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改革開放40年文化工作總結

40年來文化建設的重要歷程

改革開放40年文化工作總結

 

早在6000年前,象山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耕海牧漁,繁衍生息,孕育了燦爛的“塔山文化”。數千年的懸河長掛,象山在繼承和發揚光大這一文脈時,象山人民也早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百里海岸,千年漁鄉”,喜歡把自己稱作“漁家兒女”的象山人,祖祖輩輩耕海牧漁,世代生息中形成的習俗,深深地印在他們的文化形態中,積澱了獨特的文化底蘊,大海賦予了他們“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象山精神。

改革開放40年來,象山文化事業以解放思想爲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走出了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道路,海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先後榮獲了中國民間藝術(竹根雕)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中國漁文化之鄉、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等稱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啓歷史新時代。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大膽解放思想,積極投身撥亂反正,象山文化領域沉悶的局面迅速改變。“象山縣文化館”名稱重新恢復,省文化廳拔款新建的文化館大樓落成。
  全國第四次文代會迎來文化蓬勃發展的春天。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所作的《祝辭》中提出我國新時期文學藝術的任務,進一步解決了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的關係,以及黨如何領導文藝等一系列重大根本問題。爲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發展確立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開啓了一個全新的文化時代。象山全社會文化創造熱情空前高漲,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傑作,文化園地展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升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先進文化建設上升到立黨之本、執政之基的高度來認識,對於提升文化建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佈局中的地位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爲進一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科學發展觀引領文化進入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新階段。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確立了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戰略佈局,使文化建設踏上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黨的十七大進一步發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時代號召,中國文化建設步入了歷史新起點。2006年6月,象山縣委縣政府召開了海洋文化大縣建設專題讀書會暨海洋文化大縣建設工作會議,明確了文化事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海洋文化大縣建設的方向,形成了縣委統一領導、宣傳文化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放到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戰略地位上。黨的十八大號召,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黨的十八大明確了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黨的十九大更是強調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地位,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略,明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中的定位。2012年11月,象山縣委縣政府召開了全縣海洋文化強縣建設大會,出臺了《關於加快海洋文化強縣建設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明確了我縣今後一個時期海洋文化強縣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戰略舉措。

