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中學生德蘭修女傳讀後感

讀後感1.57W

中學生德蘭修女傳讀後感

德蘭修女看起來只是個平凡的人,但卻有着無窮的力量,這股力量源自她的博愛,她雖然一生在感受主對她的召喚,認爲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主安排的,但能夠有如此的信仰,並將愛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她配得起我們全世界人的尊重和愛戴。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德蘭修女傳》讀後感,請您閱讀。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1

一口氣讀完了《徳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中間感動的數次落淚。之前也知道德蘭修女很偉大對她的事蹟從媒體報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這本傳記讓我詳細瞭解了她完全無我而平等愛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愛窮人、孤兒、被遺棄的人、麻風病人、艾滋病人……,這些人都是修女認爲的"窮人"

首先在加爾各達爲代表的印度因爲戰爭、饑荒和社會等級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們食不果腹,缺衣無藥,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這些人在物質上無疑是絕對的窮人,但是即使是窮人他們也一樣有尊嚴渴望得到尊重,他們也一樣有愛。有一次,德蘭修女爲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聽說已經斷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驚奇的是,那個家庭餓女主人剛剛拿到米,就將米分成了兩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後來,德蘭姆姆問她去了哪裏,她說:"他們也在捱餓。"原來,她將自己剛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給了她那些捱餓的穆斯林鄰居。所以德蘭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的服務於貧困的人們,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

其次德蘭修女認爲貧窮的另一種面貌是這樣的:很多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的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願者活動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還有很多人,因爲渴求更多的個人成功或者更大的個人發展一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懷父母照顧子女結果導致家庭的遺憾,很多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深度貧困裏。心靈被焦慮、疑惑和巨大的虛無感所困擾,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現實社會人人都渴望成爲一個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爲一個窮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質財富上富足的時候我們又不自覺的製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窮人,所以想要成爲一個富足的人物質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奮鬥,精神和情感上我們需要被關愛也需要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從身邊人開始,如修女所說:我們如何愛窮人,如果我們不能首先愛自己的孩子,愛如果不是從家庭開始,我們如何保證他結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2

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落淚。

記錄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愛,是能忍受別人的一切缺點,對別人的軟弱毫不見怪,對別人的小德小行,卻要感奮取法。尤其我明白,愛不應埋藏在心底,因爲"沒有人將燈點在鬥裏,都把它放在燈臺上,使進來的人得見光亮".這燈光便代表着愛。愛不能僅僅施與我們所愛的人,它必須光照滿堂,讓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淚的原因,是因爲看見了自己內心的柔弱,承認了柔弱,擁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蒼生的柔弱。這柔弱,也是內心的呼喚,是黑暗中的一點亮光。因之,我們嚮往光明,只見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靈透發的光,自自然然的`,我們珍惜,呵護,發揚。

二。德蘭修女邀請老年記者哈普答應她做最後一件事,給重病的老人餵飯。哈普突破心裏的障礙,做到了,儘管很笨拙。當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時,哈普吃驚,而我在那個瞬間,爲老人心中純粹的光明而感動落淚。儘管老人忍受着難以忍受的身體煎熬,他依然在愛的陽光中微笑,風兒是他的祝福,世界隨之芬芳盈滿。

三。文末的最後一個故事,關於天堂和地獄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我很久以前讀過,也聽過多次,然而這次因德蘭修女生命純粹的愛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記得,大學裏有相當一段時間,我喜歡感受花草樹木,和小動物們說話,卻對人產生了隔離和封閉,那種封閉,令我對自己的心靈的感受處於遲鈍狀態。後來,經歷了一番心路曲折後,我欣喜自己,心兒漸漸敞開,關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麼開心,因爲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僅是我自己的,也是蒼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時間,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裏頭,未能關照更多生命。而《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又令我見到生命就是愛,這愛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頭。德蘭修女,也和古聖先賢一樣,他們心裏,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聖賢在我們心裏,而我們是聖賢心裏的聖賢。在我心中,國學是由一個個具體的聖賢的生命去演繹的,他們是光明,他們是源頭活水,而我們就是這活水中的魚兒,魚不可脫於淵啊。當我發現這源頭活水時,我無比喜悅。而在讀聖賢的事蹟時,堅定我心中純粹信仰的同時,又令我找到行爲的參照,讓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廣大,更博厚,更悠遠。

