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子夜讀後感2000字

讀後感3.07W

第一篇:子夜讀後感2000字

子夜讀後感2000字

子夜讀後感

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是一部左翼文學裏程碑式的鉅著,它鮮明地顯示出了作者對於當代生活深邃的洞察力,展示了30年代國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作品在表現民族和社會的矛盾以及各階級各階層之間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時,突出描寫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多重壓迫下的必然悲劇命運,從而真實地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危機。

小說以上海爲中心,貫穿全書的主線是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30年代的上海工商業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公債市場十分不穩定。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作爲工業界巨頭,對中國工業充滿了信心。他“身材魁偉、舉止威嚴”,目光炯炯有神,言語具有磁性,能夠煽動起別人追求事業的勃勃雄心,願意跟他合作。他遊歷過英美等國,懂得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一套剝削工人、經營企業、與同行競爭的經驗和手腕,有魄力,有膽量,多謀善斷,富於冒險。他熱心於發展家鄉雙橋鎮的實業,經營着米廠、油坊、布店、當鋪、電廠、錢莊等等,並打算以擁有十萬人口的雙橋鎮爲基地建築起他的“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還不是他“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要“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着巨大的野心。後來,雖然他在家鄉的資產被農會攻佔了,他的裕華絲廠也奄奄一息,頗不景氣。但此時的吳蓀甫沒有氣餒,他要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要“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裏來”。這時,正逢若干較小工廠無法償還債務,他便用極低價錢把它們吞併過來,輕易地吃掉了陳君宜的綢廠、朱吟秋的絲廠,同時又以孫吉人、王蓀甫共同組織的“益中信託公司”爲大本營,不費吹灰之力地又吞併了八個日用品製造廠,他“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做起了實現他“雙橋王國”的美夢。在企圖實現他這一美夢的過程中,趙伯韜曾拉擾過他進行公債投機,。然而,吳蓀甫卻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託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帝國主義的金融資本做後臺,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儘管吳蓀甫和其同夥竭盡全力,拼命掙扎,但最後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小說中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命運說明在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國民黨政權的統治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子夜》中的人物衆多紛繁,作品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面貌。

在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複雜性。在《子夜》這篇小說中,吳蓀甫就是茅盾塑造的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

吳蓀甫在多重擠壓的環境下求生存,由此作者賦予他以多重性的性格。一方面,他是一個強悍的民族資本家。他遊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他的理想是發展名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以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果敢、冒險、剛強、自信、沉着幹練。我認爲他這種強悍的性格特徵是那個時代的中國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他的雄才大略、經營之才與大刀闊斧的魄力是爲打破當時沉滯不前的國內工業局面所需要的。以上吳蓀甫的性格特徵是值得我們讀者敬佩的,然而他強悍性格中還含有冷漠兇狠、狡黠狠毒、專橫殘暴的成分。小說中吳蓀甫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他利用工賊、特務和反動軍警破壞工人罷工運動。此外,他對農民武裝起義抱着勢不兩立的態度。當他從報紙上知道雙橋鎮被起義農民佔領的時候,“他獰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轉爲忿恨:‘我恨極了,那班混帳東西!他們幹什麼的?有一營人呢,兩架機關槍!他們都是不開殺戒的嗎?嘿……’”字裏行間彷彿傳出了他的咬牙切齒的聲音。小說通過這些情節的描寫成功地揭示了一個仇視勞動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動工業資本家的形象。另一方面,吳蓀甫卻還是一個內心虛弱的人。他性格中的強悍特質似乎爲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經濟侵略面前,他的公司連連失敗、節節潰退直至遭受滅頂之災。在沉重的一擊之下,那種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先天不足的性格本質就在他的身上充分暴露出來了,動搖、悲觀、虛弱、頹廢,甚至企圖自殺,充分表現出他內心的恐懼。在小說中,當吳蓀甫在公債市場上與趙伯韜拼死一搏而遭到慘敗時,吳蓀甫的心情異常苦悶頹廢,他夢想做中國“工業王子”的雄心已被現實碾得粉碎。在多重勢力的聯合壓迫下,吳蓀甫最終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他“發展實業的狂熱已經在他血管中冷卻”。

