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儒林外史》有感

讀後感1.13W

導讀:讀《儒林外史》有感共含17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讀《儒林外史》有感

第1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爲你提供讀《儒林外史》有感的寫法。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網,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羣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爲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活你那老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

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稱他爲“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第2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

記得還是二十多年以前,那是一個鶯飛草長、鳥語花香的暮春天氣,風和日麗,惠風和暢,我們一行文學愛好者來到了安徽全椒,前往瞻仰"吳敬梓紀念館"。

位於全椒縣城城郊的"吳敬梓紀念館"頗具規模,古色古香,雕樑畫棟,青瓦白牆。吳敬梓的塑像矗立在大院中,深邃的目光凝視着遠方,給人以睿智沉穩的感覺。當步入展覽廳,給我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是,展櫃內陳列着多種版本和多國文字的《儒林外史》。吳敬梓所撰寫的小說《儒林外史》,竟然被翻譯成英、法、德、意、俄、日等多國文字而在世界上廣爲傳播。由此,足見《儒林外史》的影響力有多麼巨大和深遠。在沒有來到全椒之前,對於這一點,我是不敢想象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所喜歡閱讀的古代小說。初次接觸該書,是在青年時代。沒有想到的是,已經過去了四五十年,如今已是年逾六旬的我,依然對此書愛不釋手,經常翻閱不已,咀嚼品味,感慨良多。

《儒林外史》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封建知識分子的毒害和腐蝕。真可謂入木三分,鞭辟入裏。"范進中舉"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讀了這節膾炙人口的描述,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不免心生淒涼之感。沒有想到封建時代的科舉八股對文人的侵蝕竟是如此之深。范進原本是一個落魄書生,苦讀數載,不見出頭之日。有朝一日中了舉人,極度興奮之際,竟被一口痰迷了心竅,在大街上拍手頓足高叫"中了!中了!"瘋瘋癲癲,傻傻冒冒,出盡了洋相。後來,被殺豬匠的丈人狠狠打了一巴掌,方纔清醒過來,恢復了理智。他的丈人老兒卻因此後悔不已,說是用沾滿豬油的手打了文曲星是會遭報應的!

《儒林外史》對封建文人吝嗇、貪鄙、自私自利本性的揭露也是不遺餘力、力透紙背的。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根手指,就是不肯嚥氣。他的舅老爺問他,是不是還有二百兩銀子沒有說出藏匿的地方?他搖搖頭。他的親弟弟問他,是不是還有二十畝地契沒有交代?他也搖搖頭。只有他的小妾知道他的心思,問他是不是油燈燈盞裏面點了兩根燈芯太費油了?他終於點了點頭,待小妾剪滅一根燈芯以後,他方纔撒手人寰,駕鶴西去。嚴貢生坐船回家時,船家因腹中飢餓,吃了幾塊他放在船艙中的雲片糕。他硬賴人家吃了他價值連城的高級補品,大罵而特罵,高低不肯罷休,非要送官處理。結果被他賴去了船錢,方纔罵罵咧咧上岸去了。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寫了他心中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王冕在他的筆下,就是一個嶔崎磊落的人。王冕是放牛娃出身。他發奮努力,勤奮好學。利用放牛間隙,在湖岸邊寫生繪畫。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練,他畫出的荷花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深得大家喜愛。左鄰右舍都願意掏錢買他的畫,王冕因此也有了打理日子的本錢。後來,王冕終於成爲一代名人。這與他勤勤懇懇刻苦耐勞的品質是分不開的。我切切記得,關於王冕的章節選入了我們中學時代的課本。所以,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至今不忘。

在吳敬梓紀念館細細觀賞,瀏覽徜徉。我注視着吳敬梓高大的塑像,心中默唸,這位文學前輩給後人留下了多多少少耐人尋味的人物形象啊!給人以啓示,予人以深思。

第3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看了《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我看到了一起奸詐狡猾的騙局。

