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援建扶貧幹部扶貧工作有感

【概述】

援建扶貧幹部扶貧工作有感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專職夜場”爲你整理了這篇扶貧工作有感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20年8月,我作爲援建扶貧幹部從上海市虹口區來到雲南文山州富寧縣從事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在扶貧第一線,我親眼見證了脫貧攻堅事業的波瀾壯闊,親身經歷了扶貧過程中感人的點點滴滴,學會了辯證看待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在經歷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漸漸提煉,在提煉中逐步昇華,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富寧縣地處西南邊陲,東接廣西,北臨貴州,南俯越南,集“老少邊山窮戰”於一體,既有邊疆地區的複雜性又有民族地區的特殊性。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即使是相鄰的鄉鎮在文化習俗上也存在不小的差異。我們做扶貧援建工作,就是依託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道路,幫助他們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助力鞏固脫貧成效。例如,富寧縣海拔高但維度低適合種植木耳和菌菇類,經過援建幹部多次實地調研和縝密的科研分析後,投入上海援建資金幫助當地建立起一個食用菌產業園,但在大規模投產時遭遇了菌棒壞死率較高的技術難題,援建幹部繼續出謀劃策,積極聯繫農技部門和科研單位,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最終經過多次實驗解決了菌棒壞死率高的難題,同時提高了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摸索出一套在項目前期大膽探索、實施中期小心求證、尊重科學規律、全過程提供幫助的援建經驗。

不斷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做好扶貧援建工作的關鍵。上海與文山殊異的經濟條件需要我們在工作中注重把握謀劃前瞻性與解決現實問題的統一,不同的工作背景也要求我們注重把握靈活性與原則性的統一,任何時候都要能夠正視所處環境並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在扶貧工作中實事求是、真抓實幹最重要,只有立足當地實際情況,積極與當地幹部羣衆進行有效的溝通,拿他們當兄弟、當親人,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準確把握客觀規律,纔能有的放矢。

扶貧援建工作既繁瑣又辛苦,但是一想到腳下走過的路、寫出來的調研文字和無數個晝夜奮戰換來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能爲山裏尚處於貧困線上的老鄉們修上幾條路、蓋上幾間房、發展諾幹個產業園,爲他們帶來更加穩定和持續的收入,我便會以一種享受的心態投入工作中,十足的幹勁兒又上來了,累並快樂着。

文山是一片充滿了幹事創業激情的熱土,這裏誕生了“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的“老山精神”;“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出路”的“西疇精神”。在文山州富寧縣扶貧援建的經歷讓我對“西疇精神”的思想內涵、精神實質、時代價值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體會。跳出西疇特殊的地理環境再看“西疇精神”,扶貧援建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對這一精神的生動詮釋。從上海到雲南做扶貧援建工作,不是換個身份下鄉旅遊,在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要克服的不僅僅是山高壑深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更要直面項目落地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難。必須滿懷正能量去面對存在的困難和挑戰,辯證看待,用真心付出、以真心幫扶,所做的工作纔會真正取得實效,基層扶貧幹部的自我價值纔會在克服重重困難和挑戰中得到實現。

虹口區從1996年開始對口幫扶文山州富寧縣,迄今已有24年,我有幸成爲衆多扶貧援建幹部和專業人員中普普通通的一員。在富寧縣,我充分感受到當地老鄉對扶貧援建人員的感激之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中充分體現。《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指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裏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言猶在耳,讓人意氣奮發!扶貧工作雖苦也累,但作爲青年黨員,能夠在自己風華正茂的年紀爲國家、爲民族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感到的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而是一種能夠爲理想信念而奮鬥的幸運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