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精品的李爾王讀後感

讀後感9.09K

精品的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稱得上是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現了人性中難以迴避的醜陋,無以復加的殘酷以及難以逃脫的悲哀;與此同時該劇也充分體現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李爾王讀後感,請您閱讀。

李爾王讀後感1

《李爾王》:這本書寫得氣勢恢宏,讓我這個也算博覽羣書,從不流淚的人,也不禁有些熱淚盈眶。只是,曲高和寡。

李爾是一個英國傳說中的國王。年輕時英勇善戰,年老時卻好大喜功,喜歡別人阿諛奉承。他準備把自己的國土平分給三個女兒,因爲偏愛小女兒考黛蓮(哪兒的人都偏愛最小的孩子),所以三分國土之中有一份是最肥沃的,他想聽一聽三個女兒誰最愛他。

大女兒和二女兒極盡阿諛奉承之能,說得天花亂墜,像什麼愛父親勝過愛自己的生命(太誇張了)。李爾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輪到考黛蓮了。當時法蘭西國王遠道而來,想與李爾王聯姻,從三個公主中選擇一個作爲自己的妻子。

只有考黛蓮心無城府,實話實說。她說自己愛父親只和世界上所有的女兒對父親的愛一樣,當有一天她結婚生子之後,會把自己的愛分給她的丈夫和子女,給父親的愛自然就少了(很現實,一點也不虛僞)。李爾王聽了之後勃然大怒,和考黛蓮斷絕了父女關係,給考黛蓮的那份國土也被她的兩個姐姐平分了。不過這個世上最有真正的慧眼,法蘭西國王說他請求娶考黛蓮爲妻。李爾王說你可以把她帶走,不過可什麼嫁妝也沒有,法蘭西國王說考黛蓮本身就是最珍貴的(說得好!)。

考黛蓮走了之後,大公主和二公主也並沒有遵守自己對父親的諾言,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後,很快對李爾王冷若冰霜,最後竟把他趕了出來。可憐一代國王,最終只能在狂風暴雨中怒吼,控訴人世上的不公(我就是看這段時熱淚盈眶的)。旁邊還有個小丑,名叫傻子(其實一點兒也不傻,只不過是對現實看得太透徹,就好像《紅樓夢》中“好了歌”唱的那樣)在一旁安慰。

說說另一條線索,李爾王的一個大臣,有一個兒子,叫靄特加,同時他還有一個私生子,叫靄特孟(可能名字是顛倒的,記不太清了)。靄特孟因爲私生子的身份耿耿於懷,決心要報復,最後搶奪了父親的家產,並設計陷害將靄特加趕出家門,靄特加因而和李爾王流落在一處。

那個大臣也被靄特孟趕出家門,流落街頭。就在大臣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靄特加出現,大臣並沒有認出這個流浪漢就是自己的兒子。靄特加說“我們的生命,就像樹上的樹葉,到了秋天,自然會飄落。何必操之過急呢”。於是大臣也和李爾王在一塊兒了。

與此同時,李爾王的兩個女兒都已成婚,但都愛上了那個狠毒又英俊的靄特孟,成爲了情敵。在得知了李爾王的淒涼境地之後,法蘭西的王后娘娘(看得我好解氣啊)特來搬救兵要把老國王接走,父女重逢的場面,感人至深。

不幸的是,考黛蓮的軍隊還是輸了。考黛蓮還是被吊死了,李爾王抱着小女兒的屍體心碎而死。另兩個公主因爲靄特孟自相殘殺,同樣沒有好結果。靄特孟機關算盡,怎麼死的我忘了,反正和他父親及靄特加重逢了,靄特加對他進行了一番審判。最後,活下來的靄特加獨自走向未來。

我對這本作品唯一覺得有缺憾的地方,是作者沒有對傻子的結局進行交待,不過這樣也好。流浪也罷,工作也罷,故事最讓人震撼的地方已經講述清楚了。

李爾王讀後感2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醜惡被描寫的淋漓盡致,就算是以讀者的角度,去看也會對他們恨之入骨。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王有三個女兒,她們是奧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納里爾、康華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婭。法蘭西國王和勃墾第公爵同時向考狄莉婭求婚,這時候,兩個人爲了此事住在了李爾王的宮裏。

老國王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決定將國事交給年輕人去管。他把女兒們叫了過來,想知道他們到底有多愛自己,他好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應得的國土。

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用花言巧語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婭知道姐姐們說的都不是真心話,所以她只能說:“我愛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個女兒的本分,去愛您。”

