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子夜》讀後感心得

讀後感2.39W

《子夜》讀後感心得

《子夜》之所以一發表就引起轟動,關鍵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吳蓀甫這個中國文學史上從未塑造過的民族資本家的人物典型,並以他爲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個上海的社會生活,照亮了在這裏活動的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運,以及他們與歷史糾葛的方方面。親愛的讀者,小編爲您準備了一些《子夜》讀後感心得範文,請笑納!

《子夜》讀後感心得範文1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於1931一1932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是茅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鉅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爲這是一部能夠與《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儘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那裏,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

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着趙伯韜幹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因爲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人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我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期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於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裏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爲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嶽。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理解對她的處置。之後,作爲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鬥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爲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爲與趙相抗衡的力量,構成以趙伯韜爲“多頭”和益中公司爲“空頭”之間的角鬥。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嶽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我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最終明白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爲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期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髮之際,杜倒戈轉向趙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在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極力突出當時的尖銳矛盾與種.種利益糾紛,詳實的情節描述無不時刻調動着讀者的心緒,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社科認識,僅有對社會有所觀察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大衆的疾苦。在這一情節過程中,人物動作、神態、語言描述以及細節描述,給人以強烈真實的畫面感,各種矛盾幾乎破紙而出,足見作者描述手法的功底。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爲新穎的家庭裏,從小理解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在敘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嚴謹的佈局,他在小說中喜歡採用能夠體現時代性的網狀型結構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據主題的需要,根據中心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來安排各種人物事件,矛盾衝突和環境場面,作品一開始就在吳老太爺的弔唁儀式上將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臺,組成複雜的人物網絡,以及在設下情節因果關係的伏筆,從而經緯交匯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龐大的“網狀結構”。與其他現實主義大師一樣,茅盾也是一個擅長於心理描述的語言大師。

《子夜》讀後感心得範文2

《子夜》所概括的社會生活紛繁萬狀,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場面如鏈,交叉出現;人物如星,忽閃忽逝,但整個人物事態的展開又條貫井然,紛而不亂。

《子夜》蛛網式的密集結構,表現社會變遷的複雜內容,這種龐大結構所展示的組織人物與事件的辦法之多,敘事角度的變化之繁,足以證明茅盾豐富的創作經驗與對素材的駕馭能力。《子夜》有五條重要線索貫穿始終;①以買辦資本家趙伯韜,金融資本家杜竹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爲代表的公債交易所中“多頭”和“空頭”的投機活動;②在世界經濟危機,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以軍閥混戰等影響下的民族工業的興辦,掙扎和最後的徹底破產;③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資本家殘酷剝削的怠工,罷工鬥爭;④如火如荼的農村革命運動,使吳老太爺倉皇出逃,曾滄海暴死街頭,吳蓀甫“雙橋王國”美夢徹底破滅;⑤依附於資產階級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虛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尋求刺激的變態心理以及苦悶抑鬱的精神狀態等。

通過這五條重要線索,《子夜》試圖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鄉、工商、軍政、勞資、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僕關係等各個社會層面的生活圖景。

《子夜》的情節結構,茅盾處理得相當成功的,各條線索齊頭並進,中心突出,既相對獨立,又縱橫交織,使生活內容和衆多的人物、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爲一個藝術的整體,像一座縱橫交錯又渾然一體的建築羣。

完整概括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宏偉構思,茅盾是寫歷史畫卷的大手筆,概括歷史完整畫卷的巨匠。他的創作是藝術化的歷史,歷史化的藝術。通觀茅盾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現代革命史的複雜鬥爭,尋覓到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種傾向,各種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創作《子夜》時,明確地提出要“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要以農村與都市的對比反映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正是出於對社會面貌整體把握的需要,他把吳蓀甫設計成紗廠老闆,因爲這一角色便於“聯繫農村與都市”。

