色農業資源開發,培育和引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的龍頭企業。目前全縣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2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按照“立足產業、分批建設、突出重點、強化輔導、整合資源”的原則,加快發展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爲主體的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全面提升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質量、競爭力和帶動能力。目前全縣農民合作組織達98家,農戶覆蓋率達23%以上,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在全縣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羣體達4家以上,家庭農場14家。

(三)特色品牌效應不斷提升。

“中國油桐之鄉”、“中國山雞之鄉”、“中國金花茶之鄉”、“中國xx珍珠李之鄉”等金字招牌越來越亮,“xx珍珠李”、“xx油桃”、“都隆香米”、“堯山茶”等特優產品的名氣越來越響。同時抓好示範區、優勢產業帶、特色產業帶和已認定基地的產品申報工作,不斷提升特色品牌效應。目前,共開展“三品一標”基地認證3個,無公害大米認定面積24990畝、無公害楊梅基地認定面積21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860畝。正在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家,申報綠色食品認證2家。

(四)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20xx年以來我縣實施各級科技項目14個,總投資規模1000多萬元,建設xx珍珠李產業(核心)示範區,推進xx萬畝核桃核心示範區建設,力爭建成自治區級向陽和市級xx、xx特色農業示範區,建成縣級“高仁龍”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各鄉鎮創建1個以上鄉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帶動全縣“三特”產業提質增效。提升技術服務水平,加大農業產業技術培訓、指導、跟蹤服務及幫扶力度,抓好“三特”農業種植管護工作。加強農技隊伍建設,每年按專業對鄉鎮農技人員集中培訓15天以上,每年至少有20%的基層農技人員參加系統技術培訓1個月以上。加快培育現代新型農民,全縣培育種植能手500人,養殖能手50人,農村加工能手200人,農機手150人。深入開展“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培養髮展農業科技示範戶,每個科技示範戶每年帶動農戶20戶以上,目前全縣農業科技示範戶達到2000戶。

(五)農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大力實施“五小”(小水池、小塘壩、小堰閘、小泵站、小渠道)工程,全年水庫除險加固完工4座、新開工建設2座,全縣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資金全部落實。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達30萬畝,化肥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目前全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1.3%。縣、鄉、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全面建立,動物防疫開展面達100%。

二、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雖然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現代農業產業化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總體上仍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特色農業產業化程度還不夠高。

xx特色農業品牌多,但優勢特色產業的規模還不大,如xx油桃、黑山羊等特色產業規模不大,總量較少,特色農業“有品牌、無規模”的現狀仍未根本改變,特色農業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此外,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等,仍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因素。

(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

目前全縣雖成立註冊了7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仍然相對較少,同時有一部分協會是與農戶之間沒有利益關係的、鬆散型的自我技術服務性團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缺乏資金、技術,特別是缺乏能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導致真正能夠完成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爲農民提供服務的實體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很少,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尚需進一步探索、健全和完善。

(三)龍頭企業帶動增收的能力不強。

我縣龍頭企業與外地企業相比,規模和實力都相對較弱,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農戶增收能力不強,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也較弱。同時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不高,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還較低,只能進行簡單的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不多,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短,產品加工深度不夠,產品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質量檔次不高,加工轉化和增值不高,難以真正形成規模,產業競爭力不強。

(四)土地流轉集中連片開發難度大。

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涉及千家萬戶,矛盾很多,流轉困難。一是土地承包時,土地肥瘦不一,要大搭小、好搭差,使大塊的土地被分割成條條塊塊,形成插花地,要流轉這類土地,涉及的農戶多,且農戶的思想認識不一致,有的農戶擔心土地流轉後難還原,不願進行土地流轉,工作難開展。二是受我縣山區特點制約,除少數鄉鎮有成片大面積耕地外,多數都是緩坡耕地,地塊面積小,灌溉條件差,機耕條件差,需進行改造,受讓方開發成本增加。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應以現代特色農業爲目標,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健全完善現代農業組織經營、科技服務支撐、質量安全保障、電商銷售等體系建設,確保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一)構建現代農業組織經營體系,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加快建立以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爲基礎、龍頭企業爲骨幹的現代農業組織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和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開發生產高精產品、特色產品,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和綜合效益。一是大力發展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縱向拓展和橫向聯合,大力推動合作社一體化經營,着力推進發展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資金互助合作等合作組織,着力提高農民合作組織的農戶覆蓋面、土地覆蓋面和產業覆蓋面,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立足區域優勢和產業基礎,規劃好一個農產品加工區域,重點培育壯大一批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羣。加快產業集聚,重點發展優質糧油、茶葉、特色蔬菜、畜禽等加工產業,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強化質量意識和品牌建設,努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三是突出農產品品牌效應。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以及名牌農產品爲重點,加快“三品一標”品牌認證,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質量安全過硬的農產品品牌。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示範推行農業標準化工作,引導和幫助龍頭企業加快開展haccp、iso900、iso9001等體系認證和良好農業規範(gap)等質量認證。

