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多篇

讀後感2.24W

【前言】《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多篇爲本站的會員“泠珏術”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多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怎麼寫?《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篇1

合上這本《三國演義》,我的心情難以平靜下來。一場場無比精彩的戰鬥與故事;極有個性的人物,使我的大腦久久地難以忘掉。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裏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其中最的還要數“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這兩大戰役了。

在這兩大戰役中,曹操與劉備的兵力都佔優勢,可雙方都敗了,曹操是被周瑜火燒了戰船,而劉備則是被陸遜火燒了營地。雖然結果都失敗了,但相比之下,劉備卻遠不如曹操樂觀。想當初曹操在回城的路程中受到劉備手下的阻攔,但他卻在危難時刻哈哈大笑,還笑着說:“北方還是我的。”而劉備在回去的路上沒有人阻攔他,他卻覺得自己無顏回到都城內,最後病死在了白帝城。這兩個人都是失敗,可結果爲什麼不一樣呢?因爲曹操的想法是樂觀的,劉備的想法是悲觀的。就像兩個人走在沙漠裏,兩人同時看到了半瓶水,悲觀的人心想:“就半瓶水,還不夠我喝呢!”便走開了。而樂觀的人卻想:“這可是珍貴的半瓶水呀!這麼多的水應該足夠我走出沙漠了。”然後,他開心地喝了下水。結果沒喝水的那個人渴死在了沙漠裏,而喝下水的人則走出了沙漠。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樂觀往往會給生活帶來陽光,而悲觀卻讓你對生活充滿絕望。

《三國演義》讀後感篇2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我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爲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爲人處世之道。它講述了從東漢未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着之一。這本書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故事敘述的有聲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周瑜,有陰險狡詐的董卓、曹操,還有英勇善戰的關羽、劉備、張飛、趙雲等。

關羽、劉備、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後,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無眼哪!後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他們三個人都是英雄豪傑。劉備是皇室後代,父親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軍,爲天下百姓着想;平時關羽也是英雄,他因爲憤憤不平而殺了家鄉的解良惡霸,所以也來投軍;張飛雖然說是個急性子,但是他從不向無能的人投靠,對自己的結義大哥二哥聽命是從,也爲百姓着想。所以,他們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僕,爲人民服務。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他,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心裏就不這麼想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的去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喜歡去幫助別人的好孩子。

《三國演義》讀後感篇3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三國演義》,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羅貫中。書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人物:劉備、諸葛亮、孫權、曹操等等。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爲他足智多謀、胸懷大志,現在讓我給你講講《草船借箭》的故事。

當時,因爲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利用一次機會陷害諸葛亮。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如果諸葛亮十天之內造不出,就軍法從事。然而聰明的諸葛亮知道這是周瑜詭計,就對周瑜說三天即可。諸葛亮的好朋友魯肅知道後來勸說諸葛亮放棄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諸葛亮卻讓魯肅放心,並向他借來了二十隻船隻,六百名將士、青衣、稻草。前兩天諸葛亮什麼也沒做,第三天夜晚江面上突然起了大霧,諸葛亮命令將士馬上開船出發,前往曹操的水軍大營,行進汁曹操大營前,他命令所有將士擊鼓大叫,裝作攻打大營的樣子,曹操因爲大霧,無法看清楚,不敢輕易出兵,只能命令士兵用弓箭擊退來犯之敵。頓時,箭如雨下,成千上萬支箭向諸葛亮的船隻撲來,不一會二十隻穿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諸葛亮看後,大笑,命令所有船隻返航,後來經過清點,共計有十多萬支箭,順利完成了任務。

聽了這個故事後,是不是覺得諸葛亮足智多謀,越來越佩服他呢,即避開了周瑜的無端加害,又順利的完成了任務。做人一定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三國演義》讀後感篇4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爲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可能是因爲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篇5

說到漢朝末年,漢靈帝越來越殘暴,導致爆發了強大的農民起義,自己逃到北岸的哪裏去都不知道了。後來,冒出來很多英雄,也有幾個奸雄。下面我慢慢給你們介紹。

有一人,他姓劉名備字玄德,結拜兄弟有張飛、關羽。那張飛,字翼德,只有個長子張苞。那關羽,字雲長,有義子關平,兒子關興、關索。軍師有孔明、龐統。其他人麼,還有孫堅將軍、曹操奸賊等。

當時天下大亂,曹操到了北岸,做了漢獻帝丞相;劉備到了荊州,投奔劉表;孫堅來到江東,開創了東吳。後來,劉表、袁紹等幾個人都被曹操奸賊給殺了,再隨着周瑜火燒赤壁,三國鼎立的局面終於形成,分別是蜀漢、曹魏、東吳。

後來,司馬昭滅了蜀漢,司馬炎滅了東吳。三國歸晉,整個三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有一次,我對我爸爸說:“爸爸,你知道我三國時代我最恨的是哪件事情嗎?”“什麼事情?”爸爸問。“那我就告訴你吧。”我笑呵呵地說,“關羽把曹操放了!否則的話,北方就平定了!”爸爸聽了,哭笑不得。

《七步詩》大家都熟悉了吧?其實呢,曹操也是個詩人,寫過一首《短歌行》。

三國時期,我最喜歡的國是“蜀國。”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再是姜維,再是劉備。我先說明一下,我爲何喜歡孔明。

那是因爲,諸葛亮幾乎每次都打勝仗,我很佩服他的學問。單幅和司馬微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單幅說:“用我和他相比,就好像烏鴉比鳳凰一樣。”司馬微說“在我看來,或許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可以和他比一比。

一開始,關、張二人都不相信諸葛亮的才華,還開玩笑說:“先生爲什麼不請‘水’去?”後來在大敗夏侯惇時,才相信孔明的才華,說:“先生真了不起!”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戰爭是“馬謖大意失街亭。”馬謖不聽王平勸告,上山紮寨,結果被圍的水泄不通,士兵紛紛投降。諸葛亮因爲自已用人不當悔恨不已,後來揮淚斬了馬謖。

如果要問我三國時代我最討厭的人,那就是劉阿斗了。

三國時代,我只有一個不明白:爲什麼司馬懿能活那麼長時間?

還好現在沒有戰爭,不然,我們要受多少苦難啊!

戰鬥時期,成敗主要靠計謀,當然也要武將勇猛,能“文武雙全”。在東吳,孫堅是“武,”孫策是“武,”孫權“‘文武雙無’,”孫皓是殘暴的君主。周瑜是“文,”魯肅是“文,”呂蒙是“文,”陸遜是“文。”在蜀漢,張飛是“武,”關羽是“武,”黃忠是“武,”馬超是“武,”趙雲是“武,”孔明是“文,”龐統是“文,”姜維呢,卻是“文武雙全。”曹操那裏,司馬懿是“文,”武呢多看了《三國演義》後,我最想成爲三國裏的諸葛亮。我也希望我以後能成爲一個“文武雙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