《子夜》不僅顧及到社會空間上的全景展現,而且更注意社會結構的全景式表層模擬。他把每一個都作爲他所屬的階級的“標本”來塑造。寫出他們所具有的社會角色特性。像吳蓀甫、趙伯韜、等不同類型的資本家,像吳老太爺、曾滄海、等不同特點的地主。像李玉亭、範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識分子,既是“單個人”,又都是帶有特指意義的社會角色。他們個人的命運、事實上反映了某一社會羣類的基本狀況。

在進行大規模的全景式描寫時,茅盾注意在具體的情節安排上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因爲這樣才能顯示出作品的色彩與波瀾,也才符合生活的實際。

他以城市爲近景,以農村爲遠景的佈局,以光怪陸離的城市爲主要的生活舞臺,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談論或政治形勢的變化,起伏不斷地引出農村這一條線索。在圍繞吳蓀甫這個中心人物引出各種經濟鬥爭和階級鬥爭時,採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線索,形成虛實結合,疏密相間的佈局。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茅盾與那些提筆一瀉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這種闊大的構思,爲我們貢獻出《子夜》這樣一部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書。

《子夜》讀後感心得範文3

《子夜》可以說是我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標誌着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成熟階段。其主人公吳蓀甫更是當時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小說以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爲背景,描寫了雄心勃勃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與鬥爭,並以吳蓀甫的失敗爲結局的故事,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複雜的階級關係、社會關係,並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下的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的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風貌。茅盾筆下的吳蓀甫是一個具有硬幹氣魄、冒險精神和雄厚實力的企業家。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爲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裏來”。

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要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要“國家像個國家,ZF像個ZF”。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着企業上的利害關係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遊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

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爲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

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要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鬥爭;他熄滅不了工廠裏風起雲涌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溼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爲泡影。就這樣滿懷雄心壯志的吳蓀甫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

之所以產生這種結局,吳蓀甫本身的矛盾的性格也佔了很大的因素,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雖然這一切看似可笑,可是它們卻顯得十分自然,並將吳蓀甫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的更加豐滿。吳蓀甫的失敗充分的說明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表明了民主共和乃是大勢所趨。由此看來《子夜》無論是在文體還是內容方面都十分優秀,而且給人的感覺十分真實,不像尋常的小說那樣虛構情節,更是彰顯了這篇文章的特色。

《子夜》讀後感心得範文4

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危機四伏。做爲三十年代左翼文藝的巨大成就──《子夜》,讓我們看到了作者茅盾所開創的新的文學範式,歷史性的巨大資料,宏偉的結構,客觀的敘述,以及不斷創造時代典型人物的努力。

1929年底,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危機波及我國上海及其沿海城市,民族工業開始凋零,過內南北軍閥戰爭,在此期間,中國紅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思想文化戰線上也開始了關於中國社會的討論,作者茅盾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子夜》,使其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更加生動,真實。作品中的三條線索,吳蓀蒲與趙伯韜的鬥爭、工廠的工人罷工、雙橋鎮的農民運動同時展開,情節交錯發展,這種蛛網式的密集結構,成功的塑造了作品的核心人物──吳蓀蒲。

吳蓀蒲這一人物在塑造上並不是平白直敘,而是經過其他的人物的襯托更加生動形象,如杜竹齋的優柔寡斷,謹小慎微,襯托出了吳蓀蒲的果斷和魄力,唐雲山對經營管理的無能和外行,襯托出了吳蓀蒲的手腕和才幹,就連他的妻子和兄弟等人的性格,也分別襯托出了吳蓀蒲的冷酷和專橫。這種藝術表現,收到了畫龍點睛,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吳蓀蒲的心狠手辣,爲轉嫁經濟危機,他拼命壓迫,剝削工人,就連他的妻子也說:“你這人真毒”,而他又有虛弱頹廢的一面,如冷靜與暴躁的性格,文中寫到一些企業家在議論組織自我的金融公司時,對吳蓀蒲有這樣的描述:

