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中學生清明節的讀後感

讀後感1.75W

中學生清明節的讀後感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溼雨。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着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清明節的讀後感,請您閱讀。

清明節的讀後感1

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拜讀了《向抗日救亡英雄致敬》一文,使我增進了對這段歷史的瞭解,更懂得了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個英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無數革命烈士,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萬衆一心,用鮮血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讓我們穿越歷史,去認識那些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拋頭顱,灑熱血,保家衛國的抗日英雄,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

四月一日清晨的鄭州烈士陵園十分肅靜。翠綠的松柏,高大的雪松,粉紅的桃花,白色的海棠花,把烈士的安息地裝扮得像座花園。聳立的紀念碑上鑲嵌着周恩來老爺爺提寫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這金色的題字和那顆金色的五角星,在金色的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我們在王老師的帶領下一早就在陵園門口等候。不一會兒,我們的手拉手小夥伴------劉莊國小的同學們打着紅色的校旗來到了,我們立刻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中。這是,河南新聞學校,鄭州中學,鄭航附小,警察學校……有的打着團旗,還有的打着隊旗。穿着各式各樣的校服,胸前佩帶着各式各樣的小白花。每個前來參加祭典的人都懷着崇敬的心情,靜靜的依次走上祭臺。獻花,獻花圈,獻花籃,唱隊歌,唱團歌,宣誓聲一浪接一浪。“忠於革命,忠於黨,人民警察爲人民!”大哥哥大姐姐們那宏亮的宣誓聲響徹雲霄,把祭典活動推向高潮……

首次參加祭典活動的我心潮澎湃,當我再次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時,金燦燦的太陽把那金燦燦的五星,金燦燦的題字照耀的更加光芒四射,這金燦燦的光猶如無數先烈召喚我們快快成長的目光。我們一定繼承您的遺志,在黨的光輝旗幟下,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強大。

耳邊響起了王老師的聲音;“同學們,祭典活動結束了,紀念碑後邊是安葬着抗日英雄吉鴻昌,爲解放鄭州而獻身的人民解放軍以及爲建設鄭州貢獻畢生的老幹部。請大家走進去!”哇!60多位烈士墓前的少先隊員,獻花,悼哀沉思,還有得趴在墓背上抄寫烈士光輝的業績。“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我把吉鴻昌在刑場上用樹枝在地上書寫的就義詩收錄了我的日記中……當我向前望去時,看到了一個個揹着小書包的孩子,原來是“香港偉才幼兒園”的孩子呀!此時,我又激動了,先輩們一定更開心了,因爲您的豐碑已經矗立在幼兒園孩子們心中了

清明節的讀後感2

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一個清明節的前幾天,爲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提前了幾天來掃墓。但這次掃墓並不像以前那麼單純,這次掃墓也許會帶給我們許多快樂的事情。

一路上,我們再次聞到了農村獨有的風味——“空氣清新”。在繁華的城市裏什麼都好,唯獨空氣受着工業的影響而變得到處是一層煙霧,讓這天空慢慢地變成了灰色,那清新的味道從此在城市裏消失了。回到了這裏,感到在我們頭上的天空是那麼的藍,白雲是那麼的白,我真想永遠的生活在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聞不到的味道。看完天空,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聯想。山上,一棵棵野鬆挺拔的生在懸崖陡壁的土裏;一簌簌映山紅向我們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漸漸的長出來,彷彿在向我們報到春的來臨;梨樹的枝頭上長滿了白梨花,在春風的呼喚下把它小小的花瓣灑入人間,在路上鋪上了一條白色大道,好像正歡迎着我們在它這裏通行。春天的氣息注入到我的腦海間,讓我心曠神怡。

觀賞完美好春光後,我們開始自己的安排——做竹筒飯。心靈手巧的姑父早就把應該帶的工具給帶來了。“噠噠噠”傳來了姑父砍竹子的聲音,隨後又開始鋸,經過了一番周折後,終於可以把竹筒飯放在火上烤了,我們耐心的等待了好一會兒,竹筒飯終於烤好了,肚子已經哇哇叫的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了,因爲大家都沒有經驗,所以,有的竹筒飯還是半生半熟的。這可害死我了,不能過癮的嚐到竹筒飯的香味,但這總給我們吸取了一點教訓,讓我們下一次做竹筒飯更好了。

吃完飯,我們上山了,我們帶着沉重的心情,爬上很高的山,來到墳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着老祖宗的保佑,讓世界太平,讓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讓公平來結果這場無必要的戰爭。也讓我們這些小荷才入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不辜負你們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期望;也讓全家健健康康,開開心心……按着次序辦完後,我們向着太公太婆說着再見,便又下山了。

一天的路程在這裏結束了,我們也又得回去吃晚飯了。“哎!”時間過得真快呀!一眨眼,一天又這麼結束了。

清明節的讀後感3

僅以此文獻給我們那英年早逝的班長李偉同學!

