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一九八四喬治奧威爾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8.99K

一九八四喬治奧威爾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喬治奧威爾的讀後感 篇一

奧威爾的經歷和思想都比較複雜,他是極權主義的堅定反對者,但他的出發點卻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義,而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東西,他同情社會底層,反對所謂資本主義對工人和農民的剝削。

奧威爾繼承了英國文人的政治諷刺傳統,是個一流的諷刺文人,但他對政治、經濟、商業道德、自由市場的認知卻相當膚淺,甚至有人說其在這些方面是“完全無知的”(美國法學教授愛潑斯坦語)。儘管如此,奧威爾對極權政治之惡的揭發卻充滿了天才般的深邃、精準和預言性。

1946年,他搬到蘇格蘭西海岸的一個荒島上隱居,並於1948年完成了新小說,他將這一年份的後兩位數字顛倒,給新書命名爲《1984》,在書中,他細緻地勾勒了極權政治給人類社會製造的陰暗圖景,其基本主題是,在強大的極權(集權)政治下,個體意志、個人自由和社會正義會遭受怎樣的命運,卑微的個體如何與無所不在的權力和無所不管的國家作鬥爭。奧威爾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寫《1984》的初衷:“我並不相信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社會必定會到來,但是,我相信某些與其相似的事情可能會發生。我試圖從這些極權主義思想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引出其發展下去的必然結果。”誕生了奧威爾的國度是幸運的,因爲他的擔憂沒有到來,但不幸的是,他的擔憂卻在另一些國度幾近成爲現實

有人反對將奧威爾稱爲預言家,說他只是政治諷刺家,是的,在奧威爾的時代,《1984》是對歷史的諷刺,但更加諷刺的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它更像是對歷史的預言。奧威爾的不幸還在於,當一個社會最需要閱讀奧威爾之時,正是這個社會最悲哀之時,而這卻是奧威爾最成功之時。

喬治奧威爾讀後感 篇二

《一九八四》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於1984年出版的長篇政治小說。第一次接觸這種反烏托邦小說,就個人而言,我覺得我自己還是更喜歡烏托邦,可能世上沒有理想國,但想起理想國總歸不是那麼讓人沉重。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實在是有些晦澀難懂,那種淺顯的沉重感更使我每次都是耐着性子去翻開它。

書中刻畫了一個恐怖到令人窒息的世界:歷史被隨意篡改,國家沒有誠信,民衆的思想被牢牢禁錮,獨裁者以追逐權力爲最終目標。書一開始就寫出了三句話: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我相信這幾句話時至今日仍然可能成爲某些從政者的至理名言。爲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發動戰爭,犧牲一部分人的自由,還要自己的民衆變得無知從而支持他們。爲了達到目的,電幕被裝在任何有可能的地方,思想警察無處不在,甚至連幼小的孩童都成爲“品行不端”的父母的定時炸彈。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大多數人都是黨忠誠的追隨者。但是即便如此,一個小小的錯誤也許就會讓你突然消失,並且所有存在的痕跡都會被清除乾淨。

主人公溫斯頓是一名黨員,他的工作就是爲政府篡改歷史。工作的特殊性讓他能夠接觸普通民衆難以接觸的珍貴史料,而這些史料正是可以證明政府篡改歷史的證據。這時的他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有了懷疑,但他看上去仍然是一個忠誠的好黨員,每天兢兢業業的工作,按時參加仇恨活動,他原本可以一直這麼生活下去,直到他打開了日記本並在上面寫下“打倒老大哥”。至此,反叛的種子已然衝破了泥土的阻礙並不斷生長。兄弟會的存在就更像是營養液讓這顆種子生長得肆無忌憚。奧勃良這個核心黨員帶着溫斯頓加入了兄弟會使溫斯頓覺得自己的滿腔熱血終於有用武之地時,又一盆冷水徹底澆滅了溫斯頓心底燃燒的熊熊火花。奧勃良是思想警察頭目,並且是一個極致的雙重思想者,他對溫斯頓不過是“釣魚執法”,而溫斯頓卻將他當成了自己的“友軍”。最終,他將溫斯頓送進了著名的101號房間,對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思想改造。從溫斯頓說出2+2=5時,這個人已經失去了反叛精神,從101號房間被釋放時,這個人又丟掉了他僅剩的可以證明他還是一個有思想的人的東西:對女友茱莉亞的愛。至此,他成爲了一個行走的機器。

大洋國絕不會只存在一個溫斯頓,而這些溫斯頓們的力量實在是過於弱小,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顯得那麼的不堪一擊。毋庸置疑,溫斯頓失敗了,如果思想一直被這麼禁錮的話,那麼千千萬萬個溫斯頓都將會失敗。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做?像溫斯頓一樣敢於反抗?還是像茱莉亞一樣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做着一些不痛不癢的反抗行爲?亦或是直接做普通民衆甘願丟棄自己的思想?可能會有很大一部分人會選擇後兩者,包括我自己。溫斯頓這種明知不可而爲之的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多數人所欠缺的,或許這就是我們之所以平凡的原因吧。

書中還存在許多讓我細思極恐的細節:無處不在的電幕,無處不在的思想警察,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老大哥……,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天真的兒童思想也完全被固化,她們會舉報自己的父母,甚至被舉報的父母還會爲她們感到自豪,因爲她們政治正確。 如果有哪個政權可以做到這樣,我想它一定能夠永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