婁府三公子和四公子,出生名門,父親在朝廷中有十分顯赫的地位,錢財俸祿,三輩子也吃不完,所以,兩位公子就十分的慷慨大方,他們喜歡結交各路的朋友,但是,也正是因爲慷慨大方和喜愛交友,讓他們陷入了“朋友”設計的圈套之中。

一天深夜,兩位公子的“好友”張鐵臂來到了婁府,兩位公子覺得十分的奇怪,又看他渾身血淋淋的,手中還拿着一個包袱,血從裏面不斷的滲出來,樣子很是嚇人,兩公子問道:“不知朋友深夜到訪,有失遠迎。”“不敢,不敢!”“不知朋友手中拿的包袱裏面裝着什麼貴重物品?”張鐵臂說:“一言難盡啊!

我平生有一個最恨的仇人和一個最愛的恩人,我殺死了最恨的仇人,包袱裏的當然是他的首級,今日,我是來向你索要五六百兩銀子報答我的恩人!”兩位一聽,毛骨悚然,顫抖抖地去櫃子掏出銀子,交與張鐵臂,張鐵臂把那裝着“人頭”的包袱留下,起身便走。兩公子不敢打開包袱,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包袱漸漸發出臭氣,大家受不了了,三公子才把包袱打開,沒想裏面哪裏有什麼人頭,只是一個沾滿豬血正在腐爛發臭的大豬頭,這下兩位公子全部都明白了,原來自己是落入了“好友”的圈套之中,但是現在已經來不及了,張鐵臂早已跑到縣外把一半的銀子分給了兩位公子的另一個“好友”權勿用,他們一起逃之夭夭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交朋友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他的內心深處。交得一個好的朋友,會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如果交到了狐朋狗友,那就是一件不幸的事。俗話說:“人不識字是半苦,人不識人是全苦”,從《儒林外史》的十二回中的豬頭案裏,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句話的意思,正因爲婁府的二位公子人不識人,所以被張鐵臂騙去了錢財。

第4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關於讀《儒林外史》有感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講了對科舉制度的嚴厲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扭曲、腐蝕文人靈魂的罪惡,並用許多事例來證明了這一觀點。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寫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寫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還帶了幾本書去看,一陣大雨過後,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於是他開始畫荷花;一開始畫得並不好,最後越畫越好,最後以畫荷花爲生,奉養母親。王冕堅持不懈使我大受啓發,使我想到了上學期所學的一篇課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啓示》,講了水滴以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頭。它給予我們的啓示是: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中也要有這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別人眼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是一部激勵人上進和批判科舉制度的好書,它能讓人看到書中現實生活中的邪惡,深刻批判了與科舉制度互爲表裏的封建道德、封建禮教。它是一部章回體的白話小說,使人看到地當官者的心靈險惡,以及了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悲劇命運。

第5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關於讀《儒林外史》有感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峯,它描述了科舉制度在一個朝代中所發揮的奇妙作用。科舉制度下的奇人,給我們帶來一個個啼笑皆非的故事。

第一個奇人,當之無愧是嚴監生了,課文中,嚴監生在咽最後一口氣前仍在搖晃着兩根手指,念念不忘着兩根燈芯草。他被稱爲”東方葛朗臺“,是衆人皆知的守財奴,人們有時取笑別人吝嗇,也會加上“你這個嚴監生!”可是在瀏覽過整本書後,卻發現,一篇文章是無法詮釋他的全部品質的,嚴監生也有一點冤枉。

那就是和第二個奇人——嚴貢生的故事了。嚴監生有個大哥,嚴貢生,是出了名的惡紳。嚴貢生家裏養了只小豬,走丟到隔壁老王家,人家好心把豬送回來,他說走丟的豬不吉利,就八錢銀子賣給了隔壁。王家辛辛苦苦把豬養大了,一不留神,豬跑到了嚴貢生家裏,老王上門討要,嚴貢生卻說這豬原先就是他們家的。隔壁老王氣不過,跟他爭吵了幾句,就被打斷了腿。嚴貢生就因爲這件事被人告上縣衙,急匆匆逃到省城避禍。

