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國中必讀朝花夕拾讀後感2021

讀後感2.72W

國中必讀朝花夕拾讀後感2021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想必大家讀完之後都有不少收穫。小編在這裏給大家帶來國中必讀朝花夕拾讀後感2021五篇,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國中必讀朝花夕拾讀後感1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書中的精彩片段。字裏行間爲我們體現出了孩童的天真,爛漫,純潔,無憂無慮,呈現出一幅幅自然的畫,供我們欣賞,這本書既是魯迅對往事溫馨的回憶,卻也是魯迅對人們理性的批判。

在《無常》一文中,“無常”雖爲鬼,卻也擁有善良的心靈。他去勾魂時,看母親因兒子死去而悲傷,便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上司閻羅王鞭打。魯迅以此批判了僞“君子”,而我們更應該真實,真誠的對待他人。

“高山流水”中便有一個絕佳的例子。伯牙與鍾子期因琴緣而成了知己,結拜了生死之交。伯牙在得知子期已離世後,砸了琴,並這終生不再彈琴。

我的目光繼續貪婪地在文字間穿行,讀到了最後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感動得差點落下眼淚。因爲他有多種選擇: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來祭奠他的知音,爲鍾子期創作出許多傳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尋找第二個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選擇了最痛苦的一種,到底是爲什麼?我想應該是真誠讓彼此成了知音,或不可缺。

我們交友,也應向伯牙一樣真誠待人。

不管是“三顧茅廬”中的劉備;還是天生耳聾,失明的海倫。真誠似一扇窗戶,讓黑暗中的人們感受光明;真誠如泉水,滋潤海倫的心田,帶他走出黑暗,迎接光明。

生活中,不正需要有更多向莉莎文老師這樣的人嗎?莉莎文老師帶着海倫用心去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不厭其煩地教他學習。不正是“真誠”塑造了一個新的海倫,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更是一個作家,一個有血有肉文學家嗎?

記得有一次,在課間休息時,我不小心扭傷了腿。一個同學走過來,扶着我去往醫藥室。過了一節課後,那個同學又走過來關心我的傷勢。我對她說了一聲“謝謝”,她不假思索的一笑,說這都是她應該做的。那一刻,我就好像向日葵經歷了風雨,偶爾隱匿的陽光,再來時更溫暖,令人驚喜。原來被人真誠以待,幸福就來得如此突然,互相幫助是我們本應該有的職責。受傷時同學擔心的神情,更是真誠的體現。

你發現了嗎?在這大千世界裏,任何生靈都可以讓你感受到它的真、它的善和它的美。清晨,微風拂過那枝頭的點點茸茸綠色,淡淡的笑靨。與牆頭上的夾竹桃一起,似唱響生命中最明快的樂章——真誠。這便是大自然毫不虛假的美,是質樸、真實的本質。這“美”在於“真誠”。

以誠相對,讓我們的生活更真誠,互相真誠來往。真誠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型;真誠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真誠是鮮花,送之於人手有餘香。

國中必讀朝花夕拾讀後感2

夜,深了。

一個窗前伏案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昏黃的燈下,他披着外衣,左手兩指間夾着一根菸,右手飛快地在紙上寫着,皎潔的月光,映着他的側顏,幾聲咳嗽,時不時劃破這寂靜黑夜。

他,是魯迅。

不知是多少個黑夜,中年的他回憶着昔日的往事,不知不覺,一本《朝花夕拾》從筆尖流出,引領着我們在時光長河中,追尋着他的記憶,也追尋着那時他身邊印象深刻的人。

長媽媽——真實的人性

她喜歡切切察察,睡相不好。“明天是正月七年級,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一個尊崇舊習俗,迂腐守舊的封建時期農村婦女形象躍然紙上。她還踩死了魯迅喜愛的隱鼠,更使魯迅不大佩服,甚至厭惡她。但她也有可愛真誠的一面:“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是魯迅對她大大改觀,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頓時對她充滿了敬意和感激。文章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更表達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愛和懷念。

在這篇回憶散文裏,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集中記敘長媽媽給他留下的兒時印象,把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無論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見得很好”的睡相,還是“煩瑣之至”的各種規矩和講“長毛”的故事,以至購買《山海經》,都是魯迅曾經親見親聞親歷過的。而阿長的這些瑣事則和“人氣”相連,給他精神上以鼓勵和安慰。同“名人名教授”相比,阿長固然是可尊敬的好人,但就國家民族的前途來說,魯迅並不把希望寄託在阿長似的人物身上。因此,魯迅寫阿長,不僅侷限在幼兒保姆這個範圍內表現她的性格美,而且把這種性格美同愚昧落後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性格美的光輝。這固然同所回憶的生活真實有關,但也證明魯迅並不是把阿長當作理想的人物來歌頌的。而這恰是魯迅筆下普通人真實的人性的反映。就如阿Q、孔乙己。