吳蓀甫的悲劇命運說明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除吳蓀甫外,茅盾在《子夜》中還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狀態都被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深刻印記。屠維嶽是吳蓀甫的幫手和打手,稱得上是最得力的鷹犬,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資本家走狗形象。這一形象充分顯示了30年代階級鬥爭和工人運動的尖銳性、複雜性和艱鉅性。小說中屠維嶽機警、鎮定、有膽量,然而他的陰謀詭計卻也破壞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運動。越伯韜是美帝國主義拳養而爲其服務的掮客,是半殖民地的特有產物。他憑藉蔣介石的法西斯政權的力量,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具有壓倒吳蓀甫的優勢。他不僅操縱了上海的公債投機市場,而且還一手扼住了民族工業的咽喉。他狡滑、陰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無恥。作品雖然對這個人物的政治社會關係揭示得還不夠充分,但從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寫中,已經淋漓盡致地刻畫與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通過這一形象,小說充分暴露了買辦資產階級政治上的反動性、經濟上的掠奪性和道德上的腐朽性,表明了中國並未走向資本主義發展方向,而是越來越殖民地化了。

茅盾是一個擅長心理描寫的作家,《子夜》這篇小說也表現了他這方面的才能。茅盾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爲寫景而寫景,他寫景是爲寫人服務的。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小說通過描寫富有象徵意味的色彩和聲音來刻畫人物的心理,如在描寫吳蓀甫內外交困的心境時,作者始終伴以自然景象的描繪:各色的雲塊、閃電、雷鳴、雨吼、濃霧、金黃色的太陽、綠色的樹林、琴韻似的水滴……不同層次的音響效果和不同基調的色彩構成了吳蓀甫內心世界情緒起伏的流程。另外,小說對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是在尖銳的矛盾和衝突裏進行細緻深入的刻畫的,作品讓吳蓀甫同時在幾條戰線上作戰,讓他不斷處在勝利和失敗的起伏波瀾裏,時而興奮,時而憂慮,時而指揮若定,時而急躁不安。這樣,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毫髮畢露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杜竹齋的唯利是圖的性格,在公債市場的決戰階段顯得分外清楚。李玉亭兩面討好的豪門清客的心理,在吳、趙兩家明爭暗鬥最爲緊張的時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爲寫景而寫景,他寫景是爲寫人服務的。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子夜》這一長篇小說反映的是30年代的社會現實,它是茅盾最典型的作品,在今天仍具有可讀性。通過《子夜》,我們可以瞭解當時民族資本主義所面臨的困境,作者把人物放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通過人物的悲劇來反映中國社會的性質,證明了無產階級在當代中國領導革命的合理性。茅盾是中國傑出的作家之一,對我國文壇的貢獻是巨大的,啓示着當代作家要增強歷史使命感,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二篇:子夜讀後感範文600字

子夜讀後感範文 2014-12-20 16:24:25來源: 讀後感600字

子夜讀後感範文600字

寫成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子夜》,詩作家矛盾對己所處時代城市內部的變動與新生所展開的全方位描繪,它“包羅萬象的任務和事件之大之廣,乃近代中國小說少見的”。這其中,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和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若內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惘,都在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這一條主線上展開。小說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多質的,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係和利益關係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和反逆的情態。不同於沒落地主階層的吳老太爺,他是現代社會中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力的民族資產階級新人。他抵制外國資本的侵襲,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機緣到來的時候,他不擇手段地侵濁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兼施,竭盡所能的剝削工人,鎮壓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專斷和狂躁的。吳蓀甫是詩強悍的,也是虛弱的,在他剛愎自用的氣概下掩蓋的是那紛亂惶惑,躁動不安的靈魂,積貧積弱並不斷受到外來資本擠壓的中國民族工業的生長環境,使吳蓀的才能無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是吳蓀甫潛在的個人性格的弱點,也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所致。