弟弟嚴監生本可以憑着他守財奴的性格,看他哥哥笑話的,可最後他竟然拿出了錢,幫大哥解決了難題。再說了,爲了給妻子治病,“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蔘、附子”,何況還有五個侄子覬覦着他的財產,他能不提防着一點嗎?這麼看來,嚴監生的確是有些冤枉了。

第三個奇人,也是最早出場的人物——王冕。他自學成才,畫技精湛,文筆頗佳,“這王冕天性聰明,年紀不滿二十歲,就把那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他憑藉着賣畫賣詩使原本貧窮的生活慢慢變得富足起來。有老爺想擡舉他,可王冕呢?竟然收拾細軟,連夜逃走了,可真是奇怪。王冕爲人清高,不肯做官,聽聞朝廷要聘請他做官,又連夜逃往會稽山,後來因病而死,葬於會稽山下。後來可笑,文人學士稱他作“王參軍”,可他畢竟沒做過一日官,所以作者把他放在楔子,也不外乎是發表一聲感嘆,畢竟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第四個奇人,是整本書中的一個清流,他說不清是聰明還是糊塗,他出身世家,擁有祖上傳下的田地和萬貫家私,書中人人稱他“海內英豪,千秋快士”“天下豪士,英氣逼人”,也許是從小不愁吃穿用度,不知道錢的重要性,又或許是人太善良,耳根子軟,聽不得別人跟他訴苦,人家一來,就把銀子大把捧出來給人家用,慷慨得嚇人。他爲人豪爽,下至裁縫店的老闆,上至尊貴的王老爺,他都一樣看待,沒有階級之分,高興時就一同大口飲酒,不高興時無論是哪位高官請客他都不去。當安徽巡撫薦舉他赴京應試時,他竟裝病辭徵辟,認爲不如在南京“逍遙自在,作些自己的事。”他背離了科舉世家和封建階級爲他規定的人生道路。成了“杜家的第一個敗類”。他就是杜少卿,一個清高脫俗的“敗類”。

說實話,《儒林》中似乎每一個人都是奇人,南京市井中,寫字的季遐年、賣紙火筒子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做裁縫的荊元,還有從善良到庸俗的匡超人,絕世獨立的沈瓊之……每個人物血肉分明,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就是一個個“奇人”構成了這本書——《儒林外史》。

第6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讀《儒林外史》有感的精選範文。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一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爲民間士林人士。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一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

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庸才及貪一官污吏。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爲南昌知府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爲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本書中更生動地批判了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他們毒害着整個社會。如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爲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爲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爲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爲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爲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一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一獸。

本書不僅揭露科舉制度使人墮一落,更批判了科舉制度是封建禮教幫兇。如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卻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八天以後,女兒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絕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說:“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後,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家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悽悽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兒,心裏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爲揭不開鍋,等着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纔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

第7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小編猜你可以喜歡這篇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

這個寒假,我讀了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我深深地被書裏面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其中,第三回令我記憶猶新,受益匪淺。

這一回主要講了:貧寒的范進去和一直瞧不起他的胡屠戶借盤纏,胡屠戶拒絕了,於是,他就瞞着老丈人去參加鄉試。結果,范進考進了中舉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得到人們讚賞的故事。

范進在中舉前後人們對待他的態度是不能相比較的。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纏去鄉試時,被老丈人謾罵和譏諷。可當范進中舉的消息得知以後,這對待范進的態度由一隻兇猛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范進銀子,還在中舉之後大爲誇獎。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人們阿諛奉承,將學問看得比錢都重要。再如,范進聽見自己中舉,發了瘋了,大叫,滿臉污泥,一身的水,想起他那副狼狽的樣子,我忽然覺得他有點可憐,家境貧寒,苦讀了幾十年,只爲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高興得不得了!這都怨那罪惡的封建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識分子,給知識分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如果我是那時的君王,一定會制定出適宜人民安居樂業的法規。想想自己,現在環境優越,卻不安於自己的職責,想着玩遊戲,不努力學習還讓父母擔心。

