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關於國中《圍城》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3.15W

關於國中《圍城》讀後感多篇

關於國中《圍城》讀後感1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的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的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爲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爲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裏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裏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裏,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絕對沒有。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甚至最後娶了孫柔嘉了,還要計較計較她的姨媽給他工作,使他失尊嚴……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爲他們近乎模範的舉躁,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爲舉躁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一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這就是我讀《圍城》從中得到的讀後感。

關於國中《圍城》讀後感2

在大談《圍城》這本着作之前,我想先說說錢鍾書這位作家,他的寫作方式奇特,可以說是獨具匠心,自成一派,常用漫畫式的筆法勾勒“衆生”,他以鋒刃的筆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幅幅神情畢肖的漫畫形象,使人未見行藏,便已看出人物的個性及作者的情感態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在《圍城》這部可以說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長篇小說中,他以幽默的筆法諷刺時弊,描摹人物世態,調侃“芸芸衆生”,凡是讀過《圍城》的人,無不被它那妙趣橫生的語言逗得忍俊不禁。用兩個字說,就是“幽默”。錢鍾書猶如一位冷靜超遠的旁觀者,運用各種機智的反語、雙關、諧音、對仗、警句格言,以及中外古今的典故、逸聞,紛至沓來,琳琅滿目。常使人笑中帶淚,淚中帶笑,風趣幽默。尤其是那精闢的比喻和蘊含深意的象徵暗示。使這本書成爲了中國今、當代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

每個作家的人物描寫都很講究,那在圍城中錢鍾書又是怎樣詮釋這一點的呢?

“鬍子常是兩撇,汪處厚的鬍子只是一畫……他只想有規模較小的紅夌尖角鬍子,不料沒有槍桿的人,鬍子都生不像樣,又稀又軟,掛在口角兩旁。既不能翹然而起,也不夠飄然而嫋。他兩道濃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壽星的眉毛競賽,彷彿他最初刮臉時不小心,把眉毛和鬍子一股腦兒全剃下來了,慌忙按上去,鬍子跟眉毛換了位置,脣上的是眉毛,根本不會長,額上的是鬍子,所以欣欣向榮。……爲了二十五歲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於是剃去兩縷,剩中間一撮,……這也許還是那一縷鬍子的功效,運氣沒壞到底。”

看到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畫,一幅活靈活現的漫畫就形象地浮現在讀者腦中了。作者在描繪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時,對他的歷史、思想、心理也一併作了諷刺,使他一亮相,就給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短短几行字就能讓人對文中的某一個人物描寫透徹,不得不說這是作者高深的寫作水平,而我身在重點高中,在未來的幾年裏也一定要努力學習,力求上進,在語文在門富有文學魅力的學科上猛下工夫。

在《圍城》一書中不僅有鮮明的人物描寫,還有各種調侃與諷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作者在調侃鮑小姐“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漏空白皮鞋裏露出塗紅的指甲”時,說她是“熟食鋪子”,因爲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列陳;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爲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爲“局部真理”。寫出了鮑小姐的行爲放蕩,惹得“那些男學生滿腔邪火,傷害及中國國體”。

諷刺的對象相當廣泛,無所不包,集中、概括、典型的對知識階層進行強烈的諷刺。

另外,作者還善於透視人物言行舉止的心理基礎,挑開蒙在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溫文爾雅的面紗,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出諷刺對象靈魂的醜陋,戳穿和嘲笑對象在言行舉止上的虛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閭大學就職的路途上所表現出的吝嗇心理就很有諷刺意味。啓程時,他搶着買低等船票,明明是爲了自己省錢,卻偏要撒謊騙取別人的好感。路途中,他因爲捨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藉口用別人的傘,他帶了一木箱藥品,準備在內地的學校賣個好價錢,卻不願意給一些仁丹於身體不適的孫柔嘉服用。因爲一包仁丹開封后就賣不到好價錢。但不給藥,又顯得過於小氣。左思右想,忽然靈機一動,記得前些天已打開一瓶魚肝油丸。雖然魚肝油丸比仁丹貴,但已開封的藥“好像嫁過的女人減了市價”。於是拿魚肝油丸,給孫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嘔吐。李梅亭這種吝嗇鬼式的怪誕心理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吝嗇心理活動中暴露出來,給人們以厭惡之感,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層層撕下來。這樣的諷刺,不同於疾言厲色的抨擊,而是通過客觀地揭示真想來達到幽默的效果。可謂於平淡中寓諧趣,至拙而又至妙,不失諷刺意味。

