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心得感悟

讀後感2.4W

《悲慘世界》讀後感心得感悟

《悲慘世界》讀後感心得感悟1

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由於找不到工作,爲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棄“惡”從善。他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成了大富翁,並且當上了市長。

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執法者卻不放過他。他爲了不連累無辜的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爲救助孤女而再次逃離監獄的魔爪。然而當局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次捨己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這無疑是當時黑暗世界的悲慘典型,在當時的社會中,人們麻木了,被金錢和權利衝昏了頭腦。這本書中,冉阿讓的形象在我的面前高大起來,在當時的社會是多麼巨大,但那時的統治者的行爲和本質,導致了整個法國人民的品質低俗,思想的封建。冉阿讓在一位主教的感化下棄惡從善,說明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也是爲了救幾個孩子而入獄的,但那無理荒謬的法律使他永遠帶上了苦役犯的罪名,獄中的鐵門鎖上了他的自由,同時也鎖上了他的良知。

那位主教的心胸是何等的寬廣,試問當今社會能有幾人像他那樣用慈悲去對待一個苦役犯?他用慈悲融化了鎖住冉阿讓心中的那把鎖。冉阿讓的善良在黑暗的社會面前是蒼白無力的,他自身的改變最終並沒能改變他的命運。他的精神是我所不能比的,他在我面前就是個巨人,他在誤解中死去,卻沒有一句怨言。

也許現在再也找不出這樣的人了吧!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我也憐憫當今社會的人們,爲了利益可以不惜友情甚至是親情來換取。

冉阿讓的遭遇只是那是社會中衆多窮困人民的一個,時代在變,我們也在變。但我不想看到“悲慘世界”在當今社會再度發生!

《悲慘世界》讀後感心得感悟2

《悲慘世界》這本書讀完以後,整個人陷進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我被主人公冉阿讓的偉大精神所感動。冉阿讓作爲主人公,他有十分曲折的經歷:首先是渾渾噩噩的流浪,有功成名就市長的時候,有被追殺的逃亡時期,有隱居的時期。他本是一個普通人因爲家境逼迫,偷了一個麪包,而被關押九年,他本是個無罪人卻被殘酷的現實給毀了多年的痛苦監獄生活使他變成了野獸從而失去了人性。

後來他越獄了。他穿着破破爛爛的衣服走在街上所有人都避着他,視他爲細菌。當晚他留宿在涅迪主教家,他居然想殺了涅迪主教,只是爲了偷走他家的銀燭臺和盤子。但是主教寬恕了他,放了他走。後來他當上了某市的市長,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也爲市民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警察沙威卻不肯放過他。

成爲市長的冉阿讓被稱作馬德蘭先生。他爲人非常正直仁愛。他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後都做着正義的事,對於這點,我非常尊重。

一個人能把自己的利益奉獻給別人,只是很偉大的。從一個犯人到一個讓人尊重而且善良的人能爲別人服務的人,冉阿讓做到了這種轉變。這體現一種人文精神,是對人道德的歌頌。然而這部世界名着,他卻可以把世界中人性的各種改變盡收眼前,讓我不得不驚歎人性的微妙,更讓我爲雨果這位文學巨匠寫上佩服二字。不得不感嘆當時階級社會對窮人的殘暴;也感嘆人們你與我詐的陰險;作者雨果把法國人底層人民的苦難,歸之於法律所照成的社會壓迫。整部小說的目的就是揭露這種社會壓迫使人間變成地獄。

在《悲慘世界》這本書裏,貼現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也體現了對黑暗社會的不甘抗議。但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的慈善之人,傳承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更多人蔘加到這個隊伍來助人爲樂,見義勇爲。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嗎,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我們能創造出和諧的社會。

《悲慘世界》讀後感心得感悟3

“他活着,儘管命運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離去……”合上書,看着檯燈下淡黃的光暈,彷彿看到,夕陽下,那滿頭白髮、歷經滄桑的冉阿讓,攜着美麗的柯蒙特,旁邊跟着馬呂斯,緩緩走向了遠方……

冉阿讓擁有健壯的體魄,聰明的大腦,本該擁有屬於他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命運偏偏讓他生在了一個悲慘的時期,註定了他悲慘的命運。