(二)構建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提高科技貢獻份額。

一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廣農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畜禽防疫、節水栽培技術等成熟技術。繼續實施xx珍珠李產業(核心)示範區項目,xx萬畝核桃核心示範區建設,無公害大米示範基地建設。在自治區級向陽和市級xx、xx特色農業示範區,建成縣級“高仁龍”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各鄉鎮創建1個以上鄉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帶動全縣“三特”產業提質增效,切實提升示範區的現代元素。二是加強農技隊伍建設。大力改革農技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人員知識更新速度不快,難以適應現代高效農業對農技推廣工作需求的現狀。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建立起工作高定位、人員高素質、裝備高標準的與現代高效農業建設相適應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每年按專業對鄉鎮農技人員集中培訓15天以上,不斷提高廣大基層農技人員的知識水平。三是培育現代新型農民。着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全面培養農村生產型人才,積極培養農村經營型人才,加快培養技能服務型人才,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學、會管理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三)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現代農業發展爲重點,加快配套農業標準的制定,儘快形成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適應、生產技術規程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銜接、檢測方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配套的農業標準體系。圍繞我縣產業規模較大、組織化程度較高的重點產業和產品,以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大戶爲主體,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標準化實施示範創建活動,建設4個農業標準化實施示範點,努力探索一條符合標準化生產要求、體現xx特色、行之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模式。在示範點推行農產品生產檔案制度、用藥登記制度、休藥期制度等,保證農產品質量全過程可追溯。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形成以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爲支撐,鄉鎮、生產基地、市場爲補充的四級農檢網絡體系。加強檢測隊伍素質建設,定期組織開展培訓,提高檢測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紮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構建農產品電商銷售體系,互聯網助力產品銷售。

近年來,縣農業部門相繼建立了縣“12316”服務熱線、縣農業信息網等服務“三農”的信息網絡平臺,通過整合全縣涉農信息資源,形成了以農產品市場銷售、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爲主要服務功能的農業綜合信息網絡系統。時下最火熱的銷售渠道,介於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電子商務業態,帶動了農產品的銷售與消費。2015年初,xxxx珍珠李產業合作社在淘寶、阿里巴巴等網站開通電子商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農產品電子商務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正在有效地緩解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因此,在今後拓展銷售市場的過程中,要努力突破傳統農業地域性強、季節性強帶來的空間與時間上的制約,認真解決好資源、質量、包裝、銷售、網絡和成本等問題,細分市場,找準定位,突破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瓶頸,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快捷、直接、低成本的營銷優勢,搭建網絡平臺,整合市場需求,加快農產品價值的順利實現與提升。

(五)抓好現代農業“五大工程”,壯大農業綜合實力。

一是抓好高效特色種植業工程。繼續重點實施生態特色農業“四百一菌”優勢產業發展工程,做大做強特色種植業。積極實施糧油高產創建工程,大力推進生產基地建設。二是抓好畜牧水產養殖業工程。加快推進六畫山雞、黑山羊、生豬規模化養殖,着力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大力發展六畫山雞生態養殖業,打造產業集羣基地。三是抓好林業經濟開發工程。大力發展核桃、油桃、油茶等種植;實施生態林業體系工程,做強做大木材加工業。四是抓好新一輪開發扶貧工程。創新開發扶貧思路,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加快發展“八大”扶貧產業,不斷提高扶貧對象收入水平。五是抓好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創建工程。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示範區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示範區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同時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積極引導示範區內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託管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不斷提高示範區規模經營水平。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篇7

