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1新版儒林外史讀後感學生作文

讀後感2.85W

2021新版儒林外史讀後感學生作文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2021新版儒林外史讀後感學生作文五篇,歡迎大家查閱!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1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如何處”。這是作者吳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詞。詞中抒發了作者功名富貴誰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這本書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劃了一些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讀書人”和一大批不學無術、道德敗壞卻自命風雅、裝腔作勢的所謂名士,也滿懷熱情地描繪了一些潔身自愛、崇尚禮樂、襟懷沖淡的真儒賢人。表達了作者對科舉制度的否定,對官僚集團厭惡,封建禮教的憎恨,對人民羣衆的同情。

這本書彷彿將我們帶回那黑暗的時代:明朝時期,一羣“讀書人”爲功名富貴,不顧一切地去“奮鬥”,最終逐漸在黑暗社會中腐蝕,例如五十多歲仍在應試的范進。50多歲僅是個童生,家中窮苦不堪,12月的天氣還穿着單衣服,"凍得直髮抖"。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於主試官周進的擡舉,應試及第。他喜不自勝出現了癲狂狀態。

我爲這位人物感到遺憾。他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鬥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願從事勞動養家餬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我對此表示不解:他們讀書,到底是爲了什麼?爲名?爲利?這些答案在當時都是對的。他們目光短淺,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後只知享樂,不思進取,已經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了。

說到范進,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周恩來先生。在他的讀書時代,有一天,校長問大家爲什麼而讀書。同學們的答案衆說紛紜。校長又讓周恩來回答這個問題。周恩來回答道:“爲中華崛起之而讀書。”

在我看來,周恩來先生是一位志向遠大,熱愛祖國,又勤奮的人。有像他這樣的人,中華何愁不崛起呢?

不過,《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遠離功名,天性孝悌,才華橫溢,相比於那些“讀書人”而言,這是一個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這個人物總算是給了我一些慰藉。因爲在“池塘的淤泥裏”,仍有幾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儘管他沒有遠大的志向,讀書也是爲了充實自己,但從品質來講,他還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話說回來,什麼東西讓“讀書人”如此癡迷?就是它——科舉制,一個從隋唐時期只是爲了尋找更多的人以治國,到明朝成爲“讀書人進步的階梯”,這其中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我看來,這種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個大泥潭,進去就很難再出來了,就連現代人都不一定。幸運的是,這種制度早已廢除。現在,我國是應試教育,讀書是爲了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考試是爲了更好地鞏固知識。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結尾詞帶給了人們無盡的遐思,也給看完這本書的讀者帶來無盡的思考……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2

因爲之前學過《范進中舉》,小說裏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令我印象深刻。今年暑假,完整地看了一遍《儒林外史》,那時的封建社會,在讀書人眼裏,“舉業”高於一切,於是大家便全身心投入到八股文裏去,爲的是博取一個功名。

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小說在一開始就講了王冕的故事,王冕一生受盡磨難,通過勤奮苦讀造就他的博學多才,但是他卻終生不願意入仕途。通過小說後面的各位書生的經歷,諸如周進、范進之類,與王冕的一生相比,就會顯示出強烈的反差。比如小說中的周進,就令我印象很深刻,已經六十多歲了,還是個老童生。路過貢院,觸景生情,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裏,我不禁心感酸楚。當一羣商人要爲他花錢捐一個監生的時候,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還有後來周進提攜范進,也是二人遭遇相似,產生共鳴的結果,可見當時社會風氣便是如此。我不禁爲他們所處的時代感到悲哀,也爲這些讀書人感到惋惜!