在《子夜》這部書中,許多事態情節平行共識,多線紛呈。交易商公債的起落消長,詩貫通始終的一條主線,還有知識分子和女性羣體的線索、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線索。儘管對農運的描繪在全書中有些遊離,但是這些不同的敘述脈絡無意使整體佈局張弛有致,錯落有序。

就語言風格來看,《子夜》長於對人物和場面的工筆描畫,客觀細緻的情狀抒寫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來,起伏跌宕,舒緩有節,獨居才情。

from:

第三篇:子夜讀後感800字

子夜讀後感800字

1 ......................... 也間接地反映

子夜讀後感800字......................... 1

1 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 .......... 1

1 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 ............. 2

2 篇二:讀《子夜》有感 ....................... 2

3 篇三:時勢造英雄——讀《子夜》有感 ................ 3

4 篇四:讀《子夜》有感 ....................... 3 2

3 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

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蓀甫,感覺他像個戰士,始終在那拼盡全力地戰鬥,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一樣。爲了自己的企業也爲了民族工業,他不得不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趙伯韜一直勾心鬥角;爲了自己的廠子,他不得不費很大力氣平息罷工;爲了擴大規模,他用盡心機收買、吞併其它小廠。所以,更可說他是一位商業界的巨腕,但可是生不逢時,因爲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最後他的個個雄圖大略,種種力挽狂瀾的行動、條條看似無懈可擊的計策,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血腥、殘酷的剝削者,從他那剋扣工人工資的堅決、打擊罷工工人的力度便可窺之一二,可話又說回來,那能怪他嗎?不能,資本家不都那樣嗎,榨取工人剩餘價值就是他們的本性。總之,我心目中的他是位悲情英雄!本書中還有一個地方寫的特別好,那就是交易場所內情景的描寫,那不能不說是人身鼎沸、熱火朝天啊,側面反映了當時時局的動盪,但同時也體現了很多國民嗜賭、想不勞而獲的投機取巧心理。賭博是中國曆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人們都說“小賭怡情,大賭傷身”,但沒有小賭哪來的大賭啊,所以,要從戒小的開始,那樣社會風氣會有所些許改觀,外國人問關於麻將的問題的次數也會減少!總之,《子夜》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複雜的發展趨勢: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以及中國企業的封鎖、侵略!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4 篇二:讀《子夜》有感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可見,書是一個人一生不可缺少的東西,多讀書可以使自己的內在變得充實。

《子夜》這本書大家一定讀過,正是讀了這本書,使我體會到了許多東西,瞭解到了書的重要性!

它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一個剛強有爲的民族工業鉅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塗地!

《子夜》爲我們塑造了衆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位魁梧剛毅、紫臉多皰,他就是吳蓀甫。他憑藉着自己的見識,雄厚的資本,過人的膽識,智謀的手腕,企圖實現他的夢想——一個強大的工業王國。然而他生不逢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在這些人物的塑造上,矛盾充分表現的他的創作意圖:“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中雖有些如法蘭西資產階級性格的人,但是因爲一九三零年半殖民地的中國不同於十八世紀的法國。因此中國資產階級的前途是暗淡無光的。

開頭,大上海溫軟的和風在蘇州河上輕輕吹拂,吹得人渾身酥軟之時,吳蓀甫來了,這時他氣派威風,不可一世。結尾,吳蓀甫大敗,什麼也沒有了。他帶着姨太太到牯嶺消暑,

灰溜溜的。一鬧一靜,不正表現出作者的匠心獨具嗎?

一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着的。個人離不開國家,就像小魚離不開水一樣。國家興盛強大,人們纔可以有更大更好的空間展現自己的才華,使生活更加幸福。否則光憑個人的微薄之力是毫無用處的。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從現在做起,認真讀好每一本書,相信你一定會從書上讀到許多的有趣的知識!

