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精選7篇)

讀後感2.22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7篇《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相關的範文。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精選7篇)

篇1: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的佳作,是我國長篇諷刺小說,諷刺了被科舉八股毒害的讀書人。這些人在功名利祿的牽引下現出的醜態,做出的醜事,在文學人物的長廊裏遺臭百年。

“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說,至《儒林外史》問世,“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而且,“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范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范進年級已老大不小,家境清貧,歷經磨難終於中了舉人。起初,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後來竟高興到了發瘋。“多虧”岳父胡屠夫的一巴掌,才清醒過來。在中舉人之前,沒人看得起他,他的岳父甚至不願給他考金。而中舉之後,街坊鄰居一下全變了。他們爭先恐後地趕來祝賀,連從未有過交集的鄉紳張靜齋都來噓寒問暖,套熱乎。原來十分寒酸冷清的屋子,變得喜氣洋洋。在這個精彩的篇章裏,范進懦弱迂腐,胡屠夫趨炎附勢、尖酸刻薄,還有鄰居們勢利虛僞的表現,都被吳敬梓刻畫得入木三分。

吳敬梓筆下如范進這樣可笑可憐,又可氣可悲的人物不在少數,衆多的形形色色的儒生相,無不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的世態炎涼,鞭撻了那個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讀完全書之後,我不由得爲那些讀書人感到悲哀。他們大多家境平寒,一心指望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小時候,也一定是胸懷遠大理想抱負的,但迫於現實的壓力和殘酷的競爭,他們與“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夢想漸行漸遠,最終淪爲一個又一個“范進”。

這種人生和社會的悲劇,在今天是否真正結束了?沒有。我們要讓這種悲劇不再重演,堅守我們的良知,努力奮鬥和拼搏!

篇2: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

《儒林外史》曾被人這樣評價:“它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峯,它開創了小說直接評價現在生活的範例。”我讀完了,後15回之後第一感覺是《儒林外史》不愧是我國古代古典小說中的瑰寶。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興,字敏軒,晚年自號文木老人。他生於一個富有的官僚家庭,父親一生淡泊名利,不與塵世所起伏,但他最終被罷免後在家中鬱鬱而終。父親的死讓他感到,在這看似平和繁華,實則腐敗不堪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心是一件極爲困難的事情,而這本書也很大程度是因作者對這一瘋狂的追求名利的腐敗社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有感而發寫下的。

這本書主要有許多小故事拼接而成,故事比較散,因此我就來講講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故事。山東有個老童生叫周進,因爲家境平寒,再加上多年考試仍未考上秀才,無奈做了記賬先生,後來他最終看到貢院號房,聯想起自己的經歷,觸目傷一頭撞上了號板,不省人事,後經他人資助,最終成功考中。後來也有個老童生叫范進,周進見他經歷與自己如此相似,便決定提攜他,讓范進再考一次試,沒想到范進真的考中了秀才。突如其來的幸福,使范進一下子承受不住,差一點瘋掉,而範老太太也喜極而亡。

科舉制度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使無數的人敬畏了一點功名利祿而去鋌而走險,本身讓出生寒門的人士登上政治舞臺而打開的便利之門,可最終成爲封建統治者,爲籠絡人心、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讀書人爲光宗耀祖,而瘋狂地去背四書五經,最終思維僵化,也真是可笑!

篇3: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

這個暑期,我看了不少書,其中最令我感觸的就是《儒林外史》了。這本書通過多個小故事的描述,以寫實的手法,借用故事中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的言行,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我國清朝時期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品行的墮落。

通讀此書後,我感觸頗深之餘,迷惑也伴之而來。古人讀書有爲名,有爲利,亦有爲興趣,爲志向,如王冕爲志趣棄官隱居山林、志潔高遠;匡超人爲名利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范進之類遠離儒林本志,齊尊嚴只爲權錢等等。而現今的我們,一如古文儒林之士,長年經月在書海中沉浮,是爲了什麼?

今年9月3日是我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日,國家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在觀看隆重的天安門閱兵時,老爸給我看了一條題爲《這盛世,如你所願》的微信信息,底下配有一張周恩來總理的黑白照片。突然之間,我想起了去年讀過的一篇關於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少年時在天津求學的文章。

頓時,我有了一絲明悟。我們現在的讀書是爲了什麼?是的,是爲了國家,爲了民族,是爲了復興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百年前的中華滿地狼煙,人民生活苦難,多少像少年周恩來一樣的中華兒女,爲了人民不再受欺凌,爲了祖國不再被蹂躪,奮起而讀書。他們,一樣是儒林之士,卻在爲大家而棄小家,爲中華而奮發學習。現在的神州大地,遍地繁華,已是盛世,但繁榮的表面下暗潮涌動,中華的復興崛起仍任重而道遠,這就更需要現在的儒林之士——我們千百萬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奮起學習。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之崛起,努力讀書吧!

