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合集35篇)

讀後感3.2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5篇《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合集35篇)

篇1: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在報刊上零星讀過周國平的散文,喜歡他的博學和深刻,知道他是一個熱愛寫作的當代哲學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還知道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個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個美好的日子裏收到了一位遠方的朋友郵寄來的兩本書《周國平散文精選》《周國平人文演講錄》,後一本書比磚頭還厚,所以我選擇先看第一本。本書按時間順序選編了周國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時他在40歲到55歲之間,從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齡。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靈的筆寫出來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國平在《自序》中說:“我給自己的寫作建立一個標準:一篇文章,即使不發表我也要寫;否則就不寫。總之,儘量只寫自己真正想寫、寫的時候愉快、寫完自己看了喜歡的東西。這樣的東西一旦發表出來,也一定會有喜歡它的人,即使發表不出來也沒有什麼。”

周國平在《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中談到讀書時說:“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這正是我讀《周國平散文精選》時的感覺。

周國平的散文正如其極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樣,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來,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所說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覺,而這應該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討生命、時間、回憶等深刻的哲學命題,但是哲學在他筆下卻如花草一樣清新可愛,如同一篇篇生命的遊記,因爲他已經把對生命的理解融進了自己的體內。

在精神上,周國平是一個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終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習慣和成見之囿,於是常常有新鮮的體驗和獨到的發現。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衡量世俗的事務,在政治場上有時不免顯得不通世故,有時不合時宜。”這是周國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說自己吧。

篇2: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我也算是孤陋寡聞了,今天第一次接觸到《周國平散文》,老實說提不起興趣看,這本書對一個不愛 看書的人實在是生疏,可從開頭簡介部分了解到“周國平,他的專業 是哲學,他兼事哲學和文學,除學術論着外,還寫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廣泛的社會階層中,尤其在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中,他的作品擁有許多熱心的讀者。”不感狂言自己對哲學有多少認識,只能說對哲理性的文學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我感覺一個人無論處在人生哪個困境,哲理都能帶你走到海闊天空的境地裏,於是在塵世奔波焦慮浮躁的心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作者說:“我喜歡看見人們生氣勃勃地創辦事業,如癡如醉地墮入情網,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記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屬於你自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 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心靈 是一本奇特的賬簿,只有收入,沒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歡樂,都化作寶貴的體驗記入它的收入欄中。是的,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人彷彿有了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去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着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跡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來,()把豐厚的戰利品指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其實一個人能朝這個方向走算是很灑脫了,可人有時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淵,在痛苦中掙扎。爲什麼 說書是良師益友呢?也許當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這段話時,會振奮起來,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後留下的不能是無耐,應握起雙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間。

讀了《周國平散文》我們會不斷得到一個個生命的啓迪和發現,去體驗現實生活 中不經意而呈現出的美麗,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作爲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兒園老師,我感覺自己的潛能不在這片沃土上,總有一個傷口在不經意中流血,內心無時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永遠追尋凱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濤洶涌、風平浪靜、海市蜃樓,各種歸屬於大海的現象都會在人的一生中呈現,沒有這樣的經歷生命的價值何以體現呢!只要盡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凱旋還是敗歸,都能享受迴歸的戰利品,使自己的精神獲取新生的力量,那每個人此生都不會有遺憾了。

篇3: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似乎每一個假期,學校都回佈置讀書的任務。好像是我們這些學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會有時間看書了似的。

我卻幸運得多了。多虧我的未雨綢繆,厚厚的一本《周國平散文》,讓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時間一點一點蠶食,到放假時只剩下幾十頁了。我只需趁熱打鐵,將之讀完即可。

周國平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師更有些知名度。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著書立說和翻譯外國哲學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書或是文章,無非兩個方面:散文隨筆和哲學論著。前者描繪了一個文人的精神家園,後者反映了他的學術生活。我讀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國平的隨筆散文,真正映了“隨”和“散”這兩個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家國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這看似不夠偉大,用套話說就是“缺少社會責任感”。不過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圓滿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國之事的“偉人們”又有幾個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嘗試過修身呢?官吏腐敗問題是哪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要面臨的問題。可如果我們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漸進的話,哪裏還會有貪心官污吏得勢的道理?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現社會早已爲自己預留的位置?對於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麼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鬆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於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峯類比於登山,那麼最佳的狀態應該是:肉體在不懈的攀登,步步爲營,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靈魂則跳出山外,以旁觀者的清澈目光爲前進指明方向,永遠不迷失。這顯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達到無疑是奢談。我們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發之前先問問自己夠不夠堅定;定期停下來修整,總結過去並展望未來,看看自己的路線是否偏移。“認識你自己”,這是指導精神生活的聖經。

我希望自己能夠秉持這聖經,不忘審視自己。學習的範疇,不只是我們現在體會到的那麼淺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4: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厚厚的一本《周國平散文》,讓我利用每一天中午的時刻一點一點蠶食,到放假時只剩下幾十頁了。我只需趁熱打鐵,將之讀完即可。

周國平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師更有些知名度。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着書立說和翻譯外國哲學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書或是文章,無非兩個方面:散文隨筆和哲學論着。前者描繪了一個文人的精神家園,後者反映了他的學術生活。我讀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國平的隨筆散文,真正映了“隨”和“散”這兩個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家國大事,好像就一向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這看似不夠偉大,用套話說就是“缺少社會職責感”。但是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圓滿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國之事的“偉人們”又有幾個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嘗試過修身呢?官吏腐敗問題是哪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要面臨的問題。可如果我們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漸進的話,哪裏還會有貪官污吏得勢的道理?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現社會早已爲自己預留的位置?對於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但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麼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鬆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於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峯類比於登山,那麼最佳的狀態就應是:肉體在不懈的攀登,步步爲營,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靈魂則跳出山外,以旁觀者的清澈目光爲前進指明方向,永遠不迷失。這顯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到達無疑是奢談。我們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發之前先問問自己夠不夠堅定;定期停下來修整,總結過去並展望未來,看看自己的路線是否偏移。“認識你自己”,這是指導精神生活的聖經。

我期望自己能夠秉持這聖經,不忘審視自己。學習的範疇,不只是我們此刻體會到的那麼淺薄,我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夠明白更多。

篇5: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好處。”——周國平《安靜》

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好處與精髓所在。人從出生時的懵懂無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此刻,若沒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裏能夠真正的成長起來,沒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處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積累,點點滴滴地發展。

時常回頭看看,回想自己走過的昨日,“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滿意的,蘇格拉底說:“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尋求一種進步,從過去的“千篇 一律”中爬出來,開啓自己的下一個新“紀元”;總結以前的經驗,才能讓自己逐漸擺脫昨日略帶“晦氣”的影子,煥發這天的蓬勃朝氣……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好處,過一個有好處的人生。

但這所說的善於自我省察的人又不一樣於那種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的人,需要邊回憶、邊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側重。後者只是單純的終日沉浸在對昨日的苦惱中,頗有厭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用心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發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禪語說,“我們經歷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這樣的生活就應就不是形而上學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日子,但我們經歷生活不是每一天數着過去的天數,而是品味每一天所經歷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與難。同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樣,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必須也不是爲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於發現這些點滴背後蘊含的深意來塑造自身。

同時,如同小時候所的那種每個人都有一顆要尋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樣,要用心,要專心,還要堅持。省察也是一樣的,要想善於運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恆,要有信念地去尋找發現它。不然,未經省察的人生就沒有好處,或者說,你沒有發現它的價值。

篇6: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這本書的名字平實無奇,沒有《朝花夕拾》這書名這般藏有深意,但翻開此書,隨意一瞥幾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開序言,“我的寫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的論著和翻譯,另一類是散文。所謂散文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我把學術論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說和詩的文字都算在內。對於我來說,這兩類寫作是完全統一的,它們但是是我從事哲學思考的不一樣方式罷了。這個集子所選僅限於後一類。”讀到此句頓知周國平先生大概的寫作風格。後一類即爲散文,翻到正文時我仔細起來。

全書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記,第三部分是隨感,第四部分是詩。散文佔了大半,周先生筆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體,更在寫作時的心態。第一輯首先提出“只有一個人生”,深入簡出,字句觸動我心,在我這樣的年紀也許還不能完全讀懂,但周先生素樸的筆調讓我隱約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外冷內熱的深深的熱愛,不留意間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離,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好處,過一個有好處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滲入其中,讓人暗暗領會。之後一句“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愛智慧甚於愛一切,包括甚於愛生命”反覆研讀之下,一層一層意蘊彷彿條條雨絲,輕輕柔柔,劃過我的'思想。學習本是爲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飲所需營養,讓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愛”,巧妙地表達出我內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因此貼近我們的心聲。哲理,本是深奧的,像是講不清的情緒,而周先生以樸實無華的文字,組成一章一章的心語,平平淡淡地向我們講述哲理——人生的好處,靈魂與超越,死亡——皆此種種都是充滿哲理與神祕,難以道明,沒有閱歷沒有細細品味不能讀懂這些簡簡簡單單的文字更不會有自己的感悟吧。“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羣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但是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周先生這樣說,我不禁牢記心頭。讀書讓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潤我的思想,這便是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書中的文采深深打動我,實在受益匪淺。

篇7: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周國平是一個哲學家,更是一個父親,《妞妞》生活中真實的傷口,周國平之後在書中說到,“寧可做平庸的父親,不做傑出的哲學家”可老天從來是這樣,他妒忌幸福的人,他總是把一切本來完美無缺的東西弄的殘缺不全,然後告訴你,看!這就是人生!命運在妞妞還沒出世之前就開始覬覦她,一環緊扣一環,一步步把他們推向深淵。先是雨兒的表妹把流感傳染給了懷孕五個月的她;然後一個四川女孩打來不合時宜的電話,敏感的雨兒因此賭氣堅決要打地鋪,結果發燒的更厲害;然後急診的時候又遇到一個蠻橫麻木的女醫生因而延誤了治療;最罪大惡極的是那個醫學博士,把雨兒拉去照X光,而且是兩次!在這一系列事故中,哪怕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斷了,孩子都可能不會患先天性眼底腫瘤這樣絕症。

我不知道,周國平是懷着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把這些刺心的痛從記憶中掏出來,記下來,並且是那麼細膩。小魚小鳥都有眼睛,妞妞卻沒有。這個可憐的孩子一生來就那麼熱切而執拗的追逐着光明,當她看見一團橘黃色的燈光時她會笑很久;妞妞唯一一個生日,媽媽對客人說你們看妞妞的眼睛像不像波斯貓,爸爸告訴她波斯貓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貓;妞妞一遍遍的哭訴:“磕着了,磕着了……”她不明白世界爲什麼老是磕着她;在妞妞即將離開世界的那些夜裏,她躺在爸爸身邊輕聲喚着“爸爸”,爸爸也輕聲應答,宛若耳語和遊絲,在蒼茫人世間還有什麼比這樣的生離死別更讓人黯然消魂的啊……