5 篇三:時勢造英雄——讀《子夜》有感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

應該說小說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遊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着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他沉着幹練、剛愎自用,似乎爲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節潰退,乃至於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閒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生不逢時註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爭的硝煙,也沒有專制的桎梏;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驕子,懷着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與兄弟企業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強強對話,他的事業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爲現實。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噹噹的世界名牌,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興旺發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的大英雄。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後來者變爲現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6 篇四:讀《子夜》有感

帶着幾分對大師的尊重與敬仰,我翻開了《子夜》,挺厚重的書,隱約着透露出一種滄桑感。一排排宋體字,方方正正,卻展示了一段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經歷。

《子夜》是這樣爲我們展開故事的情節的:絲廠老闆吳蓀甫雄心勃勃,要在他已有的實業之上不斷髮展,再擴大自己的資本,成立大型公司。可是他生不逢時,大罷工好不容易纔在手下屠維嶽的幫助下平息。穩定了工廠後的吳蓀甫不斷努力,終於合夥成立了一個銀行,低價收購了八個小廠,專營生活用品。可是由於戰事不斷,嚴重影響了銷售,資金也週轉困難,扼住了企業發展的喉嚨。在吳蓀甫和合夥人的堅持中,趙伯韜盯上了吳蓀甫的產業。他

使用了不少手段,最後,在氣力不支下,他使用了殺手鐗:他要以“國內公債維持會”的名義,電請政府下令禁止賣空,他還直接去運動交易所理事會和經紀人會,慫恿他們發文要增加賣方的保證金,增加一倍多。正好是賣空方的吳蓀甫只好請自己的姐夫杜竹齋投入強大的資金在賣空方中,或能一搏,誰知杜竹齋背叛了自己的妻弟吳蓀甫,將資金投向了趙伯韜。最終,吳蓀甫破產了。

在《子夜》中,作者茅盾爲我們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重要的當然是主人公吳蓀甫,他魁梧剛毅、有財有勢、有勇有謀,卻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建造一個大型工業公司時,由於複雜因素的交迫下而慘敗;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不僅有政界作後臺,在軍界裏也有很深的關係,人稱“公債場上的魔王”,正是他將吳蓀甫逼入絕境??

《子夜》雖是弘篇鉅製的大手筆,但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從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看出。開頭,大上海的軟風一陣一陣吹上人面,蘇州河幻成了金綠色,輕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江邊充斥着“光、熱、力”,此時的吳蓀甫有財有勢,氣派威風;而結尾,吳蓀甫的工廠、銀行、公館全都沒有了,自己的夢當然也破滅了,慘敗於趙伯韜的吳蓀甫帶着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嶺消暑。一頭一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我們驚歎於一位民族工業鉅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悲慘。

讀完《子夜》,感慨之餘,我靜靜地思索,《子夜》就像是一本歷史書、政治書,告訴了我們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告訴了我們只有追隨共產黨領導的正義之師,纔是解放中國的惟一出路3002

第四篇:國富論讀後感2000字

今天說的並不是老子,而是有經濟學之父譽稱的亞當﹒斯密,他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國富論讀後感2000字。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爲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併考慮,對以後作爲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爲,認爲經濟行爲的出發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現象。茅於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君子國裏的故事加以說明人的利己行爲,小說第十一回裏描寫了君子國裏一名隸卒買物的情況:隸卒﹒﹒﹒手中拿着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