在《圍城》中這種精彩而又帶有諷刺意義的片段不勝枚舉,比比皆是,甚至有時看得我會會心一笑,感嘆作者用巧妙的筆法刻畫了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圍城》是一部讀來回味無窮的書。讀《圍城》,不但可以感受到沿途邂逅的驚喜,體會到妙趣橫生的比喻,更能咀嚼蘊含深意的象徵。它時而讓你笑,時而讓你哭,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才惘然若失的悲劇底蘊。

關於國中《圍城》讀後感3

《圍城》這部小說在高中能夠說就早有耳聞,一向很想去拜讀一下,然而由於高中時光的原因,一向沒空去讀,進入大學以後,最後有幸將《圍城》看了一遍,《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杯具。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我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以前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那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應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職責,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感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我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持續着一顆用心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21世紀裏,生活的圍城依然存在,在這個競爭激烈,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裏,不管是來自學習、工作,還是生活的壓力,都將人們置身在一堵又高又無邊際的圍城裏,對名利的追逐,對金錢的渴望,將人們壓得透但是氣來,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被爲外人羨慕爲象牙塔般的生活,但是很多大學生也被關進這座無形的圍城裏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在單純,人際交往變得複雜,學會了鉤心鬥角,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又面臨找工作的壓力,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大學生就註定要在這座圍城裏出不來呢?我認爲此言差矣,困在生活的圍城,大多數是由於自我將心置身在圍城裏面了,所以給心安上一對翅膀,就能飛出這座圍城,看到廣闊的天地。

所謂給心安上一對翅膀就是,將心態放好,給心靈減負,生活需要正能量,需要用心向上,而不是抱怨,對於人際交往,我想只有對於別人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別人也必須會對你以誠相待的,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樂觀向上纔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而對於工作,我想畢業既失業是對於那些毫無準備的人說的,因爲我堅信機會是有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只要你在大學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相信你的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圍城再高,只要我們能給心安上一對翅膀,我們就必須能飛出圍城,感受天地的磅薄大氣,創造完美人生。將圍城擊化解與無形之中。

關於國中《圍城》讀後感4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這是我看錢鍾書先生《圍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前段時光趁着無聊打發時光就把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粗略的拜讀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認真,但是感受挺深的。這幾天因爲要準備讀書交流會,所以又把這本書再次看了一次,兩次真的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個性是這次我感覺自我從書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書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能夠明白一點。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爲這只是被利慾佔據心靈的表現,之後縱覽全文之後,才明白,這句話是出自留洋學生,一個孤高清傲的女子,蘇文紈口中說出:她是在感慨感情與婚姻,同時也在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生好處……

小說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爲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和他有過關係的幾個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對於鮑小姐,他失敗於無力抵抗,對於蘇小姐,他失敗於優柔寡斷,對於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於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決定力。雖然說圍城存在,但大多數感情的圍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時,他也是承認自我的失敗的,當他拿到了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卻不肯以假亂真,實際上就承認自我做了賊,做人還是強勢一點好。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着圍城,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無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說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壓得我們透但是氣,我們出生開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能做的不是隨遇而安,我們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與命運作鬥爭,只有這樣,我們的這座圍城纔不至於是困擾我們,說不定能夠變成我們的烏托邦呢!

的確,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感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密切相關,看你自我如何取捨。人性本惡亦或是人性本善?這都交由我們自我去探究。

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持續一顆善良單純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自我想,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身處亂世,心亦不變”。我們此刻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嚐到社會的滋味。在學校裏我們也不能迷失自我,與人交往我們不能見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誠相待。我自認爲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不管是誰,我覺得只要我真心真義對你,時光久了你也會一樣對我。做人這樣,做事情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做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心存僥倖,必須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上方分配的任務。