爲了不再復古,也爲了地球上生存的一切生命,讓我們行動起來,使世界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8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這篇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爲本站註冊會員推薦,歡迎你來一起分享原創精品文檔。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報。

科舉制度?它本來是一個爲了選取更多人才,讓讀書人公平競爭才存在的平臺。可是它始終抵不過世俗的'污染,它變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樣子,變得不再公平,而是權貴們發表個人喜好的舞臺。那時的人們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是就算是這樣依舊有很多人不顧一切的踏上這條不歸路,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中舉上,即使這可能是一場永遠沒有回報的付出,他們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在通過科舉考試的路上,有太多的艱辛和汗水,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但是在《儒林外史》裏有這樣一羣書生,他們不服輸有着堅強的意志,勇敢的追逐着自己的夢想。

范進呢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別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時間,每天都在學習,好像在他的世界裏就只有學習和中舉這兩件事,就再無其他。可是他的苦讀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奮鬥上的,在他讀書的時候,他的親人們過着連米飯都吃不上的日子,他從一頭黑髮讀到兩鬢斑白,可是科舉制度它沒有感情,也許你的文章寫得很好,但是每個考官他們都有不一樣的愛好,也許這次你的文章寫得符合這個考官的胃口,那麼成功的可能就會是你,但是范進他從來都沒有想過,他是拿着自己的一輩子在跟科舉制度做鬥爭,如果輸了,那苦日子就會是遙遙無期的,在他沒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氣的去求別人,也不一定會得到好臉色。

也許在考場上你的文采高於他人,但是沒有賞識你的伯樂,或許更多的會是貪慾錢財的貪官,范進他考了五十年,失敗了無數次,每一次考試他都是在和命運做鬥爭,成功了就是無限風光,“一人得到雞犬升天”,好在范進他還是幸運的,在人生這場漫長的賭注裏,他終於贏了,他中舉了,本來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事情,可是范進他卻瘋了,可能在常人眼裏這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可是也就在於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舉後瘋了這是多麼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舉制度對這個時代的影響之大,它毀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個本該幸福的家庭,它是這個時代的敗筆。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它們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成爲了學習的機器,那樣麻木,沒有夢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要堅強點,耐心點,總有一天,你承受過的痛苦會有助於你,生活從來不會刻意虧欠誰,它給你一塊陰影,必會在不遠地方撒下陽光。

總有一天,你會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樣子。

第9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個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樣的騙局。

馬鈍是一個名士,一向視功名如糞土,兩袖清風,無牽無掛,喜歡遊覽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託,來到了杭州的文翰樓改卷。到了杭州,馬鈍就乘機遊覽起了西湖,江南的許多美景,讓他流連忘返。走着,走着,他來到了一個洞中,剛要抽籤的時候,突然身邊出現了一個老頭,馬鈍見他留着又長又白的鬍子,真像年畫裏的神仙,於是,就問他:“敢問仙名仙壽?”“回馬二先生,賤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歲了。”馬鈍聽後大吃一驚,心想難道他真是一個神仙,不然他怎麼會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籤卜算自己的命運了,請你跟我來吧!”馬鈍跟着那自稱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倆來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洪“仙人”對他說:“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進了屋子,只見那“仙人”用紙包了十幾塊黑炭給他,對馬鈍說:“你把這個黑炭用火點燃,就會燒出紋銀來的。”

馬鈍一聽,馬上回到住處用火燒了起來,沒想到,居然真的燒出了十幾錠紋銀。不久,馬鈍聽說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馬鈍急忙前去弔唁,他悲痛地對着死去的洪“仙人”說:“您是一個神仙,神仙怎麼會死的呢?”“誰說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歲。”洪“仙人”的家人說。馬鈍心想,他們準是在騙我,洪“仙人”曾經給過我十幾塊黑炭讓我去燒,白花花的銀子被燒了出來,這還會有假嗎?”殊不知,那是洪先生爲了得到一個神仙的虛名,不惜自己的錢財把銀子故意裹在了黑炭裏,故事看到這裏,我爲一個身爲名士的馬鈍,居然不知這個世上本無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爲一個做夢都想有一個神仙虛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嘆!