**縣屬**市最北端的山區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24個鄉鎮、188個村。20xx年全部免徵農業稅,農民基本上無負擔,但村級債務已成爲廣大羣衆關心、各級領導關注、基層幹部焦慮的一個突出問題。化解村級債務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措施,刻不容緩。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途徑與對策,已成爲農經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村級債權債務狀況。據調查,全縣村社1985年以前的積累作爲生產底墊劃給農戶長期使用。1986年至今的新積累(提取公益金、公積金)一是被鄉鎮政府借支挪用;二是農戶欠繳。空殼村較爲普遍。村級債權320萬元屬農戶歷欠款。債務384萬元,涉及130個村,佔村總數69,村債務最高的12萬元。村級債務影響了黨羣、幹羣關係,是農村不穩定的隱患。

二、村級債務形成的原因:一是稅費收繳“上清下不清”。近來年,鄉鎮稅費收取都是由駐村幹部和村幹部包乾負責,在完成時間和金額方面實行嚴格的考覈,且與年終獎金掛鉤。因此每年一到繳款截止時間,駐村幹部和村幹部不得不借款、貸款爲尚未繳款的農戶墊交,這樣形成村級債務220萬元。二是興辦公益事業,如村級公路、村辦公室、興辦學校、“普九”、人畜飲水等項目建設借款形成村級債務120萬元。三是支付村幹補助形成村級債務45萬元。根據鄉鎮調查情況,修建村辦公室和“兩基普實”鄉鎮資金缺口相當大,各鄉鎮全面實施這些項目,將形成較大的新一輪村級債務,從而增重農民負擔。

三、化解村級債務的對策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化解村級債務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鄉鎮要成立領導小組。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任領導小組組長,抽調鄉鎮財政所、農經站的工作人員組成。在化解村級債務過程中,首先各鄉鎮選擇1個村作試點,其次在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再製定化債實施方案,最後在各村全面推開。

(二)發動羣衆、發揚民主。化解村級債務是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充分發動羣衆,堅持民主、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才能順利推行。一是要相信羣衆,把政策交給農民;二是在債權債務清理覈實時,每個村都要成立村民代表參加的核查小組,依靠農民進行清理,清查結果要經過村民主理財小組和村民代表的逐筆覈對、審查,並將審查的結果公佈,農民有異議和反映突出的問題,要進一步調查覈實;三是在制定化債措施時,要符合村實際和農民的意願,認真徵求羣衆意見,得到農民的認可,取得大多數羣衆的支持;四是在實施清收過程中,對農民稅費尾欠實施減免的,一定要經過村民代表評議,得到大多數羣衆認可後才能進行減免。

(三)嚴格執行政策、規範操作。化解村級債務工作政策性強,各地在開展化債工作時一定要嚴格把握政策。一是對稅費改革前的農民稅費尾欠要登記造冊暫停清收(即20xx年12月31日前),稅費改革後農民新欠繳的農業稅及附加,凡不符合減免條件的要依法逐步清收,在清收稅費欠款過程中注重工作方法,嚴防涉農惡性案件的發生;二是嚴禁超越農民的承受能力的突擊清欠;三是杜絕加重或變相加重農民負擔行爲;四是禁止擅自立項籌資還債,不得平攤村級債務;五是不得收回農民承包地抵債;六是強化村級收費治理,嚴格執行籌資籌勞的治理規定,不準超限額籌資,不準強行以資代勞。在消化村級債務工作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一清理、三覈實、三公示、兩覈定、一鎖定、再化解”的程序進行。“一清理”就是全面清理村級財務;“三覈實”就是全面清理覈實村級債權、債務和集體資產。“三公示”就是在清理前將村級財務進行第一次公示,清理後進行第二次公示,根據第二次公示情況和羣衆的反饋意見對帳

目進行覈對、調整,並將結果進行第三次公示。“兩覈定”就是債權債務公示後,經債權債務人確認,分別簽訂《村級債務覈定書》、《村級債權覈定書》。“一鎖定”就是建立村級債權債務臺帳,全面鎖定村級債務,切實控制債務增長,並逐村簽訂《債務鎖定化解責任書》。“再化解”就是利用可行措施,實現3至5年基本化解村級債務的目標。

(四)建立制度、規範治理。加強財務治理是防止新增債務的有效手段,各鄉鎮要按照有關規定進一步完善和規範村級財務治理制度,建立健全帳目。**鄉村分散偏遠幅員面積大,交通、通訊不便,經濟業務量發生少,且村帳應村管,鄉鎮加強監督,確保不發新增債務。