李爾王已經分不清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聽了考狄莉婭的話後,大發雷霆,與考狄莉婭斷絕了父女關係,並將本打算給考狄莉婭的三分之一國土,分給了奧本尼公爵和康華爾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婭的勃墾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婭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去了法蘭西。

考狄莉婭走後,國王就受到了兩個女兒和康華爾公爵的欺負,不但將他的侍衛減少了一半,還不讓他回皇宮。由於奧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處處爲國王講話……

最後國王去了考狄莉婭那裏,但他和考狄莉婭,在一次法蘭西與不列顛的戰爭中被抓回了不列顛。在獄中時,里爾和里根派人殺死了他們。高納里爾和、里根和康華爾公爵最終被殺死,奧本尼公爵最終成爲了國王。

事實證明“百善孝爲先”連孝都做不到,還能成什麼大事?我送給他們一句話:再會說話的嘴,也掩飾不了邪惡的心,只有沒經修飾的話纔是最完美的,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李爾王讀後感3

在暴風雨中李爾命令風、瀑布、電火(象徵着風、水、火三大元素)來摧毀這個世界,進行末日審判。這場暴風雨不僅是外在的、現實的,更是李爾內心狂暴的暴風雨的體現。李爾的命令、行爲看似是要毀滅這外在的世界,其實是要毀滅自己內心中固有的自我世界。而李爾之所以不命令地元素,是因爲象徵着地元素的土地早已經喪失,他構成自我世界的四大元素早已缺乏了其一。

從李爾的語言中可見其轉變,他開始承認自己不再具有命令自然的能力(在羅馬神話中國王是有掌控氣候的能力),他是自然的奴隸,但他仍然要反抗自然,因爲自然在濫用它的威力;他開始關心正義與邪惡,祈禱神靈發現逍遙法外的罪人、殺人的兇手、僞誓欺人的騙子、道貌岸然的逆倫禽獸;他開始反思自我,雖然其自我評價(並沒有犯多大的罪、卻受了很大的冤屈)有失公允;他認識到了自己困窮無告,開始珍惜身邊微賤的東西。這些都是國王李爾所絕不可能思考的,這些都表明那個將李爾封閉起來的自我世界已經近於完全坍塌,李爾已經能感到真正的自然以及存在於社會中的運行規律以及人性中的高貴與醜惡。

最後來分析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審判。我們看到李爾在瘋狂中又恢復了盛怒,堅決要審判二女。李爾所陷入的深刻的自我矛盾與鬥爭是因爲二女而起。雖然這種痛苦使得李爾走出了自我世界,開始感受並看清真實的世界,但正是因爲李爾感受到了真實的世界,他就愈發感到並瞭解了二女的殘忍,因爲她們剝奪他的並不僅僅是王權、國王的尊嚴、王性,而且意圖剝奪的是他作爲人的尊嚴。她們雖然打着教育李爾的旗號,但實質做的卻遠遠超出了教育的範疇,直接違背了自然的原則。將父親放逐在狂暴的暴風雨中,這無論如何都是逆天違性的,她們的狠毒,人性中的醜惡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用教育來掩蓋的,理應受到審判。

在審判過程中,李爾在瘋狂中反而透着一股清醒和理智,他要走請愛德伽做審判官,傻子做執法的同僚。這二者是《李爾王》全劇中在瘋狂中看清自然、社會、人性的人物,並用他們看似瘋狂的語言提點李爾。李爾指控高納里爾的罪名是踢他的父王,而不是違背國王的命令。李爾的控訴更多地是偏向自然的關係、父女倫常的違背,而不是政治的,有關王權的。而他要剖開里根的身體也是爲了要看看“究竟是什麼天然的原因,她們的心纔會變得這樣硬”。李爾已經擺脫了以王權爲核心的價值評判體系(由此又可證明他的自我世界已完全坍塌),轉而去尋找自然的原則,去探尋人性的根本。

李爾王讀後感4

李爾已經逐漸感知到這個世界的本質,他充分認識到里根和高納里爾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諷刺),看到得勢的狗、可惡的教吏、放貸的人,看到那些斥責罪惡的同時在幹着他們所斥責的,看到了社會的虛僞和罪惡的無處不在。“罪惡鍍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用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多麼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話,將罪惡的本質剖析地淋漓透徹。如果將罪惡得到了權威金錢的支持,那麼它將是不可抵禦的,然而如果罪惡無依無靠,它將無所施展;所以“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罪惡源自權威的作祟……