妞妞死去之後,周國平說:“你在時,我抱你不夠,因而覺得時刻太少,你走了,我的懷裏空了,突然發現時刻毫無用處,(lz13)我不知道拿那麼多時刻做什麼,也許時刻只有一個用處,它會幫忙我——是幫忙我一天天向你走近。”別人都說妞妞解脫了,然而這其實是荒謬的,憑什麼別的孩子能夠在陽光下追逐,而妞妞卻必需解脫呢?作爲父母,他們的下半輩子,終將活在這種荒謬中,他們尋找任何一個可能很尋常的契機,不自覺的假設——如果妞妞不死,她也能夠象別人的孩子那樣戴上紅領巾了,也能夠象別人的孩子那樣羞澀的讀着隔壁班男孩的信,也能夠象別人的孩子那樣成爲神聖的母親……

事實上,我們從來不怕得不到任何即使我們很想得到的東西,我們怕的是失去我們以前得到過的東西。爲什麼失戀會是那麼痛苦的事、。很多人或許認爲在於拋棄的痛苦,其實最重要的不在那裏,而是無法理解這樣的事實,那段以前彼此呵護過的感情就這樣悄無聲息失去了。任何感情都是這樣,傾注過,付出過,不求回報,只想用生命微弱的力量握緊它。可我們活着的世界,總是有一些力量,在它面前,眼淚,顯得軟弱和無助!然後,開始學會,珍惜生命和親情。

篇8: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讀《周國平散文精遜有感

在報刊上零星讀過周國平的散文,喜愛他的博學和深刻,知道他是一個熱愛寫作的當代哲學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還知道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個至情至性的男生。

在一個完美的日子裏收到了一位遠方的朋友郵寄來的兩本書《周國平散文精遜《周國平人文演講錄》,後一本書比磚頭還厚,因此我選取先看第一本。本書按時刻順序選編了周國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時他在40歲到55歲之間,從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齡。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靈的筆寫出來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國平在《自序》中說:“我給自己(的寫作)建立一個標準:一篇文章,即使不發表我也要寫;否則就不寫。總之,儘量只寫自己真正想寫、寫的時候愉快、寫完自己看了喜愛的東西。這樣的東西一旦發表出來,也必須會有喜愛它的人,即使發表不出來也沒有什麼。”

周國平在《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中談到讀書時說:“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這正是我讀《周國平散文精遜時的感覺。

周國平的散文正如其極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樣,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來,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所說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覺,而這就應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討生命、時刻、回憶等深刻的哲學命題,但是哲學在他筆下卻如花草一樣清新可愛,如同一篇篇生命的遊記,正因他已經把對生命的明白融進了自己的體內。

在精神上,周國平是一個很女性的男生,感性,善思。“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終持續一顆純樸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習慣和成見之囿,於是常常有新鮮的體驗和獨到的發現。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衡量世俗的事務,在政治場上有時不免顯得不通世故,有時不合時宜。”這是周國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說自己吧。

最佩服周國平文章中的引經據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來,尼采、蒙田、拜倫、卡夫卡、愛默生、蘇東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蘇格拉底、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彷彿都是周國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說古道今,談笑風生。周國平說:“文人最難戒的是賣弄。”這話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並沒有失去自己的聲音。下方就是他關於感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論述:

一個男生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生。其餘的一切,諸如功名之類,都是奢侈品。(《性-愛五題》)

對待女生的最恰當態度是,承認我們不瞭解女生,永遠持續第一回接觸女生時的那種新鮮和神祕的感覺。(《性-愛五題》)

相愛的人給予對方的最好的禮物是自由。兩個自由人之間的愛,擁有必要的張力。這種愛牢固,但不板結;纏綿,但不粘滯。沒有縫隙的愛太可怕了,感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間,遲早要窒息。(《性-愛五題》)

男女之愛往往從藝術境界開始,靠技術境界維持,到維持不下去時,便轉入魔術境界。

篇9: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喜愛回憶過去,正因好像那逝去了的,都是最完美的。

逝去了的溼地,那是我兒時的樂園,每一天我都能夠毫無顧忌的採摘陽光;逝去了的場院,那是我兒時的戰場,每到麥收時節,我們都會擁一身麥香甜甜的睡去;逝去了公交車外的風景,那是我兒時的電影,總在景物的流轉中放飛思緒……

買車也有三年了,好像開車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奔流的車的洪流中,我飛快的轉換着身姿,像極了一個賽車手,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在教學樓內有時候都是跑着幹活,彷彿不這樣就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直到有一天收到一個學生的消息,“老師,下雪了!你看到了嗎?”我才這驚訝的發現,我錯過了今冬的第一場雪……

其實我錯過的豈止是一場雪而已。每個週末,老組長都會打來電話,“哎,我又攢了一篇文章,放在共享裏,你看看。”有時候剛撂下電話,我就把這件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其實我錯過的不僅僅有那文采斐然的文章,我還錯過了這世的很多風景,和那風景後的很多故事。

這天點開他的文字,看着那“帶着露珠的麥苗”,看着那鍼砭實事的犀利語言,看着那遊走在自然中的快樂。突然有種失落。

我忘記了什麼?

還記得上師範的時候,喜愛在坐車的時候挑一個靠窗的位置,把頭側向窗外,出神的望着窗外,雖一路無語,卻也一路有情。那轉瞬即逝的風景,不知道賺取了我多少的情感。那時的天是什麼顏色,雨是什麼聲響,都裝在我的眼睛裏。因此從那時開始,我開始寫詩,一切現實的、朦朧的,都在我的筆下,攢成了一首首小詩,從未投過稿,就怕這生疏的文筆,糟蹋了那幾近童真的幻想。

我忘記了什麼?

我知道,這路上的風景,不會爲了我而駐足,等我長成一道風景,與我與你都不再相互漠視的時候,我就會與你一齊融成一片綠色、融成一片金黃。當你把你的眼睛鐫刻在樹上,像極了一棵白楊樹,在有風的日子裏,你放開嘹亮的嗓音,在夜深的校園裏,再去驚擾那個年輕人的夢,讓他能夠爬上屋頂去偷窺你的美麗時,我知道我就又找回了我最初的童趣和閒心。

不管以後的人生,會是怎樣,只要記住,放慢腳步,享受身邊的一切,讓回憶能夠不再斷層,寫到那裏我才發現,工作後的生活,在我的文章中真的很少出現……

喜愛回憶,就要珍惜身邊的每一秒鐘,正因在這一秒鐘以前的那一秒中,那便又是一段回憶了。

讓生活完美,讓回憶精彩!

篇10: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周國平是個哲學家,即使他的文章難以讀懂,卻能使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在《只有一個人生》中,“透底地說,人一輩子只想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視同仁無可迴避地擺在每一個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輩子也未必想清楚。”這句話用樸實的文字,卻說出了每個人內心都想的問題:只有一個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絕對意義,就必須有神,因爲神就是絕對的同義詞。但是,必須有,就真有嗎?人生的悲劇豈不正在於永遠尋找,又永遠找不到那必須有的東西?”這句話比較難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絕對有意義,一個人若想追求絕對有意義的人生,那麼他只會毫無意義地度過一生。所以,我們在人生中要合理追求目標。

在《失去的歲月中》,“年齡愈大,光陰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無聲無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於大海。驀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萬多個晝夜,他們都已經不知去向。”這句話點名了作者對時間逝去的惋惜與悲傷,從而也提醒着我們要珍惜時間,記錄下時間中每一個精彩的瞬間。

篇11: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讀一本書其實是從標題開始,進而是目錄,然後是序言,再纔是正文。這本散文集的標題很是普通,對內容的瞭解要從目錄開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幾個專題的,從專題的名稱來看,很富有哲學的味道。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每一個都可以作爲一個命題,而寫成一篇篇乾澀難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標題,都是些貼近生活的內容。有旅遊(《旅+遊=旅遊?》)、擠車(《從擠車說到上海不是家》),還有一些有關生活態度的,《消費=享受?》、《愉快是基本標準》。

從生活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許準確地說是從我們通常都會需要的情況或是都會思考的問題出發,來談一些看法。例如在《旅+遊=旅遊?》一文中,有這樣三個問句“恬靜的陶醉在哪裏?真正的精神愉悅在哪裏?與大自然的交融在哪裏?”,從一個旅遊的現象而引出這樣三個問題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其實不僅限於旅遊,而是我們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許是我有短時間看了太多的《讀者》,基本上對一個故事加上就是論事的一點評論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細節之類的,寫出某個具體的道理,而讀者很難有自己進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續發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給讀者留下了繼續思考的餘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學。有他的散文而引發的對人生的思考雖然深刻,但是不幹澀。前幾日看了幾頁《蘇菲的世界》,雖然把哲學放在了有豐富情節的故事之中,但終究是有“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基本哲學命題,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許也有一些對思想的壓力,這樣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國平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尋常的命題而思考一下人與自然、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輕鬆的思考體驗。既有一種思考的快樂,又不至於有思想的壓力,在我看來,這也是他的一個成功之處。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想,與社會的現象相違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記得陳丹青有篇《教育的現實和現實的教育》,主題顯然一致。但是陳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異而同批中國教育體制,也許是因爲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則是通過自己小時候經歷的描述來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國平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隨筆集《人與永恆》,都是從自身出發,通常用第一人稱(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評論),更具主體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許有對現實的.坦然。

也許他的散文的出色之處在於從普通的命題出發,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而帶動了我的思考。

篇12: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我在這段好書漂流的日子裏讀到周國平的《善良 豐富 高貴》,不禁迷上了周國平的文字,此後又看了《妞妞》、《安靜》、《守望的距離》等書。在看似平實的文字裏,我第一次發現散文可以寫得如此有內涵、有深度;第一次發現讀散文可以學到通曉明暢的人生哲學;第一次發現一個男人的情感可以這樣的細膩與豐厚;第一次發現樸素的文字也可以產生這樣大的心靈震撼。在他的散文裏有孩童的率性天真、女性的平和細膩、男子的氣魄大度、老人的雍容高貴。我驚奇一個人怎麼會對生命有這樣一種從容、淡定的態度,怎麼對人生有如此睿智與深刻的想法!

