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鄉鎮農服中心工作總結

鄉鎮農服中心工作總結

鄉鎮農服中心工作總結

三河鎮農服中心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級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三河鎮農業以扶貧爲統攬,以農旅融合爲主導,以“深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爲手段,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建設地域性品牌”爲主攻方向,着力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現代農業鄉村旅遊基地建設,創新農產品流通和銷售模式,強化農產品安全、品質,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轉化率和附加值,着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遊產業、農業與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從生產向生態、生活功能的拓展,着力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農業,用現代的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逐步提高我鎮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加快推進農業供應側結構性改革,快速完善城郊現代農業硬件設施,快速建成“一區、兩線、三基地”的產業發展構架,成功完成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

一、提振鎮域產業,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完善

一是立足城郊區位,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我們藉助產業強鎮建設及城郊區位優勢,初步建成“一區、兩線、三基地”農業發展構架,即依託武陵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打造出以大林、川主爲核心的城郊鄉村旅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按照農旅結合建成大河、拱橋、紅明、三店辣椒示範觀光線和以四季水果休閒採摘爲主的鴨莊、大林、川主、白玉、萬壽寨、蠶溪鄉村旅遊休閒採摘線;結合建成以吳株萸、皺皮木瓜爲主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以辣椒、花椒爲主的調味品基地和以四季水果爲主的水果休閒採摘基地,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2021年實現產值500萬元。

二是巧借深調契機,實現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目前我鎮長效產業達15755畝,其中原有經果林面積4000畝,2018年全鎮新發展7055畝,2019年完成栽植4400畝,2020年新發展300畝。五年引進產業業主19個,在玉嶺村、永和村、四方村、紅明村、拱橋村等村新發展中藥材8000畝,在白玉村、川主社區、蠶溪村、玉嶺村、萬壽寨村發展李子7000畝,在紅明村、拱橋村、三店村種植辣椒爲主的蔬菜6000畝,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基地務工等方式帶動全鎮988戶3766人,其中貧困戶156戶1516人增收。全鎮糧經比達到2.5:7.5。

三是注重品牌效應,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我鎮充分抓住深度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鄉村振興戰略機遇,着力打造綠色有機產品。目前北嶺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我鎮川主社區望路組發展的李子、桑葚、枇杷、梨子獲得綠色產品A級認證。翔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我鎮萬壽寨村發展的獼猴桃於2018年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目前均已取得有機基地認證第二年轉換。

二、整治提升,着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是全面推進沿線整治。突出整治351國道沿線、縣城連接路沿線、橋頭路沿線,改造美化房屋500餘戶,清除違章建築10餘處。二是全面推進人居環境專項提升行動。開展了拆違治亂、垃圾治理、污水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增綠添彩、文明創建六大專項行動,保障做到了無柴草亂放、無糞土亂堆、無垃圾亂倒、無污水亂排、無禽畜亂跑、無亂搭亂建、無亂扯亂掛,通過“拆、清、整、綠、建”五措並舉,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三是建立健全考覈機制,通過月檢查及考覈,對各村在考覈中獲得後三名的給予懸掛灰色旗子,連續兩次獲得灰旗的村支書進行約談,使人居環境工作常態化。

三、深化改革,激發農村動力。

一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全鎮13個村集體資產清理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登記賦碼27064人,9477戶。各村均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並開設了賬戶,全鎮流轉土地8200畝。村集體以土地流轉、發展產業等形式增加集體收入,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無一空殼村。

二是嚴格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規和石柱府辦發〔2017〕114號等政策文件規定,在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係穩定和充分尊重2010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成果的前提下,完成全鎮深化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四、凝心聚力,持續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

成立了由鎮幹部、村組幹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等組成的飲水安全領導小組,從每個戶入戶排查到項目規劃實施、招投標過程及結果、中標企業基本情況、施工隊組建等項目管理全程流程式的監管,鼓勵受益羣衆參與項目監督管理,讓羣衆真正成爲項目實施的監督員、管理員,確保每一個農戶都能喝上安全水。五年來,累計投資1128萬元,實施人飲項目68個,整治山坪塘61個,鋪設管網230公里,實現安全飲水保障率100%,從“無水喝”到喝上“放心水”徹底根治羣衆出行難、飲水難問題。

五、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是積極推進桔杆糞污“兩利用”,利用龍河流域面源污染項目1500萬元,建設秸稈發酵車間200平方米,養殖場無害化糞污處理3個,完善種植基地水肥一體化設施設備,基本實現全利用。二是化肥農藥“兩減量”,完成全鎮所有農資店、經營主體的農藥化肥臺賬APP錄入,大力開展有機肥施用技術、物理防蟲害技術,懸掛殺蟲燈150餘盞,殺蟲片1萬餘張,發酵糞污500噸以上。三是實施廢棄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兩回收”。四是全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及農產品合格證,定期開展轄區內農產品抽樣檢測,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落實惠民政策,維護農民利益。

一是開展科普技術,促進農業生產高新技術推廣,通過縣校合作項目西南大學、渝魯協作山東專家以及武陵山研究院等技術實體,全面開展技術推廣,開展各類現場培訓會20場,培訓農戶200人次。二是加大農機監管及農機補貼力度,2018年以來實施農機補貼666臺架,63.766萬元。清理報廢變型拖拉機32臺。三是全面兌現林、糧等政策性補貼,保證農戶補貼政策“不減量”。

七、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是“眼球貧困”問題依然存在。因基礎設施和生活習慣等原因,農戶環境衛生髒亂差情況仍然存在,垃圾亂丟、污水亂排、柴草亂堆等現象。二是長效產業帶動不明顯,有些村產業發展纔剛起步,整體收益還未體現,與農戶利益鏈接長效機制還未完全建立,抗風險能力不強。三是農業“靠天”現象十分突出,嚴重影響農業產業發展。

八、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狠抓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把環境衛生作爲提高羣衆的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帶動農戶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二是繼續抓好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強化現有農業產業的管護和監管,確保產業落地生根。加強農業產業加工、銷售環節企業的招商和培育,切實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三是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充分利用避雨設施等農業新技術,突破農業靠天吃飯的困境,四是抓好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力度。積極探索總結和提煉產業振興成效,真正實現產業興、鄉村興。

標籤:農服 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