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06W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精品多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一

週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着我,。作爲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後,那真實的文字不斷衝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後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國中生活記錄着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閱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後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說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後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後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裏的學生多麼後進,不管教育後進生多麼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爲夢想成爲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衆不同的孩子。”作爲教師,千萬不能因爲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後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願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麼辦”,而不是“爲什麼”,與後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爲我和學生在編屬於我們的故事。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二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於優秀生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爲“尖子生”)。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醜”,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誇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爲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爲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國小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說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意味着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爲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們作爲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爲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三

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確如此,因爲借來的書就有還期,必須每天有計劃地讀一些,到時候才能如期償還。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 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透過本書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活動目標,並不是一張張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講到這裏,我有點慚愧,回憶我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們所說的那樣,把學生當成了承載知識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個孩子上課能夠認真聽講,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並且希望那些後進生們別考的太差,別把平均分拉動太大。事實上,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我們理由讓他們變成一模一樣的產品啊。

李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確實跟別人有這不一樣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比如說有位後進生上課特別愛唱歌(雖然有時候只是小聲哼哼),他知道同學們對他這個壞習慣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於是李老師就對他說:“你現在是每堂課都要唱歌,影響同學們的學習。這樣吧,你先試試儘量爭取每天有一堂課沒唱歌,你就給我來個喜報,好嗎?”第一天,他沒有來喜報,第二天他來喜報了而且特別興奮;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沒來喜報,第五天他來喜報了。儘管一週內他只有兩天來喜報但李老師還是給他熱情的鼓勵。就這樣,他犯這個錯誤的頻率慢慢少了;半個學期後,他基本上改正了壞習慣,李老師在全班人面前表揚他有“戰勝自己的勇氣和毅力”。還有一位學生上課在抽屜裏偷偷研製炸藥,結果引燃了書包,李老師就把這位學生介紹給一個化學老師,結果他漸漸的迷上了化學。還有一位學生一上課就睡覺,李老師給他推薦既有教育意義又有精彩情節的長篇小說《烈火金剛》,叫他上課抄這本小說等等。

比如說他每個學期前總會印很多的報喜單,哪個孩子在學校有進步,不僅僅是成績上的進步,都可以讓他們填寫報喜單,並讓他們帶回家。李老師每天都會親自爲學生朗讀小說,和學生一起品味“書”的味道,這正是我們現在正推崇的班級讀書會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四

在《遊子吟》一詩中,媽媽對遠方遊子那種深切的愛,早已寄予了一針一線之中。其實,和媽媽一樣,天下老師也都深愛着每一個學子,我們的寸草心,無需學生的回報,我們只希望教出來的學生一生內心有光,可以在成年之後,成爲社會的棟樑。沒有愛的老師,教不出有愛的孩子。

在李鎮西撰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中,我體會到了李老師猶如慈母般對孩子們那種無私奉獻的師愛,李老師將自己教育的歷程付諸於筆端,活靈活現的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精彩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故事平實動人,和我們的教育生活息息相關,每讀一次,心裏就感動一次。同爲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於李鎮西老師的心,我們都希望能成爲一個個學生前行的明燈,照亮他們成長的行程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涉及了很多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其中也有讓人感到沉重的部分。其實,我們教師,有時候就像是醫院裏持有手術刀的醫生,必須要敢於剖開某些孩子“流膿的創口”,去做他們根子上的“清創者”,孩子們才能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裏重回正軌。這本書裏有李鎮西老師和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有他對教育的一些反思與建議。我讀李老師這本書,內心總會蕩起諸多思緒,我也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這些年在國中教育過程中所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和學生們溝通、交流的方式。?