改革創新貫穿40年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文化發展中的一系列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成爲文化發展道路上的新課題。40年間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出部署,文化體制改革由點到面不斷深化。 我縣也立足海洋特色文化,着力構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40年來文化建設的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的40年,是象山歷史上近代以來文化發展最穩定、成果最豐富的時期之一。
  (一)文藝創作日益繁榮。40年間,我縣文藝各個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文藝創作更加積極活躍,文藝氛圍更加融洽和諧,文藝隊伍更加意氣風發,有不少音樂、美術、舞蹈、戲曲、文學、竹根雕等作品在國際、全國、省、市級展示並獲獎,自2006年來,我縣有400多件作品在省級以上獲獎,其中210餘件獲得國家級大獎,有的作品還被美、日、英等國藝術館收藏。重在建設、銳意創新成爲文化發展主潮,精心組織籌劃中國開漁節、“文化杯”賽事等文化活動,積極實施藝術精品工程,對藝術創作產生積極明顯的引導作用。傳統藝術在繼承、弘揚與創新中薪火相傳,廣場舞蹈《象山漁鼓》、象山唱新聞《長年蔥》先後榮獲羣衆文化藝術最高獎項全國“羣星獎”,並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劇院等多地登臺獻演,引起強烈反響。在象山地域特色明顯的竹根雕藝術創作上,涌現了中國根藝美術大師張德和、鄭寶根、周秉益等爲代表的竹根雕創作羣體,竹根雕作品《茅屋秋風》、《點睛》先後獲得我國文藝界最高獎“山花獎”。另外領域,周來達學術專著《百年越劇音樂新論》也獲得了“山花獎”。象山農民畫、剪紙等傳統藝術也得到廣泛關注,已故民間藝術畫家高妙蘭的代表作《開發寶山》入選《中國現代畫選》,民間藝術家謝才華的剪紙作品以長度和套數之多兩度榮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記錄。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不斷完善。40年來,社會文化工作理念逐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得到凸顯,人民羣衆的文化權益保障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以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活動方式爲重點,以重大文化工程爲抓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服務能力得到提高。一大批標誌性骨幹文化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從“十五”期間的圖書館、體育館、人民廣場、廣電中心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文化活動中心、象山書城、博物館、游泳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漁文化展示館等,政府投入不斷加大。同時通過“民辦公助”等形式,先後建成了德和根藝美術館、才華剪紙藝術館、徐福文化博物館、大暘藝術館,社會資本不斷涌入。另外,持續加大對農村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鎮鄉(街道)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廣播電視進漁船”實現漁船全覆蓋,村落文化宮覆蓋率達到88%以上。深入推進“一人一藝”全民藝術普及工程,深化文化“六進”活動,實施“千影百戲”等工程,村鎮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等蓬勃發展,全縣共有羣衆性文體隊伍800餘支,文體輔導員2500名,被評爲省文化下鄉先進單位。堅持深化“書香象山”建設,精心打造陳漢章讀書節、塔山講堂、“月讀”等品牌,創新開展閱讀馬拉松、“你點我買”等30餘項特色閱讀活動和服務。引導社會力量設立“新創會閱讀推廣基金”,承辦換書夜市等活動,積極探索閱讀推廣新模式。“新橋枇杷東陳鵝,高塘西瓜西周筍”等特點鮮明的鎮鄉(街道)活動規模繼續擴大、影響力持續提升,廣大羣衆由參與文化、享受文化轉變爲創造文化,真正成爲了文化大舞臺的主角。
  (三)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40年來,我縣文化市場以“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爲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印刷市場、電影市場、網絡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起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爲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到2017年底,全縣文化市場共有各類經營單位597家,其中主要有歌舞娛樂場所63家、網吧114家、印刷企業103家、電影院6家、游泳場館12家、文藝表演團體28家、出版物零售單位86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單位42家、網絡文化經營單位25家等。文化市場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品供給新格局和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的文化產品流通新網絡。各類資本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涌入文化產業領域,一個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演藝、出版物、藝術品等傳統文化產業較快增長,網絡、動漫、遊戲、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一批有較強實力、競爭力、影響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脫穎而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自主知識產權和原創性的知名文化品牌應運而生,文化旅遊、影視動漫、節慶會展等特色文化產業迅速崛起,竹根雕、船模等工藝美術產業穩健發展,象山影視城和石浦漁港古城均被列入全市十大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文化企業雲朵網絡自主研發的“浙朵雲文化產業大數據服務平臺”成爲全省統一平臺,併入選2017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儲備庫。特別是影視產業無中生有、由弱變強,名片、名導、名演員雲集,象山影視城年接待遊客和門票收入成倍增長,建有神鵰俠侶城、春秋戰國城、民國城、海影城等景點園區,象山影視城已逐步形成場景製作、服裝道具、羣衆演員、吃住服務、購物消費等影視與旅遊的產業鏈,品牌價值達26.7億元。文化產業已日益成爲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國領先。我縣憑藉着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海洋漁文化歷史,把打造國家級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作爲提升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自2007年12月起,開始探索對海洋漁文化採取整體性保護方式,並啓動了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申報工作。2008年2月,我縣申報的浙東海洋漁俗文化生態區被列入省級7個文化生態保護區試點之一,並被省文化廳推薦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010年6月,國家文化部批准設立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象山作爲一個縣級地域,能成功申報國家級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關鍵在於抓住特色。中國偌大的海域海疆,從丹東港至三亞港,海洋漁文化包羅萬象,我縣申報之策就是面對宏觀海洋文化,以典型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四級“非遺”名錄作爲切入點,充分彰顯象山海洋漁文化的獨特性和代表性。截止2017年底,我縣共有漁民開洋謝洋節、石浦—富崗如意信俗、徐福東渡傳說、海鹽曬制技藝、漁民號子、唱新聞等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有省遺15項,市遺33項,縣級項目144項。海鹽曬制技藝傳承人史奇剛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時還有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6人,市級31人,縣級37人。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2個;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2個、縣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11個;市級非遺傳承基地29個、縣級非遺傳承基地37個。類型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非遺門類,共同構成象山獨特而又完備的非物質文化形態。另外,通過各種形式不斷開展對外交流宣傳,“徐福東渡與東亞文化”爲主題的中日韓徐福文化研討會、“大覺文化杯”全國魚拓書法邀請展、浙江省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和發展座談會等各類活動和會議積極舉行,象山非遺的知名度也在不斷得到提升。