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己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只聽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爲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盤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裏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路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茅於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地錯誤認爲,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過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裏發生的事情,恰恰說明了把關心別人利益作爲自己的行動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業交換中,買方和賣方通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議。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爲他的社會裏,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說不得不借助兩個過路老翁來調解矛盾。這裏包含着一個極爲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爲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爲目的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可以達到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爲“小人國”。因爲君子國是最適合於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得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使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爲了改善自己的處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爲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的雙方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才產生了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通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爲,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於軾先生有趣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爲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礎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纔能有均衡點,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國富論》全書共分爲五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篇1﹑2章,講合作分工優點。斯密舉了個制針工廠的例子,把制針這個職業分成大約18種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人才從事。因此,一個10人的小工廠每天能製造48000枚針。如果他們獨立工作,不專門從事一種工序,他們誰都不會每天製造20枚針,也許連一枚都知道不出來,讀後感《國富論讀後感2000字》。所以,凡是能採用分工的工藝,一經採用分工便能相應地增加勞動生產力。(《國富論》第八頁)

第一篇5章,講的是的勞動價值論。斯密說,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因爲金和銀像其它商品一樣,價值是變動的。任何金銀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數量,或所交換到的其它商品數量。取決於已知金銀礦藏的豐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爲衡量尺度,自身價值不斷變化的商品,決不能成爲其它商品價值的精確尺度。而同等數量的勞動,在所有時間和地點,可以說和勞動者具有同等價值。按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情況和技能熟練程度,他必然總是犧牲相同份額的安逸﹑自由和幸福。無論他得到回報物品的數量如何,他所支付的價格必然是相同的。誠然,這種勞動所買到的物品的數量有時多些,有時少些;然而,變動的是這些物品的價值,而不是用來購買它們的老動價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費許多勞動的物品價格就昂貴,反之則低廉。因此,只有本身價值絕對不變的勞動,纔是最終而真實的標準,一切商品的價值在任何時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勞動來衡量和比較。(《國富》26頁)

第二篇1章,講的是資產的性質。斯密認爲一個人的資產足夠維持他生活幾個月或幾年,他自然希望用這筆資產中的大部分來獲得收入。保留適當的部分維持生活外,可以將資產劃分爲兩部分:他所希望用來創造收入的部分被稱爲資本;另一部分被用來消費。

資本又有兩種:第一,資本可被用來生產﹑製造或購買產品,然後將產品銷售出去,取得利潤﹒﹒﹒﹒﹒﹒此種資本被稱爲流動資本;第二,資本可以被用來改良土地,購買生產用的機器或工具,也就是來購買不需要改變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創造利潤的東西。這種資本被稱爲固定資本。(《國富》205頁)

第二篇3章,主要是論資本的積累。斯密說,有一種勞動投入到勞動對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前者因爲可以生產價值,所以稱爲生產性勞動。後者稱爲非生產性勞動。但有些非生產性勞動者又非常必要,例如:軍隊﹑律師﹑醫生﹑牧師,等等。如果要缺少這些非生產性人士,社會將不穩定﹒﹒﹒﹒與窮國比較,富國僱傭生產性勞動的基金當然要大的多﹒﹒﹒(《國富》242-246頁)

斯密認爲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而不是勤勞。誠然,沒有節儉以前必須先有勤勞,節儉所需的東西都是由勤勞得來。但只有勤勞,而沒有節儉,有所得而無所留,資本則不能增加。

第三篇1章,論財富的自然增長。也是體現了合作分工精神。斯密認爲城市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資料的再生產(實話實說,斯密這點可能有問題,但驢又不敢確定)。所以,鄉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資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鄉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產品作爲回報﹒﹒﹒﹒兩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這裏的勞動分工也和在其它場合一樣,對從事分工中不同行業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爲鄉村的剩餘產品提供市場;鄉村用剩餘產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數越多,爲鄉村居民提供的市場也就越大;這種市場越大,對大多數人的好處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說,通過分工合作,然後交換,這樣雙方的財富都有所增加,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財富自然增長。