藤野先生——人生的指燈

“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藤野先生無疑是魯迅人生中的重要導師。

“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與前文所描述的藤野先生的衣着形成鮮明對比,這體現出藤野先生對工作極其認真負責。他的態度一絲不苟,不放過一絲細節,甚至連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來。他爲魯迅不信鬼神,肯解剖屍體感到開心,這是一位老師真心爲學生好的表現。

藤野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師,他對中國留學生的一視同仁,以及對魯迅孜孜不倦的教誨,使得魯迅對其充滿了敬仰和感激。藤野先生彷彿漆黑道路上的一盞明燈,雖微弱,但卻堅持着,爲過路行人帶來光明。他高尚品質,引領着魯迅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能遇見一個良師也是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幸事。就像海倫﹒凱勒在陷入無邊黑暗與無助時,莎莉文老師就像她生命中的一束光,給予她生活的勇氣和活下去的希望。又如徐特立,他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深受老師影響養成了讀書必須寫筆記的習慣。一個好的老師會毫無保留並孜孜不倦的將畢身所學教於你,能讓你受益良多。他就像茫茫瀚海中的一座燈塔,照亮你揚帆起航的遠方!

範愛農——脆弱的戰友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藐視。”這是範愛農。他是那時中國小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與魯迅初識,產生誤會,讓魯迅覺得“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可到後來,兩人重逢,一番深談,都對對方的瞭解更深一步。當範愛農談論到自己經歷“回到故鄉之後,又受着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現在是躲在鄉下,教着幾個國小生餬口。”體現出生活的打擊和社會的黑暗,泯滅了他最初的一腔熱血,讓這個倔強正直的知識分子對革命產生了失望。“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情況愈困窮,言辭也愈悽苦。”也許是生活的強壓,使他失去了希望和信仰,最終溺死在水中,也溺死在對幸福生活、革命成功的美好幻想中。

這也許就是範愛農和魯迅的區別,他們同樣對那是黑暗社會產生了不滿,但最終範愛農被挫折打敗,除非那時黑暗社會無數個手下敗將之一,可能也有環境逼迫的因素在,但他爲什麼不能再堅持一點,勇敢一點呢?反觀魯迅,他彷彿一個孤身奮戰的勇士,與最邪惡的黑暗作鬥爭,一次次的嘲諷、迫害,都沒有打敗他內心的信仰,反而越挫越勇,他像一枚冉冉升起的新日,以那耀眼的光芒灼傷國民黨反動派的權威,並以此喚醒那時麻木不堪的中國人。

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有的人稍稍努力後,遇到困難和挫折,便似打了霜的茄子般一下子墜落到了低谷,他們只會一邊羨慕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成功的人,一邊感慨自己遭遇不順,顧影自憐,最終一蹶不振,平平無奇。難道那些成功人士沒有經歷過低谷嗎?但他們咬着牙挺過來了,一步一個血印,最終攀上高峯。所以,是否能成功,只是看你有沒有在堅持一下的勇氣罷了。

人的一生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有些只是匆匆過客,但肯定總有幾個讓你感受頗深的人。他們帶給你的,或是知識,或是共鳴,亦或是挫折,但總能讓你受到啓發,豁然開朗。所以,要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人,他們會在你成長的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引領着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國中必讀朝花夕拾讀後感3

《朝花夕拾》這本書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與青年求學的歷程。在當中我也能想起我一些溫馨的回憶,比喻說在中的一句話:“哥兒,有畫的經我給你買來了!”

我想起了以前我的一本書《中華上下五千年》也是一樣的,我的第一本寶書,但也像魯迅先生一樣不知道哪去了,但我天天都也像魯迅先生一樣想着裏頭的一個個人物。

《朝花夕拾》裏面的一些故事其實不只單是講故事,如《狗貓鼠》寫了貓和鼠的秉性,行爲,寫出了那些正人君子的真面目;《二十四孝圖》抨擊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五昌會》批評了舊社會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對兒童天性的壓制與摧殘;《無常》描述了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的“無常”形象諷刺了那些打着“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述了作者自己童年在百草園的快樂,與在三味書屋乏味的學習生活,體現出兒童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揭露了封建庸醫害人的本質。

在這些讀物中,我看到了我小時候的倒影。我在六歲時還能玩玩小雞小狗,還能與朋友們一起遊戲,但在上國小時卻只能像魯迅先生一樣,ade我的小雞,和小鴨們,ade我的好朋友們,ade…………從此以後我並沒有像平常那樣能天天見天天玩。

