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路遙《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42W

路遙《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一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從代課教師變成農民再變成記者最後又變回農民可能最後又做了教師,這一路走來他的心理的變化,在現實和理想中苦苦的掙扎,在城裏做記者的時候他的人生達到了巔峯,在經過激烈的內心掙扎權衡利弊之後他拋棄了全心全意愛他勝過愛自己的女友巧珍,和曾經嚮往的高中好友黃亞萍開始了他們想往的浪漫的戀情。雖然在新的戀情裏他時常會對亞萍的強勢和做作反感,懷念那個全心全意用生命愛他的巧珍,但是對光鮮亮麗生活的追求,對大城市的想往,還有他自認爲和亞萍可以有營養的對話,依然讓他癡迷於新的戀情。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當他再次被打回成農民的時候,在低谷裏他終於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他終於明白自己丟失了一顆金子般的心的巧珍,可惜巧珍已爲人婦,一切已無可挽回。

特別喜歡裏面這段話: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的追求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讀到這裏,我似乎讀到了現在的自己。這段文字寫到了我的心坎上。接下來的一段文字更是寫的客觀不能再客觀,中肯的不能再中肯了:

可是,社會也不能迴避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個不合理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讓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讓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祖國的未來屬於年輕的一代,祖國的未來也得指靠他們。

所以讀完這本書後,對於主人公高加林雖然他拋棄了巧珍,但是你不會覺得他是陳世美,他也不是作者書中的人物,他可能就是你自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許你也會跟他做一樣的選擇。你會特別願意容易想要去原諒他的過錯就像你永遠都會原諒自己一樣,而更多的你是痛心是當時那個年代讓他做出那樣的選擇,所以你會喜歡上他。就像書中描述的那樣,所有的人都喜歡這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華的年輕人一樣,不管是深愛他的兩個女友黃亞萍和巧珍,還是單身漢德順爺爺,甚至連大家都討厭的不作爲甚至有點貪的村長高明樓,還是全村的父老鄉親,還是他曾做記者時的同事,大家都喜歡這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華的年輕人,都會選擇願意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爲他就是我們自己,這也是路遙所有作品最成功的地方——真實。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二

涉世十四年,我沒讀懂什麼是人生。

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談人生,有夢想;風塵僕僕的中年人談人生,有勞碌;飽經風霜的老年人談人生,有回味。可正如季老說的那樣,我們誰都無法說清人生何許。字典講:“人生,即爲人的生活和生存。”其實何止這寥寥數語。人活在世,總要清醒,明白自己爲何而活。有的人一生花天酒地、利慾薰心,到死來都不明白自己這一生有什麼價值,留下的只有金錢財寶;有的人碌碌無爲、吃糠咽菜,只得一味埋頭苦幹,滄桑了年華。我站在人生初年,看到這些情景,不由得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我該如何做呢?我翻開了《人生》,細細品讀。

誰的人生,都不完滿。“不如意事常8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世間事物都有對立面,放平心態,缺憾也是一種獨特的美。人活在世,幸運與不幸總要成比例,沒有誰是百分百的幸運,也沒有誰是百分百的不幸。人生若無坎坷,即如白水般平淡無奇。一首曲子,總有音符的跳躍間歇;一段道路,難免有小坑小窪。我們改變不了人生,卻能改變命運。我們能做的,只有用努力、汗水和拼搏去填滿這一個個坑,才能如遊戲晉級般享受應有的待遇;而那些不敢挑戰、抱怨挫折的人只能留在原地躊躇,等到年華逝去才悔恨當初。我們不妨停下來想想,自己是哪類人呢?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包容這不完美,改變這不完美,急功近利的結果往往一塌糊塗,別急別躁,用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你總能發現好的一面。

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安寧和諧的社會,卻也逃脫不了競爭。“考”“考”“考”,沒完沒了的競爭下,誰的人生都不能真正意義上的完滿。野心之外還有更大的野心,這是人的本性,永遠滿足不了的利慾之心又談何完滿?若能真正理解“不完滿纔是人生”的含義,就像季老說的那樣:“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心纔會真正平靜,探尋到人生的真諦。人生其實並不神祕,放下心來,活得明白,人生並無對錯。

願你能懂得人生的不完滿,珍惜眼下時光,活個明白。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三

人生註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我們還要好好活下去,因爲這裏有我們親愛的家人……

一個人的人生,很長很長,我們會面臨無數次選擇,走錯一步就會影響我們一生。

路遙先生筆下的《人生》講的是出生在農村貧困家庭的高加林,面對無數打擊後,如何繼續熱愛這的活下去。高加林從小生活條件極差,成績優異,但因爲種種原因卻沒有考上大學,回老家當了一名老師。但是沒有任何理由,他卻被學校開除了。他只能去農村幹活,愛上了劉巧珍,生活再次來了反轉,他竟然去縣上當上了記者,卻愛上他高中同學黃亞萍。就與巧珍分手了。可他又被縣上無情的開除了,結果,他的事業愛情全泡湯了。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這樣,不會處處順心,處處如意,我們也會面臨無數次選擇。挫折經常光臨我們的人生,但是我們需要熱情地活下去,不被挫折打敗,不畏人生的艱險,披荊斬棘,終究會塑造出一個完美的自己。

又是什麼驅使着我們繼續前行呢?不是那夢寐以求的崗位,也不是那楚楚動人的情人,而是永遠愛我們的親愛的父母。史鐵生先生在《秋天的懷念》中說:“媽媽昏迷前最後一句話是‘兒子和小女兒要好好活着’”父母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爲了孩子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作爲兒女的我們,爲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爲了保持那最純潔最真摯的情感,讓我們繼續熱愛生活,熱愛自己與父母。

我11年的人生,也不是那麼順利,也會遇到很多問題,每每我想放棄時,我腦海中就會看到父母慈愛的眼神和路遙的《人生》……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四

世界是公平的,想得到什麼東西,必須丟掉其他東西,最後往往什麼都丟掉了!

路遙已經離開我們近二十年了,儘管他小說中改革開放之初與今天的大環境大相徑庭,但是我們今天依然能夠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路遙常常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真實記錄了改革初期農村青年的人生奮鬥歷程,在動盪時期展現出了苦難中的人們精神上的桎梏,通過高加林、孫少平等進城鄉下人形象的塑造,較早地傳達出社會變遷的時代信息,使得當時的讀者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甚至包括今天的讀者產生了心靈上的契合。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生存的環境在未來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論世事如何變幻莫測,年輕人在遭遇命運不公、時運不濟的時候,是在精神層面上必然能從這裏找到共鳴,這就是命運的牽引力。

高加林的選擇恐怕代表了當時農村讀書人的不甘平庸卻誤入歧途的典型代表,這是國家改革開放孕育下人心的浮動,這也是時下年輕人野心的開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向高玉德一樣甘於一輩子守着自己的土地,也不是都有德順爺爺的人生閱歷,這都是慾望之泉讓人不甘爲孺子牛的悲劇下場,最終只得犧牲自己原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最後落得一場空。一場人生一場夢,世界是公平的,追求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抓不住本不該自己擁有的東西,往往只會丟掉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正如順德老爺爺說的,美好的巧珍就像金子一樣,因爲高加林自己的虛榮丟掉了,換回來的只是一場悲劇,這樣的批判還不足以警醒世人嘛?

但同時路遙從現實角度出發,爲我們勾勒出了改革之初“三農”景象,展現了我國城鄉社會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化,現如今的年輕人恐怕對農村知之甚少,對於黃土高原的生活更是無從知曉,小說頌揚了拼搏奮進、敢爲人先的時代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強不息,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