爲了一塊麪包,被關進了監獄十九年,人生中又有幾個十九年?悔嗎?不,生在這樣悲慘的時代,如果不去偷,只能被活活餓死!正如畢爾貢太太說的:“只有世上的痛苦是便宜的,它一文也不值,這世上的痛苦!”被逼無奈之下,冉阿讓鋌而走險,砸碎了玻璃櫥窗,偷了一塊麪包,被當場抓住,胳膊鮮血淋漓,彷彿綻開的罌粟花。爲了活命,他斷送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恨嗎?這個社會剝奪了他多少東西,他的家,他的自由,他的青春……是的,他恨啊!出獄後的冷遇、辱罵、不屑,更加激起了他的怒火。他想用自己的行動,瘋狂報復這個社會。可是,他敲開了卞福汝主教家的大門。這個慈祥的老人,用信任和溫暖,將他從人生的歧途中重新拉回了人生的岔道口。選擇做一個善人,還是惡人?他彷徨了,猶豫了。夜空中,那對主教贈送的銀燭臺閃閃發光,冉阿讓嚎啕大哭,最終,選擇了原諒這個社會,做一個善人。

風光嗎?爲了重新做人,冉阿讓改名馬德蘭,靠着幾百法郎白手起家,引發了一場變革,最終成爲了百萬富翁。新的生活在向他招手,光明彷彿照在他身上。可是爲了無辜的人,他迫不得已,承認恢復了冉阿讓這個身份。幸福的生活再次離他而去。空有百萬家產又如何?爲了完成芳汀——這個偉大的母親的遺願,他決定,把芳汀的女兒柯蒙特接到他身邊吧!生活也算有了念想。

他終於有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他像父親一樣撫養着柯蒙特,人生中第一次,生活中有了親情。柯蒙特逐漸長大了,與馬呂斯相愛,最終嫁給馬呂斯。而馬呂斯,卻因爲一些誤解,不太喜歡冉阿讓。誤會最終解除了,而冉阿讓,卻已是彌留之際了。

還有遺憾嗎?看着已經成長起來的女兒柯蒙特,他已經沒有了遺憾了啊!在這個悲慘的社會中,能夠活着,有親情,是件多麼幸運的事啊!銀燭臺上的蠟燭燃燒着,光影綽綽,在黑暗中,是唯一的溫暖。恍惚之中,冉阿讓在那燃燒的黃色光影之中,彷彿又看到了卞福汝主教那慈祥的面龐。我已經儘自己所能了,不知道主教對我是否滿意?冉阿讓想。

他死了?不,他溫暖的靈魂還活着。一個高尚偉大的靈魂緩緩上升,也許,天堂上,慈祥的卞福汝主教正張開白色的羽翼,迎接着他的到來,輕喚一聲:“我的兄弟……”也許,那纔是冉阿讓的家。

《悲慘世界》讀後感心得感悟4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這寧靜的黑暗裏,冉阿讓結束了一生的痛苦與磨難,滿載欣慰與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緩緩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的心似乎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讓永遠的走了,卻留下了他光輝聖潔的靈魂,回想起他一生走過的坎坷艱苦,不得不讚嘆那是一部傳奇——爲偷一塊麪包,他服役9年,當他終於獲得了自由,卻不能被這個社會所接受,走投無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讓的一生由此而改變。

幾年後的冉阿讓發跡成了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忘教主的仁慈和善良,常常對窮苦的人施以援手,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運卻讓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終身監禁的帽子,但是命運嘲弄了他,他不顧再次戴上越獄的罪名,逃了出來,爲的就是爲了完成芳汀的遺願,從德納第手中救出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小珂賽特……在法國革命的戰場上,在槍林彈雨中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馬呂斯,在女兒有了歸宿後,帶着贖罪的愛與欣慰長眠。

什麼是人性的美麗?善良的主教告訴了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讓從一個心存歹念的囚犯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對於萬物的博愛之心感召了冉阿讓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讓做了一生的逃犯卻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寬容與言傳身教,支撐着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愛制“惡”造就了冉阿讓這一爲大靈魂。他的身上散發着人道主義的光茫。