李爾告訴葛羅斯特雖然命運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們要忍耐。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荒謬的,充斥着無盡的苦楚。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的人們全是些傻瓜,這雖然令人禁不住放聲大哭,然而我們是清醒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的,所以面對這命運、人性的荒謬應該忍耐,因爲只有忍耐才能幫助我們穿過這無盡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會淪落到無盡的痛苦中,最後成爲在舞臺上的傻瓜。李爾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看到了社會、人性的本質,他自己卻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掙扎,他在清醒與瘋癲中反覆。正是因爲他看透了人性的醜陋,看到了表面後的真相,所以被這種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嘆“我是天生下來被命運愚弄的”。此時折磨李爾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會、自然、人性後被其醜陋、瘋狂而折磨、因那躲不過的悲哀而悲苦。

當結尾考狄利婭死去時,對李爾來說這象徵着這世界跟人性的最後一點善也被吞沒了,他跟這個世界最後的牽連也被斬斷了,他再也無法承受世間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還有活命,那麼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釋了。”而考狄利婭是永不回來了,等待李爾的也只有在無盡的痛苦中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李爾終於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實世界的本質時,他看到的卻是不盡的悲哀,人性躲不過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爲難以承受這悲哀而發瘋、走向生命的盡頭。

《李爾王》是一部傑出的悲劇,它給了我們一個深入看社會、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並給予我們足夠的警示。不同時代結合那個時代的特徵都能從《李爾王》中解讀出新的見解。李爾是自我世界的獨裁者,因爲獨裁所以妄爲,因爲妄爲而失去獨裁的依靠——權力,但仍然認爲自己是君王,由此受到種種悲苦,卻從悲苦中逐漸清醒,走出自我世界,逐漸看清真正的世界。然而當他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看清了人性,等待他的卻是因世界、人性的醜惡、罪惡而產生的無盡的悲苦,這種悲苦使清醒的他瘋狂乃至走向生命的盡頭。這是一個無限悲哀的悖論。舞臺的傻子,還是悲苦的瘋子?哪裏有清醒?只有無知愚昧的悲哀與被人性醜惡不盡折磨致瘋的悲哀。

李爾王讀後感5

《李爾王》稱得上是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現了人性中難以迴避的醜陋,無以復加的殘酷以及難以逃脫的悲哀;與此同時該劇也充分體現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報的奉獻,不離不棄的真誠以及感人至深的犧牲。整部劇充滿着對王權、對社會、對正義、對人性、對自然、乃至對神的拷問及深思。本文以過往李爾爲核心,以該劇中五個與李爾相關的重大場景爲劃分標準,細緻考察李爾在整部劇中的轉變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爲國王的李爾是專橫的獨裁者,這主要體現在其爲小女兒考狄利婭抉擇夫婿中。在考狄利婭觸犯國王李爾之前,其是十分受疼愛的,李爾要分給她“比你的兩個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也能感受到這種偏愛,“他一向都是最愛我們妹妹的”。但當考狄利婭並沒有按李爾的意圖訴說對其的愛時,李爾不但剝奪了考狄利婭的土地,更是向她的兩個追求者極力貶低考狄利婭。他直接勸勃艮第公爵“放棄他吧”,勸法蘭西王“您還是丟開了這一個爲天地所不容的賤人,另外去找尋佳偶吧”。即使在法蘭西王執意選擇考狄利婭後,李爾仍不忘詛咒他們,“你們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蘭西王“盛怒而去”。國王李爾對女兒婚姻隨意專斷,反覆無常;將心愛的女兒轉瞬間稱爲賤人,其極致的專橫可見一斑。

國王李爾不僅是專橫的,更是愚昧的,極易受到矇蔽的。他面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奉承,顯得極其受用,認爲其所說的就是她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完全沒有一點懷疑的傾向,而面對考狄利婭的無話可說則擅意決斷,根本不考慮考狄利婭所說是否是真實情況。而其在面對肯特爲考狄利婭求情的死諫時,李爾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權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從,“閉住你的嘴巴”,最後剝奪了其官職並將其驅逐出境。

由此可見,國王李爾是一個專橫、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宮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權所構築的自我世界中,王權將其完全封閉,令其行爲、言語等都隨心所欲、任意妄爲,他看不到真實的世界,看不到社會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諷刺的是,其悲劇恰恰起源於他基於王權的任意妄爲,因爲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權(分割國土事件),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開始認知真實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劇的逐步進展中,逐漸受到教育,擺脫專橫、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脈的宮廷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