比起他們,當今社會的我們如果想要有所作爲,實現夢想,成功的途徑是非常多的,而並不一定只有讀書做官一條路可走,比如張謇選擇了實業救國,魯迅棄醫從文,近現代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到可惜的人物是匡超人,他原本是一個孝老愛親、勤奮好學的人,卻掉進了世俗追逐功名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後來還幫着潘三幹壞事,潘三被抓之後,他又立刻和潘三斷絕了聯繫,生怕連累了自己,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他不但不學好,還愛吹牛,經常不懂裝懂,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書中刻畫了許許多多的文人士子,有的庸俗可笑,有的卑鄙醜惡,有的可憐可嘆......幾百年後的今天,當我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仍然感嘆不已。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3

在這漫長的暑假期間,在老師的規定下,我閱讀了《儒林外史》一書,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中國古代小說名著,它還是一篇諷刺小說。

《儒林外史》主要講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土對功名富貴的不同現象,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現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十分膽小而又十分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了嚴監生,吝嗇,愛才如命。但是我覺得像嚴監生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反而我們在生活中要做一個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場就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自己的親人花一分錢都不願意,從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現出嚴監生愛才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爲家裏沒錢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歡讀書,所以每一天賺的錢她都不浪費,而是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成了縣內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於是他就逃到了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說明王冕討厭做官的生活。然而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有些做官員的人,爲了錢和權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一樣的下場。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4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這本書通過作者的妙筆之下,活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敗黑暗的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與虛僞。書中的每一個故事如同串珠一般連在了一起,萬分的巧妙也,這本書的主人是吳敬梓,他對當時的社會十分不滿與憤怒,便創作了這本書,表達他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和對社會的憎恨。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回,“馬二先生遊西湖”,故事中的馬二先生是一個悠閒,愛吃食物和見到濃妝豔抹之女人而不敢正面迎見的人。在去西湖時,馬二先生去了一趟伍國相廟,看見上面題的一首 詩:“南渡年來此地有,而今不比舊風流。湖光山色渾無賴,揮手輕吟過十洲。”後面落款是“天台洪憨仙”馬二先生便將其詩評論了一番,結果被洪憨仙聽到了,心中大喜。便請馬二先生吃山珍海味,馬二先生當然是恭敬不如從命了,吃完後被洪憨仙請到了聽書的地方,卻被強人洗劫了一身,最後還被個乞丐騙了自己那最後的那僅存三兩銀子,馬二先生當場被氣的暈死了,可見當時的社會是多麼的混亂, 朝廷是多麼的腐朽啊!馬二先生真是一個信人不信己的人啊。

每個人不可太聽信別人的建議,要有自己的主見,否則,很容易惹禍上身。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5

暑期,我有幸讀到了一本好書——《儒林外史》,這本書與我以前讀過的小說不同,其他的小說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故事情節的發展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一般全書只有一個大故事爲框架,而《儒林外史》不同,它全文由許多個小故事組成,而中心則是爲了揭露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

我在細細體會這本書後,發現其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王冕棄官,另一個是范進中舉。

王冕自幼出身貧寒,兒時替人放牛,僅憑他自學成才。但他畫畫卻畫的十分靈動,然後漸漸有了名氣。他的脾性安然被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衆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成爲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但沒有想到的是屢次應試不第,於是將舉業文章再不上心。後有人邀請他做官,卻被推辭。不過他一生同情人民、譴責權貴、輕視功名。與《儒林外史》後文的不少人形成鮮明對比。

而另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雖然這是大家國中就學過的的故事。但再次讀時仍給人留下無限感慨。范進中舉前家裏窮得沒有米下鍋,抱着一隻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最後岳父胡屠夫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

這時候,當地的鄉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的,范進的生活就立刻發生了變化。而其中范進岳父胡屠戶的轉變,更讓人看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在當時對平民百姓的影響之大,毒害之深。

王冕和范進對科舉的不同態度相對比,無不寫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性。就像《儒林外史》開頭說的所說的一樣: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儒林外史》中涵蓋了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場舉子;清廉或者貪腐的官場老手;逃婚的才女,納妾的鹽商;冒牌俠客,水貨隱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尋不着老父親的孝順兒郎;騙吃騙喝的書生,坑蒙拐騙的江湖遊士等,作者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

有人評價說道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諷刺當時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會,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進行對比。正面人物的劃分線主要在於保持着應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憑着官位欺壓百姓,並且不學無術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鑽研儒學、推行正道其實卻把道德品質封存的儒士。然後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爲,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好書使人明理,作爲當今新時代的中學生,我爲國家有着公平的大學聯考制度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