又要到清明節了。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祭祀亡靈的日子,這不僅使我想起我們那高中時期的老班長李偉。

在我的記憶裏李偉是一個英俊瀟灑的美男子,他個子不高,有朝氣,人緣又非常好,學習特別棒,是全年級有了名的No1。我的國中是在一個農村學校上的,高中才考到了許昌三中。暑假期間,學校的重點班就已經開課,爲的是學校能多考上幾個大學生。由於全班之中只有我一個是外來的,誰也不認識,所以感到很孤單。下午課間休息,班長就率一撥人到操場上踢足球,李偉就讓我當守門員。那時候我對足球一點也不懂,也不知道當守門員是管什麼的,只好在那裏傻呆呆的站着,看幾個人在操場上你爭我搶一個小皮球。當球到球門前的時候,他就喊我快抱住。我想人家都是用腳踢足球,爲什麼我可以抱住那個球不讓他們踢呢。這個讓我抱球的人就是李偉。就是在這時我才知道他是我們的班長。

李偉的學習非常好,所有的老師都看好他,以至於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總是讓他站起來回答問題。我感到很氣憤,但又很無奈,誰叫咱的英語不如人家呢。你不會就是老師叫了你,回答不了老師的問題豈不是很尷尬,所以老師就乾脆叫那些學習好的同學回答算了。

李偉的作文寫的非常好,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往往我還不知道如何去寫,他的作文都已經交了。劉老師把他的作文當範文在班上閱讀。他的文章寫的流暢,引經據典都恰到好處。聽了他的作文,我就恨自己爲什麼人家知道的怎麼那麼多,而我卻知道的那麼少?說是嫉妒嗎,當然不是,有的只能是崇拜!

高中畢業了,全年級考上大學的只有兩三個,我們班有李偉和另外一個叫鍾利萍的女生有資格上大學。其它人都名落孫山了。爲什麼會這樣,因爲我們是普通高中,二年制,再說那個時候能上大學的還不到百分之一。

高中畢業後我們班的幾個同學又複習了兩年,終於如願以償了。在上大學的頭一年我給我們的老班長寫了一次信,隔了好長時間才收到他的回信。他說非常抱歉沒能及時給我回信,不是因爲學習緊張,是因爲上大學以後人就變懶了。

自此之後我們便斷了聯繫,我曾好幾次設想他應該現在已經做到公司的高層了,因爲從他的爲人,出色的成績統領一個大公司是不在話下的事。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和我們高中的同學都失去了聯繫,直到有一天我接到我老單位同事的一個電話說是我一個姓蔡的同學找我,我非常興奮,終於我們又能聯繫了。

但是,從老同學蔡永那裏我吃驚的瞭解到我們的老班長在二十年前已經撒手人寰了。嗚呼,一個朝氣蓬勃的英倫小子,一個博學多才的時代弄潮兒,怎麼說離世就離世呢。嗚呼,我哭,我泣。我一閉上眼睛就想起他那精神煥發,樂於助人形象。這麼好的人怎麼就……

人死去了,不能復生。但死去的人能讓別人記住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但願我們的老班長在另一個世界裏還是那樣英俊瀟灑,遊戲人生!

李偉,清明節要到了,你的老同學在這裏爲你獻上我對你最真誠的敬意!

清明節的讀後感4

清明到了,當然要吃青糰子了。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糰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糰子更爲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後來正儀鎮中心橋南一爿糕團店的陳四寶老大娘從趙慧處學得了這個祕方,從此青糰子供應於市場,成了一種色味兼美,饒有鄉土特色的點心。所以現在大家都有吃青團的習慣。

青團的製作並不難,可我家的青團卻不必一般。先將艾葉洗乾淨,過一遍水,然後把他們發在麪糰裏揉搓,直到麪糰變色。將麪糰放在模具了一壓,立馬出現了許多團,看着都流口水。再將白糖、芝麻、肉末和花生、麻油包入其內,第一口香甜可口;第二口甜而不膩抱你白吃不厭。

相傳戰國時期公子重耳流亡,餓暈在路上,他的心腹介子推割下腿上一塊肉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文公親自去請介子推出山,終不見子推。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的讀後感5

一大早,我從夢中醒來。

窗外,狂風呼嘯,灰塵滿天。昨天還是陽光明媚,只過了一夜,老天爺變臉了,是因爲今天清明節嗎?老天也想給人們更添一縷愁緒。

起牀,洗漱,收拾東西。

一切準備停當,喊老公起來,請他幫我把車挪到空曠處。昨天在樓下停車時,因爲天晚了,已經找不到象樣的停車空間,他憑着高超的車技,把車停在了一堆車的夾縫中,然而照我的水平,卻很難順利地將車開出來。他有點不樂意:“這天氣,回什麼家啊?你不回行不行?哪有女兒家上墳的?”