(五)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國務院自2006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深入人心,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逐漸增強,成爲全社會的文化自覺。至2017年底,我縣共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保護點157項,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縣級文物保護點103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登記893個,具體形態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寺廟宗祠、摩崖石刻、古井羣等。象山縣石浦鎮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石浦鎮東門漁村被列入全國首批傳統村落,黃埠村、儒雅洋村、溪裏方村、東陳村被列入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發掘並清理戰國至唐宋時期古墓葬30餘座和新石器時代紅廟山、姚家山、塔山等遺址,特別是1989年、1992年、2007年分三期發掘的塔山遺址,不僅把象山縣的歷史前推3000千年,並且爲河姆渡後續文化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考古資料。其中塔山遺址九層新石器時代古墓葬羣的發現,爲研究塔山先民的生活、習俗和體質人類學提供了實物資料。另外,2011年12月,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批准,同意設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象山工作站”,我縣成爲全國首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縣級工作站,並先後開展“小白礁1號沉船”兩期水下考古工作,水下考古還在央視進行了直播。2013年5月,我縣國保單位實現了零的突破,塔山遺址、花嶴兵營遺址、浙東沿海燈塔羣(北漁山燈塔、東門燈塔)成功獲批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塔山遺址爲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以花嶴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赤坎遊仙寨遺址、爵溪城牆爲代表的海防文化遺存,以東門天后宮、漁山燈塔爲代表的漁文化遺存,以殷夫故居、賀威聖故居及烈士墓爲代表的革命文化遺存,以丹山井、石屋摩崖石刻爲代表的丹山文化遺存,昭示了象山縣歷史文化遺存的地域特色和個性。

