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700字多篇

讀後感2.65W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700字多篇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700字篇1

懷着好奇的心理,我閱讀了一度銷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餘華所講述的故事情節震撼到了,故事內容的荒誕和絕望是我沒有預料到的,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識,很多來自於曾引起媒體和網絡廣泛關注的新聞,只是作者通過以這樣虛幻的手法集中編排出來,還是讓我一下子感覺透不過氣來。

和餘華的《活着》相比較,從故事的取材上來說,《活着》寫的是歷史,《第七天》寫的是現在,人對當下的絕望肯定要比已經過去的更深。《活着》裏面死去的人都還有個地方安息,而《第七天》裏面卻是“死無葬身之地“。

看過這本書的人不會不熟悉,這些悲劇時時刻刻發生在網上和周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猜忌、貪婪和慾望造就了社會的殘酷。悲劇有的是純突發自社會:被強拆致死的鄭氏夫婦,車禍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爲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李青因爲楊飛的貧窮出走但陷入騙局自殺,鼠妹的爲情自殺,伍超爲鼠妹的墓地籌錢而死,張李二人的兇殺以及張剛父母的挾兒子以令警察局等等。死後的世界同樣是分等級的。在殯儀館裏,有錢有權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讓領導先燒。沒有墓地的亡靈們只能去往“死無葬身之地“。來到“死無葬身之地“的亡靈們都帶着悔恨或是遺憾,但在這裏卻拋開了這些,獲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寧,就連生前針鋒相對的仇家也在這裏結成了不離不棄的夥伴。這個地方讓這部小說有了一些溫暖的色彩。雖然是一部描寫死亡的小說,我卻覺得它是餘華作品中最溫暖的一部。作者似乎想借“死無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們的靈魂,

但如果只是講這些,那就是社會新聞雜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餘華讓善良和真情在這些沉重醜陋的現實掩埋中伸出了一雙手,楊金彪與楊飛的父子情是本書中最大的亮點:雖然楊飛是撿來的,但楊金彪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位養子。楊飛與李青的愛情,也因爲一個是“永遠愛“,一個是“仍然愛“,而被隔絕在美好的未來想象之外,當一個漂亮姑娘想要去看世界的時候,再好的男人也擋不住。即便如此,兩人之間還是有愛有掛念,這也許就足夠了。鼠妹的感情雖然幼稚,但餘華還是給予了很大的憐憫和同情,讓她在死後瞭解到真相,淨身並第一個離開了“死無葬身之地“,也可以說是一個祝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裏都一樣。“這是譚家鑫對女兒的寬慰,還有張李二人的吵鬧作伴,以及鼠妹與嬰兒們的歌唱。通過這些,作者想要表述的可能就是,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裏,去信任親情、友情與美好,是我們生命仍然存在的依靠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700字篇2

《第七天》是當代著名作家餘華於2013年初出版的一部小說。小說以時間爲線索,記錄了主人公楊飛在七天內的所見所感,寫出了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一些現象,有房屋強制拆遷,對官僚主義的批判等等,大多數還是發生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一些很細微的事情,並從這些末梢中提煉出了很多東西,有愛情,親情,社會情,當然,還包括一些很曖昧的,我們都說不清的東西,比如我們這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還有很多,下面請我一一道來。

以前我一直在尋找可以全面闡釋21世紀社會的作品,現在,我找到了。 並且不負所望,這部小說使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從我讀完這部作品,到現在,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們社會的這些變化,還有相對應的我們個人的變化。我個人認爲,餘華的這部小說,闡釋了三大主題:親情,愛情和社會情。

小說的開篇就是一個已經死去的人,面對一個霧氣朦朧的世界。身邊每天都發生着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人出了車禍,有商場發生火災,還有人跳了樓……然而,在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楊飛回憶了他的養父楊金彪——一個樸實善良的鐵路維修工人。他的生母在火車上意外產下了他,並從廁所掉了下去,而單身漢楊金彪撿到了他,從此他就養着這個孩子。把這個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裏,給他餵奶粉,喂水,甚至於織毛衣。讓我最感動的是其養父爲了他放棄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這個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楊飛丟在河畔街,所以當他看見這個小小的人兒用樹葉把自己全身都蓋住,用來保護自己的時候,他反悔了,自責了。這種對良心的檢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說,這種品質,是彌足珍貴的。這種愛,是大愛。是隻有親情的力量纔可以創造出來的愛。

小說還提到了一種情——社會情。小說在看似無望的社會裏,給我們提煉了這樣一種價值觀。比如主人公的養父楊金飈,生前兢兢業業,勤奮,努力的工作在鐵路一線上,不求更多的回報,樸實地做人,做事。並且,在他死後,他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以他自覺地當起了侯燒廳的工作人員,這時候,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實現,所以,最後他是幸福的,是滿意的。還有李月珍夫婦,也都是非常善良的人。李月珍奮力給二十七個嬰兒尋找真相,她死後終於和這二十七個孩子生活到了一起。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體現。

讀完這部小說,我們會思考,小說中每個人物都有夢想,楊金飈的樸實工作的夢想,鼠妹和伍超好好過日子的夢想,李青的夢想,譚家鑫夫婦的夢想,這些人的夢想在生前的社會都得不到實現,或者說,即使實現了,對他們個人而言也是不幸福的,是沒有價值的。在他們死後,到了死無葬身之地的時候,他們的夢想全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我們通過這些內容,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爲什麼,看起來很容易實現的夢想,在現實生活中就這麼難?到底是我們這個社會的過錯,還是個人的追求有偏頗?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700字篇3

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會被認定爲憤青,沒多少人願意去聽,可餘華把他裝飾成亡靈的交談,俗套中別具魅力。