篇4: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

《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此刻讀來,仍感嘆不已。

在當時認爲舉業高於一切,於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爲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於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後的醜態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但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爲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爲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能夠通融;之後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爲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構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爲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爲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醜態也正說明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後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7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愛優美的風花雪月,對於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閒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於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後你就會發現裏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於這點我很糾結,正因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藉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之後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乾乾淨淨,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聯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理解啦。但是,這麼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十分豐富,在展現芸芸衆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那裏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過在後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比較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構成鮮明的比較。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製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並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鬥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鬥角,確實透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十分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能夠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峯感受。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8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爲喜愛。《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歎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愛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說一下我喜愛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因此喜愛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衆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十分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爲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爲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爲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聯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愛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爲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愛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堅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9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爲民間士林人士。透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述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理解,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庸才及貪官污吏。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爲南昌知府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能夠通融;之後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爲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爲揭不開鍋,等着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纔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10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經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增強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貫穿全文,全書的思想內容主要分爲兩個部分:一是對科舉制度及儒林人士的嚴峻批判和辛辣諷刺;一是對理想社會和道德楷模的熱切渴求。就如書中寫道:蘧公孫由“名”的驅動來拜會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聽說蘧公孫不曾致力於舉業,便把舉業與做官的緊密聯繫不加掩飾的揭示出來,充滿諷刺之意。古人致力於舉業來取得功名富貴,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嗎?

很多人都認爲搞科研十分辛苦,不僅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難。就如《黃曉明的兩個億婚禮和屠呦呦的半個客廳》這篇文章所述一樣,科研人員所得收入還不如一個戲子收入高。屠呦呦畢生致力於科研,飽受艱苦,可所得獎金卻只夠在北京買半個客廳,於是就有些人本想從事科研行業,但卻因爲諸多困難而放棄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棄爲國貢獻的機會,那我們的國家還有什麼發展;如果人人都因爲功名富貴才致力於舉業,那我們的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儒林外史》的現實意義就在於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會,保持優秀的道德品質。我國近幾年的反腐活動提倡“老虎蒼蠅一起打”也是爲了抵制某些人爲了功名富貴而做出有損他人利益的行爲。還有曾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中講到的一連串利益集團一網打盡的故事一樣,反腐反俗一直是國家工作的重點。的卻,作爲一名學生,我們不應該爲了功名富貴才致力於學習當中,應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像屠呦呦一樣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科研行業,不應爲外在的困難使得內心有所動搖。

現今衆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錢至上”爲原則,用物質享受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裏。有的明星也是爲了提高知名度,惡意炒作,在社會上造成不良風氣。這些人,他們在物質上是得到了滿足,可精神生活卻如此的迂腐,這些令人嘲諷的行爲不應該早日杜絕嗎?

唐朝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人民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裏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當官以後,縱使身份高貴,但妻子和兒女仍然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他也不會爲此而貪污國家的一分錢。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深得人民愛戴。陶淵明看透官場迂腐,離官歸隱,嚮往山水田園的生活。他們不曾渴望功名富貴,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爲世世代代所流傳。所以,功名富貴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願世人少爲功名富貴而忙碌,靜下心來保持職業操守。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爲祖國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篇5:儒林外史讀後感九年級800字

一個繁星閃爍的夜晚,我輕輕翻開了那本百讀不厭的《儒林外史》。

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描寫的是一些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同時,它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說,書中給我們刻畫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場舉士;清廉或者貪婪的官場老手;逃婚的才女、冒牌史官、“水貨”隱士……

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王冕,因爲王冕從小家庭不富裕,白天出去放牛,傍晚纔可以回家,他看着書又對畫畫產生了興趣。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放牛的空閒時間,自己畫畫,自己摸索,終於成爲了一個大畫家。從一個不富有的家庭裏出來卻變得很有錢。可他還是很勤儉,這種品德難道不可貴嗎?現在人們花錢大手大腳,一點都不節約。王冕的這種品德值得我們學習,勤勞節儉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呢,人們要反思了。

合上書,王冕的身影在我腦海裏久久揮之不去。我推薦大家去買一本《儒林外史》,讀經典,瞭解古代文化,學更多的知識。

篇6:《儒林外史》九年級讀後感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羣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小說成爲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也使作者吳敬梓成爲中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下面是一篇儒林外史讀後感:

《儒林外史》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爲引子,接着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助下,他捐了個監生,又先後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後,竟發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

范進中舉後,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了瘋,一邊叫‘我中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來。”他周圍的人在他考中前後也儼然兩副嘴臉,其中尤以胡屠戶表現得最爲典型:先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變成了“體面的相貌”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篇7:《儒林外史》九年級讀後感

其一是小說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瘋,馬二先生遊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於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諷刺上並不排除誇張:像嚴監生臨死爲兩根燈草不肯嚥氣,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誇張並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爲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着有關人物的出現而展開,又隨着有關人物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爲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僞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