魯迅先生寫的都是真理,生命誠可貴,真理價更高,追求真理是人的最高信仰,擁護追求真理之人是人們共同的責任。當真理如陽光般普照社會就會有希望。所以說,魯迅先生這種希望,像達芬奇這樣的曠世奇才,在人間就是少有的,達芬奇創造了《蒙娜麗莎的微笑》,那麼魯迅先生,是他創造了現在的社會,創造了現在的真理和人們。

國中必讀朝花夕拾讀後感4

魯迅常想在紛擾中尋找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他的童年猶如一棵梅花在河流旁快速生長,花朵紛紛落地的場景的美,流到鄉下,那花是又鮮豔又芬芳。魯迅的《朝花夕拾》跟他的內心一定是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魯迅的日子有歡喜又有痛苦,但都是給他留着那深刻而又完美的回憶。正如他的書《朝花夕拾》,就親筆寫了他的日子。

我讀者魯迅先生寫的散文,眼前彷彿看見了魯迅的童年的悲傷痛苦:那天晚上,魯迅的父親在地上保留着一口氣,衍太太讓魯迅把他爸爸叫醒,魯迅拼命的叫着,聲音震耳欲聾,他父親讓他不要叫,並且拼命喘氣,好一回才正常,魯迅又叫,叫到嚥了一口氣。

一切的感覺都是那麼痛苦,令人難受,因此我纔會感動。尤其魯迅天真的相信別人,讀起來讓人覺得魯迅先生又親切又十分不聽話。

童年是有痛苦的,是那麼令人難忘呢!我的童年也有痛苦的幾次經歷。我家在農村,一次,我的親人逝世,我什麼都不知道,一直在那拼命的叫着,就算有人阻止,我也不管理,他說別叫了,說話的低微表示他奄奄一息,好久才喘過氣來。我叫着,一直叫到他沒氣了,就在那坐無聲息。我很後悔,當年沒有給他一個平的環境。我就從那時開始,再也沒有如此瘋狂。

現在的時代,老師與父母已學業爲重,作業更是一大堆,我們哪有時間去管理這裏那裏的了。

童年已向我們一步步地離開,留下的也只是一些散落的記憶,還不如多讀讀記記《朝花夕拾》,體會魯迅的童年的痛苦與快樂。

拾起了朝花,就像拾起了父親死後的遺言,令我記憶非凡。

國中必讀朝花夕拾讀後感5

暑假,天氣格外炎熱,知了在樹梢喚個不停。而我,卻絲毫不畏懼那濃濃的暑氣。因爲,手中捧着一本《朝花夕拾》的我,已然沉醉在許多有趣的片段之中。在這本回憶性散文裏,魯迅給我們刻劃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樸實的長媽媽,貪玩好奇的小魯迅,和藹方正的壽鏡吾先生……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魯迅的父親。

提起魯迅的父親,大家一定會想到《五猖會》這篇文章吧。在文中,父親的形象是嚴厲、專制、古板和迂腐的。他會在孩子急切想去看迎神賽會的時候,忽然要求他背誦“無聊至極”的《鑑略》,令少年魯迅萬分掃興和痛苦。雖然,父親心中也不乏對孩子的愛,但他的所作所爲,卻扼殺了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在魯迅心中留下了永遠不能抹去的灰色。

在魯迅的父親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現代家長們的縮影。爲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愛和希望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我們經常會在培訓班或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幕:家長怒目圓睜,或厲聲呵斥,他們的孩子則可憐兮兮地坐在書桌前,愁眉苦臉、抓耳撓腮,捏着筆在作業紙上躊躇着什麼。這,便是現代教育對孩子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何嘗不是這樣!記得去年暑假,我不停地在課桌邊爲奧數而奮鬥着。假期本應是孩子與大自然嬉戲,與花和樹木作伴的時候,可我卻被迫面對着一摞厚厚的作業本發呆。那天,我正陶醉在“明天去旅遊”的美好暢想之中。忽然,一聲厲喝把我從夢中驚醒:“這100道題你要是做不完,就不許出去玩。”無奈,我只好提起筆,又在草稿紙上塗抹着那些百無聊賴的數字。一直到夜幕已然深沉,我才顫抖地放下了手中的筆。

百年前,魯迅就向壓制人性的封建教育發出了大聲地吶喊,進行了無情地批判和抨擊。可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仍舊被束縛在另一種扭曲的教育中無法自拔。十一、二歲的花季,應該像天空中飛翔的鳥兒一樣,充滿蓬勃的朝氣;而不是囚着的籠中鳥,失去本該擁有的自由。我們的童年應該如彩虹般斑斕,而不是在作業前只投下灰色的暗影。家長們也不應該是像魯迅的父親一樣,專制而刻板;而應該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們的立場想事情,做事情,讓孩子擁有一段充滿天性的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