其實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不是人間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個世界。活着對我們來說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罷,都有一份獨特的味覺,和值得我們珍惜並擁有的幸福。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身邊逝去的親人他們在冥界過着怎樣的日子,這不得而知。當第七天到來,楊飛終於無話可說,他的見聞到此結束,最終向命運屈服。這預示着,即使死後,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脫,沒有哪個算命先生真的看過豬跑。

作品從親近到疏遠,從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環環相扣,詳略搭配,在這個讓你想丟下書本又好奇後面發展的故事裏,時刻都用快要來臨掩蓋不會來臨的真相,形成了棄之可惜的獨特風味。寫這本書就跟周星馳喜劇一樣,給人鋌而走險的感覺,但俗套中卻將要表達的哲理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正是作者筆力的最好體現。當雕刻的世界凋零,死無葬身之地還是憤青的歸宿,堅持原則的人似乎就該被潛規則破壞,而他們的子子孫孫似乎又隨着墳墓,迎來正義的譴責。儘管作品只有烏雲,卻預示着一場暴風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後面餘華會講什麼,可我還是去看。因爲他敘事和蓄勢都很好,新奇帶着些沉重的幽默,靜悄悄的世界總爲醞釀轟動埋下伏筆,看完第七天我才發現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遲早會走。至於我爲何要深夜嘗試寫讀後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會忘記。

作爲一個不諳世故卻整天幻想連篇的都市寫手,我認爲我寫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總能有更懸念和入心的情節,如果我想告訴世人些悲劇不妨給他們講個笑話,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滸傳。人內心都是內斂的,委婉的,說話做事都一樣。因爲每個人都有殘酷一面。不要說你開放我直接,開放和直接遲早有底線,而羞澀和避諱將會在那裏對侵犯者體無完膚的否決。爲了更好的做個問心無愧,而又始終如一的人,儘量不得罪大多數人,我們就要學會講寓言故事,說另有深意的話,也要學會聽寓言故事和深意的話。否則,行走世間不是踽踽獨立就是臭名遠揚。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700字篇4

“他問那是什麼地方,我說死無葬身之地。”這是餘華在《第七天》一書中的最後收尾,字裏行間透露出了嘲諷與悲哀。

《第七天》是一篇比《活着》更艱難的文章,是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它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像是在挑釁社會的底線,餘華用他最銳利的武器——筆,再加上毫不掩飾的嘲諷,劃開了當下那些看似光鮮實則腐爛的皮囊。

《第七天》是餘華最新的長篇小說,他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暴力拆遷,災禍後瞞報死亡人數,醫院將死嬰做垃圾處理,冤假錯案,刑訊逼供等等,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與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渾身發冷,也許是被作者冷峻的筆觸所感染,以至於合上書時,還是久久不能自己。我不知道餘華在寫這本書時是不是也懷着這種情感。大都人都說《第七天》太過黑暗,把社會剖析的太過透徹,但這正是小說的意義啊,用最簡單的文字寫出最深刻的文章。有人說餘華給這本書取名爲《第七天》參照的是中國人死後的頭七,他的這本書和其它的幾部經典長篇小說相比,不足之處顯而易見,但我卻認爲,這本書裏說發生的故事卻最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大部分事件我們甚至見怪不怪。

生不所致,死所長思。這本書連接了生前和死後的世界,我們用生前的視角去寫死後的世界,死後的世界裏依然有金錢權力的劃分,但從中也有喜悅的分享,爲尋見親人永聚而喜,爲死後世界清明和善不再污濁而喜,爲得知真相不再誤解懵懂而喜。也許社會有種種不公,種種不如意,但生活中總會有陽光溫暖我們。

文章用楊飛在人間最後七天的經歷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加入了太多太多有政治暗喻的事件,但如果餘華只是寫這些事件就結束,那餘華便不是餘華了,除了這些事件以外,他還寫出了這本書得到的提升的關鍵——人性。而這本書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它讓我們看到了這個荒誕不經,冷酷殘忍世界裏存在的希望——愛。“我”是父親在鐵路上撿到的棄嬰,卻讓父親爲了“我”而拋棄婚姻和自己的後半輩子去扶養“我”長大,“我”的妻子在現實世界裏棄“我”而去,卻在死後只承認“我”是她的唯一的丈夫,洗髮妹並不是真的想要跳樓,她的男友爲了給她一個好的墓地而去賣了自己的腎,小餐館的老闆聽說了“我”父親的故事而每次點餐時都多送一個果盤。這一個個的故事,都寫出了我們的良心,所以這社會並不是只有黑暗,還有溫暖和愛。

《第七天》展示了一個弱肉強食不公平的七天,也寫出了烏托邦式的嚮往生活的七天,餘華用大半本書構造了一個人道和平歡樂美滿的世界。書很容易看完,合上書,我們開始嚮往另一個世界,那裏人人死而平等——那是死無葬身之地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700字篇5

這是一個比《活着》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餘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聖經裏面的創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後,才發現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着了《舊約創世紀》的句子。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裏的見聞和回憶。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溫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餘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於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着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鬥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業買房結婚然後相濡以沫努力過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說文風很緊湊,快速有力,不點綴不渲染,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裏,堵着喘不出氣。活着的世界裏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殯儀館裏,沙發坐的貴賓區穿的都是工藝極致的蠶絲壽衣,每個都在兩萬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葉紫檀,每個都在六萬元以上,刻着富麗堂皇的圖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區,卻會有人因爲在同一家店買同樣的壽衣比別人貴了50塊而唉聲嘆氣。當然,還有沒有壽衣沒有骨灰盒沒有淨身沒有化妝的人……

然而作者意圖並不在這裏,餘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着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裏,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隻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裏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裏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裏構建出來的暖巢,於殘酷現實裏流露真實的人性溫暖。“死無葬身之地”爲現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