從這個故事裏,我既看出了馬鈍的無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馬鈍枉爲一個名士,如此笨拙的一個騙局,他居然信以爲真,令人可笑。而洪“仙人”的裝神扮仙,卻是爲了度一個虛名而去不惜損失自已的金錢,更是讓人啼笑皆非。看了這則故事,想想身邊時有所聞和時有所見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羣結隊地到處看相算命,燒香拜佛,他們的舉動和馬鈍的無知有什麼兩樣呢?有多少個又象洪“仙人”這樣的人,比如很多會考和大學聯考的學生,由於成績不好,考分不上線,爲了能被學校錄取,不惜用錢去買名校,這樣的做法與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麼不同呢?

第10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本站編輯:更多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裏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第11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讀《儒林外史》有感的寫法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裏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餘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後一次周學監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爲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會考大學聯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裏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願,也並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於黃色樹林裏,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爲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着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闆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第12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讀《儒林外史》有感怎麼寫?你可以參考一下這篇範文。

花了一週左右時間終於把《儒林外史》重讀了一遍,書中情節比《紅樓夢》更家常瑣碎,也無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貫穿,中間科場術語和套話很不少,有些章節(主要在三十回以後)讀起來較爲枯燥乏味。幸虧此書有意無意提到茶的地方甚多,我才得以有動力把書啃完。

據我的經驗,作家有什麼偏好,總會不知覺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來,如金庸先生喜好佛學,所以他的武俠小說涉及佛教之處無論深度還是廣度要遠勝於其他武俠名家;紫式部精通漢學,所以在《源氏物語》中動輒引用《史記》的典故和《白氏長慶集》中的名句,令人歎爲觀止。

顯而易見,吳敬梓在寫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虛與委蛇之輩時下筆是非常狠辣的,尤其是寫他們的裝腔作勢被別人撞破或揭露之後的那種尷尬狼狽,絲毫不留情面。可是作者在寫到飲茶時,筆觸卻突然變得溫情和詩意,在提到江南的富庶與繁華時,更是要濃墨重彩地提及茶的,甚至將其作爲殿軍:“水滿的時候,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城裏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餘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裏面,總有一個地方懸着燈籠賣茶,插着時鮮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裏坐滿了吃茶的人。”這樣的好文字,讓人有種讀《夢粱錄》和《東京夢華錄》的錯覺。在吳敬梓看來,遍地都有好茶喝的城市纔算天堂。

裏面的各種風流“名士”、衣冠君子,甚至販夫走卒戲子,會面時是一定要吃茶的,遇到條件好有講究的人家,佐茶的那些精緻茶點吳敬梓也要言不煩地一一列舉開來,雖然那些茶點於情節是可有可無的。最令人咋舌的是,倒數第三回寫風俗行業的人接待嫖客,那茶也是極講究的:“房中間放着一個大銅火盆,燒着通紅的炭,頓着銅,煨着雨水。聘娘用纖手在錫瓶內撮出銀針茶來,安放在宜興壺裏,衝了水,遞與四老爺……”就是條件不好的牛老,在待客時也會“一個罐內倒出兩塊橘餅和些蜜餞天茄,斟了一杯茶……”條件好的如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的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衆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看得人垂涎欲滴,也想取茶來同飲。

