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精彩多篇)

讀後感2.97W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精彩多篇)

儒林外史讀後感700字初 篇一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爲喜愛。《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歎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愛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說一下我喜愛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因此喜愛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衆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十分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爲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爲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爲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聯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愛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爲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愛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堅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後感 篇二

《儒林外史》是一本批判古代官吏封建腐朽、貪污腐敗的書籍,它生動的描繪了一副貧民被官吏欺壓、官吏又竭力討好上有貴族的圖畫。

在這本書裏面,有幾個人物令我感觸很深,而首當其衝的人物就是范進。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幾乎一生都在科舉中度過,但考試從未中過一次舉人。而當一位官員路過,打聽到范進的故事時,他因可憐他而又給了范進一次科舉的機會,而那時的范進已經年過六十。萬萬沒想到的是,終於在這一次科考中他中了舉人,他綠色作文網也因此喜極而瘋。這個故事不僅僅反映了范進表面作爲讀書人因中舉喜極而瘋,實則是官場封建的可悲,更在側面諷刺了當朝時期作爲讀書人考科舉的不易與讀書人因科舉制度腐敗、官員貪污腐敗、收人賄賂而難以翻身的絕望。正所謂“字中無一官,但字字不離官”之絕妙,因此,它也是整篇儒林外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而儒林千萬人,還有一人值得一提——王冕。他的身世和范進一樣,可經歷卻和范進大有不同:王冕自幼便是勤學苦練繪畫。在兒時給鄰居家的人放牛的時候,他便在牛背上作畫題詞,而長大了後更是有高官上門前來購買他所作之畫。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在金錢、財富面前墮落,反而他更加的勉勵自己,勤學苦練,頗有成就。在他的一生中,他從來沒有因爲科舉考試失利而自我放棄,也沒有因爲高官厚祿的利誘而迷失自我,反而,他成爲了儒林的一股清流:即便是朝廷行文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也統統拒絕,隨後隱居在了會稽山。書中更有可悲可笑之處:王冕未曾做過一日官,但人皆稱其爲“王參軍”。這難道不是對明清時期官員阿諛奉承行爲最貼切的描繪麼?

在這本書中,作者吳敬梓幾乎很少真正寫到“官”一字,可一但讀者仔細品味全文,便能發現字字都離不開作者對於當時官場腐敗、官吏貪污、朝廷無能的批判與諷刺,屬乃文章精妙之所在。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初 篇三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峯的一部鉅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並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說到讀史,有必要說說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隻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透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瞭解從而提煉出能爲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並運用於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閒齋老人說《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透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爲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爲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說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

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瞭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爲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爲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初 篇四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爲民間士林人士。透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述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理解,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庸才及貪官污吏。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爲南昌知府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能夠通融;之後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爲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爲揭不開鍋,等着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纔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讀後感 篇五

《儒林外史》是清朝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小說。作者吳敬梓,用辛辣的口吻與傳神的描寫,刻畫了一個個經典的人物與故事。他們或善或惡、或貪財或清廉、或狡猾或忠厚、或忘恩負義或知恩圖報……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他們人人,都怎一個“俗世奇人”得了。

在《儒林外史》中,有監生、貢生、地主,豪強、官吏,街役。林林總總,說是文學界的《清明上河圖》,工農界的《天工開物》,都不爲過。而在這些形色色的人中,令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杜少卿和匡超人了。

杜少卿是作者以自己爲原型創作的人物。他是一個秀才,也有幾分家底,生活富足。他與遲衡山,虞博士等人,時常一起吃酒,作詩,談論古今是非,名人志士。他被高老先生稱爲“杜家敗類”,但他也學業精通。他坐擁萬把銀兩,花錢如流水卻從不追求名利金錢,真是一個不折不的“奇人”!或許,在書中一些人物眼裏,杜少卿此人滿分作文網很傻,但是,這樣的舉動在我眼裏,卻是十分高尚的表現。

相比之下,臣超人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敗類。爲了錢,他充當槍手,巴結極貴;爲了權利,他背信棄義,無所不爲。匡超人的無恥行爲,揭露和諷刺了清朝科舉制度的腐敗:學子十年寒窗,比不上權貴手中一盤盤雪花銀。即如此,要科舉何用?

作者創作這部作品時,內心的想法清晰無比,就是要揭露科舉制度的腐朽。他也是科舉的受害者,本已高中,卻被輕描淡寫一句“此人太怪”而不被賞識,他內心的痛苦,誰知?誰曉?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風骨到了清朝,在統治階級的刻意打壓和腐爛的官場中越來越淡,及至被磨滅,我對此無比痛心。同時,清朝文人讀書的目地也已不再單純,就是孔孟在世,也無力迴天,當然,在這段黑暗的歷史中,也有一些有志文人用自己的前途爲代價,潔身自好,成爲了這不堪回首的歷史篇章中,一顆顆燦爛的流星!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初 篇六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的佳作,是我國長篇諷刺小說,諷刺了被科舉八股毒害的讀書人。這些人在功名利祿的牽引下現出的醜態,做出的醜事,在文學人物的長廊裏遺臭百年。

“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說,至《儒林外史》問世,“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而且,“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范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范進年級已老大不小,家境清貧,歷經磨難終於中了舉人。起初,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後來竟高興到了發瘋。“多虧”岳父胡屠夫的一巴掌,才清醒過來。在中舉人之前,沒人看得起他,他的岳父甚至不願給他考金。而中舉之後,街坊鄰居一下全變了。他們爭先恐後地趕來祝賀,連從未有過交集的鄉紳張靜齋都來噓寒問暖,套熱乎。原來十分寒酸冷清的屋子,變得喜氣洋洋。在這個精彩的篇章裏,范進懦弱迂腐,胡屠夫趨炎附勢、尖酸刻薄,還有鄰居們勢利虛僞的表現,都被吳敬梓刻畫得入木三分。

吳敬梓筆下如范進這樣可笑可憐,又可氣可悲的人物不在少數,衆多的形形色色的儒生相,無不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的世態炎涼,鞭撻了那個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讀完全書之後,我不由得爲那些讀書人感到悲哀。他們大多家境平寒,一心指望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小時候,也一定是胸懷遠大理想抱負的,但迫於現實的壓力和殘酷的競爭,他們與“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夢想漸行漸遠,最終淪爲一個又一個“范進”。

這種人生和社會的悲劇,在今天是否真正結束了?沒有。我們要讓這種悲劇不再重演,堅守我們的良知,努力奮鬥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