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1.04W

《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目送》讀後感怎麼寫1

天空飄着細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圓桌前,享受着這家店鋪有名的焦糖瑪奇朵和馬卡龍,聽着嘴脣塗得鮮紅的女孩拉着小提琴。細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夾着公文包,打着電話一閃而過。

也許他上班要遲到會被扣工資;也許他的妻子正告訴他孩子生病要去醫院;也許他在對他的母親說“我很忙。”隨時準備掛掉電話。

你無法說他不懂生活,他只是爲了可憐的薪酬而奔波着。每一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腳步最終慢下來了。而這時,自我也老了。那個以往是小孩子嘴裏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無法跳街舞玩兒跑酷。這就是時間給人的痕跡,抑或說是打擊。

“不是人們變小了,而是你,變老了。”龍應臺講述着生命的進程,像是在講述着一個簡單的故事。

或許多少年後你仍能夠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聽紅脣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來來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盡頭,是死神冰冷的親吻,應對這冰吻,最好的選擇叫做從容。很想見一見龍應臺開的“樹海葬俱樂部”的朋友,五十多歲的年紀,從容的用纖細的手指掌着杯,在紅酒杯口留下緋紅的脣痕,脣齒間漫談着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說的話,與自我無關。

有人說醫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裏人羣匆匆,在生死間行進。一張報告單,在有的人眼裏是一紙判決書,在有的人眼裏僅只是一張紙。焦慮、恐懼、對生的渴望,這是人的本性。可是一個人生命的進程是隻許一個人走的路,沒有人會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別隻顧及結局,而忘卻了完美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經意墜入凡間的天使。幼時擁有一雙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純淨。吃多了五穀,眼睛裏便有了色彩和慾望。無索取便無慾。生是人最大的慾望。把這最大的慾望放下了,人生將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涼爽的夜。這是海涅的詩句。享受着夏夜般的清涼,讓心沉下。不用悲涼,夜,終歸要降臨,走近了也就走進了。不用害怕,記住當死神輕吻你的時候,是個涼爽的夜晚。要做一個恣意遊走在生命間的人,靜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當彼此都做好了準備,一次次的轉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進程。

《目送》讀後感怎麼寫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通過一個演講視頻看搜索查看這本書的初衷。

當我用心看完龍應臺的《目送》後,再回味視頻中演講者說到的:“朋友們在這個世界上你要知道,也只有他們是世界上唯一到現在還會對你說過道看着點車啊,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還會對你說記得吃飯喝水,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覺得你穿秋褲漂亮的人……”時我突然有一種冰塊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覺,敬愛的父母親啊,他們的親情永遠是甜膩膩的,可是我們做孩子的,有能讀懂多少呢?真如哪位演講者所說的您們給我們的愛是肆無忌憚的,而我們做子女的回報您們的確實敷敷衍衍的。對此向您們由衷的說聲:“對不起,兒錯了!”

《目送》讓我明白了天之大唯有您們的愛是最完美無瑕的,我只有珍惜纔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後感怎麼寫3

對於龍應臺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臺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爲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爲人子,身爲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漸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目送》讀後感怎麼寫4

龍應臺的《目送》一書,包含寫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兄弟的七十三篇散文,深邃、美麗的文字,吸引我在這個七月盛夏用幾個晚上讀完該書,共鳴之處頗多,最是印象深刻的還是跟孩子有關的《目送》和《十七歲》。

首篇《目送》,講述兒子華安上國小第一天目送其消失在門裏;十六歲機場送別一寸不移的跟隨安檢的兒子終沒等候到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大學時不搭同路的母親的車,留下母親高樓俯視其等公交車的身影。敘述着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其變化,透露着作爲母親的落寞無奈與對不必追的選擇。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孩子的成長中要不斷順應孩子的變化呢?

《十七歲》那篇讀到華飛從德國飛到希斯羅機場與劍橋演講的媽媽相會時那段,華飛拒絕媽媽爲他預備的雨傘;笑說媽媽對歐陸早餐與英式早餐的大驚小怪;提醒媽媽只說就能夠不要用手指牛頓蘋果樹後代……讓我想起前一日兒子掛掉我沒有說完的電話以示對我管束他的抗議,再打過去,直呼神經病隨即掛斷來對付我的囉嗦,跟十七歲時的華飛不一樣的是,兒子七歲就開始了跟媽媽意見不一時的應對,就那麼不輕不重不鹹不淡的應對着,讓你愛不來氣不起的。還在爲兒子掛我電話的事情耿耿於懷,計較着兒子對我不尊的時候,從《目送》的文字中讀出作者在應對孩子時,跟所有的母親一樣有困惑,不一樣的是她懂得控制,使得她在孩子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自我調整的方法尊重孩子作爲獨立的人所應有的自由和尊重,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犯的一個錯誤,總是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導致跟個性獨立的孩子發生衝突時魯莽的給孩子定義爲叛逆。我們要像作者那樣,做一個睿智的家長,把孩子當做一粒種子,給予足夠的陽光、空氣和水,愛護他、滋養他、保護他,讓孩子感覺到自我不是在被塑造被管制被約束,而是在溢滿愛的環境中爲實現自我的夢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切不能應用到實際生活教育的理論學習都是無用的。好讀書,讀好書,重在應用,尊重孩子的成長變化,做好孩子的好父母。

《目送》讀後感怎麼寫5

目送,是爲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此刻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

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爲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應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附着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時候,你僅有你自我。你纔是你自我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纔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標籤:讀後感 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