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多篇】

讀後感1.28W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多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一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開始讀的第一本書。

我是一名腦殘型文盲,根本沒有選擇與評價書籍的能力,更沒有隻看經典原著而進行自我昇華的本事。所以,不設防,隨性,隨機,相信開卷即有益。之後或好或壞,全憑我自己的造化了。

書中的“談多元宇宙”“無言之美”以及“談美”三篇短文,堪稱偉文。我的語言已經無法表達我對這三篇短文的讚美了,來個無言之美吧。最驚歎於作者的分類方法以及說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達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實上,作者的這些分類,也將會是我今後所採用的分類。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去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儘量發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於無形。”有三個這樣的宇宙。第一個爲“道德的宇宙”或稱“實用的宇宙”,第二個是“科學的宇宙”,而第三個則是“美術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爲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與社會俱生的。”在這個宇宙中,我們採取的是實用的態度。這裏是實際生活,在這裏“有所爲而爲”。“善惡是”道德的宇宙“中的價值標準”。

“在”科學的宇宙“中,價值標準只是真僞。在這個宇宙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爲而爲“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他們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係和條理。”

“”美術的宇宙“也是自由獨立的。美術的價值標準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惡,只是美醜。在這裏,我們需要脫淨了慾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覺“,去見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絕緣的意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

於直覺時的特質。”

居然可以這麼分類,還是,就應該這麼分類?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二

今天上午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倫理觀。對此我深有感觸。

文章一開始先指出了中國傳統與西方傳統中,對於社會的不同偏重點的認識。接着從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釋了認識差異的來源,其次承認這兩種認識都有其合理性。最後,朱光潛先生提到了“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的問題,並且解答了中國青年如何讓中國社會變得更好的問題。

誠然,中國傳統思想中認爲一個人能夠影響社會不在少數,但個人的力量太過於薄弱並且容易動搖。而我認爲社會也應該有反作用於個人,我們應該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之中,實現自我價值。社會要肯定積極的個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後的因素,充分地盡到社會應盡的責任。

書的內頁中寫道,在上世紀半葉中,山河破碎,國家風雨飄搖。朱光潛先生爲了解決社會困惑,鼓舞青年人從而寫下了這本書。“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如雷貫耳,激勵了無數驕陽青年發奮圖強,爲國爲家奉獻出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爲少年之中的一名,我們應該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之中,實現自我價值。縱使個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無數的少年。“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只有每一個人都不放棄自己的堅定信念,立足於當下,腳踏實地,那麼一定能夠建設好中國社會!

朝爲學堂讀書郎,暮成華夏復興者。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做好青年應做的份內事,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統一中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時間進行品讀。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三

“編理由”就是一種自我挫敗和自我設限的行爲。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衆膚淺頑劣,因爲民衆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我們要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戀愛是至上的,是神聖的,所以也是最難遭遇的。“道德的宇宙”裏真正的聖賢少,“科學的宇宙”裏絕對真理不易得,“美術的宇宙”裏完美的作家寥寥,“戀愛的宇宙”裏真正的戀愛人更是鳳毛麟角。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爲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於一時飄忽的性慾衝動而發生婚姻關係,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慾。我爲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爲縱慾辯護;

文學上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青

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裏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祕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祕訣。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四

有感而發吧,我看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後,總想寫點什麼。

好像正如作者所說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樣渾渾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膚淺高談闊論,有時不知道自己在說些幹些什麼;或許我有目標,但又因爲某些因素而未能實現。我們都覺得自己努力了,奮鬥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差了很多,還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說的沒錯,這簡直是我們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該好好反省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學東西,是貪容易;在有問題時,從衆心理太大;做事情時,虎頭蛇尾;大多數時間,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覺得,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都應該讀一讀這12封信。

現在科技是進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賦,三年不窺園”的人都不見了,現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與激情,少了之前人們不計失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努力的勇氣和決心,少了遇事冷靜從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動力……

而現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礎,說些不切實際的話,做些毫無意義的事。也許我們是該想想,不腳踏實地,怎能仰望天空?我懶散了這麼些天,這麼多年,早就應該覺悟,可是依舊這樣過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樣迷迷糊糊過了一輩子嗎?!好在現在還不算晚,不算晚……

我應該打好基礎,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樂。

我“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世俗圖近利。要能驚讚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氣和想象,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夠好好看看這本書,看看我的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五

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獨一無二的見解。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內涵。

朱光潛老先生在開端便推薦了很多書目,但坦白來說,看過的寥寥無幾。每天的時間總是在一睜一閉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學業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更不必說靜下心來,去品味一本書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關於讀書的名言,我們背起來朗朗上口,但從沒有真正做到過。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每天抽出點時間讀書是很重要的。是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仔細想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去讀書並不難,我們不必從中得到黃金屋,也不必從中得到顏如玉,能夠保持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聖水,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作者並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啓迪我們,促進我們思考。在《談動》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爲我們的生性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就想獨自一人呆着,什麼都不做。但之後細細想來,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傾訴,我們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說;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但有時,發泄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壞事。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路上邂逅的鳥語花香,如霧般輕柔的雨,粗獷熱情的陽光,與日月對歌的山峯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爲自己尋找樂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說的“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回去的。這本書總是可以讓人在浮躁中尋覓到一處寂靜,引人深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篇六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以昂揚自信的姿態邁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青年能暢享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是青年搶抓發展機遇的新時代,更是青年建功立業、大顯身手、彰顯自信奮鬥姿態、走向未來的新時代。

近日無意間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相逢,頗有相見恨晚之意。與此書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爺爺,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感傷,並對我敞開溫暖的懷抱。我慶幸,在以後的時光中,可以和他在書中飲茶談笑,更慶幸的是,經過與他隔書相望,我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有了更多的角度。

在“談讀書”中,朱光潛先生闡述了讀書的益處及其方法。學,不僅僅依靠生活經歷的積累,也需要平時多讀書。在一本值得讀的着作當中,我們會得到人生的新認知或者是心靈的感悟。作爲青年的我們,更要養成一種讀書的習慣。在書中寄託我們的情感,在書中,可以保持最初的'自我,守住心中的那份本心。

在“談動”中,朱先生說到:“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於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於動。”依朱先生之意,動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活動,它更多的代表了一份生機。憂鬱的人必定是沒有生機的人,而那些整天生機勃勃的人,他們憂愁的時間肯定不多。對於我們青年而言,要充滿生機的面對每一天。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靜”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略,去感悟。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裏偶然偷閒,閒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十二封信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封信,《談擺脫》一針見血的點出人生的悲劇在於沒有勇氣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沒有勇氣和魄力拒絕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莫名的傷感並非無狀,而是生機被抑鬱。生機重在動,在動中體會生機和舒暢。舒暢自然是好,抑鬱了又何妨?又何須遮掩,發泄疏導出來自會灑脫舒暢。《談擺脫》是朱先生讀黑格爾討論悲劇的文章時所闡發的感想,得出了悲劇都出生於兩理想間的衝突的結論,鼓勵青年認準自己的目標,專注而又大膽的去追,捨棄旁枝末節。

朱光潛先生這十二封家書所說的話,都是由自己的生活體驗而來。讀這些信時,不僅爲其所講之理所折服,更爲其字裏行間流淌洋溢的情感所打動。《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不僅對我們現在的青年朋友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更引領我們到更高一層的世界,爲青年立志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