(六)體育事業和產業蓄勢待發。體育運動的意義非常深遠,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弘揚卓越、超越自我精神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全縣人民的身體素質顯著提高,城鄉、區域之間羣衆體育協調發展,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人均體育場地活動面積達到全市中上水平,體育人口達到45%以上,基本形成羣衆體育的科學化、社會化、長效化發展機制,具有海洋特色、覆蓋全縣城鄉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構建和完善。2009年,我縣成功創建浙江省體育強縣,2013年順利通過浙江省體育強縣複評。每年舉辦國家級以上賽事活動2次以上,省級以上賽事活動3次以上,縣級120次以上,在推動活動開展的同時,我局還緊密結合我縣的山海特色,先後引進和舉辦了“大目灣杯”2011年中國象山海峽兩岸及香港地區攀巖挑戰賽、第六屆中國勞倫斯冠軍獎頒獎晚會、全國海釣錦標賽、西周蒙頂山鐵人三項賽等特色賽事活動。此外,還大力推動籃球場、健身路徑、門球場等設施建設,健身路徑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並創新開展社會體育單項輔導員的培訓工作,累計培訓人員1600餘名,並帶動成立520餘支體育健身隊伍,極大程度地推動了體育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在競技體育方面,加大力度培養體育苗子,共創建了9個市級體育傳統學校和訓練網點,9個縣級體育傳統學校和訓練網點,挖掘、培養出瞭如王成意、康韓忠連、黃海炳等能在國內外賽場上爭金奪銀的高水平運動員,其中王成意在雅典奧運會射擊比賽中獲得的銅牌,是我縣籍運動員取得的最好成績。我縣體育事業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2017年9月,中國·浙江海洋運動中心(亞運會帆船中心)項目成功落戶象山,中國·浙江海洋運動中心項目位於鬆蘭山長咀頭區域,總投資約7.6億元,建築面積接近9萬平方米,親水平臺約2萬平方米,泊位1000個左右,分爲比賽訓練中心、水上運動基地、亞運村及港池四大板塊,將承接2022年亞運會帆船帆板項目的比賽。2017年4月我縣還成功承辦亞運會杭外場館建設動員會。該項目的落戶,必將進一步完善我縣的體育設施、提高旅遊品質,大力推動我縣體育水平提檔升級,不斷增強象山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40年來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一要立足地域,突出個性特色。文化建設只有堅持個性發展、特色發展,纔有活力、魅力和競爭力。我縣始終堅持海洋文化的主流發展方向不動搖,走差異化、品牌化、特色化之路,挖掘提升漁文化、徐福文化、塔山文化等特有文化品牌,培育發展海洋節慶、影視動漫等特色文化產業。形成的一年四季“春踏沙灘夏海釣,秋日開漁夏品鮮”(春季石浦“三月三·踏沙灘”民俗節、夏季漁山國際海釣節、秋季中國開漁節、冬季海鮮美食節)極具影響力和吸引力,有效提升了象山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要以文化爲魂,推進融合發展。文化具有滲透性,是一種催化劑和強效劑,文化與城市、旅遊、科技等融合,將會產生倍增效應。要着力推進文化與城市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的“精氣神”,使現代化濱海休閒城區神形皆備、內涵豐富;着力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用文化提升旅遊品質,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爲旅遊發展優勢;着力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文化,使“死”的“活”起來、“靜”的“動”起來、“舊”的“新”起來、增強文化的表現力和吸引力,擴大文化的輻射力和覆蓋面。

三要實施項目帶動,實現快速發展。產業發展靠項目,文化發展也要靠項目,海洋文化強縣必須要有一批文化大項目和好項目來支撐。要像抓產業項目一樣,抓文化項目的策劃、儲備、招商、開工和投產,以項目建設推進文化繁榮發展。重點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文化產業大項目,加快重點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培育壯大一批文化大企業。如中國·浙江海洋運動中心項目的落戶,使文化體育工作的的重要性不斷得到提升,迎接“亞運時代”成爲了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

四要激發創新活力,增強文化自信。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和生命。要從強化創新意識、完善創新體制、培育創新人才入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文化創新的熱情充分煥發,造就一批藝術感染力強、能流傳久遠的精品力作,培育一批植根於人民大衆、創作精力旺盛的文化人才,打造一批有廣泛知名度和市場號召力的文化機構和文化企業。

五要堅持惠民爲本,實現全民共享。牢固樹立“民生文化”的理念,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羣衆,堅決摒棄“花架子”和華而不實的東西,真正從羣衆所需、基層所盼出發,紮實推進文化惠民實事工程,建設一批標誌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深化“送文化”、“種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基本性、均等性向優質化、便利化發展。同時,充分發揮人民羣衆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尊重羣衆首創精神,調動羣衆參與熱情,真正讓全縣人民人人共建共享海洋文化強縣。


  改革開放40年,是象山廣大文化工作者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40年,是象山海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40年。當前,我們正站在歷史新的起點上,要在改革開放40年快速發展之後繼續保持蓬勃發展的勢頭,把握“亞運時代”新機遇,建設與現代化濱海休閒城區相適應的海洋文化強縣,成爲人文精神富有、文化特質鮮明、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興旺、文化保障有力的海洋特色文化高地。

 

標籤: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