周國平是哲學博士,所以他的散文可以看作哲學散文,他的着筆處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尋常事。在他的筆下宏大的人生課題總是與生活中的些小瑣事密不可分,宇宙的浩瀚無垠與觸目皆是的小花小草緊緊相聯。哲學不再是晦澀難懂、高不可攀的教義,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的思維是那樣開闊與深遠,又是那樣細密與雅緻,無論你處在人生哪個困境,他都能帶你走到海闊天空的境地裏。於是你在塵世奔波焦慮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對自己微微一笑:是啊,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裏,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生活,不是一種完美的幸福麼?

周國平的散文涉及面很廣,但多數的文章是在探討人生存的意義、生命最終的價值,人該尋求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纔不辜負這不能重來一遍的人生?人生有千百種滋味,最後只留下了無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的凋謝都不可挽回,面對只能是無奈結局的人生,我們的生活態度是什麼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哲學問題。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科學與物質高速發展,讓人停不下腳步的快節奏,遠離自然,傳統的失落、環境的破壞、人與人親密關係的喪失,人生存的意義彷彿只剩下無休止的工作與消費了。房子一天天大了,車子越換越高級了,可是幸福的感覺卻越來越遲鈍了。這是爲什麼呢? 周國平的診斷是“靈魂缺場”。他認爲如果一個人的靈魂缺場,不管他多麼有學問或是多麼有身份,我們仍可把他看成沒有受過教育的矇昧人。那麼什麼是“靈魂在場”?“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與精神享受”,這就是他所提倡的健康高貴的人生, 這種健康與高貴不是抽象、空泛的,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生活細節息息相關的,包括工作與閒暇、自然與居住、孤獨與交流。所有的這一切的生活質量都取決於靈魂是否在場。

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每個人的心裏多少都害怕寂寞、孤獨,而周國平認爲孤獨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獨處的時間,人們才能夠爲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個自由的空間去品嚐精神的快樂。每個人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關注自己生存狀態,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尋求一種健康高貴的人生。

篇13: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人爲有思想的蘆葦。”

周國平在散文中解釋這簡潔的哲人之語:其意,人如蘆葦,漂泊世間,唯貴思想。看來,蘆葦亦不一樣,我倒想這樣說:人如蘆葦,經歷枯與榮,生與死,像蘆葦留下根死去,人留下思想;像蘆葦往深處紮根,向高處生長,人應認識真相,依舊追求善良。

根在蜿蜒,思想在生變。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說;欣賞着每個孩童降臨時仍有的天真,便知道上帝對人類還沒有失望。憑藉這份寄予希望的天真,我曾相信人性善良。那是一個相信美好的年紀。既然天是藍的,爲什麼人性不是善良的?——因爲黑夜裏天空是暗的。與其糾結人性是善,是惡,不如說人性是真實的。有人說,心裏陽光,整個世界都是陽光的,心理陰暗,整個世界都是陰暗的。其實不然,世界只是這世界,陽光與陰影從來共存,“她不很漂亮,她不塗胭脂。”“當你面對陰影時,請不要忘記那是因爲你的背後有陽光。”當你面對陽光時,請不要忘記你的背後有陰影。

記得龍應臺的一篇散文《相信不相信》。當時不懂龍應臺的迷失,因爲知道的少,所以對已知的格外相信。“知道的越多,越無知。”蘇格拉底這句話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知識愈豐富,愈認識到知識的無窮,從而相對於所有知識而言,感到自己無知,就如同達芬奇說:豐實的麥穗總是低下頭顱。二、即周國平說的,開卷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蒙田稱之爲“書殛”。書多易無主見,西方哲人有“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一比喻。比如,讀了江南味的文章,信了命數;讀了佛系,改了在意。知道的多了,反而迷茫。人貴思想,思想何貴?我想就貴在:看見了真相,依然追求善良。可惜,物以稀貴,於是大多數迷茫。

“給你一個假期,你願意到熱鬧的都市,還是寧靜的江南水鄉?”

“有一場散步,你願一人欣賞,還是與人同行?”

“一切問題都有兩個答案。”這是辯證的開始,也是迷茫的起點。尼采說:“若人不能拯救生命,我何以忍受爲人。”一言中,人高貴,人可厭。認識到人可厭的真相,依然追求人的高貴,不被同化,不爲所累,這或是思想。如果善是主流,我願化身而入;如果善是支流,我更願融身流入。不是不知世俗,恰恰是因爲看見了世俗。每當注意到黑夜裏仍有月光,我就知道人應追求善良。邪惡的力量來自利益、慾望,善卻可以在沒有利益甚至失去利益時發出力量。當羅馬不在羅馬,成其偉大。當我不在我,成我善良。我關注如何死勝過如何生,因爲爲之而死,借之以生。

但“一切問題都有兩個答案。”人性是真實,世界只是這世界,陰影與陽光從來共存。所以陰暗不可缺少。正如《戰爭之王》的臺詞:“世界就是這樣運轉。”周國平在散文裏說:“如果一個教派的教義是去除一切煩惱、疾病、邪惡,我們就有理由認爲它是迷信,而不是宗教。”如果到達極善,緊接着或許就會是極惡。這無關樂觀與悲觀,這只是真實。我們難以改變這世界,卻可以認識世界的真實,在這份真實下,讓追尋善良走在路上。像晨昏線平分晝夜,夜裏的人依舊欣賞星空,欣賞明日依舊的光亮。

“親愛的孩子,我不能再現身了。我把我最珍貴的天真給你,用以抵擋人間的凡塵,希望你回到我身邊時,依舊善良。”

篇14: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我喜歡讀一些散文作品,因爲不需要鼓搗繁瑣不堪的文法。我也喜歡哲學,但對於枯燥抽象的邏輯思辯,仍不免心懷恐懼。幸而,徜徉在文藝與哲學間,我找到了比較適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國平的哲理散文。

說到散文,很多人都會想起朱自清等大師的作品。其實,周國平的哲理散文在當代散文界亦佔有一席之地,具有較高的精神價值和文學水準。《安靜》、《守望的距離》和《各自的朝聖路》在圖書市場上的輝煌業績很能說明這一點。桌邊案頭放上幾本,閒時信手一拈,讀上幾段,對我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美的享受。

這種享受來自於周國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來自於對他哲學邊緣書寫人生的認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象世間的道理和真諦都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國平卻以一個智者的清醒目光審視、搜尋和探求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自己的筆端記錄着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用一顆細膩的心靈去感受萬變的世界,詮釋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義。我覺得,他把哲學的反映和文學的感應有機結合起來,頗有中國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遠大於文學的,生活也永遠泛於哲學。不能說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諦,但是,我卻分享了他記下的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感受了他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領略了他更加閃放的自我個性光華。這是一種體味,一種享受,一種美。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家,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品,來幫助我們解析生活的元素。

讀周國平散文作品,自然不自然地嚮往起他那種豐富的安靜。“不管世界多麼熱鬧,熱鬧永遠只佔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裏有着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從他的字裏行間,透出那種站在哲學邊緣書寫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氣質。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豐富的安靜。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所以變得豐富;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靜。很多時候,我們在世界上闖蕩,去建功立業,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惟獨忘記了安靜,那種思想上的安靜,內心世界的安靜。其實,這不是我們沒有具有過內心生活的稟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把外部生活的收穫變成心靈的財富,而是我們主動放棄了對自己精神家園的捍衛,放棄了對內心豐富情感需求的守望。或許,這是很多人的可悲之處吧。

讀周國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蘊涵着的鮮活生命質感,那種對自然生命的熱切呼喚。心與心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人與人的交往,常常因爲不夠坦然而變得淺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於不夠坦誠而陷於蒼白。在讀周國平的作品時,卻感受不出這樣的淺薄和蒼白。這是因爲他的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鑠,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種單純的生命意識就會涌動,由於擺脫了種種意念的侷限,自然能隨觸而應、隨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們情感上的共鳴。

我們一直都在路上走,走着走着,偶爾會說說話,唱唱歌,爲自己走過的那一程,也爲自己與衆不同的前行。正如周國平在《各自的朝聖路》中所說的,“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每一個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如果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

篇15: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一直覺得哲學是門高深的學問,研究哲學是男人的事。女人,只需走進在哲學引領下的某門子科學。

在朋友的啓迪下,走進了周國平。現在正讀着他的第五本書,以後還會讀他的第六本、第七本——本想等讀完他的全部著作再來寫這篇文章,但一股激流在心中涌動,就像地下奔突的岩漿急需找到一個噴發口,只有噴射而出,纔會感覺到自我的放鬆。

周國平的散文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大家都把他的散文稱作哲學散文。如果但讓你去讀哲學,你可能會覺得枯燥無味,但把哲學的道理寄託在散文裏,你就會覺得在品味文化的咖啡,不僅不厭倦,而且會進入亢奮。每天讀着他,都能從他的思想裏獲得一些光明。有他的文章陪伴着我前行,在生活裏沒有了悲傷、沒有了厭倦。那些文章安撫着我浮躁的心,是一劑療傷的心靈良藥,哪怕正歇斯底里,它都能攙扶着你走進平靜。

沉穩的、凝重的哲學力量在散文這條長河裏緩緩流淌,在河的兩岸,你會領略到綠色的原野和守望原野的人們。乘着他給你帶來的諾亞方舟,去發現生活,發現自我,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在他載你前行的旅程裏慢慢成長。

他讓我懂得了孤獨和無聊的區別。無聊是無所事事的空虛,孤獨是不斷思索的充實。走進孤獨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走進孤獨的人生是最豐富的人生。在孤獨裏,你會靜下心來,進入書的世界,與一切高尚的心靈對話。雖然你聽不到對方的聲音,但你已觸摸到他的脈搏,你會在不知不覺裏讓自己的脈搏和作家的脈搏一起起跳、一起奔流。在那種境界裏,你已經忘卻你是作家,還是作家是你。在孤獨裏,你會沉思人生,不用像解答難題一樣去苦思冥想,一個生活的細節涌上心頭,一個深深的哲理便隨之誕生,你悟出的這個哲理就不只是對這一生活細節的解釋,而是對你人生裏想不開的諸多事的詮釋。在孤獨裏,你的思索會挑撥夜的燈芯,在倏然一亮之間,光明會帶你走進豁然開朗。你會看到一個嶄新的自我正向你走來,一個成熟的自我正向你走來。如果你是一棵茁壯的樹,他的思想就是你樹根下的一泓清泉。