我願我身,成爲愛的道具,文化,就是身體的呼吸。在文化這條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師的指引,令我的嚮往,有了踏實的腳步。昨日聽聞霍韜晦教授的離世,感知身邊人的輕輕嘆息和遺憾,我明白,人對身體長壽,同樣期待。在我,也同樣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長,我都要多花時間讀書,多思考,多聆聽,少說話,多做實事,減少慾望,實修實證。知書達理,明經致用,純淨自然。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3

愛也是一種信仰

沒有看過宗教方面的書籍也不瞭解他們對於宗教的那種強大信念爲何物,但德蘭修女的經歷卻讓我看到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朝聖者。18歲高中畢業,心裏就萌發了要去修道院的強烈想法,她深信這是上帝對她的召喚。18歲,我們都還是不諳世事的孩童,但是爲窮人服務的想法已經深刻駐紮在她的心底,放棄良好的生活條件,放棄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的出家。她說這是上帝的選擇並不是自己的選擇,自此她開始影響更多的人。38歲她放棄在修道院裏面的生活,開始走入那些受苦難折磨的人羣之中,因爲她堅信如果沒有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內就沒辦法對他們的經歷有切身感受,這一切還是在經過近兩年的爭取之後才實現。之後她憑藉自己對於上帝對於世人強烈的愛意,創辦了臨終關懷院,麻風病治療的機構,關注懷孕母親的健康以及她們的寶寶~~這一系列的舉動都是因爲她愛這個世界,愛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德蘭修女用畢生的精力實現自己的承諾,那些被家人拋棄,身體腐爛生蛆,在垃圾堆裏的人~修女沒有放棄他們,反而把照顧他們每一個人都當做是上帝對自己的召喚,她親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時候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微笑,並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這些都讓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對於生命的尊重,讓她們感受到世界的愛。有人離去前對修女說:謝謝你讓我覺得自己此刻像個天使一樣。

高中時有一篇課外閱讀,乞丐在街上向一個男人乞討,但是這個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沒有找到現金,然後他滿懷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說:“對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帶錢。”

他們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對於生命價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見的故事

街上隨處可見乞討者,有朋友戲謔道如果我都給他們救濟的話,過不了多久我也該被被人救濟了。也有很多很多的說法,這些人都是團伙作案,利用人們的同情心,集少成多,他們都是很富有的人呢。親眼見過一個老人乞討,說自己幾天沒吃飯云云的話,姑娘就把自己買的麪包給了那個老人,結果老人說我只要錢,姑娘很氣憤說不要拉倒,就把麪包也拿走了。其實還能說什麼呢~

公交車上一個女孩提着電腦揹着很重的書包,有個男生主動把座位讓給了那個女生,以爲他會下車,然後他站了一個多小時回學校。和阿飄異口同聲的說原來咱學校還有人品這麼好的人~

很多人說現代的我們都是沒有信仰的人,不否認。有時候覺得有信仰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會有準則約束着自己,所謂的道德標準。

書中常出現的一句話:愛到成傷。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4

剛剛讀完《德蘭修女傳》就發現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現在能深深的體會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個人的一個心境和做事風格。同時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當德蘭修女第一次去救一個人的時候,要知道那是一個非常非常髒的老人,滿身都是污垢,而且散發着難聞的氣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這樣的一個人,不僅需要愛心,更需要勇氣,意志和力量。但是德蘭修女做到了,爲窮人中的最貧困者服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僅僅有愛心和熱情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極大的耐心和無私的愛。