第三篇4章,斯密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商業和製造業的發展逐漸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進而在鄉村居民中建立了個人自由和安全。因爲,在一個沒有商業與製造業的國家裏,大地主的剩餘產物沒什麼可以交換,他就會將其全部用在款待賓客上。斯密說,如果這種剩餘產物足以維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沒有其它的用途。因此會被許多人依附與圍繞,只能靠地主的恩惠來生活,就必然服從他,如同士兵服從支付響銀的君主一樣﹒﹒﹒﹒因此,導致貴族勢力的強大,上弱下強,國王無法約束大貴族的暴力行爲﹒﹒﹒最終會導致一幅暴力﹑搶劫和混亂的畫面。

但是,封建制度的所有強制力量絕對辦不到的事情(阻止貴族勢力與戰爭),卻由對外商業和製造業做到了。它們漸漸爲大地主提供了可以用自己剩餘產物來交換的東西,他們自己可以消費這些東西,不必與其它人分享,一切都歸自己所有,這在世界的每個時代似乎都是人類主子們的卑鄙格言﹒﹒﹒﹒因此,他就不再和他人分享了,自然而然地依附於地主生活的人員就會脫離他們,地主的勢力也會被消弱,最終暴力﹑混亂也會停止。(《國富》297-299頁)

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說道,社會每一個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而他管理產業的目的在於使其產品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隻“無形的手”引導着他去盡力達到一個他並不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國富》327頁 )

關於把資本用在哪裏能夠生產出最有價值的產品這一問題,斯密認爲,顯然一個身臨其境的人能做出比政治家或立法家更好的判斷;

斯密在貿易方面主張“自由放任”,反對商業上的壟斷與限制(包括退稅與出口獎金).斯密認爲,享有這種國內市場壟斷權的各種產業,往往受到極大鼓勵,並且使社會較大部分的勞動和資本轉到這些產業上來。但這樣做能否增進社會總產業,並引導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發展,也許並不十分明顯。

由於壟斷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妨礙了土地的改良。土地改良的利潤,取決於土地的現實產量和投入一定資本後可能產量之間的差額。如果這一差額提供的利潤,大於等量資本從任何商業取得的利潤,土地改良就能從商業抽取資本。反之,商業從土地改良業抽取資本。無論什麼原因提高了商業利潤,都會減少土地改良相對高的利潤。所以,壟斷阻礙了土地改良﹒﹒﹒﹒﹒﹒

第五篇:簡愛讀後感2000字

文/餘雪蓮

第一次翻開《簡·愛》是在中學時代,那時候學校沒有圖書館,想看點什麼書,就只能找同學借,要麼自己買,也就是那個時間買了不少書,大學後每次想看點什麼就去圖書館,因爲有時間限定,每次只能草草看過。自己買的就不一樣了,可以有時間精讀細讀。《簡?愛》是我最早買的一本書,也是讀的時間最長最用心的一本。從那裏我看到了很多,關於男女平等,關於愛情。

而在這部小說中主要表現是男女在愛情上的平等地位。女主人公簡·愛是一個孤兒身世平凡無奇,而男主人公剛開始是個貴族,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高富帥,就身份而言兩人完全不是同一層級的,就像灰姑娘與王子,當王子與公主相愛,我們永遠只會羨慕灰姑娘的幸運,看一個最下層的普通姑娘,被英俊、智慧、多金的王子看上是一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啊!就像中了鉅額彩票一樣,灰姑娘睡夢中也是笑着的吧。也有人會鄙夷王子的眼光,明明有那麼多和他身份、地位、容貌相匹配的女孩兒,爲什麼他卻挑中了平凡的灰姑娘。那又有誰會說,其實王子纔是那個應該感激上天賜予他幸福的人,幸好他遇到的是善良淳樸的灰姑娘,要是令他傾心的是灰姑娘的那兩個外表美麗高貴卻內心歹毒的姐姐,那麼他就要向上天祈禱,他們的那些隱於表皮下的罪惡手段不會用到他的身上。