書中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過洋,沒什麼理想,不善交際,一介書生,也很單純,這個故事到最後給我們呈現的無疑是個杯具,起初,我以爲方鴻漸和蘇文紈會是一對,可惜現實很殘酷,方鴻漸不喜歡蘇文紈。這讓我想起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對往往走不到一齊。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成了一對,他們都是很單純的,他們經常爲很瑣碎的小事爭吵,這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兩人都不願意認輸,小氣,斤斤計較,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大家都向對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我的脾氣,一旦在一齊,柴米油鹽,朝夕相處,矛盾自然爆發了,圍城心理,是人性吧,這也是這部小說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此刻80後結婚有多少是能如自我所願的,很多都有來自親友雙方父母的因素,最後都不得而終。其實我不夠資格在那裏說到感情,畢竟自我少不更事,但是自我身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必須發言權,他們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錢弄得不能走到最後。

看完圍城,我總有一種很壓抑的情緒,總覺得回味悠長。以後有時光必須再讀一遍,看看是否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是否能夠給我其他啓發。我也推薦大家能夠去看看這本書,說不定能夠讓正困於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關於國中《圍城》讀後感5

總的來說這部作品還是不錯的,既有扣人心絃的情節又有令人緊張的背景音樂,每個人物都十分生動,其中讓我最受感動的就是閻孝國,這個名字十分貼切的體現了他極度忠於效忠國家的特點(滿清),在影片中,閻孝國是一個大反派,但是很奇怪,當我看完整場後,我卻沒有厭惡或者憎恨這個人,第一點是他所說的:“報效國家,並無對錯。在他而言,他領導的也是一場保衛戰,一場狙擊意圖推翻滿清政府志士的保衛戰,既然忠於清廷,他就沒有錯。”

第二點閻孝國只殺他該殺的,並不是喪盡天良的冷血屠夫,從他他兩次放過了他的老師陳少白,儘管陳少白在閻孝國畢業時給予他“功課優秀,頭腦愚蠢,一介莽夫,難成大器”的評語,儘管陳少白幾次三番壞他大事,但閻孝國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絕不敢傷害老師。”儘管在影片最後陳少白給了他這位學生兩槍,但從閻孝國眼中看出他對老師並無恨意,並艱難的說出:“學生……已報國恩。”

能夠看出他至少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另外,在追殺途中閻孝國只殺了三個人,割了他辮子的劉鬱白(黎明飾),死抱住他腳不放的阿四(謝霆鋒飾),以及最後被他當成孫中山的李重光(李玉堂之子),其他的保衛者閻孝國只是用重手法打斷腿腳,並未取他們的性命,可見,閻孝國內心也不願意殘害自我的同胞,之前,他對陳少白說,正因爲學了西學,纔看到洋人的狼子野心,從之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來看,也印證了這一點,所以說陳少白的評語也未免片面了。

但我個人有幾個想不通的問題:

1、李玉堂好歹也是香港叱吒風雲的富商,在如此重要的保衛戰中,保衛者竟然全是自家人,包括報社職員、黃包車伕甚至自我的親兒子,即使那些能人牛人(如鐵扇大俠劉鬱白)也是最後關頭機緣巧合出現的,我就不相信他在香港混了那麼久,就沒只自我的武裝力量(在電影中連倆看大門的都沒有)?如此的超級富商竟然形單影隻,連老命都要豁出去,還賠了親兒子?

2、編劇把刺客當弱智了吧,一個掉包計加一個調虎離山計就能夠讓孫中山逃脫追殺安心開會了?也太離譜了,刺客眼睜睜地看着孫中山走進了樓,卻不衝上去圍剿,對整批革命志士們來個甕中捉鱉,非要在大馬路上大砍大殺(並且極其能耍酷,請看劉鬱白跟刺客火拼的前幾分鐘),如此高調的刺殺計劃,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3。最想不通的是搖搖欲墜的滿清政府派了支不入流的小分隊就敢跑到人家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去打打殺殺,當英國人都是豆腐做的,電影中說滿清政府向英政府施壓,要求警察撤離,屁!清廷真有這個膽,還會割地賠款?奴顏卑膝?早跟八國聯軍拼了,況且當時孫中山在國際上已經是極有影響力的人物,要是在英殖民地上被砍死,那英政府要承擔的國際輿論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一旦孫中山踏上香港的土地,英政府絕不會要求警察撤離,而是加緊維持治安,保證孫中山的安全(至少也得在孫中山走的那段路附近來個軍事警戒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