他的散文讓你發現永恆。人,只是茫茫宇宙裏的一粒微塵。風飄過,落在何方就在何方,沒有人找到你落定的方向。但只要你在飄逸的過程裏,留下飛逝的痕跡,就像流星劃過天空,留下它優美的弧線,你就獲得了永恆。從藝術家的角度看,永恆就在他們的作品裏,那裏留下了他們深邃的精神思維;從平凡人的角度看,永恆就在爲社會留下的財富里,這種財富就是你給他人帶來的人生啓示和影響。在他的散文裏,我發現了人生的方向,發現了往永恆去的通道。

他的散文會讓你守護好人間真情。對於愛情,他沒有傳遞給你從一而終的概念。人心是塊調色板,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全在你的心手之間。心靈則手巧,你可以在心裏繪鮮花爛漫的愛情之春,也可以描摹雨後的彩虹之夏;你可以在心裏珍藏楓葉醉人的愛情之秋,也可以鋪展粉妝玉砌的純情之冬。雖然你不一定擁有,但允許你期待,允許你放一隻愛情之舟,到心的彼岸。在放舟的同時,他的散文又牽引你走回真實的世界,這裏有和你同牀共枕的愛人,有相擁而寢給你帶來安全感踏實感不離你不棄你的愛人。你會看到孩子盛開的笑顏,活潑的身影。家是一部百看不厭的演片,每一組畫面都可以帶你回到美麗的從前。沒有矯揉,沒有造作,每天都在演繹着生活的真實和生動。

從他的散文裏,我還收穫了&&想寫些什麼,太陽已經升起,而我的靈魂只屬於夜晚和凌晨。在初陽裏,我是朝露,思維在陽光裏慢慢萎縮。我只能在孤獨和寂寞裏與他對話,在那裏我靜靜地注視着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默默地注視着我。

篇16: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我讀周國平寫的文章,有的就像他對尼采的作品產生一種無比的喜悅一樣,我對他的一些觀點產生了很大的共鳴。

周國平對人生的指導思想很簡單,第一條是快樂。我對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們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要珍惜我們的生命,去享受我們的人生,這中間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快樂。生活中不免有許多困難挫折,對待它們,我們當然要選擇樂觀的面對,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對。我們正值青春年華,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快樂是天經地義的。周國平寫道,他最討厭那種說教,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什麼“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彷彿青春的全部價值就在於爲將來的成功而苦苦奮鬥。是啊,我們總是想到以後會幸福,只要現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奮鬥。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爲什麼總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後推,而要放棄享受現在生命的美妙呢?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拒絕幸福的做法。人只有一個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過了青春期誠然還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樣的。

當然,這快樂並不代表什麼都不做,整天荒廢生命,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快樂也充盈在我們每天奮鬥的那份充實感中。這就牽出了第二條指導思想,那就是“可持續的快樂”青春終究會消逝,如果只是及時行樂,毫不爲今後考慮,倒真會“老大徒悲傷”了。“可持續的快樂”就要求我們既要珍惜真實的今天,也要適當的考慮快樂的持續性,如此,我們必須靠我們的雙手來打下我們明天快樂的基礎。重要的是,要使快樂本身不但是快樂,而且具有生長的能力,能夠生成新的更多的快樂。什麼叫做更多的快樂呢?它應是精神上的享受,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讀好書。我們倘若能夠通過讀書、藝術形成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的身上就擁有了一個永不枯竭的快樂源泉。這種快樂時不會變成虛無,它始終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於我們的思想中。這兩條指導思想是相輔相成的。順便提到了讀書。如何選書,愉快是基本標準。讀書惟求愉快,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能讓我們感到愉快的書就是好書,而無所謂它是不是暢銷書。

他有一段話我非常贊成,“我不否認,讀書未必只是爲了愉快,出於利益的讀書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學生的做功課和學者的做學問。但是,同時我也相信,在好的學生和好的學者那裏,愉快的讀書必定佔據着更大的比重。我還相信,與灌輸知識相比,保護和培育讀書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務。所以,如果一種教育使學生不能體會和享受讀書的樂趣,反而視讀書爲完全的苦事,我們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斷它是失敗了。”我們可以形成讀書的癖好,讀書的癖好與所謂刻苦學習是兩回事,它講究的是趣味。讀書癖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重要的是一種讀書的感覺,如果每天不讀書就像是沒吃飯一樣,可以說是痛苦吧。我想如果不是想要獲得立足社會的技能,那些所謂的“無用的書”可能會對我們有更大的益處。總之,多讀書,讀好書,聽從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讓自己愉快。

篇17: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書海浩翰,知識無窮,古人常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中可見,古人對書可謂情有獨鍾。自古以來,書本就是人類的好朋友。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擴大眼界,知識會更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更加勇敢,離成功之路越來越近,你敢將會踏着穩健步伐走向成功。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作家都是在讀書中成長起來的。因爲書裏有許多哲理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在成長中不迷失自己。

有一次,我在無意料讀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之後,我久久不能忘懷。寫的真是太好了,下面就讓我和你一起來分享我的讀書這感吧!

《周國平散文》散發出的濃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讀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資見面的老友。說初次見面,因爲我平生第一次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稱老友,由於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證,我感到似曾相識,產生一種發現的喜悅。

“寄至味於平淡”,蘇東坡的`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國平先生的散文讀起來非常舒暢,他追求的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種胸懷,一種人生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實非易事。在領略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後,周國平先生步入了一種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趕往某個目標,也不再擔心錯過什麼。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滿了“平淡”的氣息。

除了精神函養,周國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講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難了。而周國平先生卻做到了這一點,因爲他始終奉行三個原則: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須保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着意雕琢,不堆積詞藻,不故弄玄虛,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的魚湯,這樣既而沖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鍊。正因爲這樣,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散發出“平淡”的魅力。

透過“平淡”,我在書中感受到了周國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種源自生活的哲學家的思考。旅行、等待、書籍、季節、家庭,“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暇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消遣和娛樂來移轉自己的注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世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同美麗的晚霞一樣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那座懸崖,於是放心向深淵走去。”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的歸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卻早已將之看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卻不讓他像自己一樣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獸,將渴望不配的靈魂和終有一死的肉體同時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加惡作劇的構思了。”當我們終於放身一切,爲自己的宿命而嘆息悲傷時,周先生卻依然享受着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問:“可憐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卻笑:“我沒有忘記。這又怎麼樣呢?生命的害怕單調甚至死亡,僅此就保證它不可戰勝。

我喜歡周先生的散文,因爲他擁有最高的智慧,朋友們,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呀!書會伴你一生的。

篇18: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在報刊上零星讀過周國平的散文,喜歡他的博學和深刻,知道他是一個熱愛寫作的當代哲學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還知道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個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個美好的日子裏收到了一位遠方的朋友郵寄來的兩本書《周國平散文精遜《周國平人文演講錄》,後一本書比磚頭還厚,所以我選擇先看第一本。本書按時間順序選編了周國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時他在40歲到55歲之間,從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齡。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靈的筆寫出來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國平在《自序》中說:“我給自己(的寫作)建立一個標準:一篇文章,即使不發表我也要寫;否則就不寫。總之,儘量只寫自己真正想寫、寫的時候愉快、寫完自己看了喜歡的東西。這樣的東西一旦發表出來,也一定會有喜歡它的人,即使發表不出來也沒有什麼。”

周國平在《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中談到讀書時說:“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這正是我讀《周國平散文精遜時的感覺。

周國平的散文正如其極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樣,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來,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所說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覺,而這應該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討生命、時間、回憶等深刻的哲學命題,但是哲學在他筆下卻如花草一樣清新可愛,如同一篇篇生命的遊記,因爲他已經把對生命的理解融進了自己的體內。

在精神上,周國平是一個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終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習慣和成見之囿,於是常常有新鮮的體驗和獨到的發現。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衡量世俗的事務,在政治場上有時不免顯得不通世故,有時不合時宜。”這是周國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說自己吧。

最佩服周國平文章中的引經據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來,尼采、蒙田、拜倫、卡夫卡、愛默生、蘇東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蘇格拉底、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彷彿都是周國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說古道今,談笑風生。周國平說:“文人最難戒的是賣弄。”這話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並沒有失去自己的聲音。下面就是他關於愛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論述:

一個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餘的一切,諸如功名之類,都是奢侈品。(《性-愛五題》)

對待女人的最恰當態度是,承認我們不瞭解女人,永遠保持第一回接觸女人時的那種新鮮和神祕的感覺。(《性-愛五題》)

相愛的人給予對方的最好的禮物是自由。兩個自由人之間的愛,擁有必要的張力。這種愛牢固,但不板結;纏綿,但不粘滯。沒有縫隙的愛太可怕了,愛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間,遲早要窒息。(《性-愛五題》)

男女之愛往往從藝術境界開始,靠技術境界維持,到維持不下去時,便轉入魔術境界。

篇19: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開始認識周國平,是從一次老師推薦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這本書中,瞭解到他有個早夭的女兒,是個頗有名氣的作家。但真正瞭解他,瞭解他的思想,瞭解他的人格,還是要說到這本《周國平散文》。

畢業於哲學系的他,不僅語言文字功底深厚紮實,而且所作的文章字裏行間都洋溢着哲理和讓人信服的感覺,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誠的訴說。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覺得周國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於他思考的比我們多,比我們深。正因爲他研究哲學,所以他對這個世界,對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事總會習慣性的思考,感悟,甚至從中總結出我們想不到但讀到卻又覺得十分在理,感同身受的道理,亦或是觀點。有時候讀到某一段話,會驚訝,詫異,會覺得:誒,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有過這樣的感受,可爲什麼我沒有從中悟出這樣的道理,沒有進階的思考呢?也會驚歎,原來自己那樣做是有原因的,居然還有這樣的哲理蘊藏在其中。這讓我不得不佩服哲學家們的思想,更佩服他們能將這樣的思考轉化爲發人深省的文字,讓人們的思想得以交流,得以進步和發展。

爲什麼說佩服他們能夠將思想轉化爲文字?相信你我都有過這樣的感覺,想和別人表達一種情緒,或一種感覺,亦或是一件事的意義,有時我們總會覺得詞窮,所以我們會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大話來一筆帶過,掩蓋我們在將自己的思想轉化爲文字時的無能爲力。作爲一名大師,周國平能將自己的思考注入文字,並使它有感情,而不是一味枯燥地呈現出來。這些文字裏有他的真實經歷,親身感受和切心體會,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什麼他的文字那麼有說服力,爲什麼我們會覺得贊同。又或是在某時,讀到某個段落,就像看到了自己,就像在檢討、反思自己。