當然茶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比如第二十二回沽名釣譽的牛蒲爲討好董孝廉,讓自己的舅丈人卜信侍奉茶水,缺了禮數還要一頓批評奚落:“但凡官府來拜,規矩是該換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就不見了……董老爺看見了你這兩個灰撲撲的人,也就夠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錯了才笑!”卜誠也替作者毫不留情地回罵這等勢力小人:“沒的扯淡!就算你相與老爺,你到底不是個老爺!”第四十七回,成老爹吹噓自己被當地有錢有勢的方老六請吃飯(其實並沒有),被虞華軒戲弄。成老爹被虞華軒將計就計騙到方府上赴宴,結果撲了一空,成老爹灰溜溜回到虞華軒家裏,虞正大魚大肉的大宴賓客,並感慨“成老爹偏背了我們,吃了方家的好東西來了,好快活!”讓小廝泡上好消食的陳茶來與成老爹吃,“那蓋碗陳茶,左一碗,右一碗,送來與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餓,肚裏說不出來的苦。”看罷掩卷大呼好玩。

書中我最愛讀的是第十四回,寫選家馬二先生遊西湖,一路飽覽名勝,逛累了就去茶樓吃茶吃點心,吃飽喝足繼續逛,逛累了又繼續進茶樓或茶亭……雖有些記流水賬的嫌疑,但卻是整本書中最有滋有味的一回,有趣的段落不少,如“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腆着個肚子,穿着一雙厚底破靴,橫着身子亂跑,只管在人窩子裏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後後跑了一交,又出來坐在那茶亭內——上面一個橫匾,金書南屏兩字——吃了一碗茶。櫃上擺着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糉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子,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幾個錢的,不論好歹,吃了一飽。”這樣的文字極鮮活有趣的。

縱觀《儒林外史》全書,裏面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南京、杭州、蘇州、揚州、徽州等這幾座南方名城,如果不談及茶,還真對不住杭州的龍井、蘇州的碧螺春、揚州的早茶文化、徽州附近的六安瓜片、黃山毛尖、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還對不住杭州的天目山茶盞、龍泉窯瓷器和宜興的紫砂壺!

時嘉,枝江人氏,語文教師、國學教師。性率真,喜書法,素日與書爲友。

第13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你可以搜索更多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

利用暑假的時間我去買了一本儒林外史來讀,以前我聽過這本書,是一本諷刺小說。書中描寫的是作者吳敬梓的所見所聞。反應了封建社會中人性被腐蝕的現象。

書中我們最熟悉的人物,沒過嚴監生了。他在我們的課本中出現過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在臨終前,還在看兩個竹心,反應出他的愛財如命的性格。不過,此人也有一點也令我十分反感,就是他追悼他妻子時,連一枝花也不肯買,更反應了他的視財如命的傢伙。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裏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後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這正好迴應主題,諷刺封建社會。不過,王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一生苦讀,幹成了許多事情。

在文中,有以爲考生用錢買來監生,那就是周進。他在生活中不好好學習,在外頭風流瀟灑,專門靠父親的地位來欺負別人。我最看不起這種人了,這本書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物,無非是爲了諷刺社會。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並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昇華。

第14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本文有關讀《儒林外史》有感的寫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史》。教學中需要了解這篇課文的出處及相關的背景介紹,在給學生布置讀名著的任務時,我也隨之認真讀了讀。這次的讀書帶有教學任務去讀,在讀中的思考也是圍繞着教學中出現的相關細節。因爲這節課在學校上語文研究課,對這部著作只是粗淺的瞭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種放鬆的心情再次品讀,感受頗深。對於這部清代封建小說,魯迅曾有過如此的評價。“如集諸碎錦,合爲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對於此,但卻也深有同感。“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爲三個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奮鬥,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爲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花卉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對於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和官場的黑暗,儒林的墮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嘆和痛心。但作者同時也感到了自己做爲一個民間學士,勢單力薄的無奈。對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選擇嘆息多餘激情澎湃的鬥爭。吳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筆寫盡了幾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嘆息,寫盡了作者一個一輩子盼望期許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內心共鳴,重尋儒林的那條正潔古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確堪稱經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