小說以冉阿讓爲線索,反應了法國大革命前不同階級的人民的不同命運,而芳汀和珂賽特的悲慘遭遇,揭示了窮苦人民的悲劇,讓人心痛不已。作爲一個母親,芳汀每天不辭辛勞的工作,僅僅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迫於壓力,他不得已將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但是德納第卻只把珂賽特當做騙取錢財的工具,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卻沒能見到女兒最後一眼。但是正是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

雖然《悲慘世界》已成爲那個時代的標誌,但它並未被這個時代所遺棄,它永遠散發着人道主義的光芒。我們這個世界,何嘗沒有像芳汀一樣窮苦的人民?何嘗沒有像德納第一樣唯利是圖的小人?何嘗沒有像教主一樣博愛的人?何嘗沒有像馬呂斯一樣爲愛癡狂的人?也何嘗沒有像冉阿讓一樣改過從善,成就一翻偉業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個時代的追求與信仰。

雨果走了,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光明與自由,仁愛與善良,他的思想將成爲一代又一代的理想與追求。

《悲慘世界》讀後感心得感悟5

一個週日的早晨,我來到靜謐的金陵圖書館,欲在滿屋的書香中找尋一本我神往已久的書。在外國文學區,我抽出了《悲慘世界》,來到潔淨的桌椅旁安靜的閱讀,在我的身邊坐着一位頭髮花白的老者。

我沉浸在書的世界裏,遇見了冉阿讓、沙威、米里哀主教,遇見了芳汀、珂賽特、馬呂斯和他的朋友們。那一段段瑰麗的故事,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黑暗的世界被熱情的文字描述着,不停撞擊着我的心靈讓我身體發緊熱淚盈眶!

我看見冉阿讓——一個伐木工的兒子,自小的孤兒爲了養活幼小的侄子而去偷了麪包,坐了19年的監獄。又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市長,幫助了太多的人!他說米里哀主教是“天使”。我卻覺得他纔是天使,是個傳奇!悲慘的命運無法使這個堅毅的人倒下,而是讓他站的更高更穩。所以在他最終離開時,我悲傷的無以言表!這時我身邊的老者告訴我:“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冉阿讓有着比海洋比天空最寬闊的胸懷。你看在某個黑暗的地方,有個巨靈張開他巨大的雙翅,在等待着這個靈魂。”

沙威應該是《悲慘世界》中最悲劇的人物。他一生只活在兩個詞語中——“警惕”和“監視”。他一生都在做保衛社會的人,並且做到他認爲的最好和最徹底。他應該不是一個壞人,只是他堅持的是當時那個黑暗社會的所謂“秩序”。他的良知被黑暗所矇蔽,成了政府無情的工具。當最後他和冉阿互助互救時,冉阿讓的原諒讓他驚愕,自己的原諒讓他害怕,他認爲找不到自己了!他認爲只有一個辦法可以拒絕明天,那就是死去。他的信仰崩塌了,他筆直的身體摔進無邊的黑暗的塞納河中。這時我身邊的那個老者又告訴我:“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着廝殺着,這就是我們爲之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

貴族青年和他的朋友們舉行起義,他們想要改變這個黑暗的世界。可是革命失敗了,他們在那樣的年紀就死去了,多麼遺憾啊。但那緊鎖的門窗,麻木又冷漠的觀望,裝睡的人們是無法聽見起義者在廣場上的呼喊的。革命先驅者被人們的遺棄讓我悲憤莫名!我身邊的老者卻對我說:“人的兩隻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良心的覺醒是因爲靈魂的偉大。”是啊,那是他們的信仰,我彷彿聽見了他們內心的吶喊:這個世界在黑暗過後必是光明!

我在圖書館裏待了整整一天,感受着《悲慘世界》帶給我的矛盾與震撼,它在講述着主人公們的孤獨和困苦的同時,卻又時刻讓我感受到他們相互溫暖擁抱着度過黑夜。它表面上描寫着社會的黑暗,卻又在暗地裏不斷播撒着愛的種子,訴說着愛的溫潤。它讓所有人在墮落中掙扎,卻又在掙扎中救贖,一切爲了光明!

“嗯,小姑娘,你是對的!”身邊的老者微笑的看着我。“謝謝您,雨果爺爺!”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