充滿哲學性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鏡子,讓你在從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時,也能夠看到整個世界,看清這個世界,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有人說,這個世上最難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但在讀《周國品散文》的時候,儘管讀的是別人的思考和想法,但我沒有任何被強加的感覺。我所有的感受反而是覺得周國平真的非常的了不起,它能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讓你被潛移默化地接受他的思想,認同他的思考,讚賞他對世界的認識與價值觀。相比那些令人反感的說教,周國平的文字雖然是在說理,但在讀者看來並沒有距離感,也不會覺得倦意重重,反而是像找到可以聊天的知音,可以互訴心腸的朋友,可以依賴的精神依託。

這本書,教會了我思考。思考的方式,思考的原則,思考的深度,其實都是有自己決定的。我們應該學會這樣的思考,學會將思考這樣無形的東西化爲有形的.存在,學會感悟,學會將思考傾注於文字,更理性,認真的生活。

篇20: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這本週國平的散文集一直安靜地放在抽屜裏,忙碌的生活,快速的節奏,讓我一直沒有時間翻開它,期中監考後的小憩時光,拿起這本封面厚重肅穆的散文集,打開一個智者的心窗,我驚異地發現,每一篇小散文都是那麼溫暖甚或清新,似乎是一個長者在跟我談心,尤其這樣的一句話激起了我探尋的興趣,“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

什麼是幸福,走過人生幾十載,越來越發覺,幸福其實在於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在於外在的條件,平淡而安靜的生活於我就是一種幸福,偶爾能收穫生活中的精彩就會心懷感恩。和父母一起吃飯聊天,看到他們衰老而慈愛的臉上溢出滿足的笑容,和孩子一起散步嬉戲,覺得自己的身心都年青了許多,多了童稚的欣喜。即使是繁忙的工作也在抱怨之餘有小小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爲還有自己能揮灑的小小舞臺。

週末的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能夠睡到自然醒,能夠安享一頓美美的早餐,那種滿足不也是一種幸福嗎?還有很多很多的點滴,很多很多的細節,都讓我感動,幸福源於感動!我覺得我有滿滿的幸福。

然而,生活不都是晴天,還有更多的陰霾,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很多生活的方式並不是可以由自己一個人選擇的,一個優秀的人會用善良和包容去面對和改變厄運,而一個懦弱和陰暗的人,只會屈服於命運,或者,躲避命運的磨折,常常,是否幸福還取決於你和什麼樣的人一起生活,你選擇了一個心胸豁達,善良正直,有堅定內心和責任感的人,你就選擇了至少安定的生活,反之,你就選擇了噩夢,再回頭看看周國平的那句話,優秀和幸福相輔相成,人生價值中的這兩種品質是相通的,一個靈魂和思想都算不上優秀的人,無法去體會幸福的真正的滋味。

篇21: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聖”,似乎來得更爲純粹和徹底。我喜歡《安靜》,不僅緣於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著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

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裏,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爲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於安靜。也正是因爲如此,註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會選擇在深夜讀周國平,點一盞檯燈,泡一壺香茶,跟隨他去尋找安靜。

安靜不是一瞬間的偶得,安靜需要心靈的創造。在書的目錄裏,我發現了久違的親切話題:幸福、藝術、執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書中處處遺留着哲學和散文的痕跡。這兩者時而平行,相互對望相互傾慕;時而相交,綻放出無聲的思維火花,令人心曠神怡。書中,他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的詞語外殼上,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它們都毫不例外地與安靜的距離最短。周國平所期待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生活中只要有樂趣爲伴,我便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因爲我會覺得,這安靜,怎麼品味都別有情趣。

篇22: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好久不讀書,或者說好久沒有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地讀完過一本書。終於,我把周國平的《安靜》讀完了,並且還想再讀一遍。讀過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和《各自的朝聖路》,但我更喜歡《安靜》。

序言中,周國平表示了對世俗名利的拒絕。他說:“我不是一個脫俗到了拒絕名聲的人,但是,比名聲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個意識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當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國平是中國社科院的哲學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滿了哲理的思考。《安靜》裏既有讀書筆記、遊記,又有講演稿、隨感錄等,看似雜蕪卻是一片純靜。

作者通過《安靜》給我們講述人生的真諦,講愛與關懷,講他對社會、對生活的種種思考。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沒有一個安字和靜字,卻給讀者構築了一個寧靜的世界。

周國平說:“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佔有,漸漸誤以爲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只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現實的確太熱鬧,我們早已習慣了在現實中奔忙,從不曾擁有這樣一份安靜和從容。人們的行爲往往受利益驅動,對物質的慾望高於一切。連學術界這樣本應成爲淨土的地方也變成了名利場。要遠離人羣中的歡樂和瘋狂,遠離燈紅酒綠的確不易。可見,安靜多麼珍貴,守得住安靜又是多麼的不易。

周國平是一位崇尚簡單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內心田園的人。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身居鬧市而不爲所擾,內心平靜,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安靜。有內在精神世界的飽滿,纔是豐富篤實的人生。

大寧靜產生了大孤獨,大孤獨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從容又讓周國平完成了一種內在的超越和突破。

這本集哲學與文學於一身,融理性與感性於一體的散文集,是那麼質實,讓我在安靜中品味人生……

篇23: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凡是真正愛書的人,想必都領略過那種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靜,獨坐燈下,攤開一冊喜歡的書,漸覺塵囂遠遁,雜念皆消,忘卻了自己也獲得了自己。”——周國平

隨着年齡漸長,生活閱歷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對很多事情多了許多無奈,就像《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臺詞,“人生真是諷刺,一個人竟然真的會變成自己曾經最反感的樣子”,而這種變化是保護自己的有效途徑,雖然無奈,確實有效。可是,夜深人靜輾轉反側時,也會討厭現在的樣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書。讀書,不似與人交談,不用擔心別人沒時間、沒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時間,有想法,就可以坐下來,靜靜地讀上許久,尤其是經典,多爲濃縮精華,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長者娓娓道來人生道理,輕鬆愜意,又受益頗多。

而周國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開,過不去時,我喜歡讀讀他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會深有感悟。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困於自身想法出不來,煩惱、痛苦、鬱悶也就接踵而至。讀周國平的散文,讓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個態度,正如周國平所說,“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纔是沒有虛度了人生。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態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實而有意義,纔不枉此生,也會因此更積極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間百態。

所以說,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感悟社會、體味人生,也會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認識自身、活出自己。社會愈加現代與科技,人們卻愈加煩惱與高壓,一劑很好的良方就是書,讀好書,好讀書,很多事情就會看得透,想得開,人生的路也會更好走些。

與書相伴,人生幸哉!

篇24: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最近,讀了周國平的散文集,裏面優美的語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它讓我的生活變得充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等的滋味》的文章。文章以“人生有許多時光是在等中度過的”開頭。的確,從我們成爲胚胎的那一刻,我們就等着出生;從我們出生後我們就等着長大;從我們長大後,我們就等着接觸新的事物。我們無時無刻在等。

等的滋味同樣也是不同的。或幸福,或悲傷,或煩悶。但唯一相同的是,等的人都是處於被動的一方。等的可拍就在於此,對於自己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對於其他的事又完全沒有心思。

等在不同的角度上也不同。等在命運之門面前,等的是生存和死亡;等在生計之窗面前。等的是柴米油鹽。因此人們對不同的等的感覺也不同。

其實,我們等的最終就是死亡,但是人們似乎忘了這一點而在等着別的什麼。就是這種思想,才讓我們不斷地,去追求,去創造,去開拓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在等待死亡的時間裏有是可做。

所以,等不僅是排着隊向前走,它同時也在催促着我們去做更多的事。

在這本書裏還告訴我許多,生與死的意義,生命的名字,失去的價值。它使我更加理解人生,更看透生命的本質。我也在讀這本書中,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我相信,只有多讀書,我們才能瞭解更多。讓讀書成爲我們的生活方式吧,我們的生活也一定能在此中得到充實。

篇25: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說到散文,很多人都會想起朱自清等大師的作品。其實,周國平的哲理散文在當代散文界亦佔有一席之地,具有較高的精神價值和文學水準。桌邊案頭放上一本,閒時讀上幾段,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這種享受來自於周國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來自於對他哲學邊緣書寫人生的認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像世間的道理和真諦都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國平卻以一個智者的清醒目光審視、搜尋和探求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自己的筆端記錄着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用一顆細膩的心靈去感受萬變的世界,詮釋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義。

我覺得,他把哲學的反映和文學的感應有機結合起來,頗有中國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遠大於文學的,生活也永遠泛於哲學。不能說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諦,但是,他卻記下了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讓我們感受了他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領略了他更加閃放的自我個性光華。這是一種體味,一種享受,一種美。

讀周國平散文作品,自然地會嚮往起他那種豐富的安靜。“不管世界多麼熱鬧,熱鬧永遠只佔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裏有着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從他的字裏行間,透出那種站在哲學邊緣書寫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氣質。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豐富的安靜。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所以變得豐富;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靜。

讀周國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蘊涵着的鮮活生命質感,那種對自然生命的熱切呼喚。心與心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人與人的交往,常常因爲不夠坦然而變得淺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於不夠坦誠而陷於蒼白。在讀周國平的作品時,卻感受不出這樣的淺薄和蒼白。這是因爲他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鑠,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種單純的生命意識就會涌動,由於擺脫了種種意念的侷限,自然能隨觸而應、隨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們情感上的共鳴。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本書的感悟。推薦大家在休息的時間,可以讀一下這本書,守望一片安靜,守望一段內心與世界的距離。這段距離,就是我們靈魂的長度,人生的價值和好處也全部都蘊藏於此。

篇26: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在衆多文學體裁裏,我最偏愛的便是散文。散文篇幅較短、語言精煉、主旨明確,睡前幾篇是最好不過了,有時還能隨着作者寥寥數筆所勾勒的風景入眠。近段時間,我閱讀了許多周國平的散文,喜歡的便是有時那稍微幾句話便可反覆忖度的餘味。