(五)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各村在化債

工作中首先要制訂化債方案,其次要針對不同村情采取不同的化債措施。可採用財務清理化債,劃轉債務降債,削減高息減債,清收債權還債,債權債務抵衝化債,盤活存量資產、資源還債,發展村級經濟化債,落實減負政策清債,以及其它可被羣衆接受且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措施化債。

(六)爭取項目、國家扶持。對於貧困山區因修村級公路、人畜飲水、“兩基普實”等原因形成的債務。要根據不同情況,鎮、鄉財政應積極採取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辦法,幫助村級化解債務。

(七)興辦事業、量力而行。**縣雖然扶貧驗收合格,但是農民整體收入水平還不高,地區之間、農民之間收入差距大,貧困農民比例不小,農民總體還是比較貧困,經濟承受能力很弱小。鄉村公益事業國家補助有限,鄉鎮政府無財力支持,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有限且實施困難。因此鄉村公益事業發展要分輕重緩急安排發展。讓農民修養生息,積極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2023年農業調查報告篇8

今年來,全國部分省市取消了農業稅,使鄉鎮幹部從比較壓頭的稅費任務中解脫出來,但是,取消農業稅後鄉鎮幹部“幹什麼,如何幹”的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針對這種情況,近段,我們組織專人對我縣20個鄉鎮工作現狀進行了認真調查,發現大多數鄉鎮能順應稅費改革的形勢,積極探索鄉鎮工作運行的新模式,創造了一些好的作法,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工作思路逐步轉向,但在抓落實、見成效上有差距。

取消農業稅前,許多鄉鎮把稅費徵繳作爲第一位的工作來抓,無論是幹部力量的擺佈,還是工作經費的安排,都把稅費徵繳擺在最爲突出的位置。取消農業稅後,大部分鄉鎮能適應形勢,果斷地把工作重心調整到發展經濟上來,提出集中主攻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城鎮開發的工作思路。但從目前具體實施來看,一部分鄉鎮雖然提出了較好的工作思路,但在如何組織實施,如何抓落實等方面還在徘徊觀望,一下子難以適應工作思路的轉變。

二、運行機制正在轉變,但在促平衡、促發展上有差距。

取消農業稅前,大多數鄉鎮實行“管線聯村”的運作機制,將鄉鎮所有幹部劃分到各個村,村級各項工作都由駐村幹部去落實。每名班子成員還聯繫分管1—3線。稅費改革後,特別是今年,大多數鄉鎮打破了這種傳統的運作模式。從我們調查的20個鄉鎮來看,有13個鄉鎮將幹部分成了產業發展組(抓結構調整)、招商引資組、綜合事務組(抓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農村黨建等)3個組,有5個鄉鎮將幹部分成了城鎮開發組、招商引資組、產業發展組、綜合事務組4個組,還有2個特色產業比較明顯的鄉鎮將幹部分成了菸葉產業組、苗木花卉組、綜合事務組。運行機制經過調整之後,很明顯地突出了改革發展主題。但從運作效果來看,產業發展、綜合事業、城鎮開發3個組因以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礎,運作比較好,但分到招商引資組的幹部,由於有的認爲招商引資不確定因素多,勞神費力後不一定見成效,乾脆不爭不跑,因此,招商引資這塊工作顯得滯後,從而影響整個鄉鎮工作的平衡推進。

三、改革分流順勢推進,但在聚能人、優結構上有差距。

隨着稅費改革的推進,鄉鎮機構改革、人員分流也順勢而進。領導職數減少了,幹部人數精簡了,但仍然存在部分鄉鎮幹部年齡結構老化、能力水平不高等問題,從調查的20個鄉鎮來看,xx年底,機關幹部在冊人數530人,其中30歲以下的45人,31-45歲的275人,46-50歲的140人,50歲以上的70人。可以看出,部分鄉鎮幹部年齡確實偏大。從工作水平上講,相當一部分幹部屬於那種只會“管線聯村”的“萬金油”式的幹部,思想比較封閉,競爭意識、開拓意識不強,經濟工作能力差,服務本領缺乏,難以幫助農民解決致富本領不高、信息不靈、產品銷路不暢等問題。