簡·愛和羅切斯特起初的相愛,就像世人所理解的灰姑娘似的完全不登對的戀愛模式。而簡又豈是一般的灰姑娘,就如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說的,簡的外貌是矮小丑陋的,但她卻能和別人塑造的任何一個漂亮的女郎相媲美。真的是這樣,她雖然只是一個出生貧苦的孤兒和一個家庭女教師,但她卻有着自己內心高尚的道德與追求。就如她對愛情的態度,要求男女平等,堅決扞衛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當她明白了對羅切斯特的感情是愛時,她大膽地愛上了他,並沒有顧及什麼身份與地位的差異,只是憑着內心的感覺走,愛了就愛了。但她的理智並沒有被愛情衝昏頭腦,當兩人之間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阻隔時,她還是毅然地抽身,這就體現在當兩人已經踏上了婚姻的殿堂時,得知羅切斯特已有妻子後,她斷然的離開了。並且對羅切斯特說出了,這樣一段經典且耐人尋味的話“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您難以離開我,就象此刻我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不是通過習俗,慣例,甚至不是通過凡人的肉體--而是我的靈魂同您的靈魂在對話,彷彿我們都經過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是的,如此平等!”當簡得知羅切斯特雙目失明變殘,失去妻子之時,她卻回來,找到了他並主動向他表白了自己的愛情。因爲這時的他們不僅在靈魂上平等了,身份地位上也相差無幾。雖然,這不是簡所期待的,但他們最後的在一起,既融合了世俗的眼光,也符合了他們內心的要求。

人們常說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缺失愛情的人生是永遠也無法完美的,當然這無關乎愛情的圓滿不圓滿。不同的人關於愛情有着他們各自的看法,而我對於愛情的見解,基本來源於夏洛蒂的這部《簡·愛》。大部分人都未經歷過所謂的刻骨銘心似的愛情,就我看來,很多戀人都僅僅停留在對對方的喜歡或是好感,一時的心動,互訴衷腸,然後順理成章地在一起,但這不是真的愛情,因爲這種種感覺絕大多數不會維持恆久。各自的方方面面,會在時間的刷洗下逐步顯露在對方面前,這些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陷。人是追求美的生物,對美的事物,我們會欣賞,有能力時也會盡可能佔有,而對於不足,往往是敬而遠之。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包容你的缺點,只有這樣的人,對你有所求,想要從你這得到些什麼;還有就是無私愛你的人,這就是那些真心愛你的人,有父母或許還有真心愛你的人。

羅切斯特對簡的愛開始有點自私,因爲有些事對簡沒有坦白,比如他把自己已婚並擁有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妻子的事掩蓋了,如果不是他妻子的弟弟公佈了這件事,簡可能會被矇蔽很久,然後就這樣成了他的妻子。真正相愛的兩人,會在對方面前勇敢地坦白對方理所應當知道的一切,然後是會在包容對方缺陷同時,彌補自身的不足。兩人相處,本就需要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有些情侶總會爲了些小問題爭吵不休,然後分分合合,雖然說沒有問題的感情是不存在,但矛盾發生後,總是把分手長提嘴邊的,這本身就是對這份感情的不負責,這絕對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愛情。真愛,一個人一生能遇到幾回,茫茫人海,誰纔是你的另一半呢?就算你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真感情,那麼最後又真的能毫無阻礙肯定確定的在一起嗎?真的愛人能輕易說分手嗎?

其實我也不太贊成簡在知道羅切斯特有妻室後,過於堅決的態度,難道這之後就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嗎?簡是瀟灑的走了,內心即使有了苦痛,有不得不離開的理由,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將這攤亂麻扔給了羅切斯特。男女主人公最後是真的走到了一起,故事結局也是幸福的隱喻,那場火災奪走的只是羅切斯特部分身體的健康,如果是他的整個生命呢?這樣下去結局還會是圓滿的嗎?生命中充滿了太多的不可知,可能前一秒還活生生在你身邊的人,下一刻可能就去了另一個,你永遠也無法知曉的世界。我只想說,珍惜這一份難得的感情,更珍視那個給你這樣感情的人,不要輕易說放棄,說分手,這麼大的世界,獨獨讓我們遇見並且相知,然後相愛,是多麼的不容易,不管結局怎麼,擁有時,就要學會擁有的態度。