印象較爲深刻的一篇就是聊到“戀家”。我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家對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棲息的地方,還意味着動力的源泉。有首詩曾說“家是一隻船,在漂流中有了親愛”。若把人生比喻成渡河,那麼家便是我的小船,它承載着我穿過漫長的歲月,讓我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不會感到陌生、恐懼。可這隻船又不是簡單的船,而是由我和我的愛人們共同組建的船。就像機器的零部件有着工作週期一樣,我的小船也有。人生變幻莫測,或許就在某一階段突發了零部件的毀壞,我感到彷徨、焦慮甚至沮喪,可船上其他的功能區仍推動着我向河的對岸駛去。直到現在,每當想到那些在我的生命中匆匆而過的人,還是免不了一頓感傷。不過再回歸現實,望望眼前人便又感到欣慰:慶幸你們還在。人生就是生與死之間的迭代,在給予人失志般打擊的同時,又重新給予人堅持的意義。我無法理清對於家庭的熱愛到底是來自於對愛人們的熱愛,還是來自於對自己的熱愛。當一個人過於愛自己時,是狂妄;當一個人過於愛別人時,是卑微。而這個分寸的把握,卻真是家庭之哲學。我接觸過許多的家庭,作爲一名教師,也能更加直觀的認識到家庭對於人的成長重要。在國小教育上,人們總是強調快樂童年、輕鬆教學,可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其實人對於家庭的依戀從孩童時期便形成了,家庭意識的淺薄也是在這一時期成型。在對孩子的培養過程中,我會強調讓他感受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嘗試讓自我能感到滿足的事情。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有足夠豐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所帶來的愉悅是可以伴隨一生的。物質世界的確是多樣並且誘人,但是對於人這一生命體而言,過於繁雜、奢華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世界的混沌。

精神世界的充盈也來自本體對生活與自我的熱愛,我們對生活的熱愛正是來自那些觸手可及、擺在眼前的瞬間。年輕的時候,我渴望如火花般絢爛的生活,可融入了生活才發現:生活不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復一日地自我尋找人生價值。可即使這樣,仍有人選擇擁抱最真切的自我,乘着一葉扁舟完成自己的航程。

我認爲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詩意生活,所謂詩意大多數只是平凡生活中令人恰逢溫柔的一隅罷了。生活的本質就是人類所存活的載體,當片刻的感性視角消散,眼前的生活仍是那副平淡模樣。可我相信精神世界能夠賦予生活的除了詩意,還有更多我們個體所崇尚的美麗。其重點,都在於“我”。如同周國平所說:衣裳換來換去,我還是我。無論是對家的依戀,還是對生活的熱愛,或者是對工作的執着,其實都來自於本我。當我對自己有了執着的追求之後,那麼我所渴望的便有了寄託。其實又如何去展示給外界、怎樣去證明,都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就如同開始所講的一樣,過河的只有自己一個人,船上的部件都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他們存在週期、也有自己的旅途。

同家人們出去散步時,有時彼此一句話也不說,就閒閒散散地走着,我也感到心情十分愜意,那麼此刻是生活本就充滿詩意,還是我這怡人之感渲染了此刻生活呢?我想應該是後者吧。這便是我讀過周國平散文之後的真切體會了。

篇27: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喜歡周國平的散文,他的散文多以情理並茂,哲理和詩情交融著稱。最喜歡他的這本《愛與孤獨》,屬於他的情感體驗卷,或許因爲人都是感性的動物,愛情、友情、親情都更接近生活,更容易產生共鳴。

“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凡降於我們身上的苦難,不論是疾病、精神的悲傷還是社會性的挫折,我們都必須自己承受,再愛我們的父母也是無能爲力的。”“我們沒一個人的確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去。”我們每個人都是個偶然的結果,就像周國平說的,在我們的父母想遇、相識、相愛、結合的時候,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那麼現在的你就不存在了。正因爲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必須勇敢、堅強,不斷地是自己變得強大,才能是自己在苦難、精神的悲傷中得到解脫。

“孤獨者和恨者都是會愛的,冷漠者卻與愛完全無緣。如果說孤獨是愛心的沒有着落,恨是愛心的受挫,那麼,冷漠就是愛心的死滅。”張曉風在《只因爲年輕》一文中也說過:“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與周國平認爲的愛的反面是冷漠不謀而合。愛的反面應該是與其完全對立的一種情感,而恨只是愛的另一種極端。愛也好、恨也罷,都是一種強烈的情感,無法讓人忽視。唯有淡漠,纔有不以爲意之意,無所謂,可有可無。

“青春就只是一筆不可靠的財富,很容易被揮霍掉。”青春,我們一生中最美麗的年華。我們在這個時期體驗着愛與被愛,執着地追求着所謂的真愛,感受着世間最美妙的情感。我們在這個時期不斷的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不斷地以我們所不希望的速度成長着。開始認識這個社會,發現並沒有小時候瞭解地那麼美好。開始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只要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可能誤入歧途。青春,就不再完美。青春很短,只有我們真正的珍惜了,它才能是一筆保值的財富。不要等到,揮霍得一無所剩才懊惱嘆息。

“一個人隨着年齡的增長,如不結交新朋友,他就會很快發現只剩下孤身一人。人應當不斷修補自己的友誼。”很少人會陪着你走一輩子,哪怕最親的人也好,總有離開的一天。在你生命的每一段時期,你都會發現有一兩個朋友陪着自己度過,或長或短,有些是自然流失,有些是誤會、矛盾等導致。有時候想起他們,會有些許的遺憾,或許只有這樣,我們纔會去認識更多的新朋友。有誰會希望自己是孤獨的呢?

愛並不能驅散孤獨,但至少能讓我們的靈魂獲得一種歸屬感。所以,請別吝嗇自己的愛,或情人,或朋友,或家人,或某一事物。

篇28: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周國平是一個哲學家,更是一個父親,《妞妞》生活中真實的傷口,周國平後來在書中說到,“寧可做平庸的父親,不做傑出的哲學家”可老天從來是這樣,他妒忌幸福的人,他總是把一切本來完美無缺的東西弄的殘缺不全,然後告訴你,看!這就是人生!命運在妞妞還沒出世之前就開始覬覦她,一環緊扣一環,一步步把他們推向深淵。先是雨兒的表妹把流感傳染給了懷孕五個月的她;然後一個四川女孩打來不合時宜的電話,敏感的雨兒因此賭氣堅決要打地鋪,結果發燒的更厲害;然後急診的時候又遇到一個蠻橫麻木的女醫生因而延誤了治療;最罪大惡極的是那個醫學博士,把雨兒拉去照X光,而且是兩次!在這一系列事故中,哪怕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斷了,孩子都可能不會患先天性眼底腫瘤這樣絕症。

我不知道,周國平是懷着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把這些刺心的痛從記憶中掏出來,記下來,並且是那麼細膩。小魚小鳥都有眼睛,妞妞卻沒有。這個可憐的孩子一生來就那麼熱切而執拗的追逐着光明,當她看見一團橘黃色的燈光時她會笑很久;妞妞唯一一個生日,媽媽對客人說你們看妞妞的眼睛像不像波斯貓,爸爸告訴她波斯貓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貓;妞妞一遍遍的哭訴:“磕着了,磕着了……”她不明白世界爲什麼老是磕着她;在妞妞即將離開世界的那些夜裏,她躺在爸爸身邊輕聲喚着“爸爸”,爸爸也輕聲應答,宛若耳語和遊絲,在蒼茫人世間還有什麼比這樣的生離死別更讓人黯然消魂的啊……

妞妞死去之後,周國平說:“你在時,我抱你不夠,因而覺得時間太少,你走了,我的懷裏空了,突然發現時間毫無用處,我不知道拿那麼多時間做什麼,也許時間只有一個用處,它會幫助我——是幫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別人都說妞妞解脫了,然而這其實是荒謬的,憑什麼別的孩子可以在陽光下追逐,而妞妞卻必需解脫呢?作爲父母,他們的下半輩子,終將活在這種荒謬中,他們尋找任何一個可能很尋常的契機,不自覺的假設——如果妞妞不死,她也可以象別人的孩子那樣戴上紅領巾了,也可以象別人的孩子那樣羞澀的讀着隔壁班男孩的信,也可以象別人的孩子那樣成爲神聖的母親……

事實上,我們從來不怕得不到任何即使我們很想得到的東西,我們怕的是失去我們曾經得到過的東西。爲什麼失戀會是那麼痛苦的事。很多人或許認爲在於拋棄的痛苦,其實最重要的不在這裏,而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那段曾經彼此呵護過的感情就這樣悄無聲息失去了。任何感情都是這樣,傾注過,付出過,不求回報,只想用生命微弱的力量握緊它。可我們活着的世界,總是有一些力量,在它面前,眼淚,顯得軟弱和無助!然後,開始學會,珍惜生命和親情。

篇29: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一、哲學的真諦

最早接觸哲學,還是在中學的政治課上,那是不得不學的,當時我的班主任帶這門課,雖然不是主課,但上了幾堂課後,我就被這門課吸引住了,課堂上我成了活躍分子,老師也最喜歡提問我,直到現在只要提起中學時代,我就會想起那個給我感覺淡泊又睿智的哲學老師。而自發地去閱讀哲學類書籍,應該是在大學和工作以後,從隨筆、隨感錄開始,培根的人生隨感錄、蒙田的隨筆集,曾經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沉浸在哲言的智慧中。後來也嘗試去看大部頭的哲學著作,但卻被它們的高深晦澀嚇跑了,對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叔本華、尼采的認識也只能停留在小冊子上讀到的著作精選,而對哲學的看法是,包含着很多睿智的名言雋語的高深學科。

真正想靜下心來寫點哲學的話題,還是在讀了《周國平文集》以後,因爲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太多我想說的話,產生了太多的共鳴。所以,我第一次想在自己的BLOG發表系列文章,以詮釋我對哲學的理解,和哲學帶給我的喜悅。

周國平喜歡上哲學,也和隨感錄有很大關係。他說“每當我捧讀一部哲學鉅著,即使它極有價值,我也會覺得自己是在做功課,搞學問。讀好的隨感錄,卻好象在和作者談心。”“學問真是做不完,即使是哲學界的朋友,聚在一起擺學術的譜,彼此搞不同的課題,也有隔行之感。但是聊起世態人情來,朋友間時有妙語博人一笑又發人深省,便打破了學術的樊籬,溝通了心靈。”“只要人生智慧相通,學海無邊又何足悲嘆?讀隨感錄時,我獲得的正是類似的慰籍。”

讀到這裏我已經克服了自己對哲學的那種即渴望又逃避的心理,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你不一定要讀大部頭的哲學著作,也可以瞭解哲學,也可以體會到哲學的智慧。

那麼,哲學的真諦是什麼呢?我從周國平的話中讀到了這些東西,他說,他尤其喜歡赫拉克利特,“博學並不能使人智慧”,“我尋找過我自己”,“最美麗的猴子與人類比起來也是醜陋的”,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些格言串在一起,相信哲學就是教人智慧,智慧就在於尋找自己,暗自把那些博學而從不尋找自己的人譏爲“美麗的猴子”。