第15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讀《儒林外史》有感的怎麼寫?也歡迎大家分享。

《儒林外史》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說,主要寫了清朝的一些讀書人觀念是讀書只爲了當官,心中只認爲“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只有極少的官是清官。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歡的是“王冕的故事”,“王冕的故事”主要寫了元朝末年,有一個人叫王冕,在諸暨縣鄉村居住;七歲時死了父親,他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給他幾錢銀子,還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在這樣的環境下,他12歲,就對天文、地理、經詩、瞭如指掌,無所不通。

一天雨後,王冕來到湖邊,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一看從此對畫畫感興趣了,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就像是湖裏長的。路人見畫得好,也有拿錢來買的。王冕得了錢,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長大後,朝廷讓王冕當官,王冕執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覺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爲金錢,不爲財富,這是一般人無法控制的。

今天,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使我深有感處。是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書的!

第16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這是一個不錯的網站,好多優秀的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分享一篇給你。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的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第17篇:讀《儒林外史》有感

猜這篇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對你應該有所幫助。

作爲一名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我本着嘗試帶着剖析經濟的角度來賞析明清小說,一來可從與平時不同的角度來讀小說,二來可加深對明清商業文化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而在《儒林外史》一書中,我則對士子文人的從商之路而有所感觸。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繪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其既是中國社會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圖,又是中國十八世紀前後江南士紳生活的風俗畫卷。《儒林外史》描寫的對象主要是文人士子,但我們卻可以從中探究得到豐富的商業文化內容。在過去的歷史裏,“重農抑商”一直是政府所爲,而人們心目中“士農工商”,商爲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到了明清時期,“君子不言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些古訓則是蕩然無存,文人學子紛紛走上上路,謀取暴利,在晉商當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於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爲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的風氣,並蔓延全國。

至於這些從商的文人士子,在《儒林外史》中我們大致可以察覺到有這麼三類,一是做鹽商的:萬雪齋、宋爲富等人經營鹽業,獲利極厚,更以金錢結交權貴,仗勢欺人;二是當典當的:毛二胡子狠毒摳門發家致富。而其中五河縣的方鄉紳則“開典當引鹽”,成一方首富,以錢通神;而還有一類則是依附商家,做些事務養家餬口的,如周進即是當了一回記賬,後來哭得死去活來才得了商人們湊的二百兩得以進考場,最好取得了功名。

作者吳敬梓對這些從商的文人多以譏諷,將其作爲“資性蠢愚,心術卑鄙,貨利聲色之外不知其他”的鄙夷對象,但其也對真正的儒商表有敬意,讚頌莊濯光、蓋寬的重義輕利、善於經商而又不失士子之骨氣。然而其最終卻以慘淡收場,只得貧苦之命,這則是作者對當時社會只允許如萬雪齋般厚顏無恥、毛二胡子般狠毒摳門纔可發家致富、道德淪喪、風氣敗壞的痛心疾首。

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價值觀改變,文人經商本無可厚非,然而不當唯利是務,丟失書生熟讀聖賢之書而修得的士子之氣。“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重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輕,是故功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各守其業,一尺之鑑也。如此則子孫功昌,身安而家肥矣。”牟利基於道義,這纔是正確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君子所爲。然則在《儒林外史》一書中的文人士子則是一個個都道德淪喪、唯利是圖,君子之風蕩然無存、市儈之氣氾濫成災,宋爲富奢靡放縱“我們總商人家,一年至少要取七八個妾”;方鄉紳賄賂權貴,欺壓百姓;景蘭江、支劍鋒不學無術、裝模作樣;胡二爺吝嗇至極,毫無半點文人之氣。倘若能夠多幾個重義輕利的莊濯光,多幾個輕財尚義的鮑文卿,“儒林”不備被貶低至此,文人的窮途末路或者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7篇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讀《儒林外史》有感範文。

標籤:儒林外史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