按婆家的風俗,女子是不能上墳的,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媳,我自然沒有給逝去的公婆上墳的資格。但我們老家的風俗,除了大年三十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上墳外,清明節、七月七年級、十月七年級等類似的祭祀節,無論在婆家還是在孃家,女子都可以上墳祭奠逝去的親人。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這句話,我對他不知說過多少次了,但人家根本不放在心上,只認自己的理。此刻,我什麼也不想說了,對於講不通道理的人,除了用沉默以示無聲的抗議外,也別無它法。好在他儘管有一萬個不情願,但還是從溫暖的被窩裏爬起來,下樓幫我把車開到了空曠的地方。

第一次獨自駕車走長途,心裏還是有點不安的。天色尚早,車不算多,只是在高速出入口,遇到了十幾分鐘的擁堵,我覺得自己出來已夠早,誰知還有更早的人。上了高速,匯入快速的車流中,除了偶爾超越一下慢吞吞的大貨車外,不敢與駕駛高手們飆車,四平八穩地一路奔馳,不到八點就到了家。

妹妹還沒有回來,媽說:“今年的蒜薹長得不錯,咱去抽點蒜薹,給你姐妹倆帶回去吃。”陪媽來到老院,老房子雖然殘破,但院子裏綠油油的幾畦蔬菜,卻使老院充滿生機。媽把老院的三座房屋,以極低廉的租金租給了三家人,只留了兩間放些雜物。一家租房的老太太正坐在院裏曬太陽,見我們進來,熱情地打招呼。媽高興地回着話:“哦,這是我大女兒,剛回來,這不是清明節嗎,回來上個墳……”平常,媽都是一個人在老院裏忙活,今天有了我的陪伴,媽似乎很興奮,就那幾句話,翻來覆去跟人家說個不停。

院子裏有兩畦蒜苗,已長得一尺多高,一棵棵碧綠頎長的蒜苗,在風中賣弄着曼妙的身姿,蒜薹就隱在其中。我好多年都沒有幹過這活了,笨拙地不知從何下手,媽耐心地給我做示範,但我還是把蒜薹弄斷了,接二連三地斷,後來慢慢地順手了,動作也快了些。一邊幹活,一邊陪媽說話,媽把近一段時間東家長西家短的事情,一件件說給我聽,其實,媽說的村子裏的人,我大多都已分不清誰是誰了,但我也並不需要知道是誰,只需要傾聽即可。一個多小時過去,我腰痠背痛,手指也被蒜葉的辣味蟄得疼痛,看看地上的蒜薹也不少了,遂勸媽說“夠了”,媽才停下手。我累得不行,而常年勞作的媽媽,雖年近七十,跟沒事人似的。

之後,妹妹妹夫帶着兩個孩子回來了,一家人便去上墳。

祖母、兩位伯父和父親,長眠在村頭高速公路下的一片小樹林裏。因爲縣城的無限擴張,村子裏的農田已被佔盡,又沒有公墓,墳地選址時費盡周張,選到這裏,有着諸多的迫不得已。近年農村喪葬改革,不允許立墳頭,我們只有憑着記憶,在大概的地點,擺上祭品,點燃紙錢,媽絮絮叨叨地說着:“媽、大哥、二哥、徐生,今天清明節,孩子們都來看你們了,我們帶了一些東西,有吃的,有喝的,有花的,你們儘管來取,家裏一切都好,你們不要憂,在那邊要過得好好的……”

聽着媽的話,眼淚止不住往下流,不知道這些話,祖母他們能否感知。回想起過去一家人團聚的情景,心裏疼痛萬分,一抔黃土,隔開了兩個世界。此刻,生者和逝者,也只能隔着這一抔黃土,進行一場靈魂的對話。

午飯後,我和妹要走了,媽不捨,但也不阻攔,因爲之前我對她說過,節日期間,高速免費,車輛會比平常多得多,晚了,會堵車,也不安全,媽通情達理,能夠理解。媽往車上給我們放東西:自己做的麻燙、自己蒸的包子、自己種的蔬菜,還欠意地說:“沒什麼可給你們的。”其實媽哪裏知道,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只要她能健健康康、平安快樂地生活,我們比得了金山銀山都高興!

一路順風,三點多就返回了自己家中。

算起這趟回老家,總共就待了幾個小時,我反問自己,這樣來回跑,值不值?

回答當然是——值!

因爲,我的根,在這裏;我的鄉愁,也在這裏!

時間雖短,但消解了自己的那份離愁別緒;而在這樣的節日,也只有回到老家,才能讓自己的心獲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