我覺得,老師心中有愛是做好教育的基石。這個世界都在說愛,但愛到底是什麼?在我認爲,愛就是包容、理解、接納、寬宥。國中時期的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所追求的風格。即使我們老師不認同孩子們的某些方面,但我們要給予接納和尊重,時代在變,少年也在變。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乖巧、聽話,他們身上的不完美部分,即使我們要學着接納甚至去了解的部分。愛,肯定不是苛責、批判,即使是後進生,也沒有人願意將自己和老師的關係建立在疏離之上,後進生只是學習不好,不代表一無是處,我們要善於用心中的愛,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接納他們的不同之處。

關注可以得到溫暖的回贈。青少年心思細膩,有自己的感受。他們有時候需要有人去讀懂他們,聽懂他們。做爲他們的老師,我們要多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不要將關注點止步於孩子們的成績,那樣會顯得老師特別功利。人都是情感動物,只有真實的情感交流,才能擦出火花。有些孩子因爲家庭問題染上了不良習慣,有些孩子因爲某些問題會對人生產生困惑。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們一些關注,嘗試着去讀懂他們,理解他們,關懷他們,這樣,他們的心門會容易對我們敞開。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差生,天生就喜歡調皮搗蛋,做孩子們的老師,能給予的就多給予一些,施比受,更讓人快樂。老師眼裏沒有“問題學生”,學生眼裏也就不存在“問題老師”,愛是相互的,有寸草心,就有三春暉。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五

《愛心與教育》深入淺出、親切感人的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是李鎮西老師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書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那種潛移默化的愛,這種愛充盈着整本書,也衝擊着我的個心靈世界。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以愛,這種愛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們當朋友的朋友之愛。當看到李老師與“後進生”萬同的故事時,我是如此感動。作爲一個老師,能夠對一個學生費如此大的心思,那麼什麼樣的學生不會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學習李老師善於鍛造"優秀學生"的卓越人格;實施民主科學與個性化教學,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後進生"。像李老師那樣,懷着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給"後進生"們以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的尊嚴,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師書上提到的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銘記於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讓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偉大,對祖國、對社會、對學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讓學生有這種感覺,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偉大,找到生存的意義。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生命的舞臺中演繹好自己的角色!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創造。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每個學生:不偏愛分析能力強的優等生,不歧視具有實踐創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後進生。老師們,不同愛好的學生不可能都成爲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師能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體現,成功智力的學生也會大大增加,“個性+特長”的學生也會不斷涌現,社會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纔會層出不窮。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但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爲一名教師,要用愛心滋潤童心,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讀了《愛心與教育》,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的是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需要的是李鎮西老師的那份堅持。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爲學生打造一個精神家園式的班級,關注每一個學生,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創造自己燦爛美好的明天!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六

“關注後進學生,轉化後進學生”是個永久的話題。

對於後進生們,不少的教師都有自己的見解與處理方法。我們總是期望通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等,便使“後進學生”改變,這無疑是想得太簡單了。李鎮西老師說的好:“‘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而不是斥責學生“屢教不改”、“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

是啊,難就難在我們是否能夠容忍,是否能夠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眼裏的“後進學生”其實是很痛苦的,上課無法聽懂卻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坐在教室裏,作業往往不會做便只好胡亂應付,明明心裏很自卑卻表現地滿不在乎……

所以“後進學生”教育要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這段話: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李鎮西老師和萬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師追求給予孩子“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纔有後來的《烈火金剛》手抄本的誕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七

幾年前就拜讀過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很有愛心,對後進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現在再次品讀,又有新的收穫。

李老師工作二十多年了,對教育事業的心始終如一,他對教育事業的真誠的熱愛使我很汗顏,他對教育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兩種情感融成了他對教育的事業心,而我只是把教育當成了一種職業,並沒有多大的教育熱情,從書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業,不投入熱情,是都不會取得成功的。我們應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而不單單把它當成一種職業,這是我的收穫之一。李老師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今後,我會真誠地熱愛我的事業,熱愛我的學生,把教育當成事業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會努力的!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李老師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藝術而言,我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因而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來還令我臉紅的失誤,但是,只有一點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我有一顆童心!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每一個學生;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我的琴絃。”這段話道出了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祕密:童心。這也讓我深思:自己到底還保留幾分童心?能否經常和學生一起遊戲?能否和學生一起看兒童書籍?能否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習慣了經常板着面孔教訓學生,卻不知這在不知不覺地拉開了與學生的距離。李老師主張“用心靈贏得心靈”、“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確實只有擁有一顆和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是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實擁有童心並不是要求我們和他們一起玩蘇,而是隻要你不是總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們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們大人總覺得動畫片裏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當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時,我們卻走開了,這就是沒童心的一種表現。

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要永遠記住要用愛心、熱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八