當今社會上的人們又是怎麼做的呢?當然了,我說的也不是絕對的,但是總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個老人摔倒了,現在輿論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來後直接賴着不走。首先第一時間的是拿一個機照拍了下來再去攙扶,還有的人視而不見很冷漠的就走了,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當然這也不乏爲有的老人的就是爲了這個摔跤而賺錢的。後來我覺得有句話說沒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覺得如果一個人沒有信仰更可怕。德蘭修女就是憑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後。她覺得所有的行爲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來實踐的。同時也認爲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個工具,每天努力做一點點小事兒就會離開。這種深厚的謙卑特別值得我們好好領會。在姆姆看來認識自己,也就意味着認識上帝,因而這種對自我的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心存謙卑。

當我看到姆姆離開我們的時候,我的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但是在姆姆看來,死亡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是生命的延續。

就這個話題,我們上個星期五讀書會的時候也討論過。當時說的就是有一本書上我看到說當人們去世的時候,這種物質痛大於生孩子的痛十倍。這時候,有一個同學就站出來說,請你不要把這種恐懼強加到我們身上。當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讓痛苦的感覺停留在身內。其實是我還有後半句的話還沒說完,當我們人生有信仰的時候就不會懼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說那樣的。

還有一段姆姆說的“你若要愛人,首先要愛你的家人,同樣你如要愛神,也要首先愛你的家人,通過愛你的家人來愛神,然後通過愛你的鄰人來愛神,家是你愛人的起點也是你愛神的起點。漣漪就是這樣擴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這樣開始的。”

這段文字對我也觸動很大。首先要愛我們自己,同時有能力在愛我們最親近的家人,鄰居和身邊的朋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我們再來愛衆生。這也是我需要踐行的路。

德蘭修女在愛中行走,就是這麼一個瘦小的女子卻做着這麼偉大的事情。她的事蹟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效仿。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5

首先我申明我沒有把這本書讀完。比較大的一個理由是作者文筆太生硬,可能是因爲作者參考資料大多爲英文,所以語言有歐化的感覺,讀起來不順。另一方面作者的語言過於幼稚,沒有人物傳記應有的生動性,幾乎是平鋪直敘,很難使人通過文字對德蘭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觸。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失敗的傳記。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沒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的教義而引發的不能理解德蘭對基督的愛是我沒有堅持把這本書讀完的另一個原因。看評論覺得大部分讀這本書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爲一個不信仰宗教的人來闡述我對這本書以及德蘭的一些看法。

誠然,作爲一個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強調德蘭對基督的愛會感到反感。所以“這本書是不是不適合不信仰的人來讀”這點存疑。我不認爲沒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時我也不認爲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裝逼而驕傲的事情。心懷慈悲,頭腦清明,不迷失於宗教也不迷失於無信仰,那有沒有神又有什麼重要。

讀這本書的初衷是爲了感受人文情懷,不過這本失敗的傳記傳達的人文情懷實在是令人難以感知。但是它引發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現代人的迷失。無法理解這本傳記應該可以看作現代人的迷失的一種表現形式。可能是因爲缺少對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體的信念,所以強烈的感情表達越來越少。缺乏虔誠而熾熱的愛導致現代人內心冷漠,勇氣短缺,又引發人們盲目地跟風追求物質成功。因而物質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爲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感觸很深的一句話是德蘭說的“現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蘭心中有愛,她愛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遠都明白自己爲何而出發,這一點令我十分欽佩。現代的很多人目標與信仰的合一(目標即信仰,例:以物質成功爲目標,且以物質成功(的人)爲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極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蘭的偉大在於她全身心的奉獻,這是一種我難以想象的無私。我曾想過這算不算是一種自我迷失,不過從她的所作所爲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頭腦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這種執着不僅沒有使她丟失自我,相反恰恰是這種執着使她拋開個人的羈絆,釋放自我,實現人生大愛。我覺得這是一種胸襟,是一種風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歸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衆多人迷失於物質的今天,談大善大美未免太過空泛。自我救贖是走近德蘭,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學會思考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過狂妄,太過自信,所以拋棄宗教,最終迷失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