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

讀後感1.64W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

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讀罷整部《儒林外史》,好像是看完一卷長長的畫卷,而那上面畫着的是衆生相。小編在這裏給大家帶來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五篇,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1

最近我正在讀一本名爲《儒林外史》的書籍。其中,一個片段叫做《嚴監生壽終正寢》,讓我不禁深深陷入了思考……

故事講到了嚴監生病倒在牀上,病情十分嚴重。醫生說:“嚴監生這個病,已經無法下藥了,只能等他慢慢地死去。”管莊的都把家人叫過來。晚上屋子裏擠滿了人。嚴監生從被子裏伸出了兩個手指頭。大侄子說:“是不是有兩位親人沒有見過?”二侄子說:“是不是有兩筆錢,沒有取出來?”奶媽抱着哥子說:“是不是優良未久子沒有見過?”嚴監生的妻子說道:“爺,我懂得,是因爲點了兩根燈莖,是嗎?”嚴監生,這才點了點頭,最後眼睛就閉上了。

現實中我也曾遇見過這樣一件事。那個時候,我的爺爺臨走前,許多親戚家人圍着他。他們都說:“老爺子,你可千萬不要走啊!”老爺子張了張口,但是聽不見聲音,不知道說了是嗎。大姨就猜說:“是不是這牀睡得不安啊?”二姨說:“是不是被子沒有蓋好,太冷了?”奶奶問:“老頭子,是不是燈點着,怕費電?”爺爺點了點頭,閉上了眼睛。

這樣一個嚴監生,活着時極盡勤儉,到臨終之時,仍然如此。何等可悲!可是大多數人不都這樣嗎?不長的生命,活得扣扣索索,對自己不寬待,對他人亦然。請善待這幾十年的生命,周遭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2

“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此爲魯迅先生對文木老人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評價,可見此書成就之高。我讀罷全書,果然覺得回味無窮,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說的人物,他是和陶淵明一樣的真隱士自風流,讓世人爲之景仰。

“隱而不仕”四個大字可謂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但是既已成大器,又爲何不從政呢?以他的才華,榮華富貴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這個縈繞在我心頭的問題使我困惑不已,很是不解。但通讀全書,答案便可顯而易見了,貪官當權,小人得志,社會顛倒黑白,人民苦不堪言,爲保節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故隱而不仕。而這一行爲便與之後粉墨登場的假儒士顯得格格不入了,但優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假儒士們個個勢利、貪婪、刻薄,而王冕淡泊名利,潔身自好,是一個真儒士、真讀書人也。

再回望王冕的童年,便更爲其能夠成才而嘖嘖讚歎了。幼年喪父,母親以針線活爲生,而王冕讀書的費用又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不久後,王冕不得不輟學,爲人放牛,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但王冕並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以節衣縮食省下錢財託人購得圖書自已鑽研。其好學的勁頭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

可是,真正讓王冕名聲赫赫的卻並非讀書,而是作畫。

話說當天,烏雲密佈,須臾大雨傾盆,正值夏日,荷花正豔,分外妖嬈。雨過天晴,露珠在荷葉上肆意滾動,紅綠相袂,陽光照耀,美麗動人。王冕見了,好生喜愛,於是便心生留住之意,可又能奈何。思來想去,倏然間靈光乍現,何不以畫定格此美景。

寒來暑往,持之以恆,畫枝終成。所畫之物,栩栩如生,令人歎爲觀止,撫掌叫絕。

漸漸,王冕名聲大噪成爲十里八鄉有名的畫師。地主官僚都欲購其所畫,但他不爲五斗米折腰,從心而作,不畏權貴,也不在意官爵,頗有陶公之風範。元滅明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訪,擬授王冕官職,但王冕並未接受。而那些假儒士與王冕是截然不同的,他們虛僞無立場,以隱博名,將錢財視爲摯愛,拋棄尊嚴,真是可悲啊!

除此,王冕之孝也是感煞衆人,親奉湯藥牀前伺候母親六年,又墳前守孝三年,且嚴遵母親遺囑:世不爲官。他也成爲世人舉孝廉的楷模,被競相效仿。

王冕的一生並非大富大貴,但他無懼權貴,忠守孝道,淡泊名利,自在灑脫,將自已的情感全部寄託於書畫作品中,是一個真儒士。這也坐實了他在小說第一回的原因。而每當憶及此書,我都不得不想起王冕,他的一言一行,至今都是我們爲人處世的標杆啊。真的隱士無須榮華傍身也自成一代風流人物。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3