當被迫去書店看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愛心與教育》之時,我已經大概斷定了,這本書肯定是在講寫無聊的什麼教師奉獻啊,什麼犧牲自己造就孩子的情節。愛心一詞,在我們眼中,不過是一種對學生的奉獻而已。人們總說“平平淡淡纔是真”嘛。當無奈之時,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單純是蒼白,是膚淺;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爲。

作爲教師,誰不想幫助那些不管是學習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難的孩子呢,誰不想過要在課堂上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呢,誰不想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呢,讓孩子們喜歡自己呢。但我們好像都是淺嘗輒止了吧。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使我深深震撼了。這些話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爲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爲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便是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老師而已。堅持着自己的堅持,他的簡簡單單,堅持過後的現在,被我們看起來卻是那麼的偉大,而我們卻只能用這麼蒼白無力的詞語“偉大”來形容他,夠嗎。不言而喻。

一本書下來,我的內心波瀾起伏着,卻又有一種欲言又止,難以言狀的感受。說什麼,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最偉大的職業,這些官方的話語,在這些活生生的付諸行動的李老師面前都無法直面。我們被打動的就是他的心思在孩子身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他將這看做是自己的事,把學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似的。他關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學習,也有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的愛,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各角落裏的。就像陽光,灑在了萬物的身上,滋潤着每一個活生生的細胞,它們跳躍、歡騰。

看到這樣的故事,我沒有再去將自己與李老師對比什麼,而折服之後,更多的是反思。思考我是不是應該將全部的自己都投入到我的工作中,犧牲自己的生活,家庭等等。是啊,瞬時間,我又在反問自己,難道必須是兩個爭鋒相對的極端嗎?爲什麼不可以有一個權衡,在某一情境中,有一個取捨呢?可以,顧全大局、以智教學,在此刻可以描繪出我的內心所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九

在學校中優等生是教師的寵兒,是中下等生心中的榜樣。教師喜歡優等生十分自然,因爲他們學習認真,學習成績好。但他們即使天生是塊“美玉”,也同樣需要教育者的精雕細琢才能成器。在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手記第四部分中,我讀到了自己忽視的一個問題——優等生的培養。我總感覺老師在後進生身上花的時間太多了,有時真的不划算。如果我們把補差時間花在培優上,可能取得的效果會更好。一方面給後進生減輕了負擔,另一方面卻給優等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但對於優等生的培養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爲優等生長期處於班級的頂峯,長期聽慣了老師的表揚,各方面的能力也強,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在與其他優等生的競爭中,也容易產生狹隘情緒或嫉妒心理,這些對他們健康成長很不利。作爲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對優等生作一些正確的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優等生自尊心特別強,各方面能力也強,教師對他講的道理,他也懂。因此,他們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評,排他性和自我管理的願望強烈。有時,干涉越多,說教越甚,他們的逆反心理就越強。所以,最好是讓他們“自我內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自己感覺到改正缺點的必要,以此產生自覺自願地棄舊圖新的動力。找優等生談話,不斷給優等生暗示,挖掘優等生內在潛力,調動優等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對於我新接手的這個班級,有一名優等生——李某,不好管理,雖然是女生,但性格像男生,早在一年級我和班主任老師談話瞭解到,這個學生的能力特別強,如果用好了,她肯定是老師的得力助手,但如果沒有正確發揮她的作用,那她反倒會成爲班級的消極分子。在開學的第二天,我就找她談心,把老師對她的一些誇獎轉達給她,同時也向她暗示,我希望她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做老師的小幫手,配合老師英語科目的管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務,在以後的日子裏,她也很負責地完成任務。但我深知,她隨時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我得經常找她談談。

我認爲對於優等生,老師應該做到幾下幾個字:“放”,這個“放”不是放縱,而是放手,他們對於課本知識往往不需要老師多加講解,就能快速接受,這樣他們就有充分的空間與時間和足夠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對於提高他們的各方面水平都非常有幫助。“引”,這個“引”是引導,老師要利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對優等生進行正確引導,如如何與科任老師相處,如何與其他優等生相處,如何在班級中正確發揮自己的作用,如何發揮自己學習成績優秀的優勢幫助後進生等等。在臨近畢業的時間,我感覺優等生的思想比較浮躁的,這時老師就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免走上不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