哲學的真諦其實就是教人智慧,尋找自己,就如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博學未必智慧,讓人理解了爲什麼有些博學的人是如此乏味?我甚至認爲哲學就是教你“道”的學科,認識了“道”,就獲得了靈氣,即使步入全新的領域,你也不會迷失。這或許就是很多領域的佼佼者都出自哲學專業的原因,比如索羅斯等。

認識了哲學的真諦,我就不再把它當作是高深晦澀的學科,是表現自己深刻的裝飾品,它和其他學科一樣,甚至比其他學科都重要,完全可以跟一個人的生活走得很近。

我做了一個決定,在兒子的成長道路中,在合適的時間我一定會爲他引入智慧的哲學。

二、書和文章

說起書來,我就會想起大學時的圖書館生活。開始是利用課餘時間泡圖書館,後來發展到課堂時間也泡。記得有一門叫做《線性代數》的課,我上完第一堂課後,就認定了這是一門既無用也無趣的課,是無論如何不會提起我的興趣的,從第一堂課後直到考試,就再也看不到我的身影,我曠了一學期的課,時間全部在圖書館度過。那時讀的多爲社科類和文學類書籍,特別是外國文學,那種一心讀書的生活真的很享受。從那時開始,讀書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周國平說:“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實際的交往和行動來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助書本。”只有到了“被剝奪了靠交往和行動排遣寂寞的機會,”或者到了“懷着一種靠交往和行動排遣不了的寂寞,他纔會用書來排遣這無可排遣的寂寞。”“如此看來,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於讀書的。”

我不想說我喜歡讀書的原因,是我一直生活在逆境和困境中,正如周國平論述悲劇情感時所說,“有的人一生接連遭到不幸,卻未嘗體驗過真正的悲劇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風順的人也可能經歷巨大的內心悲劇。”我肯定屬於後者,即使我一帆風順,悲劇情感也依然會籠罩着我,更何況我不是一帆風順的人。那是一種靠交往和行動排遣不了的寂寞和孤獨,我惟有在書中找到自己,得到些許安慰和精神享受。

直到現在,書都是我不可缺少的好朋友,在每天步行上下班的路上,有一家書店,我常常在下班回家時進去看看,每當我買到一本好書,想到夜深人靜,獨坐燈下閱讀時的快樂,喜悅之情便溢於言表。

對書的選擇,我完全贊同周國平的觀點,“愉快是基本標準。”“一本書無論專家們說它多麼重要,排行榜說它多麼暢銷,如果讀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寧可不去讀它。”“凡是出於性情做的事情,亦即僅僅爲了滿足心靈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標準。屬於此列的不僅有讀書,還包括寫作、藝術創作、藝術欣賞、交友、戀愛、行善等等”。

關於文章,特別是散文,周國平認爲平淡是極境,平淡而且有味,是好的散文必備的條件,“再也沒有比無味的散文和有學問的詩更讓我厭煩的了。”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周國平用了很形象生動的比喻:

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無病呻吟,不要附庸風雅。

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不要做作,不要堆積辭藻,不要故弄玄虛,不要故作高深,等等。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

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文字貴在凝練,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儘量少說和不說廢話,而且在一個句子裏也要儘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無的字。

周國平關於文章的觀點,和我在《自然是最高境界》拙作中提到的,那段林清玄對於文章的描述如出一轍,“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自然平淡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是爲信也。

篇30: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本書共包含十一輯內容,由周國平對每一種文字去粗存精,縮減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們人性中的真、善、美。我們生活在這個集天地力量於一身的時代裏,需要靜心聆聽大自然的神奇奧祕之處,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因爲這個世界充滿一切需要人們發掘的美麗。

本書開篇是“走進一座聖殿”,這個題目頓然使我的腦海豁然一新。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用無知的雙眼審視這個世界的時侯,也許我們是走進了一座聖殿吧!在這個金碧輝煌的聖殿裏,我們用智慧點亮了心中的燈盞。

周國平說:“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現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面對。相反,對於沒有內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麼似的急切追趕了。”在我看來,就是應該努力使自己的心靈品質得以昇華,你纔會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侷限性的,我們纔會更有戰鬥力和激情,敢於挑戰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態,從容地面對世界。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力解決面前的一切困難阻礙!

因此我們應與書結緣,與名人“面對面”交談心中的想法,做一箇中心的讀者。一個不是讀者的學生,不管他考試成績多麼優秀,本質上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一個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徵:第一,養成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能否成爲一個真正的讀者,青少年時期是關鍵。經驗證明,一個人在這個時期倘若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後再要培養就比較難了,倘若養成了,則必定終身受用。周國平說:“青少年對未來有種種美好的理想,我對你們的祝願是,在你們的人生藍圖中千萬不要遺漏了這一種理想,就是立志做一個真正的讀者,一個終身讀者。”是的,我們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着,不僅是爲了趕上時代變化的趨勢,而且爲了我們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滿思考,纔算上過了一個短暫而充實的人生罷。如果一個人缺乏了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會變得麻木不仁,淪爲一個無能的人。

本書還提到要我們做一個有靈魂的人。也許你會感到十分好奇,每個不是與生俱來都有靈魂嗎?周國平讓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靈魂,是做一個有哲學的人。人是應該有進取心的,問題是朝什麼方向進取。哲學讓人綜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實際上就爲人的進取方向提供了一個座標。我們對萬物需要充滿的好奇,可就我們的種種好奇提出不同類型的學問。現在的青少年接觸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無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就灌輸思想一樣,發現我們所剩無幾,也無非是一些空空的殘骸,脫離靈魂的軌道。因此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瞭解哲學要看原著,深入學哲學的話讀一本可靠的哲學史。你一旦讀了進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淺的啓蒙讀物了。

篇31: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人們常說,人與人之間,尤其相愛的人之間,應該有相互瞭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櫻史懷澤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中說,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無權提出這種要求。‘不僅存在着肉體的羞恥,而且還存在着精神的上的羞恥,我們應該尊重他。心靈也有其外衣,我們不應脫掉它’它如同對於上帝的神祕一樣,對於他人靈魂的神祕,我們同樣不能像看一本屬於自己的書那樣去閱讀和理解,而只能給予愛和信任。每一個人對於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祕密,我們應該承認這個事實。”

在我擁有愛情的時候,曾經幻想愛情是兩人心理生理的完全袒露,我把我的內心完全的裸露在對方的面前,卻發現這種開放是單向的。當時曾經苦惱,現在明白那只是幻想,如同女人幻想永久。愛情不是把兩個人變成一個人,對於精神羞恥敏感的人,內心往往最具有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往往是吸引對方的原因。健康愛情不是消除獨立、同病相憐,而是欣賞獨立,就是所謂的信任,共同燃起生命的創造之火。最根本的精神痛苦,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不應期望任何人與你分擔生命存在的義務。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夠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爲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的內心纔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走在向同一個聖地,因爲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勝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着統一個聖地。作爲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在黑暗中與信任的人行走,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不需要語言,不需要眼神的接觸,兩個人的安靜是美好的,而一個人的安靜、孤獨更是是珍貴的。詩人、藝術家因孤獨而生也因孤獨而死,孤獨爲藝術家們提供創作原動力,同時也把他推向邊緣。凡高割下了耳朵,死在了畫裏,海子在長城邊臥軌,偉人們不斷地結束他們的生命令人留淚、流血,但他們保持神話的純潔和崇高。人們走在各自的路上,有的人卻用孤獨與生命換來思想的永恆,爲我們留下大海中央的航標。物質將會永遠存在,相同的元素不斷組合形成新的生命,我們體內殘留着我們祖輩父輩的物質,我們身體由其他生物提供的材料搭建而成,物質不斷流動塑造新的靈魂,每次的靈魂更像是無盡物質的一件衣服,物質穿上我們的靈魂,我們珍貴的靈魂對於世界是多麼的輕易渺校在這個流動的世界中,只有我們的孤獨才能爲我們留下一絲永恆的想象,只有他人回憶才能延續我們在是世上的曾經,一代又一代死亡與誕生的車輪一同滾動。偉大的孤獨,孤獨是不可濫用的,孤獨不是空虛,孤獨是對自我珍貴事物的堅守,孤獨是內心煎熬引發創造的前奏。

篇32: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似乎每一個假期,學校都回佈置讀書的任務。好像是我們這些學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會有時間看書了似的`。當然,假期所讀的書與平時讀的完全不在同一檔次,畢竟,誰有本事在讀完一本科幻小說或是漫畫之後能寫出合乎要求的讀後感?於是乎,我的同學們只好拿起平時只放在書架上衝樣子的名著讀了起來。

我卻幸運得多了。多虧我的未雨綢繆,厚厚的一本《周國平散文》,讓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時間一點一點蠶食,到放假時只剩下幾十頁了。我只需趁熱打鐵,將之讀完即可。

周國平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師更有些知名度。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著書立說和翻譯外國哲學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書或是文章,無非兩個方面:散文隨筆和哲學論著。前者描繪了一個文人的精神家園,後者反映了他的學術生活。我讀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國平的隨筆散文,真正映了“隨”和“散”這兩個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家國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這看似不夠偉大,用套話說就是“缺少社會責任感”。不過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圓滿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國之事的“偉人們”又有幾個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嘗試過修身呢?官吏腐敗問題是哪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要面臨的問題。可如果我們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漸進的話,哪裏還會有貪心官污吏得勢的道理?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現社會早已爲自己預留的位置?對於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麼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鬆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於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峯類比於登山,那麼最佳的狀態應該是:肉體在不懈的攀登,步步爲營,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靈魂則跳出山外,以旁觀者的清澈目光爲前進指明方向,永遠不迷失。這顯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達到無疑是奢談。我們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發之前先問問自己夠不夠堅定;定期停下來修整,總結過去並展望未來,看看自己的路線是否偏移。“認識你自己”,這是指導精神生活的聖經。

我希望自己能夠秉持這聖經,不忘審視自己。學習的範疇,不只是我們現在體會到的那麼淺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33: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毫無疑問,周國平的散文集《寶貝,寶貝》是其衆多作品中又一部讓人讀之手難釋卷,感動不已的作品,字裏行間充盈着的父愛,不斷完成着對讀者父性抑或是母性的召喚。

《寶貝,寶貝》真實地記錄了周國平的女兒“啾啾”成長的經歷,雖然都是些零碎的細節,讀來卻並不覺得支離破碎,絲毫沒有“流水賬”之感。書中那些精彩的描寫時常會帶給我新生命從誕生到逐漸成長的驚喜。孩子充滿神性智慧的天真表達與童稚的聲音,還有孩子面對一件事情的天真表現與迥異的思維……無不帶給我對生命的感動和思考。