孟子曰:“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觀念,每個人都先天擁有良知,區別在於我們後天還能否堅守。因此,做人應當堅守良知。讀罷《儒林外史》,那些躍然紙上、性格各異的人物帶給我們的正是對“堅守良知”的種種思考和認識。

堅守良知,應是在誘惑面前,堅持原則。然而,吳敬梓筆下的衆多士人官吏們卻自私自利,經受不住種種誘惑,拋棄了原則,喪失了良知。按照清代科舉制度的規定,優貢是應憑所謂優良的品行來決定應舉資格的,而書中的兩個優貢:一個是匡超人,專幹包攬詞訟、假造文書、冒名代考等事,還在賭場中抽頭得利……這樣一個儒林惡少,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另一個是嚴貢生,他橫行鄉里,狡詐無賴,無惡不作,這樣一個劣紳,竟被周學臺推舉爲“優行”,又替他“考出了貢”。當兩個臭名昭著的儒林敗類和代表優良品行的“優貢”聯繫在一起,這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實在令人唏噓!

堅守良知,就是在壓力面前,敢於擔當。“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吳敬梓寫王冕,寫他“嵌崎磊落”,寫他寧願逃跑也不願做官。王冕正是作者所肯定的上上人物,面對酷虐小民的時知縣的威壓,他冒着觸怒危素的風險也不與這種人來往。終其一生,王冕行正坐端,不慕榮利,不隨流俗,蔑視功名富貴,講求“文行出處”。他曾對鄰居秦老爹道:“時知縣倚着危素的勢要,在這裏酷虐小民,無所不爲。這樣的人,我爲什麼要相與他?”正因王冕有着強烈的正義感,有着正確的是非觀,有着很強的公平心,才能不畏強暴,不計得失。無獨有偶,看似離經叛道的杜少卿,因爲尚存良知,不甘受腐朽的禮法約束,也不與庸俗生活妥協,成爲一個頂天立地,敢作敢爲的人物。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志毋虛邪,行必正直”,“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人只一念貪私,便削剛爲柔,塞智爲昏,變恩爲慘,染潔爲污,壞了一生人品”……一個人若能將堅守良知作爲一生的信念,就可能鑄造出人格的豐碑。待人厚道的“真儒”虞育德和閉門讀書、不願爲官的莊紹光,他們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市井四奇人,他們淡泊名利,自食其力,雖然只是平民百姓,卻心存良知;又有牛老爹和卜老爹的相助相恤,伶人鮑文卿對貧苦手藝人倪霜峯的照拂,甘露寺老僧對寄住寺內的牛布衣的照顧……儘管如牛浦這樣欺世盜名之人也不在少數,但能堅守良知之人卻畢竟給當時的污濁世界增添了亮色和希望。

懷着一顆虔敬的心來仰視這樣的人格豐碑,在漫漫人生路上,堅守住我們的良知。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4

一輩子下來終落得一個罵名,被所有人唾棄、鞭撻。

沒有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也一定會知道嚴監生是吝嗇鬼、不知足,他那兩根燈芯的故事想必也是衆所周知的。我們看看百科詞條裏對他的描述:“嚴監生臨死前的片段《兩莖燈草》還被納入國小5年級下冊的語文書,依據這篇文章,一般將其解讀爲‘中國經典的吝嗇鬼形象’。在人們心中,他就是這樣一個被諷刺的人。

可是誰解其中味。嚴監生從出場到斷氣,只有短短一回之長。嚴監生的出場是被狡猾奸詐的弟弟嚴貢生拖出場的。嚴貢生在民間憑着巧言舌辯佔了不少便宜被人告上衙門,便離開都城躲避官司。而收拾這個爛攤子的,就是他的弟弟嚴監生。嚴監生家家財萬貫,是當時的富豪,大手一揮,十九兩銀子給了府上的人,這案子就擺平了。十九兩銀子,這要是對一個吝嗇鬼來說,簡直就是要了他的命啊!但是書中對嚴監生應有的“猶豫,躊躇”隻字未提,他是不假思索地就掏了腰包。

嚴監生老婆臨終時,交代他不要花太多錢辦喪事。話不多說,看原文:“議禮已定,報喪出去。自此修齋、理七、開喪、出殯,用了四五千兩銀子,鬧了半年,不必細說。”這是一個吝嗇鬼應有的作爲嗎?絕對不是。假如我是在斷章取義,那誰又會在自己老婆身上花費如此之大的功夫,毫不猶豫地花出四五千兩銀子、耗盡半年時間來辦葬禮?一個吝嗇鬼只會隨便找一個土坑埋了插朵花,這就是事實。事後還爲了討好二位王氏大哥將來能照料家庭,又是大手一揮,一人一百兩:“因把小斯都叫出去,開了一張廚,拿出兩封銀子來,每位一百兩,遞給二位老舅:‘休嫌輕意。’”有人可能覺得,嚴監生是不是在虛僞呢?不是。虛僞表現在面子上,而嚴監生對待這些事的態度,週週到到,不懷私心,沒有人會虛僞到這種程度。