四、幹部管理繼續加強,但在改作風、樹形象上有差距。

隨着農村各項改革,特別是稅費改革的不斷推進,各級各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採取加強教育培訓、嚴格責任考覈、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等相應的措施,切實加強對鄉鎮幹部的管理。但從目前來看,部分鄉鎮幹部責任心、事業心不強,認爲取消農業稅後,最壓頭的“擔子”沒有了,可以輕鬆了,上班時看看報,象徵性地在機關轉一轉,到村組跑一跑,工作浮於表面。特別是還有少數鄉鎮幹部參與請吃請喝請玩,損壞了幹部的形象,羣衆反映差。

五、財稅徵繳壓力驟減,但在保運轉、減赤字上有差距。

取消農業稅後,曾經是“鐵板一塊”的財稅壓力驟然沒有了,在讓鄉鎮幹部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內心裏又開始擔憂工作經費從哪裏來。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20個鄉鎮都不同程度地負債,少則幾十萬,多的上千萬元。只要鄉鎮工作在運轉,那麼就要經費投入,小到電話費、電費等辦公經費,大到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化配套體系建設等方面經費的投入,儘管各級各部門對鄉鎮也加大了投入,但因鄉鎮工作頭緒多,經費來源相對不足,以後工作運轉特別消赤減債的錢從哪裏來,90%以上的幹部都比較擔憂。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爲,必須要順應取消農業稅後鄉鎮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抓住發展的新機遇,採取積極有效的新措施,乘勢而上,開創鄉鎮工作新局面。

一、對鄉鎮幹部的職責定位要有新突破。取消農業稅後,鄉鎮幹部的工作職責就是要一心一意謀發展,具體落實“三抓”。

一是抓產業結構調整。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爲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主導工程來抓,在措施落實上要注意做到“兩個轉變”,即調整產業佈局要由均衡分佈向突出重點轉變,靠農村經濟大戶帶動促發展;指導農業生產要由管種管收向品牌培育、規模經營轉變,靠優化品牌和做大規模促增收。二是要抓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要以經濟大戶爲依託,大力培育各類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提供全程服務,包括信息、技術和銷售服務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三是要抓招商引資。要把招商引資作爲尋找發展出路、加快消赤減債的根本舉措來抓,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地理優勢、交通優勢、人文優勢,千方百計爭項目、爭資金、爭技術、爭人才,搞活農副產品深加工,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強農興工之路。

二、對鄉鎮工作的運行機制要有新調整。

農業稅取消後,鄉鎮幹部要徹底從以往的“催糧要款”任務觀念中走出來,圍繞發展要務創新工作運行機制,要由包線、包片、包村逐步轉變到包產業、包行業、包項目上來,要敢於打破常規,果斷調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抓發展。如有些鄉鎮把工作力量分成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城鎮開發、綜合事務幾塊,讓一些思想觀念較新、開拓意識較強、經濟工作本領較高的鄉鎮幹部從事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就不啻爲一個好的運行機制。因此,各鄉鎮要立足鄉情,根據自身特點創新工作機制。

三、對鄉鎮幹部的教育培訓要有新舉措。

取消農業稅後,鄉鎮幹部的主要職責就是抓發展,因此,在要求鄉鎮幹部有較強的政治理論素質的同時,必須要有較紮實的經濟工作本領。要按照分級負責、分層培訓的原則,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在摸清鄉鎮幹部文化科技水平的基礎上,採取聘用專家上輔導課、開展遠程教育、創建科技示範基地、舉辦“學用科技大比武”活動、外派學習考察、實踐鍛鍊等形式,對鄉鎮幹部加強農村實用技術、企業經營管理、投資融資、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增強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

四、對鄉鎮幹部的考覈管理要有新辦法。

要樹立以政績論英雄的考覈理念,建立健全考覈管理體系。鄉鎮對幹部下達考覈指標時,要根據幹部個人長處,在實行“因事擇人”的基礎上,科學量化考覈內容,合理地配置工作責任金,既要考慮到工作的原有基礎,又要考慮到工作的難易程度,讓幹部感到既有壓力,更有動力。同時,堅持定性考覈與定量考覈、自我考覈與上級考覈、黨組織考覈與羣衆評議相結合的辦法,定期不定期地對鄉鎮幹部所承擔的各項工作進行全面考覈。考覈結果作爲鄉鎮幹部工資福利、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儘可能地拉大獎勵和處罰的差距,特別是對於連續三年處於考覈最末位的,組織上要進行談話誡免,並調整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