“吳蓀蒲不先發表意見,聽任唐雲山在那裏誇誇其談,眼前這幾位實業家的資力和才幹,吳蓀蒲是一目瞭然,單靠這幾個人辦不出什麼大事,但對於自我,吳蓀蒲從不妄自菲薄。有他自我加進去,那情形就自然不一樣了,他有手段把中材調弄成上駟之才,就不明白眼前這幾個人把他當首領擁戴起來,這麼着在那裏商量的吳蓀蒲就運動起他尖利的眼光觀察各人的神色……”

頑強與脆弱的性格。當他被手無寸鐵的女工包圍時,文中這樣寫到:嚇得“噗噗的心跳”,直到回到家不久,臉色還是有時鐵青,有時紅,有時白。對於求實與迷信的性格。吳蓀蒲認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事業窮途末路時,有追求感官的刺激,如逛“祕密豔窯”,強姦老媽子,一反過去的求實精神,這正描述了他正經與荒.唐的性格。他鼓勵同伴反趙的決心,說道:“我們好比打仗,前後都是敵人,日本人開在上海的那些工廠是我們當前的敵人,老趙是我們背後的敵人,總得打敗了身前身後的敵人,然後我們的腳跟才能站得穩”。這描述了他剛強自信的性格,他發起了爲交際花徐曼麗祝壽的蒲江夜遊活動,企圖在追求強烈新奇刺激中排解苦悶,這正描述了他軟弱空虛的性格。

同時,作者經過作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也在吳蓀蒲身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他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不滿,但又和他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對工農紅軍和人民羣衆則極端的恐懼和仇恨,他不滿蔣介石的苛捐雜稅,軍閥戰爭,但他有依靠國民黨軍警來鎮壓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他不滿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的侵略,但他還是把八個工廠頂給了外國的洋行,會社,擴大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勢力。他敢於和買辦資產階級鬥法,但爲了“利”也曾和趙伯韜合作搞公債投機,他不滿軍閥戰爭影響他工廠產品的銷路,但他有想利用軍閥戰爭做公債投機市場,這種複雜的矛盾的性格,正是封建半殖民地民族資產階級兩重性的表現。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通讀作品,讓讀者對吳蓀蒲這一主人公有一全面的認識,首先吳蓀蒲不是普通的民族資本家,而是上海工業界的大亨,具有雄厚的財力,經營着巨大的裕華絲廠,並在家鄉雙橋鎮開設電廠,米廠,布店,錢莊,建立了一個有他操控的“雙橋王國”。

他有才幹,曾留學歐美,懂得一套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學問和本領,並且具有冒險精神,他並非目光短淺,謹小慎微之輩,而是有着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他要和中國市場的外貨競爭。夢想有一天,在他的控制下,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他的許多工廠的商品銷行全國,深入窮鄉僻壤,這是一副極其美妙的資本主義王國的圖景。裕華絲廠,“雙橋王國”還不足以施展他的宏圖,可見他是雄心勃勃的,之後他和交通運輸業資本家孫吉人,礦業資本家王和莆建立起了三駕馬車式的資本主義托拉斯組織──兼辦實業和金融的益中信託公司。

作者由此爲吳蓀蒲設置了一個更爲廣闊的活動天地,也由此,吳蓀蒲和其他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以及工人的尖銳矛盾和複雜的關係中,他的雄心,以及他所期望中的資本主義工業王國,隨着情節的發展,也變成了一中傳說,一種記憶。留給讀者的是他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氣魄,還是在此過程中付出的奮鬥,掙扎以至破產的命運?我想兩者皆有,從發展工業到失敗破產,他的身上都貫穿着一種悲壯性,而這種悲壯性反映在作品中,有給讀者回答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永遠走不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也揭示了其作品更深的主題: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而這一切,與作者社會科學家的氣質和寫作的理性分析分不開的。

總之,《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一副巨大的畫卷,其氣魄之大,人物之多,線索之繁,尤其是對吳蓀蒲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典型人物的塑造,真是讓人歎服。

標籤:讀後感 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