我在讀《寶貝,寶貝》時剛剛做了父親。初爲人父的緊張和喜悅讓我在捧讀《寶貝,寶貝》時更多了一份別樣的感悟。書裏所描述的一些細節,引發了我對自己孩子未來成長的無限遐想,是不是將來我也會像周國平無微不至地愛“啾啾”一樣做一個“癡情的父親”,兒子會不會也像“啾啾”一樣有着成長的無限喜悅和些許煩惱,會不會也像“啾啾”一樣健康、聰明、可愛,甚至如“啾啾”一般優秀。也許會吧,我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都是不能複製的。但是,我從《寶貝,寶貝》中獲得的一個重要啓示是——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自由的,但這絕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而是需要積極的引導和悉心的照料。愛的方式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對另一方的簡單給予,更不是施捨,而是一種交融,一種心靈的對話與交流,一種精神的互動與契合。簡言之,就是要讓孩子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懷,因爲成長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成長需要”陽光、空氣和雨露”。

《寶貝,寶貝》帶給我的另一個啓示是記錄下孩子成長的那些精彩瞬間,無論對孩子而言還是對父母而言都是一種寶貴的財富,而對所有的父母而言則提供了一個“這一個”的成長樣態,他們或可從中獲得啓發。於是,我也有了記錄孩子成長的衝動,儘管我做得並不好,但是我仍從無聊的工作中儘可能地抽出時間做了一些點滴的記錄。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成長中的好多事情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時間久了,就會一點點地淡忘直至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裏了無痕跡,讓我們在將來對其中的細節怎麼也回想不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孩子成長經歷的記錄每一次幾乎都是搶救性的。妻子做得比我好,她準備了個本子,試圖記錄下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值得回憶與回味的瞬間。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和思想家,因爲在他們身上往往同時交織着神性與人性,他們經常會說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嘆爲神來之筆的話語。啾啾說:“媽媽,你小時候不認識爸爸吧?爸爸也不認識你吧?有一天,你見到了爸爸,說:‘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嗎?’爸爸也說:‘哈,你不是啾啾的媽媽嗎?’你們就認識了。”一段充滿童真的話語,卻很好地表達了她對爸爸媽媽原本陌路而後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的理解,成爲了一個關於愛情的幽默闡釋。啾啾說:“我吃過雪,是天上的味兒。雲的味兒,太陽的味兒,月亮的味兒。因爲月亮的味兒多,所以雪是冷的。”這段話跟以前讀過的一個孩子說曬過的被子裏有太陽的味道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啾啾還說出了“爲什麼”。啾啾說:“時間是一陣一陣過去的。比方說,我剛纔說的話,剛纔還在,現在已經沒有了,我想留下它,但留不下來了,想找也找不回來了。這就是時間。”真是難爲一個孩子說出如此哲學味道十足的話來,這表明她已經不知不覺地開始思考時間與生命這樣沉重的話題,但是經過她的嘴說出來卻怎麼也覺不出沉重來,只是感覺不要讓時間白白地溜走纔好。啾啾說:“等到我長大了,爸爸媽媽老了,我帶你們去商場買東西,對你們好。我長大了會是個小美人,小美人帶着你們去買老人穿的好看的衣服,漂亮的鞋子,不給你們穿那種難看的黑鞋子。我還帶你們去玩,冬天的時候,你們坐在冰撬的小板凳上,我划着走,特別好玩,你們會說:有啾瞅這個女兒可真好呀!”這段話,我們能夠感覺得到充滿童趣的話語裏已經承載了將來要反哺父母的設想,相信啾啾的父母聽了一定會感動不已。

《寶貝,寶貝》一書中像這樣精彩的片段俯拾皆是。我猜想,啾啾長大了一定會慶幸自己有一位如此細膩癡情的父親,她會爲擁有記錄自己成長印記的《寶貝,寶貝》而幸福得一塌糊塗。

我的孩子也在不斷地成長,或許我也該把那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好好理一理,提起筆爲孩子多寫些什麼了……

篇34: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周國平曾經是我最喜歡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啓蒙者。他的書大部分我都讀過,在那段青澀懵懂的歲月裏給了我許多精神上的慰藉與啓發。

心靈上的共鳴首先來自於性格上的相似。同樣是內向而又敏感,所以常會對他的想法深有感觸,有着雖然素昧平生卻可以靈犀相通的默契。不過,另一方面,也因爲愛看他的書,性格變得更加內向自閉,喜歡獨處。這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

周國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學感悟。哲學從死亡開始。當混沌的心觸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種巨大的無力感與悲傷開始翻騰,從此留下一片再也揮之不去的陰影。作爲一枚硬幣的另一面,隨着對死亡的感傷的加劇,對生的疑惑也不斷擴大。而這時,周國平用他的哲學視角給了我許多啓發。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爲什麼活?或者說,活着有什麼根據,什麼意義?這是一個人面對宇宙大全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追問的是生命的終極根據和意義。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靈魂哲學,是宗教。中國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怎麼活?或者說,怎樣處世做人,應當用什麼態度與別人相處?這時一個人面對他人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尋求的是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道德哲學,是倫理。”(安靜)

這一番中西的對比,表現出我們國家歷來對靈魂的漠視。在這樣的一個國度裏,周國平作爲一個有性靈的人,和我們分享他的內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對靈魂的探尋與執着深深地感染着我。

周國平還熱誠地把他喜愛的人推薦給我們:蒙田,尼采,愛默生。由此我開始瞭解西方哲學。現在還記得他引用的一句愛默生的詩,大意是在安慰一個失戀的小夥子“你應當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來了”一次失戀的挫折也可能引發一個人內心的覺醒。多麼美妙的句子。

當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國平最爲喜愛並且極力推薦的人還是尼采。這個超越了他的時代,宣佈“上帝死了”的世人眼中的異端。他的結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隱痛,每每觸碰到都會讓我欲哭無淚,黯然神傷。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馬車伕在狠狠地抽打着一批老馬,突然情緒失控衝上前去抱着那匹馬痛哭不已,從此精神失常,再也沒有作品問世。十年後,這個痛苦的靈魂終於安息了。這個天賦異稟,思想深邃,目光銳利的人,終生都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啓蒙普通大衆,卻不被周圍的人理解,飽受孤獨與痛苦的折磨。這是作爲先知的悲哀。也許死對他來說真的是一種解脫。不知道在他瘋了之後,終於不再思考那些問題時,是否感受到了一絲幸福和來自人間的溫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時空,來到他面前,我一定會抱住他,就像那天街頭他抱着那匹馬。我會用我的體溫溫暖他,即使他已經沒有了意識。

最後談談周國平的不足之處。不知道是因爲性格上的相似還是已經被他的思想同化了,看到他的標題便可想見他的觀點,因此覺得他有些老生常談。一開始被深深地吸引,看多了不免覺得有些缺乏新意。而且我不太喜歡他談論愛情與婚姻。因爲愛情本來就是人的激情的產物,非要上升到理論便覺得有些迂腐,就像詩一分析就無味一樣。婚姻則更多涉及到責任,而他對婚姻的看法完全暴露了他作爲一個普通人,尤其是一個普通男人的弱點,他的評論就像在爲男性開脫。

和別的作家相比,比如他提過的愛默生,他的散文確實太散了。文字的凝練度和思想深度都遜色很多。大家畢竟是大家。周國平的文字在愛默生面前頓時變成了生活小感悟。和同時代的另一位致力於向大衆傳播哲學的傅佩榮相比,又不夠有邏輯性。可能與周國平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哲學,全靠自學與自身的悟性有關。傅佩榮則接受過系統的哲學訓練,所以他認爲應該:“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我覺得他的觀點更全面而有條理。

我從周國平的書裏吸取了許多精神上的養料,是他帶我走進哲學的世界,給了我尋找自己的勇氣。這個世界是沒有盡頭的,從遠處而來的光亮照耀着我,指引着我繼續前進。作文

篇35: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雨果曾經說過:“腳不能到達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到達。”思想是步履的延伸,可以帶你到達一個神奇的國度,思想和肉體只有在那裏可以分離。

無可非議,周國平是一位智者,他早早的到達了那個國度,並且正在召喚更多迷惘的人。他的散文很睿智,幾乎都是有關哲學的,關於人生,關於精神,關於生命,關於朝聖……他用他獨特的哲學視角窺探着整個世界,整個宇宙。

細細嚼一嚼,你會品出不同的味道。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遮蔽的時代,精神的國度也在日益萎縮,逐漸暗淡。他說:“畸形的都市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識擴張導致人與人之間真情淡泊,情感體驗失去個性和實質,蛻化爲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在這個繁華的物質時代,我們都慢慢迷失在了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一不小心,就會掉進一個又一個的深淵。或許我們還沒有像電影《小時代》裏所描繪的那麼奢靡,但不可否認,更多人正在憧憬嚮往着這種生活,有了這個念頭,還否認什麼呢。正如孫小寧所說:“生命的年輪一點點在擴大,生命的內部也會隨之生長出許多困惑與渴求。”這是我們逃避不了的欲求,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有將它們打壓成我們能接受能滿足的模樣,至少這樣我們還能有份欣慰。

我喜歡他所談論的靈魂。周國平讓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靈魂,是做一個會思考的人,有基本哲學素養的人。哲學讓人綜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實際上就爲人的進取方向提供了一個座標。難怪政治上說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其實靈魂根本就不存在有和沒有,它更像一種習慣的養成。而哲學就是當你脆弱的心猝不及防地被震撼到,突然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交瘁感涌上心頭的時候,他會協助你解開所有的謎團。黑暗無邊,與你並肩。“我相信,一種內在的獨立的精神生命就是人類唯一的通天塔。”

當然,限於我拙笨的理解力,雖然本書多數文章發人深省,但對於愛情與婚姻的話題,我卻頗有“逃之夭夭”的怯懦。譬如,周先生說:“愛情僅是感情的的事,婚姻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面通力合作的結果。好的婚姻是人間,壞的婚姻是地獄,別想到婚姻中尋找天堂。”如果愛情的結局註定是婚姻,那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追求人間或地獄呢?這個說法未免太過消極。愛情和婚姻都應該是很純粹的東西,太過理論的話語不太適合這個話題。

汪涵如是說:“人生真正的好東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說的。”

而周國平的散文正是這樣一種好東西,不管你放在嘴裏嚼多少次,它都依然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