嚴監生闊不闊?闊。可是他對於自己,又不闊。

他自己縱腰纏萬貫,卻連塊豬肉也捨不得買;即使有千金萬銀,也還是不忍心看那燃燒的兩根燈芯。嚴監生的缺點就在,他捨不得對自己好一點。他無私地對別人好,但就是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一點金錢。平時捨不得吃豬肉,生病了還捨不得吃人蔘。

可惜,爲善的不見得福壽安康,爲惡的也沒有必遭天譴,嚴監生死後,唯一的兒子也因天花不幸夭折,續絃的趙氏原本想要過繼長房的侄子,卻反被長房的嚴貢生仗着長房長子的身份奪去了家產,嚴監生一輩子受制於長房,即便是臨死之際挑取了一根燈芯,也沒能讓自家的孤兒寡母擺脫這一命運。吳敬梓先生讓嚴監生在臨死之際挑去那一根燈芯,所描繪的或許並不是一個吝嗇至死的守財奴,而是一個被宗族禮法壓制了一生的可憐人最後的反擊。可惜,一切最終還是以悲劇收場。

其實在嚴監生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他受着大房(哥哥)的氣,出手卻不吝嗇;他亦可以爲了老婆孩子赴湯蹈火,可惜這個社會上太多太多事情逼迫着他只能用金錢解決。趙氏(後妻)勸他道:“你心裏不自在,家務事就丟開了罷。”他說道:“我兒子又小,你叫我託哪個?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我真心佩服嚴監生在家庭面前的處世能力,他上能對付的了官府,中能討喜好大哥大舅,下又不忘了作爲家裏頂樑柱的本分做家務。這是他對家庭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感,他命令着自己需要對身邊人負責,不只是把社會上的人哄得穩穩當當。

我看到嚴監生就這麼嚥氣的時候,心裏悵然若失,這是我讀《儒林外史》以來第一次有這麼大的感觸。雖是虛構人物,幾百年來也揹着沉重的輿論枷鎖,難以翻身。細細品味這個角色,感受到的是無力與遺憾。

現在,我想爲嚴監生“翻案”。

儒林外史讀後感心得體會5

暑假裏,我讀了清朝文學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在書中,他爲我們展示了各種人物,他們身份不一致,社會地位不一,有吃祖宗飯的嚴貢生,有被科舉考試逼瘋的范進,也有不與封建社會同流合污的“四大奇人”,如才華橫溢的王冕、會寫詩詞的裁縫荊元等。

我最敬佩書中的沈瓊枝。她是一位教書人的女兒,是一個有見識、做事大膽的人。在她被騙做鹽商小妾時,她不卑不亢、沉着冷靜,把他家裏的金銀器皿、珠寶首飾等打成包裹,買通丫環,偷偷逃跑了。她逃到南京,以賣文爲生。其實在封建時代,婦女在社會上是很難依靠自己立足的,但沈瓊枝堅信做人貴在自強自立,她不貪戀鹽商的奢華生活,大膽出逃,靠自己的雙手生活,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生活中,只有自強自立才能自尊自愛,如果依附於他人而生活,看似佔了便宜,無憂無慮,卻是前景堪憂。當今社會上有不少“富二代”“巨嬰”,他們坦然享受着家庭的優越生活,一旦“大廈傾”,他們將何去何從。比如劉思琦,這姑娘的行爲真令人無語。2017年,她作爲“青春的痛點”城市主人公,參加芒果TV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變形計》的錄製,她的故事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直呼“編劇編得太假”,然而她的故事卻是真實的。她看上去和普通的16歲小女生差不多,很開朗很愛笑也挺喜歡打扮,但是在家人的眼中,她卻是個“小惡魔”。怎麼說呢,她可以用“生活不能自理”來概括,要家人餵飯、穿褲子、卷褲腳等,且花錢任性無度。

此類靠吃祖宗飯的人,未來如何靠自己的雙手在社會上立足?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家庭條件較好,但這自強自立的精神一定要傳承下來,它會引導你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緊隨社會發展的步伐。現在的社會拒絕“巨嬰”和“富二代”,提倡“少年強,則國強”,需要的是自強自立的青少年,所以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從自我做起,爲將來成爲獨立自主的社會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