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句話,喜歡是一個人的事,愛才是兩個人事。兩人相愛,在某些方面一定得達到某種平衡,是兩個靈魂的相互吸引,相互愛慕;而不是兩人的家世,外表的相契合。愛需要擺在對等的位置,真正相愛的兩人,雙方付出的愛應該是相當的,就像天平的兩邊,一重一輕是永遠也無法達到平衡的,愛情要正常發展,而不是畸形的對立,平衡的愛情天平纔有可能維持恆久。

簡愛讀後感xx字

文/陶春玲

三天多的時間終於讀完了《簡愛》,我知道這是一個十分艱鉅的過程。這連住的幾日,我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一切時間都耗費在這本來自遙遠國度的小說裏。然而我還得在抱怨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它的傑出與迷人。很少見到這樣迷人的異國風情。這充滿着英國十九世紀趣味的故事裏,讓我感慨了很多。其實我應該早些接觸這本書,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紹它了。可惜,我擁有着一點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現在去欣賞它,實在有些相見恨晚。

作爲一個外國人,我對英國人的思維和宗教信仰有點難以適應。不過呢,人世間的真情多數是相通的。每當我讀到小簡愛因爲無親無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視時,心中頓起的憐憫之情真讓人難忘;每當簡愛一次次化險爲夷讓我多麼興奮;當她勇敢地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而堅持自己心中的真愛時,多麼令鼓舞和震撼;特別在文章最後,她拋棄一切去照顧那位可憐的愛德華時,我的心中欣慰與感動迸發而出。

關於這本小說,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它在很多藝術方面的傑出融合。我敢確信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繪風景時,是以一個畫家的審美角度去鑑賞,以一個畫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諧。讀中國的小說很少見到這樣細膩的風景描寫的詞彙。應該要感謝這本書的譯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國文功底,使譯本文采熠熠,令原着生輝。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語言學上的造詣也很深厚,作爲一名英國人,作者可以說至少精通三種以上的外國語言。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可以通過它感受到整個歐洲的文化氛圍。比方說英國人的自豪感和紳士風味,德國的大國氣氛以及法國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還讀出了英國人那種殖民主義的歧視東方人的心理,比如他們稱印度是個野蠻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對感情戲的處理上,可以稱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見鍾情,這比較現實,但是她賦予的愛情總是在默無聲息深入到讀者的心田裏。如此巧妙的感情戲,讓我很意外,很驚喜。

《簡愛》的作者如果和中國的曹雪芹相比,毫無疑問,後者的文化底蘊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國和英國人拼比歷史,中國人可以無愧地說: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學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廣博的多,畢竟中國的文化底蘊要豐盛的多。中肯的說,簡愛的確比不上中國的《紅樓夢》。不管是人物豐富還是物致的描繪上,《紅樓夢》都是更爲傑出的。但是,《簡愛》中也有值得中國人去學習和欣賞的地方。比方說,《簡愛》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方面,可以說淋漓盡致。這點在很多中國人的文學作品中做的都不夠。

讀這本書我彷彿讀了一遍《聖經》,西方人對宗教篤深的感情與真誠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在讀《簡愛》時候,讓我感受到在擁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純美,在現在的中國這真的很難得。其實,很多聖經裏的教誨與中國的孔儒的經典思想是相通互補,而現在國人卻往往忽視了祖先的睿智。比如聖經裏勸人從善,勸人寬忍,勸人感恩,與孔老夫子勸國人禮義仁,兩者是相同的。在讀《簡愛》的時候,我時常被聖經裏的美好的思想啓迪着,讓我聯想到中國的現狀,心中似乎收穫許多。讓我堅信,對於中國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審視。

標籤:讀後感 子夜